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教案 第一讲 古代汉语讲稿_第1页
大学语文 教案 第一讲 古代汉语讲稿_第2页
大学语文 教案 第一讲 古代汉语讲稿_第3页
大学语文 教案 第一讲 古代汉语讲稿_第4页
大学语文 教案 第一讲 古代汉语讲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讲稿在很多人的眼中,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艰深的学科,其实学古汉语并不是一件苦差事,当你真正学进去的时候,你会享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乐趣。首先我们来讲授一下古代汉语的界定。一讲到古代汉语,大家可能一下子就把它与我们中学时代学的文言文联系起来。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时使用的汉语。现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地方就是何为古代。依照历史学的划分,或者依照古代文学的划分,一般是将五四以前的都称之为古代。因此郭锡良在《古代汉语·序论》对古代汉语的下限的界定为“五四”以前的说法。郭先生说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将古代汉语的下限定在晚唐五代,吕叔湘先生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由后一种说法对古代汉语下限的界定,对古代汉语的分段目前大多数学者能够接受的看法是: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代表的上古汉语;以东汉到隋末含较多口语成分的典籍语言为中古汉语;以晚唐五代至清代初年古白话为代表的近代汉语。西汉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初唐、中唐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清代中晚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古代汉语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学”。其实小学在汉代指的是文字学。只是到了隋唐,“小学”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是清朝学者章太炎定的。而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名称,是现代学科的名称。一般来说它的内容包含音韵、文字、词汇、语法等。下面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内容。其实这些内容也是学者们在阅读大量的古代书面语言(即古代文献)时总结出来的,因此大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并不只是掌握这些理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阅读古人的书籍的能力。大家在课余时间可以读读《史记》、《左传》,亲身体会一下古代语言的博大精深。在这些内容当中,音韵是最难学的,所以我们将它放在最后。先来讲讲汉字。大家天天都在使用汉字,“天空”的“天”为什么会写成这样,也许大家没时间去想这些你们认为很无聊的问题。其实,如果你们深入学习汉字形体的发展,你们会发现这里面的世界还真精彩。常常有外国朋友问我们你们的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呀?关于汉字的起源,大概有五种说法:(1)仓颉造字说: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传说汉字是由他造的。但是想想一个人创造那么多字,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2)结绳说:就是用系绳子的办法来记事,具体如何结绳没有任何记载。(3)八卦说:八卦是巫人用作占卜吉凶的一套符号系统,但是殷周人尚巫筮,八卦的起源当在殷商之时。商周之时用的符号如等都是周卦的卦形。由此可见,八卦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后,甚至是在文字相当发达的时候。八卦不是文字,与文字没有关系。(4)契刻说:契刻也是原始记事的方法,就是在竹木、石头或兽骨等上边刻上记号或缺口表示数目或当事者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对合以为凭借。(5)图画说:与文字起源有直接关系的应当是图画,沈兼士说“余以为文字之起源,实由记事之绘画。”图画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向艺术,一个是向文字。所以早期的甲骨文中象形字占较大的比率。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当然是我们所熟知的甲骨文了。甲骨文1899年偶然发现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在药店买的龙骨(乌龟骨头)上有刻划的痕迹,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从我们现在的研究看来甲骨文已经是很能成熟的文字了,在这之前应该还有起源阶段,这就要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了。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的变化,一直使用到今天,足见其生命力的强大。