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1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进行控烟立法,控烟工作成效逐渐显现。5月25日,世

界卫生组织授予北京市控烟协会西太平洋地区“世界无烟日奖”,这是世卫组织授予中国的第一个控烟社

会组织工作成就奖。

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介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5年来,北京市人口吸烟率从2014年

的23.4%下降到2019年的20.3%,大约减少55万“烟民”。2019年,中国将控烟作为专项行动之■-纳入《健

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计划到2030年将人口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

然而,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烟草消费量,令控烟工作任重道远。专家表示,无论多难,还是要通过

加强执法和宣传来推动控烟,”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决心和毅力”。

北京市控烟协会秘书长崔小波表示,将强化社区控烟工作抽样调查和控烟指数的发布,每月通过“曝

光台”对市民投诉最多的前10个单位进行曝光;加强社区控烟志愿者组织建设,使每一个街道都有自己的

控烟志愿者。

Nucia程烟和皿在听说过电亍有和现在值丽

0■胭g比例时显E9电亍母》9比的信•上升

NO19W试现在0椎18ia在电子烟

比extern餐国上

12.9^69.9%N-7X

▼5X▼NXAN4.9X

“鼻丞玉开4^亍・^i事的界.丑,现

(摘编自李德欣《室内吸烟“顽疾”如何治理》)

材料二

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吸烟可能有加剧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此次新冠肺炎患者中,

吸烟男性患者重症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男性患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人们最好戒烟戒酒来抵御

新冠病毒。

吸烟有哪些危害,此前已普及过相关知识,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钟南山院士团

队的科研论文显示,1099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吸烟患者137例,重症人数为29人,重症比为21.2%;

非吸烟患者927例,重症人数为134人,重症比为14.5机美国学者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

发表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别差异和吸烟倾向》中,也认为感染新冠肺炎的男性比例更高,且男性吸烟者

更易发展为严重肺炎,死亡率更高。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吸烟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患

者。一方面,经常吸烟者易伤害到其呼吸系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脆弱的肺部很

难再承受新冠肺炎的袭击。另一方面,吸烟与心脏病、糖尿病等有重要关系,新冠肺炎患者伴有其他疾病

时容易转为重症。

这也意味着长期吸烟的新冠肺炎患者,不仅自身可能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而且也增加了救治难度。

笔者以为,我们应当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生产生活逐步走向正常,但我国仍面临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

例引起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的双重风险,防控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控烟戒烟也应该纳入防控疫情的“组

合拳”中。首先,要以疫情为由引导吸烟者及时戒烟。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吸烟者逾3亿人。吸烟者不仅

伤害自身健康,而且制造的二手烟容易对身边人造成伤害。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向老百姓宣传国内

外有关疫情的最新研究结果,以增强吸烟者的危机感、责任感。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的卫生习惯已

得到很大改善,这说明疫情是能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的,那么也希望能唤醒吸烟者的戒烟意识。

其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控烟工作。压缩吸烟空间,减少吸烟危害,创造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目前,

已有20多个城市出台公共场所禁烟地方性法规,无烟城市立法正在提速升级。而且,深圳等地通过“电子

眼”等技术手段控烟。

近年来,我国控烟已取得积极成果,以北京为例,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率大幅下降,成人吸烟率也在下

降中。但已经立法控烟的城市中有的存在控烟发展不平衡,有的存在法规落实不到位等各种问题,还有很

多城市至今尚未立法控烟,那么,各地应当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摘编自丰收《以抗疫为契机加快推进控烟戒烟》)

材料三

卷烟危害大部分人已知晓,其实电子烟也有危害。美国已有37人因为与电子烟相关的疾病死亡,超1800

人因使用电子烟导致肺部受损伤。不少人并不知道电子烟的危害而继续吸电子烟,因为商家都以电子烟不

含焦油、悬浮微粒等有害成分为卖点大肆推广,打着“戒烟神器”“清肺”“年轻”“时尚”“潮流”等

旗号销售。

所以,要想让人拒绝使用电子烟,首先要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规定,依法全面治

理电子烟不实宣传。其次,电子烟作为新兴产品,对其危害性的认识也比较晚,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应

加快普及的速度和范围,揭穿把电子烟包装为科技时尚消费品的谎言。其三,坚决禁止向未成人销售电子

烟。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该规定需要有效落实。其四,

在立法层面把电子烟明确纳入控烟范围。目前,深圳、杭州等城市在地方立法中已经把电子烟明确纳入控

烟范围,但还需要其他城市跟进,更需要国家层面加快立法控禁电子烟。

笔者希望“初中生电子烟使用率显著上升”能引起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高度重视。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正视电子烟危害,遏制未成年人吸食电子烟现象,必须果断对电子烟说“不”。

