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材料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秦汉以后全面转化为政治实践。一是高度重视中央权威。中央的统摄地位和中央在国家制度总体安排上的权威是大一统的首要特质,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其核心是积极主张国家应当保民、重民、爱民。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形成德主刑辅特色。德主刑辅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不滥施刑罚。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二是维护公平。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选官制度在隋唐时确立。士人自由报考,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将才作为第二位的标准。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国语》中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论断,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民族政权、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模式。三是追求对外开放。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B.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C.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够同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与互鉴。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C.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

)A.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D.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就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②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③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注]迟子建这年冬天,一个叫何宝林的男人骑着驯鹿来到我们营地,他是来请妮浩的。他十岁的儿子得了重病,高烧不退,不能进食,何宝林让妮浩去救救他的孩子。一般来说,萨满是乐意去帮助人除病的,妮浩嘴上答应着去,可她的眉头却是蹙着的。鲁尼以为她担心孩子,就安慰她,说他一定能把果格力和交库托坎照应好。妮浩带着她的神衣和法器上路前,没有理睬在火塘边玩耍的交库托坎,而是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的。她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很舍不得的样子。自从果格力出生后,妮浩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开始的两天,他还不太想念妮浩,他跟着鲁尼在雪地上学熊斗舞,快乐极了。后两天的时候,他就开始朝鲁尼要“额尼”(妈妈)了,他说额尼是他的,为什么要被别人给领走?鲁尼告诉她,额尼是给小孩子看病去了,她很快就会回来。果格力开始像山猫一样地上树,说是要爬到上面看看路上有没有额尼的影子。就在妮浩要回到我们乌力楞(营地)的那个时刻,果格力爬上了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他刚在一簇大枝桠上坐定,一只乌鸦幽灵般地出现,扑棱棱地飞向他,果格力伸出手去捉乌鸦,乌鸦一耸身向着天空去了,而他则倾着身子跌落下来。那是上午的时光,我正站在营地上,迎候着归来的驯鹿。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看得真真切切的。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臂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呼唤是:额尼啊——。血肉模糊的果格力被抱回希楞柱的时候,妮浩回来了。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那你可以不去救他啊,我哭着说。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妮浩亲手缝了一个白布口袋,把果格力扔在向阳的山坡上了。她在那里为果格力唱着最后的歌谣。孩子呀,孩子,你千万不要到地层中去呀,那里没有阳光,是那么的寒冷。孩子呀,孩子,你要去就到天上去呀,那里有光明,和闪亮的银河,让你饲养着神鹿。凿冰化水,是冬天必不可少的一件活。我们用冰钎凿开河面上的冰,把它们装到桦皮桶或者口袋里。如果营地离水源近,就直接提回驻地。如果离得远,就需要驯鹿把冰驮运回来。那个冬天,鲁尼和妮浩就像疯了一样,每天都要去水源地凿冰,不管多远的路,他们也不用驯鹿驮冰,而是凭自己的力气把它们运回来。他们喜欢晚饭后出去凿冰,一趟,两趟,三趟地去,一直到月亮向西了,他们才精疲力竭地回到希楞柱,倒头便睡。他们似乎想在凿冰中把漫长的夜晚给消磨掉。营地前堆着高高的冰垛,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这冰垛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我常见妮浩呆立在冰垛前垂泪。……一九九八年初春,山中发生了大火。火是从大兴安岭北部的山脉蔓延而来的。那些年春季干燥,风大,草干,常有火灾。有的是雷击火,还有的是人吸烟时乱丢烟头引发的。很久以来,为了防止烟头可能会毁掉森林,我们发明了一种烟:口烟。它是用碾碎的烟丝、茶以及碳灰三样东西调和而成的。这样的烟不用火,把它们捏出一点,塞到牙床上,口中一样有烟味,也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每到春夏时节,我们就用口烟代替香烟。那场大火是由两个林业工人吸烟时乱扔烟头引发的。那时我们刚好搬迁到额尔古纳河畔,火龙席卷而下,森林中烟雾腾腾,从北部逃难过来的鸟儿一群群地飞过,它们惊叫着,身体已被烟火熏成了灰黑色,可见火势的凶猛。妮浩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神帽、神裙,手持神鼓,开始了跳神求雨的。她的腰已经弯了,脸颊和眼窝都塌陷了。她用两只啄木鸟作为祈雨的道具,一只是身灰尾红的,另一只是身黑额红的。她把它们放在额尔古纳河畔的浅水中,让它们的身子浸在水中,嘴朝天上张着,然后开始跳神了。妮浩跳神的时候,空中浓烟滚滚,驯鹿群在额尔古纳河畔垂立着。鼓声激昂,可妮浩的双脚却不像过去那么灵活了,她跳着跳着,就会咳嗽一阵。本来她的腰就是弯的,一咳嗽,就更弯了。神裙拖到了林地上,沾满了灰尘。我们不忍心看她祈雨时艰难的样子,于是陆陆续续来到驯鹿群中央。除了依莲娜和鲁尼,谁也没有勇气把祈雨的仪式看完。妮浩跳了一个小时后,空中开始出现阴云;又跳了一个小时后,浓云密布;再一个小时过去后,闪电出现了。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额尔古纳河啊,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山火熄灭了,妮浩走了。她这一生,主持了很多葬礼,但她却不能为自己送别了。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用画展现出来。她先是用皮毛画来表现,但做到一半的时候,她说皮毛太轻佻了,还是油彩凝重。于是,她又把画布固定在木板上,开始用画笔蘸着油彩作画了。