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本章教学课时设定为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课时,课堂讨论1课时。通过本章的学习,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概貌、主要特点和基本分类,把握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1、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3、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4、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分类5、中国传统建筑成熟的主要标志课上互动与课堂讨论1、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时期?主要标志有哪些?教

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第二节中国建筑的特点第三节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一、史前中国建筑的萌芽二、三代中国建筑的起步三、秦汉中国建筑的定型四、唐宋中国建筑的成熟五、明清中国建筑的完善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中国建筑,是指以框架式木结构单体建筑和中轴线布局的群体建筑为基本特征,结合夯土、砖石工程的建筑体系。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技术一脉相承,自成系统,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具特色,成为建筑史上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古代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渊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建筑是萌生于史前、起步于三代、定制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最终完善于明清。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定位中国传统建筑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框架式木质结构建筑技术,二是沿中轴主线展开的平面布局原则。框架式结构建筑模型北京故宫“中轴线”式布局示意图一、中国建筑的萌芽我国传统的框架式木结构建筑技术和中轴线平面布局原则的文化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目前所知,早在7000~8000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井头山、河姆渡等文化先民即建造了框架式木结构建筑。较早的中轴线平面布局建筑实例见于辽海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与模拟复原图示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中轴线”建筑布局一、中国建筑的萌芽河姆渡遗址房屋复原陈列干栏式房屋建筑方法是:首先使用木桩或竹桩以及大小梁木筑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其上铺设悬空的地板,而后在地板之上再用竹木、茅草等建造房屋。其上半部住人,下面可以用来饲养牲畜。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存中,还同时发现了上百件带有榫卯的木质构件,说明最迟在7000年前,我国就已经发明了榫卯组合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为框架式木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姆渡遗址出土木质榫卯构件一、中国建筑的萌芽干栏式房屋的优势在于防潮、防虫。在我国北方,为抵御寒冷,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会建造“地穴式”房屋。这种房屋的建筑方式大体是由地表向下挖出土坑,再于地表坑沿围立支柱,最后支柱之上覆盖草席形成房顶。一些房屋下挖的土坑深度接近或超过1米,习惯性称其为地穴式房屋,一些房屋的土坑较浅,甚至不足0.5米,通常称为“半地穴式”房屋。“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屋结构示意图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模型一、中国建筑的萌芽地穴式或半地穴式房屋(房址)在我国北方早期文化遗址中极为常见。据大地湾、贾湖、兴隆洼、裴李岗、仰韶等早期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情况,当时的聚落布局相对有序,房屋面积大小有别,小型、中型房屋多以大型房屋为核心集中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仰韶文化新街遗址中曾出土过几块陶砖。这一发现表明,距今约5000~6000年前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先民有可能已经开始使用烧制的陶砖筑砌房屋。兴隆洼遗址房屋分布图(图中每一处方形浅坑即代表一座半地穴式房屋)陕西省蓝田市新街遗址发现的陶砖(距今约5000年)仰韶文化半坡遗址聚落分布图(图中可见中小型房屋毗邻大型房屋所建)一、中国建筑的萌芽我国辽海地区是迄今为止发现较早以中轴线平面布局方式构筑建筑的地区。辽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是一组整体布局按南北轴线整齐分布的大型祭坛建筑,中心祭坛与两翼附属设施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是一处由北侧多室主体建筑和其南部的一座单室附属建筑,循同一条中轴线分布构成的建筑群。整组建筑主次分明、宏伟壮观。总体而言,我国早期文化遗存中所见的框架式木构房屋的出现和中轴线建筑布局的应用,为后世传统建筑的起源开创了先河。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掘现场红山文化东山嘴祭祀遗址采用“中轴线”式平面布局←北↑北一、中国建筑的萌芽台基式建筑殷墟遗址复原示意图二、中国建筑的起步夏、商、周三代时期,随着我国早期国家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也相应地产生了重要进步。此间中国古代建筑进步的主要表现在:一、随着王权的确立,出现了以台基式建筑为标志的官式建筑;二、随着夯土和板筑技术的发明推广,出现了以天子都城、诸侯都城和大夫采邑为代表的城邑群;三、制陶技术的日臻成熟,使砖、瓦等新型建筑材料被发明及推广。有关夏朝的建筑遗存目前正在探索过程中。史料记载,夏桀居斟寻。目前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了大批铜器、玉器、陶器和石器等重要遗物。故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末君桀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场景复原图二、中国建筑的起步考古发现表明,商代时期木构框架和夯土板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当时的大型建筑主体采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房屋四周或前、后檐位置另在夯土台基上树立木柱,上架木梁,建成回廊或前后檐廊。