(摘编自张海英《“按下卷烟浮起电子烟”控烟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制定了控烟条例并严格执行,目前已减少了55万烟民,因此被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B.我国的吸烟者中现在吸卷烟的比例已经下降至3.9%,这说明控烟宣传确实收到了一定成效。

C.材料二列举了大量数字,旨在使读者明白吸烟与新冠肺炎的关系,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

D.商家都打着“清肺”“时尚”等旗号向学生销售电子烟,违反了控烟条例,应当受到惩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使用电子烟的初中生比例明显上升,通过立法禁止向青少年售电子烟可谓当务之急。

B.为降低人口吸烟率,北京、上海等多城市立法,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C.我国超半数吸烟者在20岁前就开始吸烟,这与未能让初中生远离烟草和电子烟颇有关系。

D.电子烟是新兴产品,因此有很多人对它的严重危害并不太了解,很容易受到引诱而吸食。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常吸烟者更易遭受新冠肺炎的袭击,是因为他们的肺部已经受到烟的侵害,变得脆弱了。

B.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虽然好转,但仍然应该把它与控烟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C.有心脏病、糖尿病的吸烟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应做好自我保护,不然后果更为严重。

D.欲做好控烟戒烟工作,使人们真正远离卷烟、电子烟,应借助包括电子眼在内的科技手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证的。(4分)

5.如果你所在的社区要建设无烟社区,请你依据上述材料向社区管理者提一些建议。(6分)

1.C

2.B

3.A

4.先提出“吸烟有可能加重新冠肺炎,要控烟戒烟”这一观点,然后具体分析吸烟的危害,最后解决问题,

“如何把控烟戒烟纳入防控疫情的‘组合拳'中”。

5.①做好宣传工作。向居民讲述新冠肺炎对吸烟者的危害,尤其是新冠肺炎与吸烟的关系。②做好防控工

作。制定社区法规,要求居民遵守,并招聘控烟志愿者进行宣传和监督,对屡劝不改者进行严厉处罚。③

做好带头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社区内的青少年做好控烟的榜样。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2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

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

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

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

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

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

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

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

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

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

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

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

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

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

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曦续,

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

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

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

“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

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

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

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

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

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

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

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

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

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

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

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

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

和不安。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

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

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聚,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

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

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

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

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

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

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

两者内涵相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

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

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

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

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

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

艺术的真实。”

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

还原和反思。”

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

事充盈饱满。”

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C

2.B

3.C

4.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

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

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

其实是“周全”。

5.(-)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

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

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

(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

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

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3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

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

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

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

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

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

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

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

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

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

“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

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

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

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

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

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

同悲于失。

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

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

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

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

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

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

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

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

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

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

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

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

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

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材料二:

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己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世纪的伟大

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

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

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

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

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

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

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

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

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

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

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互相帮助,用好联系世界的共

同纽带。

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

的思考。

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

补。

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互不相干的人类精神

家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

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

C.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

D.艺术与科学有许多差别和共同点,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探究之上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

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

B.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

的一种实际应用。

C.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

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

D.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

画的科学技术“穿越”。

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创作,请结合上述材料,对此加以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1.A2.C3.D

4.①引文放在文章开头以引出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文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

服力;③引用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5.①首先引用奥本海默的话,指明艺术家与科学家目标的共同性,引出本文论题;②进而明确“艺术与科

学”共同承担创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的观点,并对科学、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③最后借用爱因

斯坦的话,申明科学、艺术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有共同基础和目标的观点,与文章论点紧密扣合。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4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词语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更广。眼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乐此不疲发明各种

网络缩略语的时代。比如“awsl”之类的高频网络用语被大量使用。“awsl”,源于“啊,我死了”的拼

音首字母缩写,表达了年轻人在感受到“惊讶、兴奋、快乐”等各种喜爱之情时的强烈情绪。除“awsl”

外,还有“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k"(生快,即生日快乐的缩写)、“ssfd”(瑟

瑟发抖)等一系列按照同样方式创造出来的缩略语词汇,往往是年轻人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使用。

人们初一接触网络缩略语,往往感到不知所云,一旦了解其涵义又感觉有趣,甚至耳目一新,拓展了

对汉字汉语的认知界限。就像很多机构都有简称一样,语言变化过程就是越来越简便快捷,当一个长词用

多了,就会以缩减省略的形态出现,通过一串简单的字母符号就能清晰表达一种真实状态或个体体验,这

是汉语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网络缩略语的形成与互联网的特性密不可分。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

