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_第1页
《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_第2页
《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_第3页
《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学《农业伦理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价值研究学院:姓名:专业:年级:2015级专业硕士学号:2016年2月29日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价值研究摘要: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提高农业生产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相关经济效益等经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如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稻鱼共生系统”还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这些价值的研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价值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又称农业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由此引起了文化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在很多地方已经严重威胁着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作为其存在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国环境基金(GEF)开始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IAHS)。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自2004年起,FAO先后在世界范围内选出了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案例点进行示范保护,其中包括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即稻田养鱼,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系统既可使水稻丰产,又能充分利用田中的水、有害生物、虫类养殖鱼类,综合利用水稻田的一切废弃能源,提高生产效益,不用或少用高效低毒农药,以生物防治虫害为基础,生产优质鱼类和稻米。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村内“稻鱼共生系统”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还保留有传统的稻鱼共生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内放养本地特有的“田鱼”,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挖坑凿塘,饲养田鱼,形成了“有水有田鱼”的奇特景观。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稻鱼共生系统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等,这些价值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前我国农业自愿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一、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价值(一)维持农田生态平衡稻鱼共生系统是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系统中,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的循环,不需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稻鱼共生可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鱼类摄取杂草,其排出粪便可直接转化为肥料,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实现系统内部废弃物“资源化”,起到保肥和增肥的作用,减少化肥的施用。有分析表明,稻鱼共生系统内磷酸盐含量是单一种植系统的1.2倍,而氨的含量则是单一种植系统的1.3到6.1倍。另外,系统中的鱼类可松土,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善土壤环境。稻鱼共生可减少农药使用量。稻鱼共生稻田的水较浅,循环较快,水质好,致病菌少,可大大降低鱼类发病率,减少农药使用量。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以水中的昆虫和杂草为食,不仅养肥自身,还可消灭水稻害虫、去除杂草,减少农药用量,增加稻谷产量。稻鱼共生可改善水质。水稻生长时制氧能力强,风吹可使新鲜的氧气溶入水中,增加溶氧量,促进了鱼类生长;水稻生长还可减少还原剂,使媒介物质迅速矿物化,不断释放能量;鱼类活动还使营养物质向水稻根部集中,促进水稻吸收,进而改善水质。(三)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内稻鱼共生形成的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比如浙江省青田县的龙现村,该村“稻鱼共生系统”中曾种植过20多种传统水稻品种,生长有6种不同颜色的鲤鱼,5种其他鱼类、两栖动物、蛇等动物,以及多种水草、蔬菜及其他作物等植物。村庄还保持着冬季种植绿肥肥田,利用林木枝叶压青、肥田、杀虫的传统农业耕作习惯,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低于常规稻田,促进稻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二、稻鱼共生系统的经济价值首先,稻鱼共生系统可以增加水稻产量,提高生产收入。稻鱼共生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据统计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稻米产量可较单一种植水稻系统提高5%到15%,稻谷产量较均匀,穗大、瘪谷少。同时,稻鱼共生系统可以节约人力,降低成本。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鱼类具有耘田除草、吃虫、防病、增肥和加速分解功能,可以免去耘田除草、施肥和打药等农事活动,达到“以鱼代劳”节省劳动力的目的,每公顷大约可节省劳动力120到180人;同时,稻田中鱼类的吃虫和增肥作用,可节省化肥和农药,产生相关经济效益。稻鱼共生系统的相关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有机产品的生产潜力和鱼类制品的产业化效益。稻鱼共生系统内部协调机制的独特性,使系统具有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先决条件。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若干倍,因此通过合理利用稻鱼共生系统可创造2~3倍于目前的经济效益。三、稻鱼共生系统的社会价值提供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稻鱼共生系统最初源自地区自然条件的局限,是农民长期适应自然而形成的特有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方式可节省土地,实现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这种源自传统经验的农业耕作使农民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天、地、人和谐共处,为其他同类地区合理利用土地,发展适应本地条件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增加劳动力就业。稻鱼共生系统可有效增加劳动力就业,对于贫困地区来讲,这一价值尤为显著。贫困山区土地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稻鱼共生系统可在同样的土地耕作面积上增加更多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压力,实现劳动力价值,减少不稳定因素。另外,稻鱼共生系统的产业链可不断延伸,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供充足营养,改善农民生活。稻鱼共生系统一田多用,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既提供水稻产品又提供鱼类产品,即同一生产过程中既生产植物蛋白,又生产动物蛋白,为人们提供充足营养物质。