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依莲娜的那幅画,一画就是两年。那幅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青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妮浩的脸是模糊的,但她所穿的神衣和神裙却是那么逼真,好像风儿轻轻一吹,那些闪光的金属饰片就会发出响声。画的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的祈雨的人们。(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注]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希楞柱,鄂温克族人过流动性狩猎生活时住的房子。妮浩,鲁尼妻子,最后一位萨满(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果格力和交库托坎是妮浩与鲁尼的两个儿子,依莲娜是“我”的外孙女。文中的“我”是鲁尼的姐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妮浩临行前“把果格力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眼里泪光闪闪”,百般不舍,暗示着妮浩已预知不祥。B.鲁尼和妮浩晚餐后一趟趟地去凿冰,这不仅是生活所需,更是他们排遣悲伤、缓解丧子之痛的方法。C.“我们”用口烟代替香烟,这与林业工人乱扔烟头形成对比,表现出鄂温克人对森林的珍惜与热爱。D.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祈雨,作者以此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并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这样设计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读者有亲切之感,更易与小说人物产生情感共鸣。B.小说在情节设置上重前后呼应,如妮浩“离开营地很远了,还回头张望着果格力”,与得知儿子死讯后的平静相呼应,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C.本文描写细腻,阳光下的冰垛发出光芒,好像无数宝石在闪闪发光”,冰与光、寒与暖,细致的描写不但具有画面感,还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D.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神衣、神鼓、神曲、神奇的力量显示出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第一支神曲的炽爱与忧伤、第二支神曲的沧桑与悲怆,动人心魄。8.有人评价妮浩萨满“用生命,唱响神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9.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用依莲娜的画作为结尾有何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子翚请杀桓公,以求太宰。隐公[注]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苏子曰:盗以兵拟人,人必杀之。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吾独表而出之,以为世戒。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李斯听赵高之谋非其本意独畏蒙氏夺其位故勉而听高。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五刑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以也夫!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C.表,表述,揭示,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表”意思不同。D.五刑,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的统称,文中“具五刑”指犯人受遍五种刑罚。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隐公因为当初桓公年少而暂代国君,现在想把国君之位交还他,自己去菟裘养老。B.苏轼认为,君子在实施仁义时不会顾及利害得失,小人做事时不能做到义和利兼顾。C.王允之听闻王敦与钱凤的密语,借呕吐弄脏了脸和衣服,躲过了王敦对自己的怀疑。D.苏轼感慨于这四人的遭遇,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让后世君子引以为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2)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14.苏轼在文章最后“感其所遇祸福”,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浩歌李贺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①桃花千遍红,彭祖②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卮③,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都护④,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⑤发薄不胜梳。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⑥?[注]①王母:传说中的西王母,传说她栽的仙桃树三千年结一次果实。②彭祖:道教神仙,以长寿著称。③屈卮:一种有把的酒盏。④丁都护:刘宋高祖时的勇士丁旿,官都护。王琦注云:“唐时边州设都护府……丁都护当是丁姓而曾为都护府之官属,或是武官而加衔都护者,与长吉同会,纵饮慷慨,有不遇知邑之叹。”⑤卫娘:原指卫后,传说她发多而美,深得汉武帝宠爱。⑥刺促:烦恼。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不蹈袭故常,而是想象天帝派天吴移来海水,从虚处落笔,雄奇诡谲。B.五六句诗人写骑着名贵的“连钱骢”徜徉于美丽的春景之中,意在彰显其地位显赫。C.诗人用“丁都护”“平原君”的典故来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抒发了愤世嫉俗的情怀。D.“漏催”句中的“咽”字生动传神,铜壶滴漏,声音幽细,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委婉传出。16.有人评价本诗“行文的回环曲折与感情的起落变化相适应,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请对此观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朝廷多次召唤却不能赴任的原因,想奉旨赴任,但“______”;要奉养祖母,却“______”。(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两句用口语娓娓道来,颇具谐趣,看似通俗浅近,实则内涵丰富,构思巧妙。(3)西汉名将李广是经常出现在诗歌中的英雄,他箭术高超,骁勇善战,但却时乖运蹇,令人感叹。请写出与李广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五千年。五千年的文明画卷里,战争与和平、王朝兴衰与危机最为引人注目,但构成其基本内容的却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奇异历险。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