为什么在其它文字都悄声匿迹后汉字仍然在广泛地为人所用呢?这主要是因为汉字本身的构造。以前有传言要废弃汉字,推行拼音文字。可这是行不通的,汉字虽然是很难写、难记,但汉字的字形构造里面蕴含着太多的文化知识。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当然要数“六书说”。何为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就是象画画一样把事物的形状摹下来。如:“鱼“甲骨文写作,鱼鳍、鱼鳞都清晰的画出来了。“马”甲骨文作,马的头、鬃毛、四条腿、尾巴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看了可以认识,仔细辨察就知道意思。“上”甲骨文作,一长横表示地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在地平线以上。“下”甲骨文作,与“上”之形体相似,只是一短横在长横的下方,表示在地平线以下。“本”金文作,下面一点指树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树根。因此本的本义就是根,根本就是一个并列式的合成词。“末”金文作,上面一横指树木最上面的部分,指树梢。“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比合几个事类合成一个意义,从所看了出所指向的含义。“即”金文作,左边是簋,一种食器,右边是一人形,面对着簋,表示接近之义。“既”金文作,与上一字形类似,只是右边人形上部的嘴巴是朝后的,说明人已经完成了吃的动作,不想吃了。因此“既”有完成之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根据事物的意思取个名称,然后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譬况这个字的读音,这句话前半部分是指形符,后半部分是指声符。形旁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如:从“氵”的字意思多与水有关。从“木”的字意思多与树木有关等。声符表示字的读音。关于形声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了,在这里我们就不举例说明了。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关于形声字的声符,因为古代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不同,所以有些形声字的声符与字的读音根本不同。如“江”的声符“工”与“江”读音就不同。关于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清代学者戴震(安徽老乡)提出此二者是用字的方法,与汉字的构造无关。可以参看教材内容中的“四体二用”,我们在课堂上就不多说了。在六书说产生后,历代学者一直都在认真地深入地研究。现代学者对六书理论重新作了思考,比较有影响的有唐兰的“三书说”,后来陈梦家、刘又辛也分别提出各自的“三书说”,教材上有介绍,请大家回去后阅读教材。另外,还有孙常叙先生还提出“写词说”,也请各位阅读教材。学习古汉语,阅读古书少不了古音的知识。比如说,古书中很多文字“通假”现象,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写成不同的字,其中有所谓“本字”,有所谓“假借字”,对假借字不能按照它的常用意义去理解,一定要知道它在这里是被当作另外一个字使用的。辨别假借字,就得以它们的古代读音为条件。一个词用两个或几个字来代表,这几个字的古代读音一定是相同或很接近,但是现代读音却不一定相同或相近。不懂得古音条件,就没有办法准确辨别假借字。比如古书常用假借“罢”字代表“疲”字,这两个字的现代读音差别很大,为什么古书里可以通假,就是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声母(并母),属于同一个韵部(歌部)。掌握音韵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同源词。什么叫同源词?是在原先一个词的基础上分化出的的若干个词,分化以后的词的意义和读音都有密切联系。如“背”和“负”是同源词,从现代读音是看不出来的,但从古代读音看,条件就很清楚。首先看“背”和“负”声母今天看来一个是b,一个是f,如果你掌握古音的常识“古无轻唇音”的话,你就知道其实他们是相同的。什么叫“古无轻唇音”呢?轻唇音就是指现代汉语中的唇齿音F,古代“轻唇归重唇”,即轻唇F这个读音在古代读重唇B或P。掌握音韵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书。《诗经·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郑玄笺:“说,解也。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至于妇人无外事,维以贞信为节。”清代学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言男子过行,犹有解说之词,夫人从一而终,失节则无可言矣。”此处“说”是个假借字,应读作“脱”,“解脱”之义。这句话是说“男的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解脱;女的沉溺于爱情,不可以解脱。”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爱情对于女人来说是整个天空,对于男人来说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古音知识对古籍校勘也很重要。