专题08人口与城市(讲义)(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8人口与城市(讲义)(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8人口与城市(讲义)(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8人口与城市(讲义)(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8人口与城市(讲义)(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人口与城市目录12考点一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2考查角度人口分布【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考查角度人口的数量变化【真题研析·规律探寻】5【核心提炼·考向探究】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9考点二人口迁移13考查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3【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6考查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18【核心提炼·考向探究】19考查角度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3【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4考点三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27考查角度城市(聚落)区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27【核心提炼·考向探究】28考查角度城镇空间形态【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1考查角度城乡空间结构【真题研析·规律探寻】3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35【题型特训·命题预测】38考点四城镇化进程及影响42考查角度城镇化进程及影响【真题研析·规律探寻】42【核心提炼·考向探究】44【题型特训·命题预测】48考点五城市的辐射功能50考查角度城市的辐射功能【真题研析·规律探寻】50【核心提炼·考向探究】52【题型特训·命题预测】55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2023全国甲卷4题,4分2023浙江1月卷12题,4分2023海南卷16题,10分2022江苏卷1618题,6分2022河北卷78题,6分2021浙江1月卷1516题,4分【命题规律】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属于主干知识,但内容相对简单,难以承载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因此属于中频、低难度考点,在高考试题中会间或性地考查;高考试题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考试题中涉及本专题内容时,往往通过读图和计算来提高试题的难度。高考对城市的考查频率中等,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中等偏下;从考向来看,对城镇、乡村空间结构的考查频率最高,因为该考向既能够很好地体现空间性的学科特色,又可以很好地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考查频率增加,这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现实保持一致,也体现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在考查内容的选材上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对大都市辐射功能等新教材内容考查频率增加。【命题预测】就考查方向而言,逐渐由考查人口增长转变微考查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试题往往以人口统计资料图为材料,设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选项中判定图文数据呈现的原因或后果,二是通过计算图文中的数据,分析判断相关人口数据的时空变化。未来城市方面的高考命题的热点考向:对城市群、城市带的考查仍将是考查热点;乡村聚落将成为新的考查热点。城市往往与人口、产业发展、交通以及自然地理相关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考查。人口迁移2023山东卷35题,6分2023浙江6月卷2223题,6分2023海南卷12题,6分2022浙江6月卷78题,4分2022天津卷12题,3分2022重庆卷56题,6分2021山东卷79题,9分2021江苏卷1113题,6分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2023浙江6月卷78题,4分2023山东卷1113题,9分2023海南卷34题,6分2023湖北卷13题,9分2022江苏卷2122题,4分2022广东卷1314题,6分2022浙江1月1011题,6分城镇化2023广东卷1516题,6分2022全国乙卷13题,12分2022广东卷12题,6分2023湖北卷79题,9分2020浙江1月卷2223题,6分城市的辐射功能2022山东卷12题,6分2022北京卷20题,7分2021江苏卷2022题,6分考点一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变化考查角度人口分布(2023·全国甲卷)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临河分布;1870年后随着电力、机械等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3·浙江1月卷)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2.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3.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考查角度人口的数量变化(2022·江苏卷)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5.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8.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9.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特点的分析思路①速度快慢(注意分段)。②人口数量多少变化(注意不同年龄段)。明确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①资源;②经济;③社会:教育、交通、住房(房价)、管理(治安);④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⑤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及价格影响产业的规模、成本、市场竞争力,影响产业的市场需求,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影响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考向1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甲地区人口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矿产资源贫乏 B.滩涂广布 C.赤潮多发 D.地震多发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一直比较稳定,其主导因素是(

)A.自然环境 B.河湖分布 C.经济格局 D.国家政策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合理措施是(

)A.鼓励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 B.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C.实施移民搬迁,分散大城市职能 D.完善交通网络,便于人口流动肯尼亚是东非国家,首都内罗毕是诸多国际组织总部和分支机构的所在地。蒙巴萨作为肯尼亚唯一的港口城市,是东非地区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自独立以来,肯尼亚延续了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发展格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大型城市规模急剧增长。肯尼亚当前的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主要城市沿殖民统治时期修建的铁路呈东西向分布。图示意肯尼亚主要城市与人口分布概况。完成下面小题。4.据图分析,1999—2019年肯尼亚人口分布(

)①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②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③整体呈现“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④整体呈现“西、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空间格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自肯尼亚独立以来,加剧该国人口区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居住条件 B.自然资源C.经济发展水平 D.海港服务设施6.为优化肯尼亚城市体系格局,亟须(

)A.在肯尼亚南部地区建设节点城市 B.政府适当鼓励城市人口回流农村C.大力升级蒙巴萨的港口基础设施 D.投入资金建设肯尼亚南北向铁路考向2人口再生产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招商引资促进外籍人口迁入C.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 D.上一次婴儿潮已到育龄阶段8.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A.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男女比例失衡严重C.人们生育观念转变 D.居民收入水平较低9.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