A

的位置。它仿佛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了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随岁月而

B

,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却传了下来,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某种意义上,乔治·萨顿是对的。他说过,①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②但却是重要的部分,③是本质的部分,④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四个分句组成,请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句式特点两个角度进行鉴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界说起东北的“貂”文化总是带上一点“既豪又土”的酸酸的微妙,在今天,如果不对审美进行评判,单纯与消费能力挂钩的穿貂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人平等的进步。放在古代,不是买不买得起,______。上乘的貂、狐、猞猁狲、银鼠、海龙(海獭)、虎、豹等为细裘,为皇室及文武百官穿用;鹿、狼、猪、羊皮毛等为粗裘,为宫中底层杂役或平民百姓所用。“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皇帝穿貂是展现“朕打下了江山”的优越感,平民穿貂却要冒着僭越获罪的风险。貂属哺乳纲,鼬科,性格孤僻,喜欢独居。生活讲究,洞穴里卧室、厕所、餐厅分隔明确。本身自带“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的高级品质。人们不仅寻求貂,______,在很多貂猎区都存在“敬貂神”的传统,比如捕貂时不能穿戴貂衣皮帽,走出百步之外才可以剥皮,巫医甚至还拿貂鼻入药治疗胃痛。肇兴于东北地区的清朝统治者,对貂皮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类似于汉高祖建立舆服制度,清统治者也规定了严格的用貂制度。东北紫貂皮早在汉代就名满天下,按照清代的典章制度,______,其余人非赐不得用。皇后、亲王和贝勒等只能用薰貂。《天工开物》介绍说:“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皮仅成一裘。”以当时皇室用紫貂皮均价20两银子一张来看,“五花马,千金裘”的说法并不夸张。20.下列有关文本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括号的作用是对前文进行解释说明,表达的意思是“海龙”又名“海獭”。B.“朕打下了江山”中的双引号属于不完全引用,在句中做定语,修饰“优越感”。C.“僭越”和“肇兴”是两个书面语,分别是“超越本分”和“初起、始兴”的意思。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病因属于介词误用。应将其中的“以”改为“按照”。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为“生性孤僻、多独居。洞穴里居住、饮食、排泄等有明确分区。本身自带抗寒的高级品质”,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也有人说,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

2.C

3.D4.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的特点,然后从五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最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我们要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②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的特点;引用《礼记》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的特点。

