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AB卷)_第1页
上海市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AB卷)_第2页
上海市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AB卷)_第3页
上海市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AB卷)_第4页
上海市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A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A)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古典诗词常常以“月”这一意象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

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再如高中阶段所学的“,”等。

(3)《论语•泰伯》篇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两句表达了士人担负社会责任的坚定与

决绝,屈原《离骚》中“,”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2.按要求选择。(5分)

(1)围绕“崇明区图书馆借阅情况”主题向图书馆借阅管理员展开调查,下列拟写的访谈

问题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A.图书馆图书文献有哪些类别,最有价值的馆藏是什么?

B.哪一类图书的借阅比例最高,借阅人群有什么特点?

C.某类图书为什么借阅比例高,有什么推荐的书吗?

D.读者借阅周期一般多久,续借情况多吗?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红楼梦》就是以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

岭,,,,o刘姥姥三进大观

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

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

变化。

①条理清晰,首尾连贯

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

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

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

A.④③②①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D.③@©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

杨华

①在河南农村调查,问及人们对村庄中不孝顺等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越轨者的态度,我

们听到最多的词汇是“当着面”与“背地里”,即当面说人家的不是,矫正思维和行为的错

误,以及背后议论、戳人家脊梁骨,形成村庄舆论,给人以压力.但是人们又补充说,“以

前看不惯的有人说,现在都不说了",就连一批较为恶劣的子媳将老父母赶出家门去打工、

“看果园”,人们的普遍态度也是“不说了,怕得罪人”“不好说,说不上来,没标准了”

等。

②在村庄中,“当着面”说的是自己人的事,即为了当事人好,也为了“自己人”在村

庄中的整体形象,要对自己人中的越轨行为和越轨者进行说服教育。说“自己人”的不是,

有着地方性规范支持,说话的人无须承担任何风险,而当着面说‘‘外人"则很可能要承担事

后的风险,一般人不敢说。因此当人们“当着面”说的人群范围缩小的时候,就等于是“自

己人”认同圈在减小。“当着面”说的范围从以前的整个家族都敢说,慢慢地收缩,到许多

人不再敢说自己家族里的人,普遍能说的变成了兄弟和堂兄弟的联合,只有在一个小亲族之

内人们还能够理直气壮地说。

③“背地里”说的是人家的事,讲的一般是闲话,故被认为是说人家的坏话。如果将“自

己人”视为一个圆圈,“外人”在“自己人”认同圈之外,外人范围的扩大则说明“自己人”

认同圈在减缩。背地里说人家的事情当然也要承担风险:说法和说话的人透过“传声筒”被

传到当事人耳边,从而促成当事人与说话者的直接对话。这个“传声筒”最大可能就是当事

人的“自己人”,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有被普遍认为是当事人的“自己人”的人在场,人

们就不会去冒险说当事人的事;而在场的当事人的“自己人”,自己也会觉得别扭,“说我

自己人的事不就等于是在说我吗”,因此从内心来讲他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压力将听到的