贫困地区的人民可通过这一农业系统获得充足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确保人类食物安全。稻鱼共生系统的农产品是典型的有机产品,可保证食物质量安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另外,有机农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对全社会均有重大意义,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可带动其他地区有机产品的生产,促进有机农产品在全社会的推广和普及,对大众健康有深远影响。四、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价值折射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稻鱼共生系统在历史的积淀中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并且衍生出与系统密切相关的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传统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的源头和基础,主要分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则又分为北方的粟作文化和南方的稻作文化。稻鱼共生系统是稻作文化的延伸,反映了南方农民精耕细作的耕作文化。这种古老传统的耕作文化是人类的财富,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冲击,保护这些传统耕作文化显得意义尤为重大。保护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的耕作文化。加强各类文化的融合发展。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不仅包括系统本身的文化,也包括遗产地衍生出的各类文化,如田鱼文化、水文化、民俗文艺及古建筑文化等。这些文化在遗产地的发展和演化中或独立发展,或在凌乱中互相衍生,未能很好地融合。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可促进各类文化融合,形成一个复合系统,从而使各类文化以稻鱼共生系统为核心,向外扩展,完整展现遗产地的风采。五、稻鱼共生系统的科研价值拓宽遗产保护研究得到领域。遗产保护研究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尤其是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进步。我国学者也对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需进行重点保护。但农业文化遗产是新出现的遗产类型,保护的主体、途径、理论和方法等都处于探索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领域必将大大拓展,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推动遗产保护研究中的学科融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刚刚起步,但这无疑是一个价值很高且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需要多学科交叉、多角度分析、多方法并用。其中农学、生态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将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学科,这几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及衍生学科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必将有效推动各学科的融合。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稻鱼共生系统为典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内稻、鱼以及其他动植物和谐共存,发挥了系统的功能。因此,稻鱼共生系统将有效促进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应用方向。目前,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环境基金的关注点之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物多样性可解决现代农业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水稻为例,抗病和感病水稻品种间作使稻瘟病比单一栽培减少94%,产量增加89%。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涉及到系统的主要要素——稻谷和鱼类,而且还涉及其他动植物,如水草、青蛙、昆虫等。对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将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六、稻鱼共生系统的示范价值为稻鱼共生系统的农业生产提供宝贵经验。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增产、增收、节支等多种优点及改善农民生活等特点。因此,可在适合地区推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有稻鱼共生系统,浙江青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经验对全国各地稻鱼共生系统具有重要示范价值。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证案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选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的是在这5处具有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进行保护示范,从而为今后选出的100~150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实证案例。稻鱼共生系统作为首批选出的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保护可为其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案例和示范。为可持续农业和国际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案例。稻鱼共生系统是有机农业的典型代表,由于其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价值突出,属于生态农业的典型范例,因此其发展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亚洲传统农业的代表之一,稻鱼共生系统还可为世界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促进国际农业的发展,并且推动全世界稻田养鱼的发展及生态农业的进步。七、结论与讨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刚刚引起人们关注的遗产类型,人们对其了解还不多。如何对这种遗产进行保护,应该重点保护什么,采取何种遗产利用模式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在这些研究之前,必须首先对其价值进行判定并开展定量化研究。价值研究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及管理提供依据。稻鱼共生系统具有典型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等,且作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典型示范价值也不容忽视。国际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已有所认识,但在我国,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其经济价值的追求上,对于其他价值的认识不够。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值得保护的农业遗产比比皆是,但目前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农业系统还寥寥无几。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消失的农业系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4):138-144.[2]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青田县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及其发展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06(5):492-4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