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1页
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2页
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3页
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4页
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现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背景与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及初期阶段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及战略调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及最终胜利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体现抗日战争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contents目录01抗日战争背景与原因

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为转移国内视线,日本走上侵略道路。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一战后,国际秩序得到重建,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试图打破华盛顿体系,重新瓜分世界。中国国内形势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不安,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尖锐,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可乘之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奉行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侵占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大陆政策军事准备意识形态日本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包括扩军备战、制定作战计划、进行军事演习等。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盛行,鼓吹“大和民族优越论”,为侵略战争提供思想基础。030201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123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各界人士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呼吁团结抗日,共御外侮。抗日救亡运动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华民族危机意识觉醒0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及初期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附近的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随即,日军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政府迅速发表抗日宣言,号召全民族抗战。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开始面对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各界人士以及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团结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救亡阵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尽管正面战场多次失利,但中国军队仍然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大小根据地19块,控制人口达1亿;1944年开始局部战略反攻后,攻克城市70余座,收复国土32万平方公里。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开辟03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及战略调整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同时加紧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了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相持阶段形势变化国民党政策重点由对外抗日转移到对内反共,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则进一步确定了以“政治反共为主,军事反共为辅”的方针。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政策转变与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敌后解放区,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抗击着约8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还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大小十九块抗日根据地,控制人口达一亿;还建立了许多大小不等的游击区,控制人口达三亿以上。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共建立大小根据地19块,控制人口达1亿;1944年开始局部战略反攻后,攻克城市70余座,收复国土32万平方公里。共产党坚持抗战与敌后根据地建设04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及最终胜利1944年开始局部战略反攻后,攻克城市70余座,收复国土32万平方公里。敌后战场的战略反攻1945年8月,敌后战场人民军队对日伪军发起全面反攻,取得城市70余座,控制人口达1亿。敌后战场的胜利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发展为抗战主战场,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敌后战场的贡献战略反攻与敌后战场胜利03正面战场的贡献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01正面战场的最后决战1945年8月,正面战场发起全面反攻,与敌后战场一道对日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02正面战场的胜利在正面战场的决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败亡。正面战场最后决战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意义和影响05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统一战线广大民众积极支持抗战,参与军队的后勤保障、情报传递等工作,形成了军民一心的良好局面。军民合作民族团结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战中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勇奋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国际援助中国战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英勇牺牲精神自力更生01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在武器装备、物资供应等方面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通过土法制造武器、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方式,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艰苦奋斗02广大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精神03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人民对战争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06抗日战争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百年国耻,振奋了民族精神。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抗日战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对当今中国现实意义我们要永远铭记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