盘龙城遗址建筑基址及盘龙城早商时期宫殿复原图(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外城墙(局部)二、中国建筑的起步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此城占地面积广达24平方公里,城内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和下层民众居住区等。其中“宫殿区”是一处巨型建筑群遗址,这里发现有多座王宫建筑基址。宫殿应是建在夯土台基之上重檐庑殿顶建筑,由夯土台基、木质梁柱、回廊或前后檐廊、草秸屋顶等部分结构而成。殷墟遗址各区域位置关系示意图殷墟博物馆二、中国建筑的起步周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获得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西周先后营建了镐京和洛邑作为天子所居的都城。《周礼·考工记》载西周都城的建筑规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二、中国建筑的起步二、中国建筑的起步陕西发现的西周岐山和扶风宫殿遗址表明,当时的宫殿,都是由若干按中轴线布局有序排列的单体房屋组成的庭院式群体建筑。传统建筑中,方整规则的庭院,中轴对称的布局,木构梁架的承重体系,由台基、屋身和瓦顶组成的单体结构造型等重要特征在此间均已具备。

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中轴对称”布局示意图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平面图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史记》卷69,《苏秦列传》),普遍营造起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城墙均为夯土版筑,辟有高大的城门,墙外围以城濠。城市中心位置上的宫殿都属台基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造框架式木构房屋,使用青瓦覆盖屋顶已经成为宫室建筑的普遍现象。东周王城布局示意图中山王陵建筑布局模型与享堂复原图二、中国建筑的起步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史载,秦灭诸国之际,一方面下令拆除各国都城,毁其宗庙,迁其族人;另一方面又命令建筑设计人员绘制各国都城、宫庙建筑图纸,依样在咸阳原上广造宫室台榭。整个宫殿区周回延绵二百余里。同时,秦时广泛吸纳各地建筑精湛技艺,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统筹修造陵墓、长城、驰道、灵渠。这些均系我国建筑史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工程。秦代咸阳城假想图三、中国建筑的定型秦始皇陵遗址西汉立国之初,高祖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更名为长乐宫,同时修建了未央宫、北宫和武库。惠帝时期补筑了长安城墙,建成了东市和西市。至武帝时期,长安城内营建了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同时曾先后数次大规模修筑长城。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于城内又建起明堂、辟雍、宗庙等大型礼制建筑。三、中国建筑的定型西汉时期长安城布局模型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豪华壮丽的宫殿和洛阳城。始建于东汉初期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布局鸟瞰图及城址复原模型(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三、中国建筑的定型洛阳城北魏时期“太极殿”夯筑地基(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通过现存大量的汉代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文物考古资料可知,古代单体房屋建筑常见的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和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于秦汉之际均已齐备,斗栱也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庭院式的中轴线组群布局基本定型。

(圆形)攒尖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抬梁式木结构穿斗式结构示意图井干式建筑j结构示意图三、中国建筑的定型克孜尔千佛洞远景由于东汉之际佛法西来,导致汉魏之际中国境内的佛教盛行。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权最高当权者的支持与推行,一时间塔庙林立,招提相望。在佛教东传的新疆至长城地带沿线上,还出现了带有南亚和西亚建筑遗风的大量石窟寺。较为重要者如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来自于印度、西亚和中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诸如卷草纹、须弥座、鸱尾等装饰纹样的流行以及琉璃瓦的使用,都是这种历史背景的产物。麦积山石窟寺远景三、中国建筑的定型隋、唐、五代、辽、宋、金、元之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时代。这一历史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半期。前半期包括隋、唐两个朝代,后半期包括五代、辽、宋、金、元各朝。隋朝立国时期虽然不足40年,但在建筑上却颇有建树。先后营建了规划严整的首都大兴城、繁华的东都洛阳和和陪都江都城(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通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达2500公里的大运河。名匠李春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跨度石拱桥——安济桥。

安济桥四、中国建筑的成熟唐代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高峰阶段。在建筑材料方面,除砖、瓦的应用已趋于普及,琉璃砖瓦也被广泛烧制和使用;在建筑技术方面,此间已经运用以“材”为木构架建筑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在建筑装饰方面,建筑的色彩与雕刻装饰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交融,从而创造出高度统一和谐的建筑风格。唐朝的城市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都城、宫庙、官署、园苑、陵寝、寺观、里坊、民居等各类建筑都遵行严格的制度规范。首都长安城是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地方城市均甲于一方。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主要见于山西省境内。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均是唐代建筑的代表性遗存。

