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试卷(原卷+解析)_第1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试卷(原卷+解析)_第2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试卷(原卷+解析)_第3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试卷(原卷+解析)_第4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试卷(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试卷(原卷+解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高考文言文常见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文言文阅读

(2022·江西萍乡·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①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孝惠三年,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覆,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日:“太尉未足与计。吾初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徒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即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曰:“郢等首恶,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

(节选自《史记·东越列传》)

[解释]句践:即勾践。句,古为“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

B.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

C.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

D.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古代官名。是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B.虎符:即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虎形,背有铭文,分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C.南越:古地名,即今广东、广西一带,也作“南粤”;也指南越族,是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一支。

D.豫章:古代区划名称。最初为汉高帝初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即豫章郡,治所在南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均为越国后裔,秦统一后被废,后参与灭秦,汉朝时又封为王。

B.闽越王因受人挑拨,对东瓯王刀兵相向,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天子求救,太尉田蚧和中大夫庄助意见相左,让天子左右为难。

C.闽越发兵攻打南越,大行王恢和大农韩安国两线出兵,合力救援南越,有力维护了朝廷与诸侯间盟约的权威和国家的和平安宁。

D.面对生死存亡,馀善展现了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很强的决断能力,发动政变,杀死闽越王,与朝廷和解,避免了国家陷于战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

(2)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人海。

1.C2.A3.B4.(1)只是担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们,恩德(浅薄),不能覆盖(遍及)他们;如果真的能(救助他们),为何要抛弃他们呢?而且秦国连整个咸阳都抛弃了,何止是越人呢!

(2)(如果)现在杀掉国王来向天子谢罪。天子要是接受,(就会)撤兵,(我们的)国家必定会保全;(如果天子)不接受,(那我们)就奋力作战;(要是)不能取胜,就逃到海里去。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会稽太守想抗拒命令,不给庄助调兵,庄助就杀了一位军司马,告晓天子的旨意,(会稽太守)于是发兵渡海救援东瓯。(军队)尚未到达东瓯,闽越就退兵离去。

“不为发兵”即“不为之发兵”,故不可断开;“助”为人名,故“发兵助”文意不通,排除AB。“引兵而去”的是“闽越”,故“闽越引兵而去”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为全国最高军事和行政长”错,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不是行政长官。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天子左右为难”不符合文意,天子认为“太尉未足与计”,采用庄助的意见并派其前往救助东瓯。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l)关键词:特,只是;患,担心;覆,覆盖(遍及);诚,如果;举,全。

(2)关键词:谢,谢罪;完,保全;力战,奋力作战;亡,逃亡。

参考译文:

闽越王无诸和越东海王摇,他们的祖先都是越王句践的后代,姓驺。秦朝吞并天下后,都被废除王号,成为君长,把他们这地方设置为闽中郡。等到诸侯反叛秦朝,无诸和摇便率领越人归附鄱阳县令吴芮,就是人们所说的鄱君,跟随诸侯灭亡了泰国。汉王攻打项籍时,无诸和摇率领越人辅助汉王。汉高帝五年,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汉惠帝三年,立摇当了东海王,建都在东瓯,世俗之人称他为东瓯王。

吴王的儿子子驹逃亡到闽越,怨恨东瓯杀了他父亲,经常劝说闽越去攻打东瓯。到汉武帝建元三年,闽越出动军队围攻东瓯。东瓯粮食吃完了,处境艰难,将要投降,就派人向汉天子请求援助。天子向太尉田虫分询问此事,田蚡回答说:“越人之间相互攻打,本来是常有的事,其态度又反复无常,不值得烦扰中原(朝廷)前去救援。从秦朝就开始抛弃他们,不把他们当做从属国。”于是中大夫庄助就诘问田蚡说:“只是担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们,恩德(浅薄)不能覆盖(遍及)他们;如果真的能(救助他们),为何要抛弃他们呢?而且秦国连整个咸阳都抛弃了,何止是越人呢!如今小国在遇到困难没办法时来向天子请求援助,天子不去救援,他们将向哪里去诉告求救呢?(天子)又怎样来养育保护万国子民呢?”天子说:“太尉的主张不值得商议。我刚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从郡国调动军队去打仗。”于是就派遣庄助拿着符节到会稽去调兵出征。会稽太守想抗拒命令,不给庄助调兵,庄助就杀了一位军司马,告晓天子的旨意,(会稽太守)于是发兵渡海救援东瓯。(军队)尚未到达东瓯,闽越就退兵离去。东瓯请求把全国都迁徙到中原去,于是就率领全体臣民到中原来,居住在江淮之间。