话转告给当事人。究竟谁是当事人的“自己人”,谁是“外人”,这在地方性知识中最为明

确,因此拥有地方性知识的人们在“背地里”很容易分辨出在场的人与当事人的真实关系,

他们会先判断现场出现泄密人的几率有多大,然后再决定说不说人家的事。

④“背地里”的变化,是其由外向内不断地侵蚀“自己人”的认同圈,不断地挤压“自

己人”的认同空间。因为当事人的“自己人”圈子萎缩,在场的“自己人”的可能性变小,

背后谈话被说出去的风险也就越小,于是背地里说人家的事变得越来越无所忌讳,公共场所

的话题也越多越开放。之前可能一有当事人的家族人在,人们对家族人能否保守秘密有所顾

虑,就会主动规避风险,终止话题。而随着家族认同弱化,家族一致行动能力越来越弱,家

族里较远血缘的人们逐渐不被当成“自己人”,这种心理的不认同通过生活的实践和不断的

回避成为村庄的一个共识,即某人与某人即便是一个家族的,也不再是“自己人”。依据此

共识,背地里即使有当事人的家族人在,也可以判断其不是当事人的“自己人”,可以大胆

地说出当事人的事而用不着遮遮掩掩,而家族的人亦在内心没有任何芥蒂和内疚的情形下积

极热烈地参与讨论,因为大家说的不再是“自己人”的事。

⑤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

“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

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自己人”的范围缩减到了个体家庭,背地里谈

论的话题也越发接近个体家庭的私生活。

⑥“当着面”说自己人,“背地里”说人家的事。“当着面”与“背地里”是此消彼长

的两极,是两面一体。当着面说的圈子越小,背地里说的范围就越大,相应的逻辑发展是“自

己人”的认同圈压缩,“外人”的群体扩大,此乃整个农村的发展趋势。

⑦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

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

⑧自己人“外化”同时带来了交往规则的变化。一方面是之前用“血亲”的规则内涵与

“自己人”打交道,外化后则须用“人情”的规则交往,个体之间交往规则和方式以及与之

相应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自己人的范围在不断地萎缩,血亲的

规则只能运用于家庭内部,超出家庭之外就不再适用,造成的结果是血亲规则及其背后的伦

理体系退出村庄生活,村庄生活的伦理色彩淡化。村庄从此缺少了血亲这一伦理层面的规范,

此规范也将难以统合和规训整个村庄。

⑨在熟人社会这一层面,即整个村庄中,熟人之间出现“陌生化”,熟人变成陌生人,

其交往规则也相应地变化,人们之间的关联不再通过人情,而是通过现实的利益纽带来维系

和强化。越来越多的人不讲人情,不讲面子的现象在村庄内部迅速蔓延。每个人都依据利益

最大化的原则与他人交往,不再顾及以往的人情、交情乃至亲情。这样,村庄的人情味越来

越淡:一方面在村庄中无利可图的人,就不与之交往,村庄的交往被利益算计稀释,越发罕

见,表现为串门的少了,公共生活少了;另一方面,有利可图的则利益纷争渐长,村民之间

锚铢必较、分利必争,在利害面前绝不手软,耍尽阴谋。

⑩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搅和作用的

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

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

(有删节)

3.第③段加点的“地方性知识”在文中指的是。(2分)

4.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调查过程中获取的客观事实材料论证本文的观点。

B.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作者对子女恶劣行为的批判态度。

C.借助调查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汇形成下文阐释的角度。

D.由村庄中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行为点明论述的话题。

5.能够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当着面”“背地里”可以作为判断农村人与人亲疏的依据。

B.“自己人”圈子萎缩的直接原因是“背地里”空间不断变大。

C.公共场所话题的不断增加与开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血亲规则及背后的伦理体系自然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空间。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表格信息提示填写下列表格。(4分)

交往规则类型交往规则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人”交往规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人情面子为重,以互送人情稳定交往关系,

形成相对紧密的社会共同体。

7.材料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

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

契约的完成是权力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

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一一这一切是现代社

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材料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

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

是无从发生的。

(上述材料均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针对“农村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发展,上述材料与本文有不同态度,请结合个人积累

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玻璃边界①

卡洛斯•富恩特斯②

1

①当利桑德罗与奥德丽目光相遇时,她点头致意,就像出于礼貌问候一位餐厅服务生,

比问候公寓楼的门卫还要少一分热情……利桑德罗已经擦净了第一扇玻璃窗,正是奥德丽办

公室的那扇,随着他慢慢除去灰尘形成的薄膜,她逐渐显现,起初遥远而朦胧,随后便一点

点靠近,由于玻璃越来越清澈,她分毫未动却越来越近。就像调整相机的焦距,就像慢慢将

她据为己有。

②玻璃的透明渐渐揭开她的面纱。办公室的灯光从身后照亮她的头部,为她栗色的头发

笼罩上一层麦田般的柔美和动感,麦穗与如饰带般落于颈后的美丽金黄的麻花辫纠缠。光线

聚集于后颈,当她将浅色的柔软辫子拨到一边时,后颈上的光照亮了从背部蜿蜒向上的每一

根金黄的绒毛,就像一把种子,即将在编织的发束里找到土壤。

③她伏案工作着,对他无动于衷,对他人的工作无动于衷,那种卑躬屈膝的手工劳动,

与她的截然不同。她正努力为百事可乐找一句精彩的、引人注目、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他感

到不自在,担心自己手臂在玻璃上的挥舞使她分神。如果她抬起头,会是因为工人的打扰而

一脸愤怒吗?

④如果她再次看他,会用什么样的眼神?