四、中国建筑的成熟唐代天台庵现状及屋顶琉璃瓦广仁王庙(五龙庙)及屋顶木结构南禅寺——现存较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782年)。图为1975年修复后的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内部佛光寺东大殿及店内佛像,梁思成先生称佛光寺为“中国古建第一瑰宝”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时期。与唐代相比,宋代建筑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风格转向细腻多变、纤巧秀丽,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四、中国建筑的成熟为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工程的管理,北宋政府于1103年颁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用书,同时也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典。书中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明确而严密的限定,用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还对历代建筑技术和经验做出了全面总结,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这部书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历史水平。现存辽、宋、金的代表性建筑有内蒙赤峰辽中京大明塔、庆州白塔、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大同上下华严寺、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四、中国建筑的成熟辽中京大明塔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当地俗称白塔)四、中国建筑的成熟辽中京大明塔大同华严宝塔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世界三大奇塔”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586年),时称龙藏寺。唐改称隆兴寺。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修建大悲宝阁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隆兴寺鸟瞰图四、中国建筑的成熟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元朝直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成果,如其大都是按照《周礼》所记的王城制度,运用唐宋以来的建筑技术营筑起来的宫城居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南郊祀天、北郊祭地、面朝背市的壮丽都城。四、中国建筑的成熟元大都建于1267年,直建至1368年。其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余里,辟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城内皇宫位于都城中轴线正中,采取环水布置方式,其余建筑拱卫皇宫而建。城内规划有序,街道井然。元大都的街道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的城市基本格局。元大都布局平面示意图元代“东岳仁圣宫”(北京东岳庙,简称东岳庙)营建于1319~1323年四、中国建筑的成熟此外,元时也把伴随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传入的南亚、西亚、中亚乃至欧洲的异域建筑风格运用到各地兴建的佛教塔、寺和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中,从而使中外各国各族的建筑艺术在元代的中国实现了再次的交融。妙应寺白塔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集大成时期。在官式建筑方面,明清两代历数百年营造的北京城及其宫庙、郊坛和苑囿,其建筑布局较之宋元时代更为精致、合理。如北京宫城与外城的中轴线几乎完全重合,又如完善的三朝五门制度、具有较强活力的街坊与市肆制度、完整的郊祀制度、以及规模宏大的皇家苑囿与规制严整的帝后陵寝等,处处都体现出规划的完善与建筑的成熟。

五、中国建筑的完善明清两代距今不远,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都城北京的宫殿、坛庙,京郊的苑囿、园林,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沈阳和抚顺的“一宫三陵”(“一宫”指沈阳故宫,“三陵”指抚顺永陵、沈阳东陵和北陵),明十三陵和清西、东二陵,各地城镇、衙署、民居和园林,以及遍及全国的佛教塔寺和道教宫观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最后辉煌。沈阳故宫五、中国建筑的完善第二节中国建筑的特点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二、群体建筑的均衡对称布局三、雕梁画栋与“大屋顶”式的外观形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的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建筑同属东方建筑体系。在复杂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它的几支古建都已中断,只有中国建筑一脉承袭,流传至今,并且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外观,与后起的伊斯兰建筑和欧洲建筑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费萨尔清真寺为世界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广的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典型代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建筑中的翘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第二节中国建筑的特点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木构框架结构,这种建筑体系明显有别于西方的砖石架构体系。所谓木构框架结构,是指以木料为主要建材,构筑立柱与横梁等房屋主体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是房屋整体重量通过横梁传导至立柱上,如此一来,墙壁只起间隔、填空与加固的作用,并不承载上部屋顶的重量,故有“墙倒屋不塌”之说。