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在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的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稳中有情感有哲理的语言。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志趣的赏析目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借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而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和独特的意境。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可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这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独有的特色,是作者要这里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且这种美,不仅美在故都的秋里,也美在郁达夫的心里,更美在郁达夫的生命里。郁达夫将自己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划入故都那五彩斑斓的秋色中,给人以无尽遐想;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管意境图,构成了文章的骨架,并使之血肉丰满。作者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到秋天生命的美。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科室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和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高中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2、揣摩语言,把握情感;四、重点与难点探寻作者细腻微妙的情感和隐晦闪烁的沉思五、教学方法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抓住修饰语,把握情感线3、朗读——品秋味感悲凉六

、教学过程导入:人之于秋,往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因此催生了许多优美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郁达夫的名作——《故都的秋》,这一节课中,我们通过欣赏故都的秋景,揣摩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并用数字表明段落。师:好,相信大家已经读完文章,已欣赏到故都的秋景,那么在鉴赏文本之前,我们先来解题。“故”这个字会使大家联想到什么?生:故人、故乡、故土、故国......师:那么这些词又能引起你怎样的情感呢?生:思念、怀念......师:好,那故都的秋能引发郁达夫怎样的情感?在他的笔下,故都的秋流露出一种怎样的秋味?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一段,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生:“清、静、悲凉”师:对故都的秋的这些特点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段落?生:3—11段师:这几段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秋景?生:破屋、天色、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树、落蕊、秋蝉、秋雨、秋果......师:大家找得很好,首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三段。生:读。师:请坐,请一位同学对她的朗读点评一下。生:音读得很准,情感把握得好,就是语速稍微快了一点。我则认为郁达夫笔下的秋那般“清、静、悲凉”,语速应该缓一些,才有秋味。师:好,按照你的体会,试着朗读这一段。生:读。师:请坐,这位同学读的节奏很到位,语速也适中,感情把握也很好,那么这段中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呢?生:“破屋”“破壁腰”体现了悲凉。“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体现了清,“听得见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体现了静,牵牛花的颜色,作者喜欢蓝色或白色体现了悲凉,还有“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也感觉悲凉师:同学们找到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描写,清、静很容易理解,那悲凉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大家一起再来欣赏这一段。“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一个“租”字说明作者也仅仅只是故都的一个过客,居无定所,可再在历史的长河里,谁能不是过客呢?接着“破屋”,还有“破壁腰”历史感沧桑感油然而生,,曾经有多少人在这破屋里居住过,但如今屋还在,而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此时此刻作者心中有了物是人非之感,人生苦短,青春和生命已在不知不觉间消逝,作者怎能不悲凉。这种氛围之下,作者还因我们去看天色,听鸽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与他一起感秋意,品秋味。作者写到牵牛花,最喜爱的要数蓝色或白色,这种冷色调的花朵和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吻合,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但这些就够了吗?不,作者主观认为,在牵牛花的花底,还应该叫“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伴”,而秋草在秋风秋雨中摇曳,就像此时的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无人陪伴,内心孤独寂寞无人可以诉说,心中的那份悲凉就不得而知了。

下面我们就带着体会到的感情一起读一下这一段。生:读师:好,大家语速适中,感情把握到位。

接下来我们去看一下第3段,作者写了槐树,那么作为秋之点缀的槐树在作者笔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请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一段,从秋槐落蕊你看出了北国之秋怎样的特点?生:“像花儿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体现了故都秋的清、静。生“落寞”体现了秋的悲凉。生:看到落蕊,我想到了生命的凋谢和衰亡,感觉到悲凉。师:大家回答的很好,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特点。那么我们再看作者写到槐树下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作者细数丝纹,潜意识里怎么会感到寂寞呢?原来是作者看到落蕊悄无声息地落下,悄无声息地被扫走,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落蕊的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由此作者想到了生命的脆弱,心中那份落寞,悲凉之感就更深更浓了。前面都是故都秋景的描写,现在人要从“秋景”中走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第7到第10自然段,看看这几段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看看都市闲人是如何更进一步表现出那种悲凉之味的?生:读生:“含着烟管”体现了都市闲人的悠闲。生:“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立”字也体现了都市闲人的悠闲。生:“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体现了都市闲人的落寞悲凉。生:“青布单衣”的“青”字冷色调体现了悲凉的秋味。师:除此以外,在都市闲人在微叹和互答中,心灵得以沟通,感受到心中那份落寞悲凉之感。在这里人们心中的那份悲凉之感和故都的秋味,合二为一、融为一体。那么大家再来读一下这一段,深切体会其中的清、静、悲凉。生:读结语:大家依据先圈点景物,再看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最后从这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中体会作者蕴藏在景中的情感,总之揣摩语言,把握情感。同学们可以利用这种鉴赏景物的方式来鉴赏故都的其他景物。六、教学实施效果反思

王国维有句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郁达夫则将自己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化入故都那五彩斑斓的秋色之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而如何让学生在字里行间那细腻微妙的感情和隐晦闪烁的沉思,无疑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从解题入手,以“‘故’这个字会是大家联想到什么”发问,将学生带入秋的境界,接着又以“那故都的秋引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又将学生引入故都之秋。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探知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灵活的教学活动中,品味秋的味道,感悟求得色彩。运用诵读的感知功能,在学生的不断朗读中,给出问题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有感性的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在此过程中以疑做引,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激发学生探知,渐渐融入到秋的色彩中,秋的生命里。总之,这节课基本上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品味鉴赏语言,深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感,但并没有真正的领悟到文中的哲理,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