⑤“上帝啊,”她低声自言自语,“他们提醒过我会有工人来。但愿这个男人没有在观

察我。我感觉在被窥视。我有点生气了,没法集中精力。”

2

⑥她抬起头,碰上了利桑德罗的目光。她想要发怒却没能做到。那张脸上有种东西令她

吃了一惊。一开始,她没有注意他外表的细节。令她战栗的是别的东西。某种她几乎从未在

男人身上见过的东西。她在自己的词汇表里拼命搜寻,作为一个以遣词造句为职业的人,她

寻找着一个词汇,来形容这个办公室玻璃清洁工的态度和面孔。

⑦在一闪念间她找到了一一礼貌。在这个男人的身上,在他的态度、距离感、点头的方

式与奇妙地混杂着忧伤和欢乐的目光中的那种东西,是礼貌,难以置信地毫无粗俗的痕迹。

⑧“这个男人,”她想,“他绝不会在凌晨两点钟歇斯底里地打电话请求原谅,他会忍

耐。他会尊重我的孤独,我也会尊重他的。”

⑨“这个男人会为你做什么?”她马上自问。“他会请我吃晚饭,然后送我到家门口。

他不会让我在夜里独自叫出租车离开。”

⑩正当她抬起目光、神不守舍之时,他在转瞬之间看见了她深邃的栗色大眼睛。他马上

垂下目光,继续工作,但与此同时他想起她微笑了。这是他的想象吗?还是真的?他鼓起勇

气望向她。女人对他微笑,非常短促,非常礼貌,然后就低下头继续工作。

⑪一个眼神足矣。他没想到会在一个美国女人的眼睛里看到忧郁。人们说她们都很坚强,

很自信,很专业,很守时,不是说所有的墨西哥女人都软弱、摇摆、随性、拖沓,不,完全

不是。问题在于,一个会在星期六来工作的女人可能是各种样子,也许温柔,也许亲热,但

唯独不该是忧郁的。利桑德罗清楚地在这个女人的眼神里看到了忧郁。她怀着悲伤,也怀着

渴望。她渴望着。这是她的眼神所诉说的:“我想要某种缺失的东西。”

⑫奥德丽不必要地把头压得很低,好躲进纸张文件中。这太荒唐了。她难道要爱上大街

上第一个擦肩而过的男人,只为了和丈夫彻底分手,让他吸取教训,只是因为纯粹的反弹效

应?那个工人很英俊,这是糟糕之处,他有着不寻常的几乎令人感到冒犯的骑士风度,不合

时宜,仿佛在滥用他的弱势地位,但他同时有着明亮的眼睛,眼里流露出的悲伤和喜悦同样

浓烈,他的皮肤呈橄榄色,鼻子短而尖,鼻翼翕动着,身形修长,卷发,年轻,胡须厚重。

与他的丈夫迥然不同。他是一一她又一次露出微笑------个海市蜃楼。

3

⑬他也对她回以微笑。他的牙齿坚硬、洁白。利桑德罗想到,他极力避开了会使他在当

他还是个有志青年时认识的人面前降低身份的工作。他曾接下一份在弗克拉尔餐馆做服务员

的差事,当他不得不为一桌中学老同学服务时,场面十分难堪。所有人都事业有成,除了他。

他令他们难堪,他们也令他难堪。他们不知

批注1: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擦玻璃的过程比作调整相机的焦距,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工作的

细致认真。

批注2:“想起”二字以想象的手法,写出由眼前所见想象她的微笑,刻画出他的心理。

道该怎么称呼他,对他说些什么。还记得和西蒙•玻利瓦尔队比赛的时候你进的那个球吗?

这是他听到的最友善的话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令人尴尬的沉默。

⑭他做不了办公室文员,从中学三年级起他就辍学了,不会速记法也不会用打字机。做

出租车司机更不行。他嫉妒比他有钱的乘客,看不起比他穷的,墨西哥城混乱的交通令他发

狂,让他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停骂娘,变成各种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超市售货员,加

油站雇员,他什么都做过,那是自然。不幸的是现在连这样的差事都没有了。他感恩能获得

这份来美国的工作,感恩此刻正直视着他的这个女人的眼睛。

⑮他并不知道,她不仅在看着他,也在想象他。她先他一步。她想象着各种情境下的他。

她把铅笔放到牙齿间。他会喜欢什么体育运动?他看起来很强壮,很健美。电影,演员,他

喜欢电影、歌剧、电视剧吗?他是那种会透露电影结局的人吗?当然不是。这一眼就看得出

来。她直直地冲他微笑。她会忍不住给伴侣讲出电影、侦探小说的结尾,除了自己的故事,

因为永远不知道会怎么结束。

⑯她头脑中的想法他也许已经猜到一二。他多想能坦率地告诉她,我不一样,不要相信

外表,我不应该在做这些,这不是我,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可他不能对玻璃说话,他只能