木构框架建筑的施工方法和步骤是:择地夯土筑成房基,其上设立相对的柱础,柱础之上树立檐柱,前后檐柱之间安置梁架(梁架之间有为隔断房间架设的横架额枋)梁架之上架起出顶的檩木,檩木之上再铺设用以承托前后屋顶的椽木,由此构成房屋的框架。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中国古代的木构框架大体分为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以前两种较为常见,特别是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居于三者之中的首位。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木构框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矮柱和短梁,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以承脊檩,脊檩两侧再依次横架若干檩木,檩上铺设椽木,从而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抬梁式框架结构示意图抬梁式框架结构实拍抬梁式的结构方式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因此成为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及剖面结构示意图抬梁式结构示意图穿斗式(又称穿逗式、立贴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房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架空的抬梁。每排柱子用穿透柱身的数层穿枋横向贯穿起来,形成排架,这种木构架的主要特点是用料经济,施工简易,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井干式木构架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建筑结构,是将加工好的木料层层累叠,于转角处用木料交叉咬合,套合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两侧屋壁上搭立矮柱承接脊檩构成房屋。整个房屋主体状若古井,因而得名。这种木构框架最早可见于商代墓椁,后世的汉墓和辽墓木椁仍有沿用。但因其所涉用料较多,且在空间设计、门窗开设等方面均受限制,因此适用范围不广。目前我国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如云南省部分少数民族的井干式结构民居即其实例之一。井干式木构架房屋示意图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傈僳族村寨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斗拱是框架式木结构建筑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所谓斗拱,是一种置于柱头和额枋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的标准构件。“斗”是斗形垫木,“栱”是弓形的横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栱出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之际,最初是置于重要建筑的柱头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由于受到礼制传统的规范,只有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栱。所以斗栱的作用不仅起着结构、装饰作用,还象征着建筑物及其主人的等级地位,因此往往可以从建筑物使用斗栱层数的多少来判定其重要程度。斗栱结构唐宋之际,斗栱与梁、枋结合为一体,样式也趋于统一,除了支承荷载梁架功能之外,栱的高度还用以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功能趋于消失,成为单纯的装饰构件。应县木塔斗拱结构一、单体建筑的木构框架结构受到“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工程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协调与有机组合。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不片面追求某一单体建筑的纵向高耸,而是表现在群体建筑的有序分布。其基本空间组合原则即是均衡对称的中轴线群体组合布局。山西平遥古城平面布局图二、群体建筑的均衡对称布局所谓中轴线,指在群体建筑整体规划布局中具有控制全局、起到基准作用的中心轴线。即比较重要的建筑(主体建筑)都建设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附属建筑)设计在它前面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如此便出现了以中轴线为基准,主次有别、均衡对称、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庭院式群体建筑组合模式。千百年来,小到普通民居,大到王侯宫庙乃至整座城邑,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始终遵行着中轴线布局的基本原则。沿中轴线排列分布讲究平面对称的规划理念和空间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也是中国建筑体系有别于其他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古代官式建筑的中轴线布局二、群体建筑的均衡对称布局二、群体建筑的均衡对称布局从本质上说,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群,都是以南北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基本单元,分别沿纵轴线和横轴线向四方层层扩展而形成的有条不紊,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这种独具特色的庭院式建筑群体组合,充满着重和谐、求安定的中国情调,体现着顾全局、识大体的民族精神。它所具有的艺术效果,有如一幅幽深的画卷,必须逐步展开,仔细欣赏,才能看清它的全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土有异,民俗不同,因此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就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式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中心的组合模式,其实都是“四合院”的布局方法。所不同的只是将庭院的平面投影有方有圆,形状有大有小,木构框架结构形式有异,建筑材料和装饰样法有别而已。三、雕梁画栋与“大屋顶”式的外观形态中国古代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外观特征,其中犹以雕梁画栋的装饰手法和反宇飞檐的大屋顶造型最具中国建筑艺术特点。就单体建筑而言,其整体结构不外乎基础、墙体架构和房顶三个部分。古代较为重要建筑一般都是建于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以壮其势,故有“高台榭,美宫室”之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台基三、雕梁画栋与“大屋顶”式的外观形态中国古典建筑的墙体架构主要是木质的房柱和屋梁。