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1_第1页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1_第2页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1_第3页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1_第4页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解析)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述深沉含蓄。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3.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述效果的异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夫石

许炯

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5.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

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6.“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①

李叔同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②。恨年年、絮飘萍泊,总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③。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①本词写于1905年赴日留学之时②淞波溜:淞江水泻注不止。③苍龙:指宝剑。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暮鸦”“衰柳”营造萧瑟悲凉的离别氛围,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

B.“破碎山河谁收拾”一句,是对国家现状的叩问,也是“离人消瘦”的深层原因。

C.“恨年年”两句,化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叹往事不堪回首。

D.“长夜凄风眠不得”两句,形象写出内心的痛苦挣扎,也表述出诗人远大的理想。

8.“愁黯黯,浓于酒”一句,以酒写愁,化虚为实。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C.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蝶恋花》)

D.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更漏子》)

9.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兼具缠绵与豪放,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三)

李白

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凌随海运,烜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古风(其四十二)

李白

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

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

寄影宿沙月,沿芳戏春洲。

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

1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喷”两句描绘了北溟巨鱼喷水吞川的磅礴气势。

B.“凭凌”两句写大鹏在海动之时,乘风而起,声势浩大。

C.“摇裔”两句写白鸥身姿摇曳,盘旋鸣叫于江流之上。

D.“宜与”两句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溟”等句化用了《庄子道遥游》的“鲲鹏”典故。

B.“寄影”句融情于景,营造出一种静谧安宁的氛围。

C.两首诗想象丰富,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两首诗语言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诗风。

12.这两首《古风》都借物抒怀,却表述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花光,金城柳眼,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解释:骊驹:这里指告别歌。彤庭:指皇宫。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14.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述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宋·李静独《柳》)

15.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6.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17.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

李白

其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天桃色,坐叹葑菲诗[1]。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其四十七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2],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3]。

解释:葑菲诗:《诗经·邶风·谷风》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句,朱熹《诗集传》注,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龙火飞:意指暑气渐退,秋天将至。萧飋(sè):风吹松柏之声。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一位女子的遭遇,表述了自己内心难以言说的哀怨。

B.“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言有尽而意无穷。

C.第二首诗托物言志,语言明白如话,于深入浅出中表述人生追求,读来亲切自然。

D.两首诗与《红楼梦》中《葬花吟》异曲同工,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

1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缭绕松柏枝”与《论语》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述的意思相同。

B.“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描写女子容貌艳丽,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

C.“含笑夸白日”中用一个“夸”字,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

D.“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描绘南山松在寒风中倔强独立,无人问津的姿态。

20.两首诗都化用了《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典故,请结合诗句谈谈是如何使用这一典故的。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

吴潜②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的友人。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倭,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2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对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垂虹”“堪煮”,表述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

B.“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C.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D.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2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裴将军宅芦管歌

岑参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解释:白狼河北、玄兔城南:泛指辽宁中部一带地区,唐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2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四句写了芦管的产地及其具有特色的声音。

B.“海树”两句继续写芦管的声音,用边地之景象来衬托。

C.“弄调”两句用“啾飕”“窈窕”来写芦管声调的美妙。

D.“夜半”两句写主人在酒宴中边吹芦管边等客人的情景。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写芦管声音的清悲,透露出边地的凄清和悲凉,以苍凉气氛引起全诗。

B.“巧能”两句构思独特,诗人巧妙的把曲调的描写与眼前所见之景结合起来

C.诗的后四句写更阑人静,宾客爱听芦管不愿离开,进一步突出芦管音调之动人。

D.整首诗写芦管声,既用边地景物来烘托,又与箫笛之声来比较,手法独特高明。

26.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表述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2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28.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粉破梅梢

陆游①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②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骎骎③。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合,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④,知我归心。

解释:①这首词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在四川荣州任知事时所作。②竹枝:竹枝词,巴蜀民歌。③骎骎:马跑得飞快的样子。④灞桥烟柳: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描写了蜀中春光明媚,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B.上阕结尾写词人凭栏,观眼前山河未变,而生岁月流逝之感。

