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三套)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三套)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三套)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三套)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三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走进作者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关于《孟子》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历史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题目释义初读课文——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忍人:狠心对待别人。斯:于是,就。以:用。运:运转,转动。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状语后置句),非恶其声而然也。所以:…的原因。今:表假设,如果。乍:突然。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同“纳”,结交。要:求取。恶:厌恶。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萌芽,发端。之:主谓取独。是:这。犹:就像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而:表转折。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通“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保:使…安定。事:侍奉。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具体探究一、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明确: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行仁政具体探究二、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具体探究三、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举例论证(今人将见孺子将入于井…)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思考讨论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思考讨论2、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思考讨论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写作特点1、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外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2、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并”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拓展延伸

你认为孟子的论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四端说”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为什么?主题归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总结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课后练习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_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练习1.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课后练习2.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课后练习2.答案:C解析:“五经”应为“四书”。课后练习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4)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课后练习3.答案:(1)状语后置句。(2)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判断句。(4)省略句。课后练习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C.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D.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的正职。课后练习4.答案:D解析: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的副职。谢谢大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掌握翻译。2.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职能: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征辟制:“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制度。起复/夺情:“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丁内艰/丁外艰年老生病辞官:终养/归养/告老/移疾/致仕/归老/乞骸骨三公: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1、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2、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3、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学生交谈时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定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大学之道》第一段背诵默写。6、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7、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谦逊推让8、(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故:①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②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⑤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⑥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①原来②形容词,旧,衰老③缘故,原因④特意⑤连词,所以,因此⑥交情⑦故事,旧事课前竞赛:下列诗句共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沧浪亭怀贯之》叙利亚地区枪炮声不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比喻暗喻借喻借代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5分)当时贼寇剥削掠夺男人和女子,拘押逼迫士族和平民,孔奂常常保护他们,得以保全而度过危难的人很多。(2)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1.2.中博学鸿词科3.上以蜀为忧4.除给事中5.兼直学士院6.乞归,弗许7.上深然之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1.标志词法2.固定搭配法3.特殊句式法杰出优秀考中对……表示担忧担任(征、辟、察、举、授、入、选、起、复、征)代理(兼、权、领、代、署、摄、假)请求退休(致仕、告老、乞骸骨。悬车、乞身)认为……正确秋兴八首(其四)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①世事不胜悲。王使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注】①百年:指代一生。②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③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1.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5分)2.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秋兴八首(其四)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①世事不胜悲。王使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注】①百年:指代一生。②直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③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1.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5分)赏析炼词题(1)“闻道”一词总领全诗,(1分)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表明诗人虽流落夔州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2分)(2)“弈棋”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表明了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1分)2.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概括梳理信息题①唐王朝的政局多变,朝政混乱,此为一悲;②外患严重,关河动荡,此为二悲;③朝廷人事更迭,导致国运昔盛今衰,此为三悲;④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此为四悲。(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

,。(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句子是: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修我矛戟,与子偕作。(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句子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谋篇布局:1、作者围绕什么中心或以什么为线索。2、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什么。(注意详略)3、这些材料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时间空间逻辑,由虚到实,由感性到理性,由现实到回忆,由中国到外国。旧题回顾: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作者重点写某一事物,却先从其他事物写起,有什么作用?1、找出两者的关系,对比反衬,类比衬托2、引出铺垫,照应呼应3、联系主旨跟主旨的关系。4、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新教材】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7张PPT)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哲学思想—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四端→四德。政治思想—仁政论:保民而王;民贵君轻。【新教材】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5页)孟子思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民而王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新教材】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25页)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解题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斯:才。运:运转,转动。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怵惕恻隐之心:惊骇怜悯的心理。(2)内交:结交。内,通“纳”。(3)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4)恶:厌恶。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