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_第1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_第2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_第3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_第4页
2024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第2课微小的生命体3第3课发霉与防霉4第4课微生物的“功”与“过”5第二单元仿生第5课生物的启示6第6课蛋壳与薄壳结构7第7课海豚与声呐8第8课我们来仿生9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第9课昼夜交替11第10课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2第11课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3第12课四季循环14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15第14课拧螺丝的学问17第15课升旗的方法18第16课斜坡的启示19STEM学习立体小菜园20专项学习向科学家那样23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523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相比较。观察对象相同点不同点都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界限不明显呈近似长方形,细胞之间界限明显2.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上面有许多小孔,看上去像一个个规则的小室。他把这些小孔画下来,并把它们称为细胞。4.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5.人体细胞。6.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7.不同部位的植物细胞,形状和大小一般不相同。叶表皮细胞茎细胞根尖细胞第2课微小的生命体1.水中常见的微生物。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7.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把它们归为微生物,是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6.不同微生物的形状。第3课发霉与防霉1.发霉是一种因霉菌生长而使食品、衣物等变质、变色的现象。2.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它非常小,用肉眼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3.霉的种类有很多,颜色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4.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即霉菌在温度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防霉的基本方法是保持干燥、降低温度、隔绝空气。6.一些防霉方法及其依据。防霉方法依据真空包装隔绝空气,防止食物被污染烈日暴晒、放干燥剂、空调除湿保持干燥,抑制霉菌生长、繁殖消毒柜杀菌可以灭杀部分霉菌,并抑制霉菌生长、繁殖低温保存温度低,抑制霉菌生长、繁殖7.防霉新技术的应用。(1)光触媒技术应用于粮食防虫防霉。(2)中药材可采用微波烘烤、远红外加热、辐射灭菌、气调养护及超高压处理等技术防霉。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4课微生物的“功”与“过”1.微生物的“过”:导致食物变质,导致感冒等。2.微生物的“功”:制作馒头、面包,生产调味品,生物制药,生产沼气,增加土壤肥力等。3.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形成腐殖质。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变成一个垃圾堆,所以说微生物是“大自然的清洁工”。4.细菌的克星——抗生素。不可滥用抗生素,要谨遵医嘱使用。5.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素能杀灭一些细菌。6.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免疫力,是预防病毒性疾病强有力的科技手段。水痘、流感、麻疹等传染病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7.许多传染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通常以飞沫、灰尘、接触等方式传播。8.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接种疫苗等。9.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高温煮沸、紫外线照射、喷洒消毒液、涂碘酒等。10.做酸奶。(1)酸奶是由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做成的。加酸奶是为了注入菌种,保温是为了给乳酸菌的存活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2)给容器消毒可防止其他微生物滋生。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要把自制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不可吃变质的酸奶等食物,否则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易患肠道疾病。第二单元仿生第5课生物的启示1.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2.一些物品的设计与动植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之处。(1)铁丝网上的尖刺是模仿植物枝条上的尖刺制作的。(2)塑料吸盘是根据章鱼触手发明的。(3)尼龙搭扣是根据苍耳果实发明的。(4)降落伞是根据蒲公英的种子发明的。3.“蜂窝猜想”是由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的。4.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密铺的蜂窝巢房,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成的。5.蜂巢结构的应用:足球网、蜂窝板材、蜂窝底的锅等。6.将A4纸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其中正六棱柱的抗压能力最强。7.人们在造船时,从鱼身上得到的启示。(1)根据鱼鳍的作用,人们发明了船桨。(2)根据鱼骨的结构,人们发明了船的龙骨结构,大大提高了船的稳定性。(3)根据鱼身体的形状,人们发明了流线型的潜艇,大大减小了潜艇在水中行驶时受到的阻力。(4)潜艇的蓄水舱对应鱼鳔,通过充气和注水,调节潜艇的上浮和下沉。(5)根据鱼尾的功能,人们发明了船槽,用来控制船的行驶方向。8.人类观察到鸟的翅膀可以使它飞起来,从而发明了飞机、航天器等。9.人类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创造出各种人造物。这些做法逐渐发展为一门从自然中学习,进而应用到工程技术中的学科——仿生学。第6课蛋壳与薄壳结构1.鸡蛋壳的特点:很薄、很轻,表面呈椭球形,外表光滑,表面有细微的气孔,内部有一层薄膜。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用手不能把1枚鸡蛋握碎。凸形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凹形的蛋壳很容易被戳破。3.在蛋壳上画一条线,这条线像拱桥。4.