到建元六年,闽越攻打南越。南越遵守与天子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回击,而把这事报告天子。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领兵从豫章出征,大农韩安国从会稽出征,都担任将军之职。他们的军队还没越过阳山岭,闽越王郢就派出军队凭借险要地势(对抗汉朝军队)。郢的弟弟馀善就和闽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说:“我们的国王因为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没有向天子请示,所以天子派兵来讨伐。如今汉朝军队众多而强大,现在就是侥幸战胜他们,(天子)后续派来的(军队必然会)更多,直到把(我们)国家消灭为止。(如果)现在杀掉国王来向天子谢罪。天子要是接受,(就会)撤兵,(我们的)国家必定会保全;(如果天子)不接受,那(我们)就奋力作战;(要是)不能取胜,就逃到海里去。”大家都说“好”。于是就杀死了郢,派使者带着他的头送给了大行王恢。大行王恢说:“(我军)来这里就是为了诛杀闽越王。现在王的头已经送到,(闽越也已)谢罪,没有打仗就消灭了他,没有比这再大的好处了。”就用灵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军事行动,并把情况告知了大农韩安国,又派使者携带闽越王郢的人头急驰(长安)报告天子。天子下诏,让两位将军停止军事行动,说:“闽越王郢等是首先挑起战争的(罪魁),只有无诸的孙子繇君丑没有参与这个阴谋。”(天子)便派郎中将去立丑当越繇王,奉行对闽越王的祭祀之礼。

(2022·上海市民办行知高级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武进龚明府之官序

(南唐)徐铉

①古人有言,士君子志竟既立,名誉不闻,盖朋友之过也。呜呼!予於龚生有之。始予居献纳之地,生已为赤县尉。尝窃议谓生宜参谏垣宪府之任,而未果拔茅之志,遽为赋鵩之行。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军市之征,日困於民。王泽之流,不被于俗。及生之至,官联始举。删烦革弊,丕变旧风。逾年告归,举邑之民,相率遮道不听去。乃潜匿佛庙室中,耆耋辈索而获焉,扶之上车,拥之而还,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异哉!遗爱之风若此,考功之吏弗闻。丙寅岁,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

②尝试论之曰: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

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乎B.耶C.焉D.矣

6.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立下远大志向,但是声名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扬,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

B.龚明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惯例归去,但是当地百姓不舍得他离开,最后他选择留任。

C.认为龚明以实干恩泽百姓,比“扬孟之徒”更有意义价值,不必在意声名显赫。

D.作为一篇赠序,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认为没有其它的赠序能够超越它了。

7.从句式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

8.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5.D6.C7.整散结合(反问句式),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述了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读来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朗朗上口。8.表述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自己未能尽到朋友之力的遗憾与自责;对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与愤慨。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虚词含义并辨析用法的能力。

A.“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表示揣度,跟“吧”相同;表示祈使,跟“吧”相同;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形容词或副词后缀;表感叹,跟“啊”相同,语气强烈。

B.“耶”:文言助词,相当于“吗”“呢”。

C.“焉”: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表示肯定的语气。

D.“矣”:用在句末,陈述已经发生的事实情况,跟“了”相同;表示感叹,语气轻微。

语境中是陈述已然情况兼轻微的感叹,填“矣”。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A.“大概是因为在交朋友上有过失”错误。根据“盖朋友之过也”分析应该是说朋友的过错,暗指没有帮忙引荐传诵。

B.“最后他选择留任”错误。根据“竟不得已中夜而遁”分析,最后他还是离开了。

D.“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自信”错误。根据“其过此乎?”分析,“此”并非的赠言,而是龚生留下的“道”,即“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中的“泽”“教”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句式特点的能力。

结合“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可见大量使用了整齐句式,结构对称,音韵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整句和散句结合,行文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感。“何足算哉!”“不犹愈乎?”“其过此乎?”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强烈,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只要自己有才华,追求自身品德的高洁,不必在意那些功名富贵。“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使用了对比衬托法,突出观点立场:只要是对百姓有益的,不必在意官位有多大多高,实干比空言好,表述了对龚明的赞赏和前往任职的美好祝福与鼓励。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尾段“道之所存,其人乃贵。功名宠禄,何足算哉!苟泽及于民,教被於物,则百里之广,千室之富,斯可矣。与夫扬孟之徒,坎坷闾巷,垂空言于后世者,不犹愈乎?行矣龚生,苟有良田,何忧晚岁。赠言之要,其过此乎?”中表述对龚明为官才能和政绩的肯定与赞赏。