C.下阕“漫一事无成霜鬓侵”句喟叹自己功业未成而此身已老。

D.下阕“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述思念无法传递给亲人的遗憾。

3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破”“动”两个动词写出了花苞绽放,嫩叶拱动的情景。

B.上阕以哀景写哀情,词人看到了荔枝枝叶稀疏凋零,引发哀怨。

C.下阕“看故人强半”几句借故友加官进爵,反衬自己一事无成。

D.下阕侧重于直接抒发情感,但结尾以景结情,颇为含蓄委婉。

31.本词有“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而下面这首《杂诗》有“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请比较两个“归心”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①,靡靡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③。

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解释:①胡宁:为何。分析:分离。②靡靡:迟迟。③商参: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④师涓:春秋时代卫灵公的乐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咏怀

阮籍(魏晋)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解释:湍濑: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濑。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荣枯不足赖,即视生死是同一的,没有什么区别。

B.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是说人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这表现了庄子的达观态度。

C.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生命并不仅仅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雄杰之士便是凭借着其功名,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D.本诗主题思想与曹操《短歌行》的主题思想有某些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借助对英雄的景仰,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33.本诗前六句运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心目中怎样的雄杰士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京口至竹里诗

鲍照

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兼涂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解释:鲍照(约416—466),南朝诗人。他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低微,仕途坎坷,曾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做幕僚。此诗作于跟随刘义庆徙任途中。

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起笔不作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直接描写景物,节奏紧凑,富于力度。

B.“斯志”“孤游”两句,承上启下,从描写旅途所见之景,过渡到感怀人生际遇。

C.“兼涂”“半菽”两句,写无暇休息,粗陋的饮食也来不及吃,表现旅途的艰辛。

D.诗人认为,君子树立威名后再发号施令,小人就会谨慎小心,为之拼死效力。

35.“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两句中,写江河水寄寓哲思。下列诗文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B.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

C.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曹邺《蓟北门行》)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36.有人认为本诗“高柯……倾翼”六句描写景物“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请从中任选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其十一)

陈子昂

吾爱鬼谷子①,青溪②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注择:①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见卓绝。②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

3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高远绝俗的风貌。

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

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D.末二句是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

38.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

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物《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

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

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39.“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解释: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涴:污染。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斗杓:指北斗星。

4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41.本诗以景结情,下列唐诗中没有运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B.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解释: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杜甫

其一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其二

待尔嗔乌鹊②,抛书示鹡鸰③。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解释:观:杜观,杜甫的弟弟。乌鹊: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鹡鸰: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诗经·常棣》中有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星星:形容稀疏白发。

4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

B.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

C.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

D.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嗔乌鹊”“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

44.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

B.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

C.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

D.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

45.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诗八首(六)

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①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③意,伏枥还至今。

解释:①程课:定期的捐税。②兽藁(gǎo):喂兽用的禾杆。上林: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③不谓:没想到。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

4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林幽深难有柴,山涧阴寒难长黍”,开头两句赞叹人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毅。

B.“朔风”“号鸟”两个意象分别从触觉、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环境的极端恶劣。

C.“岁暮”二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紧迫,写出人们承担的赋税多。

D.“田租”二句的“送”和“输”为“河渭”四句作铺垫,写出人们服徭役的各种悲苦。

47.“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氛围,还强化了诗中人物的痛苦。下列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没有作用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8.比较鲍照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分析这两首诗表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粘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解释: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朝甲:蝉蜕。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4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开篇都写到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第一首诗的颔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两首诗中都写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50.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①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②,棋未收,叹新丰孤馆③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5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5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江汉》)

C.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3.“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5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典故是诗歌中经常借用的手法。杜甫在《蜀相》中借用诸葛亮,联想到他鞠躬尽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吴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用周瑜的典故,来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5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解析:

1.C

2.D

3.“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述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述了思乡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的思乡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说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述了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述了的思乡之情。

