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01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

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

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

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

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

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

训练,增强语感。

在断句是,可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

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

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

第1页共15页

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

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

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

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

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

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日三省吾身、尝贻余核舟一、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尔何如、汝(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卿当涂掌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若入前为寿(表示“你”)、知己知彼、其真不知马也、之。

3: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

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

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

苟、故、是故、贝h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

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

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

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第2页共15页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

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

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

都要断开。

(6)其它,如:以、于、为、贝h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

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

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4:用语法,辨句式。

判断句: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

词。

疑问句: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

(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被动句: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

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

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

定的推断技巧。

第3页共15页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

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

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

“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

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

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

“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

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

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

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

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

第4页共15页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

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

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

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面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

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

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

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题型三:文言句子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2.紧抓关键词

第5页共15页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

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

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

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3.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

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

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

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

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

“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

“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

第6页共15页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

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

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

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

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

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

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

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

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第7页共15页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

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

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

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

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

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4.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

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

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册U,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

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

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

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第8页共15页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

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

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

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

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

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

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

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

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2.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第9页共15页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

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

如某年中考第12题要求“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

什么反应,并说说有何作用。”那么在文段中筛选提取有关两人的

事迹信息,然后再“同中求异”。

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

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

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议论评价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

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

阐述。

(4)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

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

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

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

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

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

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

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第10页共15页

(5)建议献策型。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

活实际来谈。

(6)形象分析型。

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

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

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

点。

题型五:人物分析

方法指导: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

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一、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

⑴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

现其性格)

⑵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

公性格)

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二、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

1.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

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

2.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第11页共15页

02习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

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①。隋文不怜百姓而

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

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

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

备凶年②,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

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节选《贞观政要》)【注

第12页共15页

释】①逐粮:自己寻找粮食。②凶年:灾年,饥年。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令百姓逐粮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C.亦此之由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自能保其天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隋文不检百姓而惜仓库()⑵比至末年()

⑶让天下储积()⑷徒益其奢侈()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