“模因”概念: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模

因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的过程变得极为简单,甚至可以用“病毒式传播”来形容。网络传播的特

点就是不断复制扩散,而复制过程中往往会再创造,比如“awsl”在传播过程中又衍生出“阿伟瘦了”“啊

我睡了”等近十种脑洞大开的解读。网络复制的简单便捷,以及在复制过程中的创新再造,使更多的网友

由被动受众与旁观者变成直接参与者和行动者,最终成为一场集体娱乐的狂欢。

网络缩略语的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达出年轻人情绪外泄与自我张扬,他们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

实现了内在的娱乐。当某种流行语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始流行的时候,从众心理会让更多的人接纳并使用这

些流行语,以表明自己与时代潮流同步,同时避免被同一群体所排斥,这种自我认同的强烈愿望使其更愿

意投入到流行与时尚之中。反之,那些不使用流行语的人会面临某种压力,被别人视为跟不上潮流,甚至

可能被边缘化。

如今网络用语特别是缩略语已经在向网下扩散,不断“进军”人们的语言体系,已开始融入日常生活,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不过,网络用语的生命力目前还难以得到验证,随着时间

的推移,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已经消失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如莫言所说:“语法变化非常缓慢,而

词汇却像一潭活水,会不断地有新词语产生,也会不断地有过时的词汇被淘汰消亡。”

在宽容对待网络用语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力戒和淘汰其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甚至肮脏丑陋的东

西,网络流行文化的底线就在这里——不滥用、不恶俗。

从更大的视角看,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泛娱乐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的

交流工具越来越依赖网络,不可避免地会把娱乐属性摆在前面,因为它传播更加高效,更加直指人心。但

只要不滥用不恶俗,不论喜欢与否,那都只是演进的一级台阶。

(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网络用语演进》)

材料二

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经历了从“舶来品”

到“本土化”的发展路径;它呈现给公众的样态,从起初的“多语码化”发展为当下的“多模态化”;它

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大虾”等“小众”的专利,而成了网上网下的“大众”所共用、共有、共享的语

言产品。

在网络语言正全面走进现实语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

在反映时下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经典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带来不小冲击。尤其是部分网络流行语在非

理性传播过程中,带有明显叛逆、污损等亚文化色彩,极易影响青少年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养成。

微博作者橙子辅导指出,对于网络流行语要有所区分,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带有粗鄙化、低俗化

倾向。针对后者,无论是公民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自觉抵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

空间。

“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客观来说的确丰富了我们的词汇。”微博作者橙子辅导说道,应该秉持积

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总的来看,低俗负面的语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有个

大浪淘沙的过程。

邹煜提到,流行语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潮流,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社会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穷

尽所有信息。对一些‘热词',大家有陌生感也很正常。”

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并不是时代的全部,更不是我们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侧面。专家们

表示,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当我们选择语言时,语言本身也会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会潜移默

化地影响我们的文化内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对形形色色的流行语,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娱乐性的网络缩略语通常出现在弹幕或其他网络环境中,它们往往是由年轻人按照相同的方式创造

出来的。

B.网络缩略语形成并流行,根源在于符合年轻人情绪外泄、讲究简单便捷、从众心理突出、乐于创新的群

体特点。

C.网略缩略语的出现符合汉语发展的规律,因为语言变化逐步走向简便快捷,长词使用多了就会缩减成字

母符号的形态。

D.网络缩略语的出现,客观上丰富了我们的词语,反映了我们生活的某些侧面,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

态去对待它们。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其使用群体已经由网络达人、“大虾”等扩展

到网上网下的大众。

B.网络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和

主流价值观。

C.网络语言在流行的同时,也经受着时间的淘洗,只有那些积极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词汇才会最终

长期流传下来。

D.网络语言的净化需要专业媒体人士乃至大众的自觉行动,同时也离不开管理部门的监管引导,这是语言

发展应遵循的规律。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的网络“全民流行语”呈增多态势,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

等,都为大众所熟知,在全社会流行。

B.近些年,“中国梦”“新常态”“打虎拍蝇”“供给侧”“双循环”等一批政经领域的主流文化词汇演

变为大众生活流行语。

C.直接表达情绪的“压力由大”“我太难了”等容易成为潮流,含蓄表达的“双节棍”“网抑云”等让不

少人感到难懂甚至陌生。

D.“汉语盘点2020”公布的五大候选国内词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码”等4个词与抗疫

相关联。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哪些语言发展规律?(6分)

1.D2.D3.C

4.①举例论证,列举“awsl”、“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k"(生快,即生日快