5.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创造并发扬光大。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就是一种传播中华文明的很好的方式。【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无中生有。两则材料并未谈及中华文明比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优越,材料一也只是说,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B.“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曲解文意。由原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知,是“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而非“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D.“‘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偷换概念,原文“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根据文意,是说“大一统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而不是“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是说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是否“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材料中并未说明。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阐述了君主宠爱大臣的危害,目的是要告诫当时的君主必须对大臣严加防范,防止其坐大、篡权。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这是在总说中华文明的特点。第二、三、四、五、六段分别说到“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这是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最后两段说到“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我们要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由原文“《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知,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的特点。由原文“《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引用《礼记》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的特点。所以,从论证手法上看,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可知,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习近平主席的话是这一思想的体现。由原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知,我们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创造并发扬光大。由原文“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可知,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就是一种传播中华文明的很好的方式。6.D

7.B

8.(1)为救活一个重病男孩,妮浩献出了自己的孩子,由于萨满通灵,她早已洞察这一切,在母亲与萨满,亲情与责任中,她选择了承担责任。(2)最后,妮浩为祈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个萨满的使命,也走完一个女人与责任缠斗的一生,她用生命唱响神歌。

9.(1)情节上,妮浩用生命跳神祈雨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依莲娜,她用画作再现了这一场景。(2)主题上,在依莲娜看来,这不仅是一场求雨的活动,更展现了鄂温克人百年的风雨,是他们的生活历程,是他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3)人物上,依莲娜全身心投入到画作中,一画就是两年,在她的笔下再现了妮浩的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再现了她的美好。(4)读者感受上,以画面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与现代文明有较大差距”错误。妮浩以啄木鸟为道具祈雨只是来说明鄂温克人有氏族部落宗教特点。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突出地展现了神力之威”错,妮浩有预知的能力,前后呼应是为了强调她的选择,突出她的责任感。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意蕴的能力。由原文“她一进来就打了一个激灵。她看了看果格力,平静地对我们说,我知道,他是从树上摔下来的。妮浩哭着告诉我们,她离开营地的时候,就知道她如果救活了那个孩子,她自己就要失去一个孩子。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可知,妮浩由于萨满通灵,她早已知道自己如果去救那个重病男孩的话,她就要献出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母亲与萨满,亲情与责任中,她选择了去救那个重病男孩,选择了承担责任。由原文“妮浩停止了舞蹈,她摇晃着走到额尔古纳河畔,提起那两只湿漉漉的啄木鸟,把它们挂到一棵茁壮的松树上。她刚做完这一切,雷声和闪电交替出现,大雨倾盆而下。妮浩在雨中唱起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她没有唱完那支歌,就倒在了雨水中”可知,妮浩为了求雨,最终倒在了雨水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为一个萨满,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走完一个女人与责任缠斗的一生,她用生命唱响神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文章结尾写到“妮浩祈雨的情景,让依莲娜难以忘怀。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她说一定要把那种情景用画展现出来”,妮浩用生命跳神祈雨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依莲娜,她用画作再现了这一场景。文章结尾写到“她对我说,在那个瞬间,她看见的是我们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激荡人心”,可见依莲娜作画不仅是再现妮浩求雨的场面,更展现的是鄂温克人百年的风雨,是他们的生活历程,是他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也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由原文“她画得很慢,很动情,常常画着画着就要哭出声来”“依莲娜的那幅画,一画就是两年”可知,依莲娜全身心投入到画作中,一画就是两年,是因为她画得很动情,她要再现妮浩的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精神,再现她的美好。文章结尾写到“那幅画很有气魄,上部是翻卷着浓云的天空和被烟雾笼罩着的黛绿的青山,中部是跳神的妮浩和环绕着她的驯鹿群。妮浩的脸是模糊的,但她所穿的神衣和神裙却是那么逼真,好像风儿轻轻一吹,那些闪光的金属饰片就会发出响声。画的底部,是苍凉的额尔古纳河和垂立在岸边的祈雨的人们”,描写了这幅画的内容,以画面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10.BDF

11.B12.D

13.(1)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2)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