外形为弧形的建筑结构被称为拱。人们在一些桥梁和建筑上都使用了拱结构,如赵州桥、无梁殿等。5.无梁殿没有木梁、木柱,全殿用砖石砌成大大小小的拱券结构。6.薄薄的鸡蛋之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压力,是因为蛋壳曲面可以看成是由无数的拱拼接而成的,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7.人们从蛋壳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薄壳结构。薄壳结构具有优越的受力性能,且轻便省料,因此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8.一些薄壳结构的物品。第7课海豚与声呐1.人们在水池里插上金属棒,海豚游动时绝不会碰到;即使被蒙上眼睛,照样畅游无阻,还能准确捕捉猎物。这说明海豚探路不是依靠视觉。2.回声定位:海豚在水里能够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声波遇到物体后会反射回来,被海豚的耳朵接收,海豚就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回声定位声呐3.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现在,声呐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舰艇、水下作业及渔业勘测等。4.潜艇的声呐系统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识别等。5.B超诊断仪同样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将超声波射入人体,通过分析体内组织产生的回声,探测人体内部是否健康。B超诊断6.雷达则利用类似的原理进行工作。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遇到目标时会返回,从而测定目标位置、速度等,为飞机导航。7.海豚、声呐、B超、蝙蝠都属于回声定位的工作原理。雷达与它们的原理相似,只不过用电磁波代替了声波。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第8课我们来仿生1.手臂的工作原理。2.做一只手臂模型,研究手臂是怎样工作的。(1)剪两块硬纸板,其中一块是另一块的两倍宽。将宽纸板沿长边对折,将窄纸板的一端剪圆。(2)把剪圆的纸板夹在对折纸板的一侧,用铆钉连接,再把“手”固定在对折纸板的另一侧。(3)用胶带将两根等长的绳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硬纸板上。(4)拉动绳子,带动整个“手臂”运动。3.对折的纸板代表前臂的桡骨和尺骨;剪圆的纸板代表上臂的长骨;铆钉代表关节;绳子代表连接上臂与前臂的骨骼肌肉。4.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并方便捕食.形成了与周围环境十分相似的体色,这种体色就叫保护色。5.人们利用动物的保护色发明了迷彩服。6.下面三种迷彩服分别适用的环境是丛林、荒漠和海域。7.工程师借鉴昆虫的三角步态在稳定性、机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设计并制造了六足仿生机器人。8.六足仿生机器人可以轻松跨越森林、沙地、沼泽等特殊路面,能够从事工程勘测、反恐防暴、军事侦察等难度较大或具有危险性的工作。9.河鲀又叫气鼓鱼,它有个本领:一遇到惊吓,身体就会迅速胀大好几倍,以吓退天敌。技术人员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像河純那样形状可变的试管刷子,可用来清理锥形瓶和烧瓶。10.仿生的基本思路。(1)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相应功能的工具或设备。(2)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所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设想。(3)设计制作:根据设想试制出样品。(4)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设计。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第9课昼夜交替1.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傍晚,太阳慢慢落下。昼夜交替,周而复始。2.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1)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上的一只三足金乌,于是就把金乌出来时看作白天,把金乌休息时看作夜晚。(2)一些古希腊学者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夜晚。(3)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3.当中国处于白天时,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和中国一样处于白天,美国、加拿大等处于夜晚。4.当中国北京处于清晨时,美国纽约处于傍晚。模拟昼夜现象5.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夜晚;由夜晚逐渐过渡到白天的那段时间是清晨,由白天逐渐过渡到夜晚的那段时间是傍晚。6.坐在转椅上,限制左右侧视野,逆时针旋转椅子,会发现周围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是顺时针。7.穿过地球南北极的轴叫作地轴。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一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像陀螺一样绕着地轴逆时针自转,约24小时转一圈。8.摄影爱好者拍到的北极星及周围星星的运动轨迹,证明了地球在慢慢自转。9.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做的傅科摆实验,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10.由于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我们感觉太阳、月亮和星星在移动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第10课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在自然界中,有些花和叶子白天张开,夜晚收拢;有些花和叶子夜晚张开,白天收拢。植物名称植物随昼夜交替而变化合欢树郁金香牵牛花2.开花植物不仅有一定的花期,有的花还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放或闭合。200多年前,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出一个富有情趣的“花钟”:他把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顺次排列在钟面形的花坛上,什么花刚开放,就大致为几点钟。3.一些植物的开花时间。4.昙花在夜晚开放,开花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第11课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如狗、公鸡、蝴蝶、蜜蜂等;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如猫头鹰、蛾子、刺猬、蝙蝠、蜗牛等。2.摄像机可以捕捉到动物的活动影像,用红外摄像机,或者打开摄像机的红外摄像功能较好。3.撒点石灰(或者粉笔灰、过期的爽身粉),观察留下了哪些小动物的脚印。4.不要伤害或惊动小动物。5.猫头鹰的特殊本领:它的视觉敏锐,能够察觉极微弱的光亮;它的听觉灵敏,能够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它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不容易被发觉。