4.B

5.D

6.解析示例1: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

解析示例2: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如此处理则思妇的形象更为凄苦,尽管其悲剧性令人难受,但这种悲剧在真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应该接受

解析示例3: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休”有喜悦的意思,“不能言心亦休”可以理解为尽管满腔的思念无法倾诉、无人知晓,但只要征夫能归来就不负这长久的守望,思妇就心满意足了。如此处理突出了思妇不计个人委屈而惟愿心上人平安归来的善良与深情,感人至深。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错误,诗歌说“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可见思妇不是觉得它聒噪,而是因为听见喜鹊叫声,会误以为是为征夫归来报喜,结果征夫却并未归来而感到伤心难过,所以叫人“莫喜鹊”。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中的“梦”根据诗歌题材以及“万里征夫望不归”可知,是惊醒了思妇梦见丈夫的梦。

A.“昨日梦君归”是思妇梦见丈夫归来,与本诗相同。

B.根据“美人边思深”可知,美人也是在梦戍边的征人,与本诗相同。

C.“犹是春闺梦里人”,思妇思念着出征的人,却已化为白骨,与本诗相同。

D.“梦渔樵”是梦见渔人樵夫,暗指归隐,与本诗不同。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并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徐炯的诗歌结局是“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思妇化为望夫石仍旧日日年年盼着征夫归来,设想倘若征夫归来,石头虽然不能言语,但心中亦感到欢喜满足。而王建诗歌的结局是“行人归来石应语”,即倘若思妇思念的行人归来,那么望夫石一定会喜极而开口说话。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结局来表述自己的喜爱之情。

学生可以选本诗,思妇化为望夫石而不能言语,是情理之中,“心亦休”则是设想的思妇心理,思妇心中有千百年的等待也有终于等到征人回来的喜悦,她的满腔心事无法述说,反而为诗歌增添了更多千回百转的情思,令人回味。

也可以选择王建的诗,王建给望夫石拟了一个更加神话喜剧的结局,终于等到行人归来后,望夫石也能开口说话,让人感到安慰。

总之,能够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观点鲜明并言之有理即可。

7.A

8.B

9.本词在抒发爱国情感时,既深婉动人,又豪迈奔放。如用“刻骨双红豆”形容自己对祖国的依恋相思之情与刻骨铭心之爱,以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手法表述爱国情思,读来真挚感人。再如写苍龙于匣底狂吼,生动表现出诗人的不甘、愤懑以及蓄力待发之势,其慷慨悲歌与雄心壮志,读来震撼人心。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A.“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错。应是抒发眼见祖国山河破碎的伤感之情。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实景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最后直接点出了悲伤、孤寂的思亲“愁”。这两句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述“愁”,并非化虚为实。

A.把“别恨”化为实景“落花”描写,是化虚为实。

C.把“春愁”比喻成“柳絮”,是化虚为实。

D.把“春愁离恨”说的成“重于山”“马儿驮不动”,表明在诗人眼中,“春愁离恨”都有重量,这是化虚为实。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回答时要抓住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缠绵与豪放这两大特点。

(1)爱国情感的抒发深婉动人。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中用“刻骨双红豆”形容自己对祖国的依恋相思之情与刻骨铭心之爱。游子就要远行了,面对江流禁不住一次次深深叹息,他将自己对濒危祖国的无比依恋喻作刻骨铭心的男女相思,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使爱国情思愈加真挚感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王维的这首《相思》诗意在此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爱国情思,表现了李叔同爱国情感抒发“缠绵”的一面。

(2)爱国情感的抒情豪迈奔放。

“听匣底、苍龙狂吼”中的“苍龙”是指剑,写苍龙于匣底狂吼,生动表现出诗人的不甘、愤懑以及蓄力待发之势,其慷慨悲歌与雄心壮志,读来震撼人心。这便是这位青年志士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的生动写照。“度群生、那惜心肝剖”,重申凌云壮志,最后以“是祖国,忍孤负”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极往复曲折、慷慨悲歌之致,读来回肠荡气,表现了李叔同爱国情感的抒发“豪放”的一面。

