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2 中国式现代化(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2 中国式现代化(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2 中国式现代化(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2 中国式现代化(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话题02 中国式现代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话题02中国式现代化【链接热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链接知识】一、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1、起步: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2、第一次浪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两次工业革命3、第二次浪潮:东方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4、第三次浪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5、第四次浪潮:新兴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发展——“拉美模式”、“东南亚模式”、“中国模式”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一)晚清政府时期时期现代化目标特征现代化实践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拯救清政府统治中体西用、官督商办地方主导、阻力巨大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近代海军、近代教育戊戌变法革旧图新,以存国祚自上而下、急于求成缺乏实权改用西洋军事训练、主张广开言路、发展民营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清末新政维护清政府统治前提下推动近代化转型自上而下、政府主导仿行立宪、颁行现代法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科举、革新教育(二)民国时期1、政治上:追求民族独立、民主发展代表事件: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意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2、经济上:追求工业发展、经济独立代表事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意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货币体系的建立3、思想文化上:推动国民觉醒、赓续传统文化代表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时期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要在“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1956年八大将“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奋斗任务写入党章。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思想:《论十大关系》政治:民主法治建设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双百方针”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精神文明:英勇奋斗革命传统艰苦奋斗民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拨乱反正;南方谈话政治: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理念国防:科技强军战略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习近平新时代(2012至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十八大、十九大经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现代科技外交:全方位外交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生:社会保障制度祖国统一:习马会【关键核心名词】【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族化、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思想上的文明化、理性化。【近代工业】近代工业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广义上指由中国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狭义则等同于民族资本主义。【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紧缩】指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以致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超过需求,于是市场紧跟趋紧,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货币价值高估,物价水平下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文化-文明-中华文明【文化】大致相对自然而言,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了语言和能制造工具的人类就有文化【文明】相对野蛮而言的人类生存状态描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形成了阶级、王权和国家。宗教、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都可以作为文明的区分标准。【中华文明】又叫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创造的总体。最早在夏朝时的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起源来自于中国境内蒙昧、野蛮时代原始群和氏族公社时代先民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创造的成果。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华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主体(个体或群体)对客体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可、归属和践行。主要包括文化符号认同、历史叙事认同和价值观念认同。【民族认同】指构成本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语言、习俗、文化的认可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国家认同】指公民对国家(历史文化、民族语言、领土主权、整体经济利益、民族精神与信仰)的认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华夏认同与华夷之辩】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以区别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华夷之辩,也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辨别华夏与蛮夷。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地缘,文化。民族/民族主义/民族意识/民族国家【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现象)。它产生于近现代社会,促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适应了国际竞争和群体生存需要。【民族意识】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关于本民族生存发展、群体价值与历史命运、负有义务与责任等自我联系和理解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热爱、关切维护。【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的产物,核心是“民族自决”,即“每一个文明民族都有自决的权利”。某些人。民族国家已成为当今世界体系的基本法律单元和政治单元。【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一、单选题1.(2024·湖南株洲一模·7)《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A.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B.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C.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D.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总不外乎奇技淫巧……有伤国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以“九省钦差”为代表的部分国人对新式交通工具持排斥态度,由此折射出中国近代化存在阻力,发展相对缓慢,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九省钦差”对新式交通工具持排斥态度,并不代表其对清政府其他近代化的努力也均持否定态度,也不代表其他人对近代化的态度,并且材料中“上头质疑”“九省钦差”为何不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说明部分人是认可清政府在近代交通方面的努力的,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中“九省钦差”抵制新式交通工具的情况不符,排除C项;材料表明尽管部分国人观念滞后,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已有一定发展,说明近代交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排除D项。2.(2024·四川广安等九市一模·28)19世纪70年代以后,南方的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方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分别由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官员长期担任。他们在管理辖区内政的同时,也负责办理中外交涉、订约等外交事务。这一局面的形成()A.增加了太平天国的压力B.推动了国家出路的探索C.抑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D.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答案】B【解析】据材料“他们在管理辖区内政的同时”、“负责办理中外交涉、订约等外交事务”,由于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负责了中外交涉、订约等外交事务,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在对外事务中的主导权,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清朝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面向国际的出路,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在1864年已经以失败而告终,与材料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不符合,排除A项;虽然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有办理外交事务的权利,但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它抑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且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继续在中国扩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在加深,排除C项;清朝统治的瓦解主要与国内反清起义相关,特别是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材料中的局面有利于推动国家出路的探索,排除D项。3.(2024·山东济宁高三上期末·5)图1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图1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答案】D【解析】由“人无弃才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可知,这位思想家看到了中国不如西方的好几个方面,主张更多地学习西方,除了学习西方坚船利炮,还要培养新式人才、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提倡统治者和人民相互交流、做到名实必符等,这些主张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故选D项;由“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可知,这是在阐述“中体西用”的内涵,但由“君民不隔不如夷”可知,这是在政治领域对中西方进行比较,所以超出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排除A项;题干信息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不如夷”的地方,所以其主张的特色不是充分认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而是主张更多地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而“人无弃才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则是对中国更深入的认识和分析,所以这位思想家的主张不仅仅是冲击顽固派对传统的坚守,而是要更多地学习西方,打破中国传统,排除C项。4.