6.蝙蝠的特殊本领:善于在夜间飞行,能够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来判断目标的方位。7.蚊子的特殊本领:蚊子的眼睛有“执感应”能力;大多数蚊子身体呈黑色,在黑夜有利于藏躲逃生。8.黄鼠狼的特殊本领:善干奔走: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较差;能放出臭气御敌。9.萤火虫的特殊本领:雌、雄萤火虫腹端均有发光器,靠发光器发光互相联系,找到对方,然后进行交配、繁殖。10.人的生物钟。11.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母鸡的产蛋量;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第12课四季循环1.每个地方,一年四季中的气温、降水、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2.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太阳高度角大时,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就少,因而形成了四季。3.地球绕着太阳逆时针转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4.速滑运动员绕着溜冰场中心转圈,类似地球公转。5.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6.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旋转动作类似地球自转。7.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奇特的自然现象。在一年中的某段时间,白天越来越长,直至太阳全天不落下,即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作极昼;而在一年中的另一段时间,夜晚变得越来越长,直至太阳不再升起,即全天24小时都是夜晚、这种现象叫作极夜。8.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极昼和极夜情况是相反的:当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时.南极地区就出现极夜;反之也一样。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2.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3.使平衡尺保持平衡:距离支点越远,保持平衡需要的钩码越少,即越省力。钩码支点左侧支点右侧位置/厘米1051020数量/个24214.省力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如开瓶器、修剪花枝的剪刀等。5.费力杠杆: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如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6.使用费力杠杆可以省距离。7.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支点到用力点和阻力点的距离相等,如天平等。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都是可以移动的,是一种灵活的杠杆。8.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提纽的位置是杠杆的支点,秤盘的悬挂位置是杠杆的阻力点,秤碗的位置是杠杆的用力点。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使秤砍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秤碗所对应的秤星读出重物的质量。9.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第14课拧螺丝的学问1.像螺丝刀、汽车方向盘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轮转动时轴也跟着转动的装置叫作轮轴。一般情况下,轮大轴小。2.螺丝刀的刀柄越粗越省力。3.生活中的轮轴。4.使用轮轴装置时,在轮上用力省力,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5.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6.在拧内六角螺丝时,把内六角扳手的长柄作为轮,把短柄作为轴,转动长柄拧螺丝更省力。7.在轮上用力的轮轴用具,轮带动轴一起转动,可以省力,如水龙头、削笔器、石磨、套筒扳手等。8.在轴上用力的轮轴用具,轴带动轮一起转动,可以省距离,如竹蜻蜓、擀面杖、圆规等。9.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使用轮轴的许多发明创造,如筒车、辘转、扇、翻车等工具,这些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效率。直到现在,有些工具仍然在使用。第15课升旗的方法1.滑轮是一种可绕绳子、带凹槽的轮,它可以绕着中心的轴转动。2.如果滑轮工作时只是转动,位置固定不变,这样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如果滑轮随着被拉的物体一起移动位置,这样的滑轮叫作动滑轮。3.旗杆顶端使用的是定滑轮,向下拉绳子就能轻松地把国旗升上去。4.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改变用力的大小。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拉力等于重力。5.动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的大小,但不改变用力的方向。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拉力等于物体和滑轮总重力的一半。6.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滑轮组既可以改变用力的大小,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第16课斜坡的启示1.搬自行车上台阶时比较费力。我们可以沿台阶的坡面放置一块木板形成一个斜坡,利用斜坡完成搬运比较省力。2.古人利用斜坡将巨石从低处运送到高处,这样可以省力。3.像搭在车厢与地面之间的长硬板这样,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坡度)的面,叫作斜面。它能帮助人们抬升重物,减轻劳动强度。4.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坡度越小,所需的力越小,反之越大。5.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沿直角边绕在一支铅笔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纸的斜边在铅笔上形成了螺纹,这类似于螺丝的螺旋。螺丝上的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6.将两张锐角(斜面坡度)不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沿直角边绕在粗细相同的铅笔上,可以发现坡度小的螺纹密,坡度大的螺纹疏,因此螺纹越密越省力。7.将盘山公路修成“S”形,虽然距离变远,但是坡度变小,能省力,盘山公路是变形的斜面。8.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装置构造简单,既能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被称为简单机械。9.自行车上用到的简单机械。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作用车把轮轴省力车闸杠杆省力车铃轮轴省力脚踏板轮轴省力变速器轮轴省力或省距离大车轮和小车轴轮轴省距离(加速)STEM学习立体小菜园1.STEM学习的一般过程:了解需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改进→评价反思。