10.D

11.C

12.第一首诗借大鹏抒怀。大鹏借海运之际,乘风而起,雄视万方,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第二首借白鸥抒怀。白鸥鸣叫沧江,嬉戏海滩,逍遥自在,表述了诗人忘却机心(洗涤心灵)的思想情感。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的意思是:无心的海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并非“写海鸥不愿与海客狎戏,只愿与白鹤为伍”。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古风(其三十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古风(其四十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并非“都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古风(其三十三)》写大鹏鸟“喷山”“吞水”,然后乘风而起,“九万未已”实际是借大鹏抒怀,表述自己如大鹏鸟般的凌云壮志。

《古风(其四十二)》前六句写无心的白鸥与无心的海客相游戏,无意高攀云鹤,自由自在地宿沙地,戏芳洲。实则诗人是引以自况。末二句直接表述洗心、忘机之情。

13.C

14.D

15.解析示例:词中秦观的“自笑”,是苦笑,苦笑自己仕途的不得志。秦观胸怀一片“丹心”和千丈“豪气”,想实现“献策彤庭”的远大理想,可是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仕途的“满天风雪”和宦海的“扁舟来往”中,饱受仕宦浮沉的痛苦。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错误。由诗句“惭愧湖头浪”和“何用生凄怆”可知,诗人虽然壮心不已,但是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仕途的“满天风雪”和宦海的“扁舟来往”中,饱受仕宦浮沉的痛苦,也有一丝的气馁与凄怆。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A.霸州送别,争着想用“柳条”牵绊住远行人,表述了依依惜别之情。

B.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C.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D.柳树颜色鲜艳没有多长时间,就满树的黄叶已经从枝头落下,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所以此项与这首词中所表述的情感最接近。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诗人离开家乡,踏上征途,然而自己的仕途却很艰难。“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笑自己这二十多年来,在宦海中来来往往,起起落落,面对湖头浪却深感惭愧。“献策彤庭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还没有想实现“献策彤庭”的远大理想,却已经老了,但是一片“丹心”和千丈“豪气”有增无减。所以词中秦观的“自笑”,是苦笑,苦笑自己仕途的不得志。

16.D

17.(1)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2)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3)归隐田园之欲。(4)飘泊的愁绪。(5)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从解释①可知“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所以他的隐居遁世,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之举。从尾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说明,即便无奈退隐,但是内心还是心系苍生,心忧社稷的,因此,说他“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是不正确的。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可抓“斜日”的寓意,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得出对时光和年华的慨叹。

“谁是中州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他其谁!可英雄有何处能用武?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表述有才不见用,有志无法伸的悲愤和无奈。

“三径菊花”“五湖舟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借用典故,传达归隐的无奈。

“千万里”“人倚醉醒中”,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一个深受流离之苦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写远离家乡,漂泊颠沛之苦情。

“故国”“此意”及注解抒写力主抗金的志向。

18.D

19.A

20.要点一:《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象征新娘出嫁,喜气洋洋。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要点二:《古风》(其四十四)中,“奈何天桃色,坐叹葑菲诗”意指为什么像鲜艳盛开的桃花一样的美人,后来却会产生葑菲之叹呢?以“天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用“天桃”“葑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要点三:《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批评桃花娇然艳丽但华而不实,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通过桃花与松树形象的对比,嘲讽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依靠外力的小人,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D.“都有慨叹花木凋零、红颜易逝之意”说法错误。李白第二首诗主要嘲讽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告诫人们人生有一时的荣遇,有千秋的美誉。人们要争取的,应是千秋的。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反衬其被抛弃后命运的凄苦”说法错误,“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是对弃妇形象的刻画。玉颜,美好如玉的容颜。云发,指秀美的长发,像云彩一样飘逸;素丝,即白发。诗人极写弃妇之美:貌如美玉。所有的美人在她面前都失去光彩;青丝如云,娇媚多姿。就是这样的美貌,仍遭到了丈夫的粗暴抛弃。是将她的美貌与被抛弃的命运进行对比。