(2024·湖北部分市州高三期末联考·7)“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表1为新政举措及结果。根据表1可知新政()表1新政举措新政中的新群体武昌起义后独立都督的身份废除科举、鼓励地方兴办新学堂、鼓励民间留学;预备立宪,中央设立资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各省编练新军;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学堂学生、留学生;立宪派(地方绅士、新兴资产阶级);新军。新军将领13个、巡抚2个、布政使1个、提督1个、参议1个、咨议局议长3个。A.重塑了政府的中央集权B.促进了政治权力继续下移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答案】B【解析】据材料,武昌起义后独立的省份都督身份中能看出,这些新群体在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主动和被动中不断下放兵权和教育权,也使得中央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日益减弱,这些因素导致政治权力继续下移,故选B项;材料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控制了对外借款和铸币权,“各省编练新军”说明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权加强,排除A项;清末新政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C项;保路运动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排除D项。5.(2024·广西“贵百河”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8)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與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B.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社会舆论空前开放……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可知,中国人思想解放,据“民国初年”“政治生活沸腾……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可知,中国完成了政权更迭,进行政治变革,故选D项;1905年《民报》发刊词标志着三民主义的产生,指民族民权民生,材料是谈民国初年思想解放,排除A项;结合所学,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不久,就解散了国民党和议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B项: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传播开来,与材料民国初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6.(2024·河南九师联盟高三11月检测·8)与西方个人主义以自我回归、以个人为本位的倾向性原则不同的是,早在1916年,陈独秀即明确提出,个性解放者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傅斯年也提倡“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与西方相比,当时中国“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内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B.文化激荡与民族危机的双重影响C.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D.青年学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锋【答案】B【解析】由材料“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在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是因为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双重影响,主张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进步相关联,故选B项;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同时并存,排除C项;陈独秀和胡适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并非青年学生,排除D项。7.(2024·广西贵港高三12月模拟·7)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如广东青年彭湃在其撰写的《告同胞》中说:“‘政府’利用法律,来榨取我们的财产,扩充军备……遂致社会时时酿出种种的变乱……根源在于‘社会制度之罪恶’。我们不得不找个治疗的手术——‘社会革命’”。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D.社会革命已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制度之罪恶’”可知,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认为政府造成的种种罪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所以要用社会革命即用暴力的方式推翻政府的统治,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说明他们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扩大,故选C项;据材料“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可知,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发出了号召,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社会,因此成为社会共识说法错误,排除D项。8.(2024·贵州适应性联考一·12)据统计,1928—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通企业共98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1.26亿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33.2%。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建设投资等,1928—1937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9.16亿元。由此可知()A.中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B.抗日战争具备强大物质基础C.民族经济获得显著发展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些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经济的显著发展,故选C项;工业体系日趋完备在新中国成立后,且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工业体系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抗战的物质基础是否强大不能仅从民族工业成就得出,还要看军工等方面,排除B项;“放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9.(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五)·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作为国策。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表明当时中国()A.工业化探索迈出重要的一步B.探索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C.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D.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被打破【答案】A【解析】由材料“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制定了工业化策略并付诸实施,这实际上是在探索实现工业化的途径,故选A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建设确实借鉴了苏联模式,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该内容,排除C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的社会化生产还没建立,农村也依旧是小农生产为主,排除D项。10.(2024·湖南九校联盟高三联考一·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构筑起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据此可知,三线建设()A.解决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改善了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D.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开展前,中国的工业重心在东部,三线建设侧重西部工业建设,有利于改善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故选C项;三线建设是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可知,三线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不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从实际所面临的内外局势出发,开展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属于自身的探索成果,未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且此时中苏关系已然恶化,排除D项。11.(2024·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五)·12)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此举()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答案】A【解析】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精简城镇职工和城镇人口,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让更多人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这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故选A项;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调整的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排除B项;“一五”期间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排除D项。12.(2024·湖北宜昌高三上期中·10)上海市于1986年选出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正式批准了1家企业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并于1987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形成了国家股占74.5%、单位股(指“公司”以外企事业法人单位认购的股份)占1%和先后三次发行的个人股共占24.5%的多元股权结构。这一做法()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深化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形成了......多元股权结构”可知,这一做法创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权结构,通过股份制重塑了企业经营,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深化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股份制改革是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表现,而非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确立,而材料时间是在1986年,排除B项;材料仅是一家企业的改革,不能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排除D项。13.(2023·湖南怀化二模·10)图2为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颁布后创作的漫画,该方案()图2A.开启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序幕B.消除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矛盾C.根源于经济体制结构性调整D.改变了政府职能的本质特征【答案】C【解析】图片信息反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政府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图片信息与供给侧改革无关,排除A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发展内在局限性的必然产物,“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政府职能的本质特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只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做出改变,图片信息未体现政府职能本质特征的改变,排除D项。14.(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调研·15)下表所示为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这一状况()A.促使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B.