2.立体农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将农作物种植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中,以实现少用地、多生产的目的。3.立体农场具有占地面积小、种植密度大、物流损耗小等优势,但前期投入较高,对光照、温度、水源的控制有一定要求。4.阳台阳光充足,是家庭种菜的好地方。立体种植可以充分地利用种植空间,解决阳台空间狭小的问题。5.建造立体小菜园。(1)种植要求:适合做汤菜,种植难度低,生长周期短,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要求不高,同时不易患病。尽量选择能同时满足多个要求的蔬菜来种植。(2)适合在阳台种植的蔬菜。①小叶茴蒿: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从播种到收获仅需约30天,非常适合密植。②樱桃萝卜:口感脆爽,生长速度快,从播种到收获只需要30天左右,种植方便。③鸡毛菜: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仅需25天左右,适合密植,单位面积产量高。(3)选择适合阳台种植的土壤。①直接购买培养土:可以去市场上购买配置好的培养土。这种土的保水性、透水性和通气性都比较好,而且酸碱度适中。②自己配制培养土:可以先在家附近的花园挖一些土,再到市场上买一些腐殖土,将两种土按2:1的比例混合配制。腐殖土具有丰富的营养,一般不含病菌和虫卵,肥力较好,与普通土壤混合配制后的培养土适合大多数蔬菜的种植。③好土壤的标准:疏松;透气及排水性良好;没有病菌和虫卵;没有草根等杂物;经过日光暴晒或蒸汽消毒。(4)可以考虑采用水培技术种植:水培技术是一种无土栽培技术,用营养液代替土壤进行植物培植。营养液是经过专业的技术调配而成的。(5)设计支架:设计图中要标注清楚立体支架占地的长和宽,以及总高度。每层层板如何放置以及层板间的高度都要做好合理规划,以确保植物有充足的生长空间。(6)按照设计方案,建造立体小菜园。在制作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分工合作,按照搭支架、配置土壤、播种、浇水、摆放花盆的步骤完成制作。(7)立体小菜园的日常管理:种植的蔬菜要经常观察、定期管理。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蔬菜的生长,要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改善种植蔬菜的条件。(8)交流成果、经验,互相评价并进行自我反思。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科学家要把自己研究的过程、结果以及取得的证据,通过报告、论文、著作等形式发表出来,与他人分享成果或让他人做重复性实验进行验证。当科学家的研究被认可之后,他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被人们接受的公共知识。2.科学家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3.查阅文献时,来自专业杂志或专业机构的网站、学术期刊网等处的文献更为可信。4.搜集证据时,要区分观点和证据的不同。当一些文献资料相互间的观点或证据不一致时,要会运用交叉考证的方法进行辨别,有助于提高证据的可信度。5.处理信息时,要对文献资料中获取的文字、图片、数据等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6.要结合证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归纳、概括、推理等方法得出研究的结论。7.七月底或八月初,是观赏萤火虫的最佳季节。如果萤火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影响它们的生存。科学阅读科技发展历程51.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双翼飞机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飞机留空时间12秒,飞行距离36米。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2.1907年7月,美国化学家贝克兰注册了塑料的发明专利,标志着人类所制造的第一种全合成材料正式诞生。它的发明被认为是20世纪的“炼金术”。3.1925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式扫描电视,两年后又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太平洋的电视转播。看电视能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世界发生的事情,成为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4.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杀死葡萄球菌。青霉素作为第一种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同时开启了多种抗生素的研究之旅。5.20世纪上半叶,一些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在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于核裂变的利用,最有名的就是原子弹的发明。1942年,第一个核反应堆建成;1954年,人类开始用核反应堆来发电。和平利用原子能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活动三:进一步观察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你能发现吗?播放一段关于鸡蛋壳、贝壳和白醋的变化的视频,展示实验成果——软化的鸡蛋。设计意图:这两个实验一方面用来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变化。三、研讨1.现在你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这种气体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3.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你能确定该变化是什么变化吗?4.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存在疑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烧杯2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1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糖。设计意图:以焦糖布丁为切入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能与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相呼应。二、探索(一)观察白砂糖加热的变化1.介绍白砂糖加热所需的材料。2.出示观察要点:(1)取一勺白砂糖,放在勺子里。(2)手握勺柄最外端,用蜡烛火焰的外焰加热。(3)仔细观察白砂糖的变化,并及时记录每一种变化现象。(4)观察结束后,将勺子放在有水的烧杯中。(5)不要离得太近,注意安全,避免烫伤。3.汇报:说说白砂糖加热过程中的现象,不同同学之间进行补充。并说说这些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预设:白砂糖熔化成液体白砂糖属于物理变化;颜色变深、变黑,产生气味属于化学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放在水里的炭是不溶于水的。(可以增加一个演示实验)4.通过一个视频,再来看一下白砂糖加热的整个过程。得出结论:白砂糖加热之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过渡:其实,刚才在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变化。