14.①鲁隐公对公子翚的野心未采取应对措施;②里克、李斯利令智昏,没能义利常兼;③王允之急中生智、随机应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的丞相位子,所以勉强听从了赵高。“李斯”是主语,“听赵高之谋”是谓语部分,“李斯听赵高之谋”语意完整,B处停顿。“非”是对“其本意”做的否定判断,连起来是一句话,D处停顿。“故”,所以,常用在句子开头,领起结果,F处停顿。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盗贼拿着兵器在别人面前比划。/又拿起剑对着苏武比划,苏武不为所动。B.错误。即使。/虽然。句意:即使是伯夷、叔齐德行如此高尚人,又哪里能超越他?/虽然说是爱惜它,这实际上是伤害它。C.正确。表述,揭示。/奏表。句意:我特别将它揭示出来,让它作为世人的鉴戒。/恭谨地写表呈报皇上。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为他们设想了更好的应对策略”错,根据“使隐公诛翚而让桓,虽夷、齐何以尚兹”“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可知,苏轼只为四人中的鲁隐公和李斯设想了应对的策略,对里克和王允之没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涂”,通“途”,道路;“击”,攻击、杀害;“且”,将要。(2)“若”,好像;“其”,他们;“受”,遭受;“少”,多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简要概括这四个人所遇“祸福”的原因,结合文本看,涉及鲁隐公、里克、李斯、王允之四人。根据“隐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翚惧,反谮公于桓公而弑之”可知,隐公要把君位还授给桓公,让公子翚害怕,但隐公并没有对公子翚采取任何措施,给了公子翚杀隐公的机会。“惜乎其不敏于智也”,是可惜隐公的不够智敏而被杀。根据“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可知,君子实行仁义,并非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然而君子的行为通常都是仁义和利益兼顾的,小人和这相反。据此,里克、李斯受祸可概括为:是未能坚持仁义,仁义和利益不能兼顾,利令智昏。根据“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可知,王允之躲过了灾祸,“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这是王允之感到危险后采取的措施,据此概括为:王允之能看清利害形势,善于随机应变,做到了急中生智。参考译文:公子翚(向鲁隐公)请求杀害鲁桓公,想借此机会获得太宰之位。鲁隐公说:“因为鲁桓公年幼的缘故(我才暂时摄政,如今他长大了),我就要把国政交还给他了。现在已经派人到菟裘修建城邑,我准备迁居到那里养老。”公子翚听了很害怕(担心事情败露而受到责罚),于是就反过来到鲁桓公那里去诬陷鲁隐公进而把鲁隐公杀害了。苏子说:盗贼拿着兵器在别人面前比划,别人一定杀死他。这哪里只是被盗贼比画的人会这样做,路上的行人也都会捉拿攻击他。道路上的人与强盗并非有仇,但他们认为不杀强盗,那强盗将要杀他们自己。这鲁隐公的智慧,竟然还不及这些路人,真是悲哀啊!鲁隐公,是鲁惠公继室所生的儿子,他虽然并非嫡子,但与鲁桓公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比鲁桓公年长。鲁隐公追念先君的遗志而把君位让给桓公,难道这还不能称他是一个仁义的人吗?可惜他在智慧上不敏捷。假使隐公诛杀了公子翚而把君位让给桓公,即使是伯夷、叔齐德行如此高尚的人,又哪里能超越他?(晋国的)骊姬想杀害申生,但知道困难来自里克,所以施优便来了。秦二世想杀害扶苏,但知道困难来自李斯,所以赵高便来了。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出自一个人一样,而他们遭受的灾祸也没有多少差别。里克最后不免被晋惠公诛杀,李斯最后也不免被秦二世杀戮,这都是没什么可悲哀的。我特别将它揭示出来,让它作为世人的鉴戒。君子实行仁义,并非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然而君子的行为,通常都是仁义和利益兼顾的,而小人则相反。李斯听从赵高的谋议,不是他的本意,只是害怕蒙恬夺去他丞相的位子,所以勉强听从了赵高。倘使李斯听到赵高废立的计谋,马上召集百官召集全军而将赵高杀掉,对扶苏有这种恩德,哪里会被罢相呢?蒙恬哪里值得担忧的呢?放弃这种行为不做,而遭五刑被斩于市上,这不是最愚蠢的人又是什么呢?哎!乱臣贼子,就像蝮蛇一样,它所螫过的草木,还完全可以毒杀死人,更何况被它直接咬上了呢?王允之与王敦在夜间饮酒。王允之酒醉就先告辞去睡觉了,当王敦与钱凤密谋造反时,王允之已经醒来,全部听到了他们的言论。王允之担心王敦怀疑自己,于是大肆呕吐起来,衣服、脸上都沾上了污秽之物。王敦果然拿灯来探看他,看见王允之躺在呕吐的污秽之物中,这才作罢。危险啊,差一点就完了的王允之呀!孔子说:“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可居住。”看来是自有他的理由啊!我读史书,看到鲁隐公、晋国的里克、秦国的李斯、王允之四个人的事,感慨于他们所遇到的祸福像这样,所以特别写出他们的事实来,后来的君子们,可以对之观看了。(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15.B