C.“写出了‘桃花’对‘白日’的赞美、感激之情”理解错误。“夸白日”,可以理解为在白日照临下向人夸耀,亦可理解为向着明丽而和暖的太阳夸耀。

D.“无人问津的姿态”理解错误。写到“松”,说“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这是对“桃”说的。这时候,“桃”哪里知道南山的松柏不管西风萧瑟,而傲然独立于天地之间呢?写出了南山之青松,傲然独立于山顶之上,一任秋风之萧瑟而不改其色的姿态。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句描写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用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李白的两首诗中,都是反其意而用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本是咏婚嫁的诗,后来常用作赞颂新人年少俊美。《古风》(其四十四)中,“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这里用“夭桃”比喻弃妇年轻美丽。“葑菲”,蔓菁与萝卜一类的菜,这里以“菲”暗示她遭到丈夫嫌弃。这两句是弃妇的自叹自怜:尽管我还年轻美貌,丈夫却百般挑剔指责,其实我没有什么过错呀。用“夭桃”“葑菲”两个典故写弃妇自叹自怜,描摹她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

《古风》(其四十七)中,李白把“松”置于南山以与“桃”所处的“东园”为对;以“松”的“独立”与“桃”的蒙东风而荣为对;以“松”的“独立自萧瑟”与“桃”的“偶蒙春风荣”为对。以少对多,以简抵繁,极见笔力;而一“自”字与一“偶”字,虚而实用,“松”与“桃”的神情毕见,亦可谓一字千金了。把桃的因春而荣与松的经冬不凋相对比,“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批评桃花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有其姿色而无其应有的品格。“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飋”,赞颂青松经秋耐寒而巍然屹立,其实也是赞美坚守节操、特立独行的君子。

21.C

22.C

23.湖海之上,满汀鸥鹭,自由自在;远处烟雨中露出一半远帆,空阔、自然,写出了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烟雨茫茫,也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C.“表明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错。从全词看,并没有想留却胆怯而不敢留的矛盾。“留”是为了给朋友饯行。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的能力。

A.“表述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错。“过垂虹”“堪煮”,用晋代吴江人张翰典故,以张翰“人生适志”之语安慰友人。“堪”字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述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B.“世事悠悠浑未了”是指世上还有很多未了之事,“年光冉冉今如许”,意思是岁月匆匆今天我们已经这样了。全句加起来是对年华已逝,事业未竟的慨叹,选项说“美好岁月”欠准确。

D.“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错,这首词并非主客问答形式。上阕用设问,开篇以“问”写送别,问友人因何事隐去,引出后文“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回答。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自由自在。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整体景象悠然、空阔,充满自然之趣,从而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表现了了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半帆烟雨”,烟雨苍茫,意境迷离,暗扣前路迷茫;照应了后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欲归何处”,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24.D

25.B

26.①传达了战士们远离乡土、久戍边地的愁情;②表述诗人对成边将士的深切同情;③对将军奢靡享乐生活的讽刺;④对戍边战士与长安将军苦乐不均的愤懑之情。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主人在酒宴中边吹芦管边等客人的情景”错误,“夜半高堂客未回,只将芦管送君杯。”写的是更阑人静,而宾主都没满足,不愿离去,突出芦管音调之动人。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巧妙的把曲调的描写与眼前所见之景结合起来”错误,“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这里进一步描绘芦管声调之巧,不仅使《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为之逊色,而且使陌上杨柳、园中梅花为之惊动,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

故选B。

2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写芦管,分两方面来写。前幅八句与的是海树萧条、严霜满天、月色苍苍,那样一个边地环境中的芦管声,其声凄清悲凉,传达的是成边战士的忧愁,表述诗人对成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后幅十二句写的是珠帘高卷、红烛罗列、佳宾满座那样一个将军宅地中的芦管声,其声美妙精巧,传达的是将军高官们的欢娱,对将军奢靡享乐生活的讽刺。辽东将军而于长安宅中作乐,洞箫、横笛听得腻了,边地的芦管便成了他们最为新巧别致的助酒之物,讽刺之意是富于笔端的。辽东戌边是无止无休的,宅中酒宴也是无止无休的,二者通过"芦管"贯穿起来而又在客观上形成鲜明对照,表述了对成边战士与长安将军苦乐不均的愤懑之情。