爱上玻璃上的光,而光可以穿过玻璃,触碰她,光是他们共同所有。

(有删节)

[注释]①选自短篇小说集《玻璃边界》。小说集通过九个短篇故事,生动形象地刻画

了墨西与美国这对邻居在长达两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恩怨。作品出版于《北美自由贸易

协定》正式生效后不久,此时美墨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有所弱化,然而两国人民间的交流依然

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②卡洛斯•富恩特斯(1928年11月11日—2012年5月15日):

墨西哥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刻画了墨西哥的历史和现实。由于对欧美文明的了解和对拉美落

后现状的认识,比起其他的拉美作家,富恩特斯作品中存在着更强烈的忧患意识。

批注3:以设问形式表现她对“透露电影结局”行为的反感,表现她对他性格的想象和认同。

8.有同学阅读本文时以批注的形式赏析有表现力的语句,但均有不足之处,请任选一处批注

做补充调整。(3分)

9.小说第①段她仅仅冷淡地对他“点头致意”,第⑮段她却“直直地冲他微笑”。有人认为

这一转变缺少铺垫,不切实际.对此你是否认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0.第⑬⑭段内容在构思上具有独特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请结合小说内容以及相关背景资料,探究小说主旨。(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8分)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②罗含:东晋人,

也酷爱菊花。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这里

喻指朝廷。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模粮巴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⑥觅宠光。

[注释]①粮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

12.下列哪部作品中不能同时查阅到这两首诗()。(2分)

A.《唐宋诗集》B.《干谒诗选》

C.《咏物选集》D.《律诗集萃》

13.两首诗吟咏对象均为“菊”,均提到陶渊明,主旨表达却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一19题。(19分)

①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鲁效

力麾下。

②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再

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

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或摇手日:“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

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

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

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喝甚,具汤浴我!”径诣

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日:“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

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

竟怒马驰去。

③至省,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日:“汝不

理县事而来,何也?印何在?”日:“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

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

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

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

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

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

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变色下

阶,叹日:“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节选自明•袁枚《书鲁亮侪》)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再拜问讯()(2)具汤浴我()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两司起立谢口()

A.推辞B.告诫C.道歉D.感谢

(2)恨不连夜排衙视事()

A.审问案情B.到职办公C.查访情况D.官吏上任

1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日:“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17.第③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

意耶

18.文章开篇说:“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奇”的表现。(3分)

19.第③段中鲁亮侪的申辩很有说服力,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2分)

材料一:

对菊亭记

(元)邵亨贞

①曹氏,云间,故家也。上世多文物、慕古人诗酒游览之事,故其所居,皆有园池花木

之胜,至今子孙,虽时殊事异,口以此相尚。岁时,率亲友相与娱乐,追思兰亭竹林之清,

东山习池之放,以自异于流俗者,习以为常也。

②其诸孙曰克成,能涉猎经史,恬退不事进取,惟以耕桑自给,业既不竞,常怡然自得,

无慕羡不足之色,盖其所守,亦有过人者矣。其居之东,小园数亩,花木池沼,前人手泽,

犹有存者。中有亭一间,乃上世遗物,始作岁月已不可考。自泰定甲子,其大父居竹翁,徙

建于此。厥后二十六年,为至正己丑,克成复加缮治,充广其檐楹,补修其牖户,内外皆饰

以白垩,浚流泉,垒奇石,畦以菊数百本,径其中以供览。亭旧无名,始命之曰“对菊”.

于是诗酒游览之事,日益不废。又十有四年,为至正壬寅,始来求记于余,以垂后劝。

③予知克成之寓意于菊者,有在也。渊明当晋宋风尘之际,澹然不徇时好,退而徘徊晚

节,与黄花同傲霜露,其中所存,人莫之见也。至于千载而下,心领意会者,复几何人哉?

吁人生,孰能百年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矣。营营焉,求其所欲而不得,老

死而后止者,人之常情也。苟能素其位而不愿乎其外,则将无往而不得其乐。凡世之荣辱、

美恶皆不能间之矣,克成有焉。由是而果能进,进不已也,则又游于物之外矣。

材料二:

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鹦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

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节选自《元史•志第三H----选举一》)

20.填入材料一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乃B.犹C.且D.然

21.材料一以“对菊亭记”为题,直至第②段结尾才提到“对菊”,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

匠心。(4分)

22.有人认为材料一颂扬不事进取的态度,宣扬“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的宿命

论,失于消极。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写作70分

23.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

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B)

语文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2)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

(3)杜甫《登高》中“,”一联,动静结合,

构造了一幅冷色调的绝妙画面.

