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与妻书》课件+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课件+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课件+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课件+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课件+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广州,你知道这里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二)①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生活在“逼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清末,19岁结婚,20岁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失败,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是他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林觉民像字意洞,号抖飞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1886-1911)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1.连线作者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林觉民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阅读了许多革命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仁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4月27日(旧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与方声洞等率先进攻总督衙门,不幸中弹负伤。被捕后,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问,林觉民侃侃而谈,阐述了献身革命、振兴中华的道理,畅述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痛斥清廷的罪恶,就义时年仅25岁。林觉民著有论文《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并翻译了《六国宪法论》和英国小说《莫那国之犯人》。2.写作背景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福州召集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的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仪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了战斗中。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张鸣岐已逃走,遂退出东辕门,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岗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林觉民与妻书原件与妻书又名绝笔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电视剧《林觉民》剧照妻子—陈意映(熟读诗书、支持丈夫的事业、抚养遗腹子、两年后郁郁而终。)

陈意映林觉民

林觉民一家冰心在福州的住所,原系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故居,后由冰心祖父租来居住,童年的冰心曾在此住过两年。正字音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必不能禁使之肖我依依旁汝也念六夜四鼓chèngòujīnxiàobàngniàn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第二部分(2-6):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第三部分(7-8):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诵读理解课文基本结构: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课本解读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心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不想我死去(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第一段内容——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衷写遗书时的心情:悲。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一爱你的念头,使我(能)勇敢地走向死亡啊。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修辞——比喻、反问、用典、类比、引用

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全文中心【总纲】

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在我之前而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第3—4(1)段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汝忆否、回忆、又回忆三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论说“吾至爱汝”(寄情于事)

忆往事抒爱妻之至情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修辞——排比作用——加强语气,融理性分析与感情抒发于一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应当死却死了)、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果断勇敢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论说“就死”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死”“离”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现在有人提出(死人和活人之间)有心电感应的现象,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痛。

此处提出“一嘱”“三愿”,请列出,并说说表现出何种感情

一嘱:嘱咐后事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感情——

说出志愿,再表达“吾至爱汝”之衷情。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幸”与“不幸”分别指什么?“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6段爱爱国之情爱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升华

融合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总纲】“爱汝”之情:三忆、三愿“就死”之理:国家灾难、人们命运

——为天下人谋永福“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报国之理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爱妻爱天下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为何如此感人?

主题:个人幸福、全民幸福儿女之情、革命豪情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艺术:动人的字字句句

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肺腑之言,真切感人多种修辞,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加强表现力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人物形象理解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林觉民关键词句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

——钟叔河你如何看待林觉民的抉择?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做?探究交流

新时代你对“生命、爱情与自由”这一不等式的看法。讨论:检查与补充解释词语1段(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使吾勇于就死也。

2段(3)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③

(4)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5)第以今日事势观之4段(6)适冬之望日前后(7)汝泣告我(8)瓜分之日可以死写完接近,靠近,“去”仅,但刚好,恰逢①:尊敬形作动;②、③:老人形作名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泣:哭着名作状瓜:像瓜一样名作状

(9)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①吾不是②处

5段

(10)汝幸而偶我(11)卒不忍独善其身语:告诉是:①表判断;②对善:完善形作动嫁1、汝幸偶我名词“偶”用作动词,“嫁”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老”为形作动,“尊敬”,后“老”作名词,“老人”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幼”为形作动,“爱怜”,后“幼”为名词,“孩童”4、称心快意“快”,使动,使意快5.卒不忍独善其身善,形容词作动词,保全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泪珠与笔墨齐下。〖名作动〗意洞手书。〖名作状〗〖名作动〗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意动〗吾爱汝至〖副作动〗

(1)几家能彀(2)念今夜四鼓“彀”同“够”“念”通“廿”(3)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通假字:其: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的)”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指示代词“这”“那”〖副词〗将要表反诘“难道”表祈使“一定”“要”〖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助词〗无义一词多义其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今则又望其真有

它,人称代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希望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人称代词重点汝其善抚之语气副词,表示祈使,希望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语气副词,表示揣测一词多义以1、《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2、《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5、《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6、7、8、9、认为。用。原因。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凭借……的身份,按照。介词,在……的时候。连词,相当于“而”通“已”,已经。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且以汝之有身也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用因为介词,按照所以

所以敢先汝而死因此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的原因

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因此

所以:A表原因“……的原因”,“因此、所以”

B表凭借“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

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禁必不能禁失吾之痛二世常居禁中经受皇帝居住得地方重刑罚以禁之禁止jinjinjin竟竟日不出门

全、终,形容词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动词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用典:司马青衫、太上忘情、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练习巩固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6.特殊句式(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2)将奈之何(固定句式,奈……何)(3)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固定句式,与使……无宁)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8.熟语积累(1)司马青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2)称心快意:形容遇事如意,心情舒畅。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3)太上忘情:圣人不为情感所动。太上,指圣人。(4)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5)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6)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9.名句填空(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串全文的?提示: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时……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几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点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然后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5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6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3.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如“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提示:这是一封非同寻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赏析文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这一句。提示:“适”,正当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像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景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爱。2.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其中“司马青衫”“骨化石”“独善其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了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用“骨化石”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用“独善其身”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不忍心独善其身”,表明心系国家,“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胸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根据这封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探讨一下作者牺牲前的复杂心理。提示: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满清王朝统治使人们“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向妻子申明了革命大义;但是,他也为给家人带来种种磨难而深感内疚,叮嘱妻子,希望其将遗子抚养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这封信将革命大义与脉脉人情融为一体,感人至深。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有人认为,“黄花岗起义”单凭一百多人便去进攻总督衙门,简直是以卵击石,革命志士更是做出了无谓的牺牲,根本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此你怎么看?请说出你的观点。观点:他们死得其所,意义重大。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把全国革命推向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起义的前奏,使民主主义开始深入人心。革命志士们虽然流血牺牲了,但为后人作出了表率和榜样,他们的精神永存。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感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语言真挚感人,多用典故,富有表现力。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其实,鱼和熊掌的选择不难,但生与义的选择就难了。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两难选择,你会怎样做?请结合林觉民的选择,以“心灵的选择”为题,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表明你的看法。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因为无论哪个选择,都要付出情感上、道义上的牺牲和代价,都有选与不选的理由和意义,都要忍痛割舍一份情感。在林觉民的选择中,剖析他的心灵历程,我们非但不会感到他无情无义,反而还能体会他的高风亮节。他对妻子之爱上升到对家国之爱的情感历程,可以引发我们对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思考和启迪——(1)在复杂的情感世界里,在生活的两难问题中,怎样做人?(2)理解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处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问题的思路和在生与义取舍上的选择。(3)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颗纯洁高贵的心灵、一颗炽热温暖的心灵、一颗坚毅不屈的心灵,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以往,全中国将面临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威慑中外。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