房柱用以支撑屋梁,为了防潮和防止下沉,房柱之下往往垫以石质柱础。高级建筑的房柱和屋梁常以彩绘、贴塑和雕像等艺术形式施以各种彩绘花纹装饰,柱础则常以单层浮雕或多层立雕、透雕等手法加工出各种花草、神兽、人物等精美纹饰。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建筑显著的民族特点和外观装饰特征。高级古代建筑的屋梁常彩绘装饰中国古典建筑柱础多雕刻精美纹饰中国古代建筑另一个显著的外观特征就是反宇飞檐的大屋顶。所谓反宇飞檐,是指屋檐向外反曲,檐角向上起翘。出于防雨、美化等各种实用与装饰功能需要,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的屋顶一般都前后出檐,甚至是四面出檐,所以屋顶都比较大,俗称大屋顶。三、雕梁画栋与“大屋顶”式的外观形态三、雕梁画栋与“大屋顶”式的外观形态古代的建筑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优长,通过屋顶的举折和出翘等设计,使房屋的各个檩、梁具有不同的高度变化,从而使屋顶出现了上陡下缓的坡面和有如鸟翼般向外舒张延展的檐角。这样的曲面、曲线处理,既有排水、防水、遮阳、采光和通风的实用功能,又使庞大笨重的大屋顶具有了向上飞升的美学效果,显得轻盈而灵动。一般情况下,在具体表述一座建筑物时,通常都称面阔几间,进深几椽(或几架)几间,上覆某种屋顶。大体说来,古代的木构架建筑正面宽度通常都以间为单位。正面每二柱之间称为一间,间的宽度称“间广”,若干间并联组成一座横长的矩形单体建筑,再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围合成向心内聚的院落。第三节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一、官式建筑二、民居建筑第三节 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中国建筑有多种分类办法。如按其具体用途,可以把古代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军事建筑和陵墓建筑等。如果从文化层次和建筑等级的角度上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大体上包括两个主要类型:一是由政府工官主持修造的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官式建筑因以其建筑者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后盾,所以它体现的是各个不同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和技术,而民间建筑则以其钟灵毓秀的独具特色的清秀感而著称。官式建筑的称谓最早见于明清之际。在宋人所著《营造法式》中涉及到的殿堂与厅堂建筑,都属于官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建造都是以历代统治者手中掌控的强大政治权力和丰厚的物质资源为背景,所以它集中地代表了历代建筑的一般特点和最高水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凡举宫殿、坛庙、陵寝、园囿、学宫、府第、官署、寺观等,都在官式建筑之列。一、官式建筑官式建筑可分为大式建筑(在檐下设有斗拱的建筑,其规模与尺度,一般都高敞宏伟)和小式建筑(不设斗拱,其体量与规模则相对卑小)。从设计与建筑等层面来看,追求雄伟壮丽,讲究等级制度是官式建筑的两大特点:首先,官式建筑通常都是按中轴线布局原则设计的群组建筑,其主体建筑一般都是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巍峨殿堂。其次,古代官式建筑的建造都受到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等级制度的严格规范。为体现等级划分,其屋顶通常表现为不同形式。一、官式建筑北京雍和宫鸟瞰图规格最高的官式建筑是庑殿顶建筑。次一级的官式建筑是歇山顶建筑。两种屋顶正脊两端置有鸱吻(或作鸱尾),其垂脊或戗脊上,往往置有不同形状和不同名称的脊兽,其形体的大小和数目的多少,代表着殿宇等级的高低。不在中轴线上的较低级别建筑一般采用悬山顶和硬山顶。庑殿顶建筑的屋顶通常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又由于其房脊除了顶部正脊以外,还有四条斜下的垂脊,故又有“五脊殿”之称。一、官式建筑一、官式建筑明清时期,重檐歇山顶普遍应用于皇家殿宇建筑之中,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最高等级建筑款式。现存的北京故宫天安门、太和门和保和殿等,都属重檐歇山顶建筑。一、官式建筑(一)四合院和窑洞所谓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其建筑布局一般都是按着坐北朝南的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二、民居建筑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族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上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是黄河流域的四合院和窑洞、江淮一带的徽居和苏居、岭南地区的客家土楼和西南一带的“一颗印”、干栏居和吊脚楼。北京城的胡同里,至今完好保留着大量建于明清之际的四合院。除了皇宫以外,这些四合院从王府、官邸到一般民居,其规模大小和等级高低都是根据主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确定的。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或官宦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沿纵横轴线增加院落的进数或路数,依照长幼尊卑的伦理关系,重复着四合院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形成若干座四合院的并列组成格局。二、民居建筑二、民居建筑(一)四合院和窑洞晋陕一带是完好地保存古老的四合院民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其形制与北京四合院大体相类。山西平遥古城的四合院二、民居建筑黄土高原一带,流行窑洞式民居。这种窑居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曰靠山窑,也称靠崖窑。这是一种利用山崖、黄土断层等地面高差较大处的崖壁,向纵深掏挖的窑洞。二曰地坑窑,或称平地窑,是在无崖可靠的平地,垂直向下挖出下沉式的庭院,然后再横向掏挖所需的窑洞。三曰锢窑,是在不适宜开挖窑洞的地面上,仿照窑洞的空间形态,用土坯、砖石等建筑材料,发券成拱,建成的1或2层的拱券住宅。从渊源上看,以生土建筑为主要特征的窑居,明显保留了远古穴居的遗风。靠山窑地坑窑锢窑(二)徽居与苏居徽居又称徽州古民居,是指明清时期在安徽一带形成的徽派民居建筑。徽居的平面布局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建筑以二层楼房为主,外部以高大的阶梯形或弓形马头墙包绕,墙上有瓦檐。单体建筑多为面阔三间(横),进深五架(纵),中间为客厅,左右两间为居室,两侧厢房对称分布。

二、民居建筑徽派民居村落徽派民居主要装饰形式是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木雕主要用于梁架、立面木作和门窗等附属构件(隔窗、棂窗、群板、斜撑等)。石雕主要用于室外和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