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C.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D.表明大国竞争实质是高新科技竞争【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2020年、2021年、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快速增加,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助推经济发展,故选C项;“根本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情况,不涉及大国竞争,排除D项。15.(2024·北京朝阳区期中·15)1902年梁启超撰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对60年后“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区,都变作博览会场了。”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A.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巨变B.从闭关锁国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转型C.从半殖民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嬗变D.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答案】D【解析】由材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可知1902年梁启超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设想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反映了梁启超在民族危机下对民族独立的追求,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体现出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故选D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1902年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再是闭关锁国,排除B项;材料是梁启超在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对上海世博会的幻想,并未提及当时半殖民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16.(2024·湖北部分市州高三期末联考·10)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完成国家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百年来,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出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表2为某一历史阶段现代化道路的特征,据此可知该阶段为()表2总体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发挥着总体指导作用建设目标强调全面现代化建设重点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升级体制依托深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成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源配置明确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外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结合所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可知,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时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故选D项;据材料“深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1949—195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并未出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排除B项;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2年)资源配置方式为“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并非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排除C项。二、材料分析题17.(2024·广东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12分)(1)影响: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2)不同:世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优势更加明显;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崛起;中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6分)【解析】(1)由材料一“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可得,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由材料一“1957年粮食产量……都超额完成计划”可得,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工农业的发展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由材料二“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可得,世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由材料二“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可得,产业体系优势更加明显;由材料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覆盖率达到97.5%”可得,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崛起;由材料二“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分别增长23.5%、38.7%、37.1%”可得,中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18.(202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15分)材料下面三幅图分别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国内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格局。图一图二图三——据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等整理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说明各图分别代表的是哪一时期的发展格局并阐述判断依据。(15分)【答案】(15分)示例:图一描绘的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布局图。(2分)判断依据: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风险逐步提高,同时在美国挑唆下,东南沿海地区政治形势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大三线”建设方针,重要工业企业均转入中西部山区建设,形成了图示中的布局。(3分)图二描绘的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格局。(2分)判断依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基础上,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先后指导建设了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进而发展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将开放范围逐步向内陆渗入,形成了图中布局。(3分)图三描绘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2分)判断依据: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国家一方面通过没收东北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一批企业,另一方面则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争取更大的支持。因为当时东北地区在伪满洲国时期已经打下一定工业基础,且地理上靠近苏联易于得到援助。(3分)【解析】从图一中“酒泉”“西宁”“攀枝花”“贵阳”等信息可知,图一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布局图,依据可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关系、三线建设的背景和重点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图二中“发展的重点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可知,图二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格局,依据可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图三中“哈尔滨”“吉林”“长春”“鞍山”等信息可知,图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依据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苏联的援助、东北的工业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19.(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12月联考·19)【20世纪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资本主义模式本身也进行了调整。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请以二十世纪“现代化模式”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12分)示例:论题1:中国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之路(2分)论述:(8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跨越。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况,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基础上,实施一化三改,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道路。1956至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成就举世瞩目,如1964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三线建设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推进现代化进程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中国引进外资,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家和出口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开创出来的现代化。是一条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时代潮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2分)论题2: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模式论题3:20C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进行了调整论题4:各国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模式……(论题、小结各2分,论述部分8分,共12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以二十世纪’现代化模式‘为主题”,结合材料“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并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史实得出论题:中国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之路。其次,结合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在此基础上实施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如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开始三线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等典型史实以及现代中国所取代的重大成就,论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之路。最后,总结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开创出来的现代化。是一条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基本国情、时代潮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也可根据材料“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