27.C

28.(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

故选C。

28.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首先整体理解全诗,再翻译诗句,分析作用。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大意是: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抓住意象“帘”“山”“酒”“马”“雪”“衣”,结合动词“卷”“对”“上”“沾”,可知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其中“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

29.D

30.B

31.解析示例:陆游的“归心”,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有收复失地的决心,而这份归心只有灞桥烟柳懂得,表述了词人对现状的忧虑和愤懑。王赞的“归心”侧重守边将士的思归之心,诗人借边马的归心,写戍边士兵的乡愁,讽刺了朝廷漠视边关战士的心情。

29.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万里凄凉谁寄音”句表述的是收复失地的志向无法实现的遗憾。

故选D。

3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想读懂一首诗歌所表述的内容,可以从诗歌的题目、诗歌的、下面小注、以及诗歌中关键词句入手,还可以借助诗歌中某些表述情感的词语、或借助某些传递情感的意象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B项,荔枝枝叶茂密,竹枝词其声哀怨,引发词人悲戚之情。扶疏,枝叶茂盛的意思。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述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首先,了解该诗写作的背景以及陆游是爱国词人;其次,理解诗词下面注解,乾道八年,陆游协助王炎积极筹备收复长安事宜,曾写诗句“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意思是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把握这两点之后,明确《沁园春·粉破梅梢》中“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与“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相照应,表述了陆游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只有灞桥烟柳懂得,表述了词人对现状的忧虑和愤懑。而《杂诗》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长时间别离,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第十句以物类比自身情感;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述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所以《杂诗》是一首边塞思乡诗,王赞的“归心”侧重守边将士的思归之心,诗人借边马的归心,写戍边士兵的乡愁,讽刺了朝廷漠视边关战士的心情。

32.A

33.前六句整体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心中高大威武的雄杰士形象。前二句渲染出了一个极为雄阔的环境,奠定了全诗气势。为下四句直接描绘雄杰士提供一个雄阔的空间。后四句在具体形象描绘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弯弓”“剑”句树立了高大形象,“泰山”“黄河”两句表现了雄杰士的开阔胸襟与视野。

3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查,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于相关诗词的比较阅读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定解析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A项,“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错误。阮籍认为庄子拒绝做楚国令尹、拒绝弟子为其厚葬、不怕死后尸体被乌鸦和老鹰所食的做法并不足取,他当时真正仰慕的是那些能够建功立业的豪侠,他说“岂若豪杰士,功名从此大”,这正反映了与初唐诗人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同样的心态。可见“诗人与庄周对人生的态度没什么区别”曲解文意。

故选A。

33.本题考查对相关诗句手法及形象的理解分析以及能力。题干为“本诗前六句运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心目中怎样的雄杰士形象?”“前六句”明确了答题区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是设置的问题一,“描绘了诗人心目中怎样的雄杰士形象”是设置的问题二。要做好本题考生应该熟悉古诗词常见的艺术方法,比如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典故、渲染等等。解答手法题,首先明确手法,尽量全面准确;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出手法的效果,对于内容、情感的作用。

解答这道题首先提取前六句:“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并了解大体。“炎光延万里”,描写的是浩渺无边的日光之景。“洪川荡湍濑”,状写水流之汹涌。太阳当空照,自上而下垂直状态,水之横流,任其东西,一纵向一水平,光线耀眼,洪流肆意激荡,极写空间之宏阔壮大。这两句属于背景,虽然无人可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格局。至于扶桑、天外,就渐趋有人了。此人必然是大胸襟有局气的,他挂弓于扶桑、倚剑于天外,所以表弓、剑之宏大,则弓、剑之用亦宏大,而用此弓、剑之人亦宏大也。这两句是俯视之景象也。泰山虽高,用以砥砺倚天之剑,犹嫌其小;黄河虽长,用以束大人之腰,犹嫌其短。“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是绝对的客观空间;“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是主观相对的空间;“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也是用来突出人物的高大形象。