2.按要求选择。(5分)

(1)学校团委将推送一篇关于校运会的文章,主题是“青春跃动”,副标题是

“一一记校运会”。以下选项最合适做主标题的是()。(2分)

A.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B.雄关真如铁,迈步从头越

C.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D.鹰隼试翼,风动云起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随着电脑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如今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在很多具体的工作上轻

松超越人类大脑了,__,..,

_,换句话说,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不具备自我意识。

①究其原因,机器人缺乏“本体感觉”很可能是最大的差别所在

②但是依托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却在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上进展缓慢

③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台电脑会把芯片、处理器、电源和机箱等看成是自己的一

部分

④比如跳高或者奔跑,更不用说那些涉及情感的事情了

A.④②①③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虚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概念: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教育等,我们

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各种形态的虚拟。重读《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它具有众多的

虚拟现实特质,而这正是这部伟大作品历久弥新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②在《红楼梦》第十一回中,家境清寒的贾府远亲贾瑞痴迷于凤姐的美色,试图勾

引,结果被凤姐毒设相思局,整得死去活来。在他病入膏肓之际,有个跛足道人给他

一面名叫“风月宝鉴”的镜子,说是照背面可以保命,但是千万不能照正面。贾瑞拿

起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他又惊又吓,大骂道士,又将正面一

照,只见凤姐在里面招手叫他。如此几番下来,终于一命呜呼。临死前贾瑞还对鬼使

说:“让我拿了镜子再走”。经过虚拟现实和数码文化洗礼的人,看到这段很容易会

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异样感觉。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

③现代虚拟现实技术是与赛博空间(又译“网络空间”)同步发展的。从一开始,赛

博空间被赋予了技术乌托邦的梦想,人们希望通过虚拟化摆脱沉重的肉身的束缚,让

精神和梦想在赛博空间自由地飞翔。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乌托邦

变成了反乌托邦,在那里虚拟不仅象征了自由,也象征了幻象、欺骗和更精致、更难

以摆脱的控制。《黑客帝国》的开头,尼奥在寓所与不法分子接头,非法物品藏在一

本雕空的书中。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透过一闪而过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

这本书的名字叫《拟象与仿真》。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鲍德里亚关于现实

与媒介、符号关系的著作。拟象是鲍德里亚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后工业社

会时代,现实已经被符号和象征所替代,而在这些符号和象征背后,依然是无穷无尽

的符号和象征。世界越来越变成没有原本的摹本,没有实体的符号,生产出来的真实,

也就是说,现实变成了虚拟现实。

④鲍德里亚对拟象的表述也让我们想起《红楼梦》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太虚

幻境入口处牌坊两边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被

视为进入《红楼梦》世界的密码,红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红楼梦》对于

男女老少音容笑貌、生活制度、服饰器物的描写非常逼真,但是如果仔细追寻,全书

所写的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却没有一处正面写出的。这不能不使我们惊诧作者运

真实于虚构的特殊技巧,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杜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给人

逼真感的作品,又是最具有虚拟性的作品,这两者的奇异结合,是其经久不息的魅力

和价值所在。

⑤脂砚斋评《红楼梦》:“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红楼梦》的“理”是什么?

《红楼梦》在事理人情的描写方面精微细密,逼真生动。但是,如果仅止于此,《红

楼梦》也不过泯然于众多的明清人情小说之中。真正让《红楼梦》光照后世的,更是

在现实情理之上投射的理想情理,虽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无地生长,却以虚拟的可能

性,营造人类的希望和梦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虚拟的才是真实的,代表了最纯真

的感情。这里我们看到了虚拟最积极的一面,乌有并非没有,虚拟不是虚无,而是合

理的可能性的呈现。宝黛对抗世俗的力量,正来自其超功利、超现实、自我建构的虚

拟性。

⑥这也是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问题上最大的差异所在。鲍德里亚对虚拟现

实持批判态度,他所说的拟象是后工业时代、消费社会和媒介发展的产品。他悲观地

认为这是历史的退场,现实失去了参照的对象,符号与图像变成了真实,而这又构成

了黑客帝国那样的欺骗和控制。在曹雪芹那里,虚拟有着更本源性的意义。世界可能

来自虚无,也可能终将归于虚无,但是对所有这些可能性在“情理”基础上的虚拟,

却让世界走出虚无,产生了可能。我虚故我在,这也可能是《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

珍贵启示。

(节选自《虚拟现实视野下的〈红楼梦〉》)

