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流动人口_第1页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_第2页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_第3页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_第4页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城市化与流动口Ppt1城市化与流动人口Ppt2目录Ppt3一、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而美国在1970年,城市化率达到了73.6%,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Ppt42、什么是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中心城区、县(市、区)及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Ppt53、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Ppt64、城市化发展的途径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四种途径:1城市人口自然增长2农村人口进城,又称人口迁移。3农村人口就地转化(北京)4高校毕业生进军城市工作随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并落户大城市,且在数年后生育下一代。(很多农村人脱离农村的主要方式)Ppt75、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是集中城市化,即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人口和工业向城市集中,许多国家发展成为城市国家。集中城市化出现了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第二阶段是城市郊区化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表现为人口由拥挤的市中心向郊区逐渐扩散。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居民的世纪收入增长;公共汽车和私人汽车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使交通更加便捷;厂商向郊区搬迁使就业机会市郊化;一些公共政策如郊区住宅补贴和失去郊区公路网建设等。总之,工商业逐渐郊区化,使郊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人口离开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城市化现象。其出现的原因包括: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对资源和劳动的需求下降,对环境的需求上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旅游度假和休闲健身的需要导致了很多为消费服务的城镇出现。第四阶段是再城市化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使城市中心衰落,政府进行市中心的复兴改造,通过改善环境吸引人口重新进城,从而出现了再城市化过程。Ppt8从总体上看在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分布的发展经历了由分散向集中,进而向外扩散,以及扩散当中有集中的人口空间变动。Ppt9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起步晚、水平低和潜力大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1、首先是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或处于殖民地、封建专制社会,或处于农奴社会的统治之下,因此产业革命的兴起对这些国家的推动力很小,基本谈不到城市化问题;2、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而成为主权国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在一些国家,人口迅速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中小城市3、最后是转型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随着人口的高度集中,大城市向外扩散,出现了卫星城镇、都市区、都市群、都市带等特有的城市居住地。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40%以上,并对发展中国家能否从传统的二元经济过渡到现代化城市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Ppt107、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消极一面(1)、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我国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而且还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这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2)、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很难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科学合理,管理严格到位。去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3)、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4)、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人口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积极一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Ppt213、流动人口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中及以上流动人口失业比例高,小学及以下流动人口失业时间长,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高中及以上流动人口失业比例为5.4%,而2011年的我国失业率为4.1%。有一半的小学及以下流动人口失业时间长达3年以上。两类流动人口在城市择业难,其原因有所差别。高中及以上流动人口失业主要是由于难以找到匹配的职业,小学及以下失业流动人口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被调查流动人口接受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比例仅为8.4%,在接受过培训的流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低,接受过政府培训的比例也越低。(2)、流动人口收入较低,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保险参保率,约束了他们在城市的消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他们在流入地的消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业流动人口中,11.6%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2.8%的人在流入地已购房;收入在1000~~1500元的流动人口中,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为13.9%,已购房比例上升到3.1%;在2500元以上收入的流动人口中,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上升到25.9%,而已购房比例上升到9.1%。收入参加养老保险在流入地购房低于1000元11.6%2.8%1000元—1500元13.9%3.1%2500元以上25.9%9.1%Ppt22(3)、用人单位不规范,劳动权益维护任重而道远。流动人口对劳动保障政策知晓程度较低。雇员中,12.7%的人不知道“老板与员工双方应该签订劳动合同”约三成流动人口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8.2%的雇员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行业性质划分,建筑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最高,为69.3%。流动人口劳动时间偏长。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75.2%(4)、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异地报销困难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报销未能完全实现与流入地的衔接,流动人口享受医疗保险报销政策仍存在障碍。在参加了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中,如果在流入地就医,仅有26.8%的流动人口表示医药费可以部分报销,64.9仍需全部自己支付。(5)、流动儿童入读公立学校比例较低,大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存在困难。正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中,在流入地入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仅为69%,学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在流入地接受初中教育的主要原因。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保障流动儿童的平等教育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但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都很难和公立学校相比。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0所,还没有取得办学资格的学校有21所。学校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