乐的缩写)、“ssfd”(瑟瑟发抖)等一系列网络缩略语。②类比论证,将语言变化的过程与“像很多机构

都有简称一样”类比。③引用论证,引用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模因”概念,引用莫言的

言论。

5.①词语产生与时代生活紧密关联;②新的语言是“小众”创造,然后逐渐为“大众”接纳;③语言的发

展逐步走向简便快捷;④词汇会不断地发展、更新,有的被淘汰也有的得到流传。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5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病毒是导致人类疾病的一类重要病原体。早在还不知道什么是病毒的时候,人类就已经想方设法对付

病毒了。

中国人明朝就开始使用人痘预防天花;1798年,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使用牛痘作为疫苗预防天花的方

法;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1892年人类发现了第一种病毒一一烟草花叶病毒,这

种病毒比细菌小,能让植物生病;1898年发现了首个动物病毒一一感染牛羊的口蹄疫病毒;1901年发现了

首个人类病毒一一通过蚊子传播的黄热病病毒。后来,人们对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病毒研究成为一门

单独的学科:病毒学。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病毒学研究除了回答基础的科学问题、预防和治疗病毒病之

外,还涉及开发和利用病毒。而这三种功能都离不开最重要的病毒研究工具: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这里需要先了解一下遗传学。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遗传的本质,因此最初是从表型出发来研究遗传

学的相关问题的。孟德尔使用豌豆、摩尔根使用果蝇来研究遗传学,他们通过豌豆的红花、白花或者说果

蝇的红眼、白眼这种表型来寻找遗传规律,并定位表型相关的基因。因此,经典的遗传学是从表型出发来

研究基因型的,这就是正向遗传学。

在正向遗传学中,需要通过自然突变或诱变的方式,筛选具有特殊表型的突变体,然后再定位是哪个

基因决定了这个表型,并且研究该基因的功能。

在反向遗传学中,科学家拿到一个未知的基因,可以主动对这个基因进行突变或者改变它的表达量,

再去观察基因突变或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引起了什么样的表型变化,并与野生型(没有经过人为改变的正常

基因型)的表型进行比较,从而推测基因的功能。因此,反向遗传学是通过改变基因型,观察表型改变的

结果,来研究基因的功能。

对病毒也是一样:构建感染性克隆,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将改造后的感染性克隆转入细胞中,就

能产生带有突变的病毒,然后用这些新的病毒去感染细胞或宿主,观察病毒的复制、宿主的症状等表型,

就可以研究病毒相关基因的功能。这样一套系统,我们称之为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是病毒学以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于基础研究,

研究病毒中各个基因的功能,也可以用于疫苗开发,还可以将病毒作为载体,装载上不同的基因序列,用

于其他生命科学研究。

(摘编自李庆超《人类只能与病毒“相杀”?》)

材料二:

我们每个人都打过疫苗,大家可以摸一摸自己胳膊上的疤痕,那是注射卡介苗留下来的。疫苗通过刺

激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保护,从而预防疾病。根据疫苗的组分,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类毒素、

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或多肽疫苗,以及病毒载体疫苗、DNA或RNA疫苗等。

疫苗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又要不导致疾病。接种疫苗的过程,

类似一场免疫系统的军事训练:在不损伤机体的前提下训练免疫系统。而所谓的免疫力,实际上就是机体

在下次遇到病原时能迅速消灭病原体,让人(或动物)不发病的能力。

我们知道,流感会发生频繁的突变,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都不相同,换了“马甲”之后免疫系统

就不认识它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当年所流行的病毒株,来生产新的流感疫苗。

这时就要用到反向遗传操作系统:①我们从临床中检测到流行强毒株,获得它的抗原编码序列;②然

后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将抗原部分的编码序列重组到疫苗弱毒株的感染性克隆中;③然后我们将这些质

粒转染到细胞内部,就能够产生带有强毒株抗原、并且不具有致病性的、弱的新疫苗毒株,就可以用于预

防当年所流行的流感。

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式是研发疫苗。为了防控新冠疫情,全球科研人员都在努力研发新型冠状病毒

的疫苗,我国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已经进入H期

临床试验。

根据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疫苗所使用的病毒载体是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DNA病毒,我

们将腺病毒中能够导致疾病的基因以及一些无关的基因删除掉,然后重组引入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蛋白表

达基因,就制作完成了以腺病毒载体为基础的冠状病毒疫苗。

腺病毒载体的特点是高效率、高滴度(滴度是指病毒的浓度)、低致病性,并且不会整合进入宿主细胞

染色体,是一种常用的病毒载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还使用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假病毒颗粒、痘