)A.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B.促进人口均衡分布C.应对人口的老龄化 D.调整三大产业结构考点二人口迁移考查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5.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查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2021·浙江6月卷)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7.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考查角度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人口迁移(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9.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10.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考向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呈动态变化趋势。下表为该县村庄三个年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数据。完成下面小题。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2006年2016年2020年村庄数量(个)占比(%)村庄数量(个)占比(%)村庄数量(个)占比(%)≤0.6000.006412.75142.790.60—0.80101.9920741.2410220.320.80—1.0047294.0219739.2436071.711.00—1.2030.6020.40122.39≥1.20173.39326.37142.791.推断在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呈聚集态势的村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为(

)A.≤0.60 B.0.60—0.80 C.0.80—1.00 D.≥1.002.整体来看,柘城县村庄(

)A.老年人口比重减小 B.老年人口平均年龄减小C.劳动人口比重减小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减小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区域,一般具有相似的(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考向2人口迁移新趋势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显示(

)A.全国省会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B.东部地区的省会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5.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②距离大城市更近③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

④公共服务更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老漂族”指为支持子女事业或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所在的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我国“老漂族”人口数量巨大,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老漂族”集中的区域之一。调查还发现,目前上海市也有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的水乡古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下列省区中,“漂”在上海的老年人数量最多的省份是(

)A.安徽 B.贵州 C.北京 D.湖南7.上海市部分老年人“漂”在其周边水乡古镇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活成本较低②便于照顾家庭③交通便利④环境优美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考点三城镇、乡村区位与空间结构考查角度城市(聚落)区位1.(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城市区位因素的判断方法(1)首先考虑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自然因素)。(2)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3)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交通、政治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4)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如经济布局调整、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区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影响城市的兴衰。考查角度城镇空间形态(2023·浙江6月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3.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城镇空间形态考查角度城乡空间结构(2023·海南卷)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左图)。右图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A.A B.B C.C D.D6.右图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35小题。7.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8.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2021·山东卷)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如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10.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A.降低成本 B.提升品质C.隔热防潮 D.生态环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成因考向1聚落分布的区位条件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印记,也承载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通过对我国某县辖区地名统计发现,该辖区内85%以上村名都与自然要素有关,很多地名都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面是该县辖区村名用字分类及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名主要用字出现次数出现比重沟、湾、滩、河、渠、润等71141.73%峁、梁、石、山、塬、崖、岭等52931.04%西、东、南、上、北、下、左等1146.69%柳、芦、麻、枣、木、桃、槐等724.23%红、黑、青、乌、炭等392.29%累计146585.97%1.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植被2.推测该县所处地区可能(

)A.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C.由草原向荒漠带过渡 D.由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3.研究发现,该区域“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河道持续淤积 B.人类生产活动C.地壳间歇抬升 D.气候干湿变化考向2城乡空间形态福建省厦门市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2020年),由厦门岛、鼓浪屿、海沧半岛、集美半岛、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山登岛、内陆同安及九龙江等组成,历经了从海岛向海湾扩展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形态布局。厦门市交通压力大,本地居民职住通勤是交通压力的主要来源。下图示意厦门市以厦门岛为中心的空间结构规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厦门市“多中心、组团式”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引导 B.经济发展 C.山水阻隔 D.环境问题5.厦门市各组团之间(

)A.均衡发展 B.功能分工明确 C.孤立发展 D.向心联系明显6.为促进厦门市职住平衡,其城市规划应(

)A.在岛湾之间增建跨海通道 B.在半岛之间填海造陆C.促进各组团城市功能专门化 D.促进各组团服务业健全发展考向3城市功能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下图示意重庆市北培区城区4个功能区(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城区主干道)道路人流量在某日部分时段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甲功能区为(

)A.商业区 B.文化区 C.居住区 D.城区主干道8.图中各时段(

)A.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受学生上下学时间影响大B.城区主干道人流量变化一天内出现两次高峰C.商业区与文化区人流量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D.居住区在中午时段的人流量达到一天中最大考点四城镇化进程及影响考查角度城镇化进程及影响(2023·广东卷)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1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2022·全国乙卷)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2010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变化/万人20102020年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变化/万人上海30.330.25215.42北京59.772.8300.9广州39.7129.12468.46深圳34.0116.88596.7313.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14.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15.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具体如右图所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造成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问题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社会问题等方面,不同城镇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同。(1)城市内涝:整治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绿地和湿地面积;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2)环境恶化:建设城市绿心,绿色屋顶、植物墙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城市湿地面积;使用清洁能源;垃圾分类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等。(3)交通拥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完善城市交通网、发展立体交通、发展城市公交等。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角度,考查城市功能区考向城镇化进程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非农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来自本镇、县内及省内。2000年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图示意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1.2000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是(

)A.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 B.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善C.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升级 D.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2.城镇化劳动力来自本镇的部分称之为本镇贡献率。研究显示,中西部地区本地工业化水平提高能提高本镇贡献率,而本地服务业水平提高却能降低本镇贡献率,主要是因为(

)A.工业化主要承接外地农村劳动力转移B.服务业主要承接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C.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D.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水平较高考点五城市的辐射功能考查角度城市的辐射功能(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