结合“予避兵于池阳,遇生侍亲郡中,勉之东下。是时甘泉有烽火之急,天子下哀痛之诏。予谓生必自致青云之上,以解天下之倒悬。而出入三年,始为武进宰。噫!非朋友之过乎?”表述对龚明远行任职的祝福与鼓励;对自己未能尽到朋友之力的遗憾与自责。

结合“生不旋踵亦左授天长用武之地。朝廷置建武军于其所,使为将者治之,习兵与儒,其志不通也。处长与佐,其势不钧也”“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时”,可见对真正有才能和高尚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的不满与愤慨。

参考译文:

古人说,有道德品行的士大夫确定志向最终实现后,名誉没有彰显出来,大概是朋友的过错吧。唉,我对于龚生就属于这种情况了。我起初居住献纳这个地方,龚生已经担任赤县尉了。我私下里议论说龚生有能力担任参谏垣宪府的职务,但最终没有实现引荐他的志向,就遭遇了仕途的厄运。龚生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贬官天长这个用武的地。朝廷在天长这个地方安置的是练习武功的军队,让担任将领的训练这些士兵武功,儒生练习武功,志向自然不能顺利通达。所在之处与自己的长处不适合,这种形势是不利。军中市场征税严重,导致百姓一天天地越发困顿不堪。帝王的恩泽制度这类的,不能够广泛实施于世俗。等到龚生到了这个地方,才开始实行官吏联合治事的举措。废除繁杂的事务革除一些弊端,陈旧的风俗得以大变。一年期满后离职,全县的百姓,一个接一个地拦在路上不让离开。于是藏在佛庙室内,年纪大的长辈们还是找到了他,扶他上车,簇拥着回返,最终不得已选择在夜间逃离。太奇异了!留下仁爱于民间达到这样的境界,考查官吏政绩功勋从来没听说过像龚生这样的。丙寅年,我在池阳躲避战乱,在郡中遇到龚生,鼓励他向东去赴任。这时候甘泉战事告急,天子下达了令人哀痛的诏书。我认为龚生一定能够力挽狂澜实现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来解救天下的危险困境。如此有才有品的龚生,却离开朝廷在外为官长达三年,最后才做到了武进宰的职务。唉,这难道不是我这个朋友的过错吗?

我曾经试着谈论过:有没有才能在我自己,用不用在于时机。有道义存在的地方,那个人才能高贵显赫起来。功名宠爱利禄,不值得一提呀!如果恩惠能够施及百姓,教诲思想被人接受,那么百里广的范围,千家的富有,这样也是可以的。与扬雄班固这类的相比,在乡里民间困居,只在后代留下没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还是有所超越吗?龚生即将向东赴任了,如果有良田,何愁晚年。赠言的要旨,难道有超过这个的吗?

(2022·河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为陋乎?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当时谪龙场驿丞。要绥,指边远地区。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羝服:羊皮作衣服。甫:章甫,古代的礼帽。掖:衣袖。折旋矩矱:遵守规则法度。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B.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C.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D.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后泛称少数民族。

B.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

C.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后泛指中原地区,中国。

D.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君子”被赋予道德的含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贬到当时的边穷地区贵州龙场当驿丞,条件艰苦,甚至连住处也没有。当地人认为他没法待下去,但他还是扎下了根,借孔子之语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B.我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文笔之空灵飘逸,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而本文内涵沉雄大度,层层推进,说理深入:二者主旨迥异。

C.本文并非简单描述贬所环境差,条件苦,而是讲述了当地人虽性情粗野,却醇厚质朴,更易接受圣学教化。至于说自己无力担此重任,需要等待君子来,这是自谦。

D.写作目的有四: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述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②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

9.C10.A11.B12.①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

②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认为)我(浅陋),越来越信服亲近(我)。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

其中“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结构相同,中间断句,排除BD;“列堂阶”“办室奥”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错误,“九夷”是先秦时对居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的部族的泛称(古时称东夷有九种,故称九夷)。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二者主旨迥异”错。两文类似: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③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盖,因为;备,完备;然,这样;陋,落后。(2)陋,意动、认为……浅陋;喜不予陋,宾语前置;孚,信服;比,亲近。