病毒载体疫苗及纳米颗粒疫苗等策略研发疫苗。

(摘编自李庆超《人类只能与病毒“相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的独立学科,病毒研究不仅可以回答基础的科学问题,预防和治疗病毒病,还涉

及开发和利用病毒,这超出常人的想象。

B.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基本流程是通过改造病毒基因,用由此产生的新病毒去感染宿主,再观察宿

主的症状等表型来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

C.接种疫苗如同军事演习,将带有强病毒株抗原、且不具有致病性的、弱的疫苗毒株注射入机体,刺激机

体产生获得性免疫保护。

D.腺病毒载体疫苗优于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纳米颗粒疫苗等疫苗的原因是其具有高效率、高滴度、低

致病性,且不会整合进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最初只能从豌豆花的不同颜色、果蝇眼睛的不同颜色等表型出发来研究遗传学的相关问题,是因为

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遗传的本质。

B.流感突变频繁,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都不相同,如果我们提取不了突变后的病毒株,就很难了解病

毒基因序列,更别提研制疫苗了。

C.疫苗研发是预防病毒病最有效的方式,当全球的科研人员研发出真正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时,这场

新冠疫情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

D.人类与病毒的认知史长于对抗史,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相杀”多年的病毒逐渐为人所用,对

人类的威胁也相对变小。

3.下列各项中,属于反向遗传学运用的一项是(3分)

A.牵牛花的颜色不一样,有红色、紫色、蓝色、白色等,通过基因测序,科学家发现,各色牵牛花的其他

基因都一样,唯独某段基因存在差异。

B.2018年11月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在中国出生,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

科学家的修改,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

C.男性患红绿色盲的机率要高于女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其致病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方式

为X连锁隐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

D.“神舟五号”将辣椒种子运往太空,受到太空辐射的种子回到地球后结出柿子椒,科学家由此找到了控

制辣椒果实大小的基因,并广泛应用。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同一篇论文,试分析两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和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6分)

1.D2.D3.B

4.首先例举人类对病毒的认知史,并提出了病毒学概念;接着分别介绍病毒学研究工具一一正向遗传和反

向遗传学,并引出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最后简述其意义。

5.材料一侧重介绍病毒研究工具: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材料二侧重介绍病毒学的应用之疫苗的

研发。内在逻辑:二者为理论与实践关系,病毒疫苗的研发所运用的正是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6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

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

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

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

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

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

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

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

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

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

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

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

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

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

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

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

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

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

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

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

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

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

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

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

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线奋战的

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

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

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

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

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

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

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

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

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

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

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

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

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

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

疏导必不可少。

B.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

实危险性。

C.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

应性反应。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

类分级服务。

2.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C.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D.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

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

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

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

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

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

恐慌心理。(6分)

【答案】1.C2,B3.D

4.行文思路:(1)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2)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层

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1)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2)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

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5.(1)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2)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

障;(3)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4)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

障和心理支持;(5)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6)结合疫情

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山东省2022届高三语文全真模拟考试试卷7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荧惑(中国对火星的古称)已至,求索无疆。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经历了近300

天的长途跋涉后,着陆巡视器安全“到站”,着陆乌托邦平原,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在传回地球的第一封

“家书”中,祝融号火星车“讲述”了着陆火星的惊魂时刻。安全着陆火星,既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

还要有合适的天气状况。

“地质学家说,我的软着陆区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

到的科学成果。"祝融号火星车在“家书”中写道。地处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

盆地,直径约3300千米。有科学假说认为,乌托邦平原曾经有海洋,并存在着与水有关的地貌特征,有待

进一步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说,乌托邦平原相对平缓,安全着陆是后续开展科学

研究的前提。同时,从科学探测的意义角度来看,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应该是古海洋与陆地的交接面,在

这附近开展科学探测的潜力巨大。

“目前,我还在着陆巡视器内。经过短暂调整后,出仓并开展巡视探测。期待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

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给大家哦!”着陆火星后,祝融号火星车目前仍处于适应和“体检”状态。几天后,

祝融号将自主驶离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并开展巡视探测,完成“绕、着、巡”任务的最后一步。

祝融号火星车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由于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略长(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

分钟),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按照计划,约90个火星日后,祝触号火星车将完成巡视探测,顺利“收工”。

为了在短暂的3个月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科学探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具备了“一身技艺”,共载有6种科

学仪器,包括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等。通过全力的巡视探测,祝融号将为中国带来火星

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对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课题的研究。

“就在昨天,我和环绕器已建立了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了遥测数据。”在第二封“家

书”中,祝融号火星车“汇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