可见前六句表面写景,实为写人,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引发读者联想想象,大写了一位高大威武的雄杰士形象。前二句奠定了全诗气势,铺垫出了一个极为雄伟辽阔的背景画面。为下文张本铺垫。“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此四句运用了超现实的夸张手法,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突出了人物高大的形象,表现了英雄豪杰的宽广、开阔的胸襟与视野。

象征的概念:

(1)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2)用来象征某种特殊的意义的具体事物。

(3)文艺创作的一种具有假托、替代或暗示性质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准确把握象征体和本体内在联系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某种一定的具体形象,曲折地表现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

象征的作用: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借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构思文章,能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悠远的情思,收到饶有意味的艺术效果。

借象征构思,一般是对比较复杂而有深刻意交的事件而言,因为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有时借助象征,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形象,含蓄地表明的思想感情,增添艺术魅力。

34.D

35.C

36.解析示例:诗中的景物既是自然景物的如实再现,又表述出的主观感受和情志。如“冰闭寒方壮”描写冰封万里寒意正浓,准确地抓住了冬天景物寒冷肃杀阴郁的特征,又是才华无处施展、内心苦闷压抑的写照。“风动鸟倾翼”描写猛烈的寒风中鸟儿奋力展翅,准确地抓住了鸟在寒风中飞翔的瞬间姿态,又是不甘于现实压制,竭力抗争的写照。

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君子树立威名后再发号施令,小人就会谨慎小心,为之拼死效力”错误,句子“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的意思是:君子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名望而生存,小人一辈子只能听命于别人,为别人效力,所以不是诗人认为的“君子树立威名后再发号施令,小人就会谨慎小心,为之拼死效力”。D错误。

故选D。

3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述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熟记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具体分析诗句是运用了何种手法的,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解析。

A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所以诗句运用了寄寓哲思这一手法。

B项,“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已不知哪里去了,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感慨时光易逝,人事变迁。所以诗句运用了寄寓哲思这一手法。

C项,“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的意思是:河水冻的像石头一样坚硬了,征人在这样寒冷的夜里还在戍守,描写的戍边战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没有运用寄寓哲思这一手法。

D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最终走向灭亡,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所以诗句运用了寄寓哲思这一手法。

故选C。

3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的情感。

起笔写景,毫无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避免松缓不着力。所写景物,又是尖锐强硬的,扑面就是一股逼人的气息。“柯”,树枝。写树不从全体着眼,单写树枝,因为冬日无叶,只见干枯的枝桠斜斜上指,更能显出“危且竦”的味道。“竦”似乎是有意的努力地向上伸展,这就使静物有了动感。接着二句是远处的景物。山涧是一层又一层,从那目光所不及的远处山涧中,隐隐传来松涛的声音;山崖是一重又一重,在那不易辨认的远处山崖上,似乎积聚着好些阴云。松涛是危险的吗?阴云是可畏的吗?当然不是。但“隐”和“伏”二个动词,却是把它们写成了有意匿伏,似乎有所等待、有所窥伺的东西。也许,在鲍照心里,总觉得外界有什么不可知的力量随时在威胁着自己,才这样写。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也感到了外在力量的压迫。什么地方结冰了,但他不说“结”,不说“凝”,也不说“合”,却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闭”字,好像冰要把这个世界给封闭起来。而形容四周的寒意,他也不用常见的“深”字或者“浓”字,又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壮”字。说冰“闭”寒“壮”,是奇特的修辞,所以格外警醒。那么,有什么东西是逍遥自在的呢?看来是没有。连通常在诗歌里作为自由的象征来写的鸟儿,也被烈风吹得双翼倾斜,令人担心它们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六句写景,描绘出一个不安宁的、充满冲突的、为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迫、钳制着的世界。无论从诗本身来看,还是从其它资料来看,当时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这样的描写,只是表现着诗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感受。那么,前面说到的鲍照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意识又表现在哪里呢?其实不用另外去找,当他以如此警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此敏感地体会到外部力量的压迫,如此不安宁地描摹自然的时候,就是反映了很强的反抗意识。通常,一个缺乏自由意志的人,总是很迟钝的。