16.①三、四句用王母的桃树开花千百遍,而彭祖、巫咸两位人间寿命最长的人已不知死了几回两相对比,体现人生命之短促,情感低沉悲抑。②五六句“娇春杨柳含细烟”极言春景之美,春游之乐,情绪上扬。③从“神血”句到最后,借丁都护、平原君之典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借卫娘之典感慨青春易逝,形成一种悲伤压抑的气氛。④末两句指出二十男儿正值风华正茂,不应自沉烦恼,应振奋精神有所作为,感情转为振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B.“意在彰显其地位显赫”错误。诗人骑着名贵的“连钱骢”马,饱览四周如画般的春景,内心惬意之至。此处描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惬意,并非彰显其地位显赫。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和情感的把握能力。“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意思是王母的桃花开了上千遍,长寿的彭祖和巫咸也该死过几回。这一联用王母的桃树开花千百遍和彭祖、巫咸两位人间寿命最长的人已不知死了几回两相对比,体现人生命之短促,情感低沉悲抑。“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意思是坐骑的青骢马花纹如连钱,初春的杨柳含裹着缕缕云烟。这一联极言春景之美,春游之乐,情绪上扬。“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意思是弹筝美人用金杯劝我饮酒,谓我年轻,前程未知当自勉。不须纵酒欣赏那哀怨曲《丁都护》,要知道世上的英雄本来无定主。买丝线绣一幅怜才爱士的平原君,有好酒只拿去浇祭赵州的旧土。漏刻催逼,水流急急通过玉蟾蜍,侍酒女子头发稀薄已经不好梳。眼看着浓黑眉毛转眼变衰白,二十岁的男子哪能无谓地空劳碌?这一部分“不须浪饮丁都护”“买丝绣作平原君”分别借丁都护、平原君之典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卫娘发薄不胜梳”借卫娘之典感慨青春易逝,形成一种悲伤压抑的气氛。“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意思是眼看着浓黑眉毛转眼变衰白,二十岁的男子哪能无谓地空劳碌?所以末尾两句指出二十男儿正值风华正茂,不应自沉烦恼,应振奋精神有所作为,感情转为振作。17.①刘病日笃

②告诉不许

③痴儿了却公家事

④快阁东西倚晚晴

⑤林暗草惊风

⑥军夜引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笃”“倚”“棱”。18.至关重要

烟消云散

19.(1)①与②之间是转折关系,②③④之间是递进关系,(2)②③④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借助于“一小部分”“重要的部分”“本质的部分”“唯一⋯⋯那一部分”强调科学的历史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是说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用“至关重要”。“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不可缺少。B处是将科学和技术比作赫赫战功,随着战争岁月的远去,昔日的战功也会消失,且根据后文的“但”“传了下来”也可推断此处与“传下来”相反,可用“烟消云散”。“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逻辑关系指是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式特点往往是整散句、长短句等。先看逻辑关系。由“虽然”“但”可知①②句之间构成转折。②③④都是在强调科学历史在人类历史上是重要的部分,但是“重要的部分”“本质的部分”“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是越来越强调科学的历史的重要性,所以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