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但这仿佛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人们不受礼法约束,就都这个样子,不能认为是落后啊。那些当面说爱,背后说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诈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虫刺人,中原华夏地区的人们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质彬彬,穿戴着礼仪之邦宋国的礼帽,鲁国的大袖之衣,遵守规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后了吗夷地的人们却不这样,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那就有了。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越来越信服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②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17.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13.D14.A15.C16.①(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许可,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汉王,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②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而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17.因为召平认为萧何将灾祸临头了,皇帝疑心萧何会像韩信一样谋反,为他设卫队,名为宠信,实际是为了监视他。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意思是:沛公当了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人口多少,兵力强弱的地方,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而去”与前面的“烧咸阳”是紧密相连的动作,主语都是“项王与诸侯”,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表示原因,后面的“具得秦图书”为结果,故两者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识记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说法错误,战国时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并不是管理亭的官吏。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错,原文为“群臣皆莫敢言”,可见并非心悦诚服。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可”,认可、赞同;“从事”,做、施行;“辄”,第一个“辄”:总是,第二个“辄”:就;“便宜”,最合适的方式;“闻”,使……知道。

(2)“徒”,只是;“议论”,发表见解;“文墨”,指文书辞章,也指从事文书辞章写作;“不战”,从不上战场;“顾”,表转折,却,反而;“何也”,为什么。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简要说明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要结合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根据上文“淮阴侯谋反关中”,淮阴侯造反引起了刘邦的警觉怀疑,萧何“徒持文墨议论,不战”却位居高官,对萧何“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表面上看是体现了皇上对萧何的宠信和保护,实际上是为了监视萧何。最后萧何拒绝封赏的事实证明召平的担忧是对的,因为“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说明刘邦是以此试探萧何是否怀有二心。别人没有看出这一点,唯有召平看出了,因而他为萧何感到忧虑。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当了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人口多少,兵力强弱的地方,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楚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许可,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汉王,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封地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场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而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汉王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表示忧虑。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2022·四川·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居中,字达夫,开封人。登进士第,至中书舍人。

蔡京以星文变免,赵挺之相,与刘逵谋尽改京所为政。未几,徽宗颇悔更张之暴,外莫有知者。居中往来绅所,知之,即入见言:“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帝大悟。居中退语礼部侍郎刘正夫,正夫继请对,语同。帝意乃复向京。京再得政,两人之助为多。

居中厚责报,京为言枢密本兵之地,与三省殊,无嫌于用亲。经臣方恃权,力抗前说,京言不效。居中疑不已援,始怨之,乃与张康国比而间京。都水使者赵霖得龟两首于黄河,献以为瑞。京曰:“此齐小白所谓‘象罔’,见之而霸者也。”居中曰:“首岂宜有二?人皆骇异,而京独主之,殆不可测。”帝命弃龟金明池,谓“居中爱我”,遂申前命,进知院事。四年,京又罢。居中自许必得相,而帝觉之,不用。

政和中,再知枢密院,官累特进。时京总治三省,益变乱法度。居中每为帝言,帝亦恶京专,寻拜居中少保、太宰,使伺察之。居中存纪纲,守格令,抑侥幸,振淹滞,士论翕然望治。丁母忧,旋诏起复。逾年,加少傅,得请终丧。服除,以威武军节度使使佑神观。还领枢密院,加少师。连封崇、宿、燕三国公。

朝廷遣使与金约夹攻契丹,复燕云,蔡京、童贯主之。居中力陈不可,谓京曰:“公为大臣。国之元老,不能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妙算。”京曰:“上厌岁币五十万,故尔。”居中曰:“公独不思汉世和戎用兵之费乎?使百万生灵肝脑涂地、公实为之。”由是议稍寝。其后金人数攻,契丹日蹙,王黼、童贯复议举兵,居中又言:“不宜幸灾而动,待其自毙可也。”不听。燕山平,进位太保,自陈无功,不拜。

入朝,暴遇疾归舍,数日卒,年六十五。赠太师、华原郡王,谥文正。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B.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C.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D.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是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不一定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B.丁母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服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C.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D.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文中的意思是宋朝每年给金国五十万岁币。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京被罢相后,徽宗非常后悔,郑居中得知此事,求见徽宗。后来蔡京再次得以执政,郑居中和礼部侍郎刘正夫出力居多。