37.D

38.C

39.相同点:都表述了诗人的经世之志、报国之情。

不同点:①《感遇(其十一)》侧重写鬼谷子形象,《感遇(其三十五)》侧重写诗人自身的从军经历。②《(其三十五)》还借登高怀古表述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

3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项,“末二句是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错误,依据最后两句“”“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难道只是想如山木一样长寿,空自地与麋鹿为伴。故表现了不愿隐居生活的志向。

故选D。

38.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理解题干中“比兴”“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的要求,然后分析各选项是否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层含义,准确选出解析。

A项,“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用的是景物描写,为后文写离别做铺垫,没用“比兴”。

B项,“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长安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句子是对长安少年的动作描写,反映出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故本句没用“比兴”。

C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松柏的品性本来就是孤傲刚直,难以作出桃李妖艳的颜色。这是以比新手法来刻画对东汉隐士严子陵的品行,也反映了诗人虽受打击排挤,但不屈服的倔强孤傲性格。故用了“比兴”手法。

D项,“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本句用了直接抒情,故没用“比兴”手法。

故用C。

39.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两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两诗的思想感情,准确答题。

《感遇(其十一)》中,开篇写“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表现对鬼谷子隐居生活和隐居品格的赞美;“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借鬼谷子形象表现不在意隐居生活,而要施展才华的经世报国之志。

《感遇(其三十五)》中,“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刻画了自己的形象:自己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写自己登上高山远眺景色,怀想古人事迹而心潮澎湃,即使殒身也不磨灭的报国之情。

考生据此能准确答出两首诗不同点在于所写的人物,一个是鬼谷子,一个是诗人自己;而共同点则是都表现报国之情,

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需要注意:知悉感情基调术语来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②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

40.C

41.D

42.(1)《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2)《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40.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有误,原诗意为“不如像叔度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明净,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故选c。

41.本题考查以景结情手法的运用。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作答本题,考生需要分清以景结情和借助意象传递情感的区别。

D项,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所以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诗中借“明月”抒发了怀念朋友的感情,没有运用以景结情手法。

故选D。

42.本题考查意象对表述诗歌情感的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它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作答时,需要仔细体味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汴》诗颔联宕开写景,“黄流不解涴明月”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写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之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澄明者依然澄明;在明月高秋的景色描写里展现的是澄漱明洁的人格境界,而这正是与朋友的共同向往与追求,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与朋友相遇“满坐且樽酒”,心中当然快乐,但是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由眼前欢聚想到别后此地的空寂,虚实结合,更能表述诗人不舍的愁绪。

43.D

44.A

45.第一首,诗人抒写了兄弟天各一方的悲伤,收信时的喜悲交织,对战乱中冒险而来的弟弟安危的担心,以及预想弟弟到后一起商议“归秦”事的悲喜交织。侧重表述喜中复杂的悲。第二首,诗人盼弟不至,与乌鹊、鹡鸰相言,抒写溢于言表的喜悦及不安焦虑。“嫌津柳”“数驿亭”更见诗人盼望中的急切。盼弟未至,揣想兄弟见面话十年事及早已愁白的头发,悲又深沉。侧重抒写喜悦中的急切期待。

4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D项,“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嗔乌鹊’‘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错误。第一首,颈联“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可见,“儿童问”是正面直接写收书后全家人的欣喜之情。

故选D。

44.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考查的是虚写、想象这种写作特色。仔细品读诗句再对照选项逐一验证是否是这种手法,相关虚写或者想象的内容符不符合句意。

A.项,“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理解错误。颔联“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述得淋漓尽致。可见,此联无想象,是实写眼前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