设计意图:白砂糖加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提醒学生从状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可以使观察更具目的性。如加热后的白砂糖还是不是白砂糖,学生对此有强烈的质疑,可以用溶解实验来证明它已经不是白砂糖,寻找更多的证据。视频的呈现可以加深学生对加热白砂糖的认识。(二)观察蜡烛的变化1.提问: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实验。(1)用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加热5秒,然后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用手摸一摸)(2)将勺子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加热5秒,然后观察勺子底部的变化。3.研讨:通过实验现象,说说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尝试让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来回答:我发现了……现象,它产生……等物质,它是一种新物质,所以我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预设:蜡烛燃烧产生水分的实验比较抽象,如学生难以解释该现象,可以增加一个演示的对比实验——用白炽灯加热烧杯,烧杯内壁不起雾。4.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分、炭黑等新物质,所以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设计意图:使用加热过后的勺子底部观察炭黑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玻璃加热破裂。用干冷烧杯观察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分,是为了向学生传达科学的观察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进行辅助。使用白炽灯进行对比实验,更容易促进学生理解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分。(三)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谈话:请大家看图,从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说说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请用“这个变化产生……等新物质,所以我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来回答。1.钢铁生锈。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反应,会生成氧化铁,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的物质,它不像铁那么坚硬,很容易脱落。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如果不除去铁锈,海绵状的铁锈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腐蚀得更快了。2.用酵母发面。酵母中存在转化酶、麦芽糖酶和酒化酶等多种酶菌。在用面粉烘制蛋糕的过程中,酵母菌和酶将面团中的淀粉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产生各种糖、氨基酸、有机酸和脂类等。脂类使面团具有一定的芬芳气味,二氧化碳使面团变得蓬松、多孔、柔软、有韧性。淀粉在发酵过程中被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面粉在发酵后有糖化或液化的现象。各种有机酸以乳酸为主,使面团呈现酸性。发酵温度越高,糖分越多,乳酸发酵越快。3.虾煮熟后变红。虾具有的颜色,主要是它们甲壳下面真皮层中的色素细胞在起作用。在高温蒸煮下,原来的色素受到破坏而分解,只有红色素尚存,所以虾煮熟后变成红色。设计意图:资料的呈现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让学生了解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本环节也可以将阅读后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三、研讨生活中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哪些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是有害的?请举例说明。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使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有些变化对我们是有利的,而有些变化对我们是有害的,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并记录这些变化。4.4《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也从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产生气体、水和其他物质。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学习难点在于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那么,如何区别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教科书分别呈现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几种典型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比如,铁钉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2.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能坚持长时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得出铁钉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难点: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变化现象后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以此来判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可乐、牛奶、活动记录表、“铁钉生锈过程”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牛奶、可乐、红墨水、清水、搅拌棒、静置的泥水、活动记录表、铁钉生锈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聚焦1.通过PPT呈现前面几节课研究过的实验图片,如蜡烛燃烧、塑料袋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前后、白砂糖加热实验等。2.提问:这些物质变化的实验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在这些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3.揭题:变化中伴随的现象。二、探索活动一:变化中伴随的现象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例如刚才所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