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_第1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_第2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_第3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_第4页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短文两篇别墅公寓陋室你理想中的居所是什么样子的?《陋室铭》——刘禹锡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写作背景文学常识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文学常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炼,押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īnhóngrúdú读一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出名,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山、水仙、龙陋室德馨类比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只品德高尚蔓上,方位名词作动词映入中心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学问的人弹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指奏乐的声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使……收到扰乱官府的公文使……感到劳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一、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重点积累二、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身体今:样子)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古:品德高尚今:芳香)(古:大今:鸿雁;书信)4无丝竹之乱耳古: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今: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古:弹奏今:调解)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灵验。3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德行美好。4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室”“不在高”“不在深”“陋”“仙”“龙”“德”“名”“灵”“馨”细读感悟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陋室真的陋吗?分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景——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用朋友的贤良儒雅衬托出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对偶、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事——正反对照,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不陋“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又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1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陋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托物言志写法探究托物言志: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追求或揭示人生哲理。物志陋室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作用:将要说明的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发人深思。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课堂小结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破万卷书,学得圣人经。勤为书山径,苦作学海舟。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杂声之乱耳,无喧闹之扰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学生铭仿写你的居所里想摆什么花?菊花牡丹荷花《爱莲说》——周敦颐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文学常识“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读一读fányūhuóliánmàni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取独妖媚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近前把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哎很少同“余”,我当然一、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重点积累3香远益清动词,远播。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名词,在远处。二、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蔓,长枝杈。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三、特殊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对于菊花的喜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高洁、质朴。(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正直。细读感悟(3)“香远益清”气味,芳香。(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共有几处写到?还有菊花、牡丹,三处。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菊花凌霜开放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菊花的傲然凌霜莲的洁身自好牡丹的绚丽浓艳莲的质朴、自然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莲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不攀附权贵中通外直独立高洁不蔓不枝美名远扬香远益清纯真自然不显媚态亭亭净植内心通达行为正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1托物言志。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法探究“莲之爱,同予者……宜乎众矣。”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反衬反问“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同予者何人?”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