3.第③段中的“拟象”一词在文中指的是。(2分)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虚拟现实一开始被赋予乌托邦梦想,但变成了反乌托邦的牢笼。

B.鲍德里亚的拟象理论与《红楼梦》的空幻思想有相通之处。

C.《红楼梦》全书所写的年代、地方从历史看是子虚乌有的。

D.《红楼梦》在事理人情描写上精微细密,超越了众多明清人情小说。

5.下列作品中的地点,符合⑤段中所说的“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一项是()。

(3分)

A.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

B.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伦敦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鸿门

D.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瀛洲

6.第②段中说“贾瑞就是今日网络游戏沉迷者的前辈”,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请说

明理由。(4分)

7.文末提到曹雪芹与鲍德里亚在对待虚拟的问题上存在差异,请联系当下的网络生

活说说你较认同谁的观点。(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甲八百米故乡

苏童

①在我的字典里,故乡常常是被缩小的,有时候仅仅缩小成一条狭窄的街道。有时

候故乡是被压扁的,它是一片一片的记忆碎片,闪烁着寒冷或者温暖的光芒。我需要

的一切词汇,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便于携带,包括“故乡”这两个沉重而庞大的字眼。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二十多年之后,在把四个

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唯一的

问题是日常生活的直径改变了•正负八百米,我父亲去市中心上班,骑自行车要多走

八百米,我母亲上班少走八百米,可是去看望我外祖母和舅舅们要多走八百米。

③对我来说,八百米是一次直径的扩展,美中不足的是这次扩展规模太小,我的生

活从一条街到另外一条街,仅仅延伸了八百米,不能遗忘什么,也不能获得什么。那

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词。八百米成为一个象征,就像一个人发现

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

④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利用这局促的八百米的故乡,有一些事物总是在我创作过

程中浮现在脑海里,分别是河水、铁路、工厂、河里的客船、驳船和农用船。许多敞

开的房屋的门洞,早晨和黄昏街上的人流和嘈杂的市声。那八百米范围里的居民,老

老少少,男男女女,有好多人脸会在我写作的时候悄悄一闪,进入我的记忆,那些事

物,那些人,都以故乡的名义降临。

⑤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

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我母亲这一家家

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一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

一起居住,一起生活。

⑥我们这个家族,最初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对

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姐姐和表姐们

一旦与别人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口音受牵连。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

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

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⑦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

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

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

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⑧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

居民小区。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

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

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

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节选)

乙血缘和地缘

费孝通

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

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

映。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

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

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②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

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

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微信公众号:

沈姐的语文课堂。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

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

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节选)

8.简析甲文第③段画线句的丰富内涵。(3分)

9.简析甲文第④段画线句表达上的特点。(3分)

10.甲文⑦段中说母亲家族经历了“失散,团聚,再失散”的过程,但全文并未简单

地按此顺序叙述。请对本文的构思加以评析。(4分)

11.请用乙文的观点阐释甲文“失散”、“团聚”现象。(5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14题。(8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3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②愿杯深,去国十年圆老尽少年心。

【注】①玉台弄粉:代指正在对镜梳妆的美女。②个里:其中。③去国十年:黄庭

坚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贬谪责州,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被进一步追责,

押送至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管制,故云“去国十年”。

12.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咏物、慢词B.抒怀、小令C.咏物、小令D.抒

怀、慢词

1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涯”句“也有”二字点被贬处见梅的心情。

B.“夜阑”句描写梅花在夜晚和清晨的盛开状态。

C.“玉台”句表现由眼前梅花想到了思念之人。

D.“平生”句抒发十年里连续遭贬的郁愤之情。

14.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这首词。(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

事。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佥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

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

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

恤之。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

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

③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

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徒,复业者

奏给月縻。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

章,多允行。

④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

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

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而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

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

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日:“为我谢

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

不自辩。

(节选自《明史•李秉传》)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发琏侵牟状()(2)厘诸弊政

()

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

A.考虑B.抚恤C.怜悯D.顾虑

(2)因具疏引咎()

A.分条陈述B.梳理C.疏离D.撰写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