举例说,传世本《老子》有这样一段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从古音看,“身真”(真部)“家余”(鱼部)“乡长”(阳部)分别都是押韵的,只有末一句“国”跟“丰”不押韵,因此应该是“邦”字,“邦”和“丰”在秦汉以前在同一个韵部(东部),押韵和谐;汉朝人因为避讳而用同义字“国”代替了“邦”。近年考古发现的《老子》原文正是“邦”字。总之,音韵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古音知识有广泛的用途。下面我们来讲文选部分。先来看一篇甲骨文。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些文字就是一般所说的甲骨文。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下面我们就看第一篇关于占卜狩猎的甲骨文:古贞,燎于贞,今日我其狩隻禽鹿五十六。贞,今日囗其狩获兕十一,鹿古,从盾之初文,从口。贞人名。贞,贞问。尞,字形从木,从数点,表示以火烧木之意,燎之初文。尞,《说文·火部》:“烧柴尞祭天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知古代有焚柴祭天之法。此处用为祭名,即燎祭。“尞”下一字残,疑为“岳”字,卜辞中为自然神名。其,语气词,表示自己希望去打猎。,从丫,从犬。丫象捕猎之武器或工具,从犬,意即以犬辅助捕捉野兽。狩之初文。卜辞用为动词,狩猎。隻,字形从隹,从又,会用手抓住鸟(隹)之义。为獲之初文。卜辞用为动词,捕获。禽,象捕捉所用之工具,有网有柄。卜辞多用为动词,擒获。鹿,象形字,从拓片上我们可以看到鹿的脚,也可以隐约地看到鹿的长角。五十是合文,二个字合在一起写就是合文。,用在十位和个位之间,相当于传世典籍中“又”字的这种用法。“其”字上当有一字,残泐不清。兕,《说文·兕部》:“如野牛而青。”象形字,可以看到这种动物的头很大。第二篇是关于占卜天气的卜辞。内容非常简单。注意“其”的用法,表示揣测的语气词。“雨”的用法,动词下雨。金文又称青铜器铭文、钟鼎文、钟鼎款识,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金文中有一件器叫利簋,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西周最早的一件有铭青铜器,簋内铸有铭文32字,记叙了右史利参与武王征商一事而立有大功,得到武王的赏赐从而铸造此簋的经过。因簋铭记载了武王于甲子日伐纣的史实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合,所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 ,当为形声字,从王,武声,为武王的专名字。后来又发展为以“王”表周武王,见《(何)尊》、《大盂鼎》等。征,征伐。史书记载武王征商有两次:《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尊。”又“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感会……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铭文所记征商事件,指的应该是后一次。隹,句首语气词,典籍多作“惟”、“维”或“唯”。甲子,干支记日法,指甲子日。《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逸周书·世俘解》:“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典籍与铭文正相合。朝,早晨。金文朝字从水,小篆从舟,“舟”当为水形之讹变。朝、舟音亦近(均属幽部字),属变形音化现象。歲,歲星,亦即木星。鼎,正也,当也。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鼎龙》:“鼎训为当为方,义本相同。都是表示时间上‘现在’的副词。”意即岁星正当其位,利于征伐。克,能够。聞,《说文·耳部》:“知闻也。”甲骨、金文字形象一人跽跪并以手附耳谛听之形。此处,或以为用作“报闻”之义。或以为通“昏”。《说文》“闻”之古文作,从耳,昏声。据此知闻、昏古音相同或相近。(皆文部字),《说文·夕部》:“早敬也。从丮持事,虽夕不休,早敬者也。”今写作夙,为早晨义。或以为由本义早晨引申有迅速义。或昏夙连读,意即早晚之间。《管子·宙合》:“日有朝暮,夜有昏晨。”此昏晨与昏夙相当。又,有也。此句句义理解颇多分歧。大意谓岁星正当,能够攻克商,所以很快地占领了商国。辛未,甲子日后的第七天。才,读为在。《说文·土部》:“在,存也。从土,才声。”二字古音相同。(皆之部字),地名。于省吾以为:“从柬从间从官之字同属见纽,又系叠韵,所以可读为管。”《逸周书·文政解》:“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蔡开宗循。”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即师字。甲骨文中或用为师旅义,引申指人众聚居之处。易,赐也,赏赐。金文中的“赐”皆写作“易”。又事,或读为右史。古事、吏、史一字分化。金,铜。根据铭文可知,器主利的职务是主管祭祀、观察天时的官,可能为武王征商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而被武王采纳,因而在征商中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所以受到武王的赏赐。用,连词,因而。乍,作之初文,制作。,或读为檀,《左传·成公十一年》:“单子曰: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为温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故以为即檀伯达。彝,祭祀所用礼器之通称。最后一篇文选是极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