B.都水使者赵霖在黄河得到两只乌龟,献给蔡京作为祥瑞。蔡京说这是齐国小白说的‘象罔’,见到的人就可以称霸。

C.政和年间,蔡京越发胡乱改变法度,郑居中常常为此向皇帝进言。皇帝也讨厌蔡京专断,任命郑居中担任少保、太宰,探察蔡京。

D.朝廷派遣使者与金国相约夹攻契丹,恢复燕云领土。郑居中认为不遵守宋金两国盟约,制造事端,实在算不上神奇的计谋。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首岂宜有二?人皆骇异,而京独主之,殆不可测。

(2)居中存纪纲,守格令,抑侥幸,振淹滞,士论翕然望治。

18.C19.B20.B21.(1)头怎么能有两个?人们都感到惊讶,而蔡京却独自张扬这件事,真是危不可测啊。

(2)郑居中确立治理的方针政策,严守法令,阻抑侥幸小人的进用,援引有才德而久沦下位的人,士大夫一致认为大治有望。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陛下建立学校,大兴礼乐,来藻饰太平;设置居养、安济院,来救济穷困百姓,哪里违逆天意而导致天谴呢?“建学校”与“兴礼乐”是两个动宾短语,各自独立,中间和后面均要断开,排除AB;“以藻饰太平”动宾结构完整,主语承前省略,其后要断开,“居养”“安济院”是并列成分作宾语,中间可以停顿,据此排除D。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任官者必须离职”错,丁忧,也叫丁艰,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可见有特殊情况可以不守制。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献给蔡京作为祥瑞”错,由原文“帝命弃龟金明池”可知,献给的是皇帝,而不是蔡京。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岂,怎么;主,主张、张扬;殆,危险。

(2)格令,法令;抑,阻抑;淹滞,久沦下位的人;翕然,安定、和顺。

参考译文:

郑居中字达夫,开封人。考中进士,升至中书舍人。

蔡京因为星象有变而被罢相,赵挺之任宰相,与刘逵谋划全部改变蔡京的政令。不久,徽宗非常后悔改变宰相之举,宫中无人知道徽宗此意。居中经常与郑绅家来往,得知此事,立即入宫求见徽宗说:“陛下建立学校,大兴礼乐,来藻饰太平;设置居养、安济院,来救济穷困百姓,哪里违逆天意而导致天谴呢?”徽宗醒悟过来。居中出宫后与礼部侍郎刘正夫商议,刘正夫接着入宫求见皇上,他的意见与居中相同。皇帝心中又偏向蔡京。蔡京再次得以执政,他们二人的帮助居多。

居中要求得到厚报,蔡京对他说枢密是执掌兵权的重要机关,与三省机关不同,不妨用人唯亲。经臣正把持朝政,竭力诋毁前说,蔡京的话没有生效。居中怀疑蔡京不援用自己,于是怨恨他,就与张康国一起诋毁蔡京。都水使者赵霖在黄河得到一只两头龟,献给皇上作为祥瑞。蔡京说:“这是齐国小白说的‘象罔’,见到的就可以称霸。”居中说:“头怎么能有两个?人们都感到骇异,而蔡京却张扬这件事,真是危不可测啊。”皇帝命令把两头龟丢进金明池,认为“居中爱护我”,于是重申前命,提升居中为知枢密院事。四年,蔡京又被罢免。居中自认为一定会成为宰相,而皇帝也觉察出来,不重用他。

政和年间,居中再次出任知枢密院事,官加特进。当时蔡京总管三省政事,越发乱为改变法度。居中常常为此向皇帝进言,皇帝也讨厌蔡京专断,不久授任居中为少保、太宰,让他监察蔡京。居中执政存纲纪,守格令,阻抑侥幸小人的进用,援引淹滞不升的官员,士大夫认为大治有望。遭母丧,守丧未满三年,皇帝诏令重新起用他。过了一年,加官少傅,得到准许守满丧期。守丧满期后,以威武军节度使身份兼任佑神观使。回京后兼管枢密院,加官少师,连封崇、宿、燕三国公。

朝廷派遣使者与金国相约夹攻契丹,恢复燕云领土,蔡京、童贯主持这件事。居中竭力陈述不可,对蔡京说:“公为国家大臣,是国家的元老,不遵守宋金两国盟约,制造事端,实非妙算。”蔡京说:“皇上讨厌每年拿出五十万岁币给金国,所以这样。”居中说:“公却不考虑汉代和戎用兵的费用吗?让百万百姓肝脑涂地,实在是你造成的啊!”从此这个意见稍稍停止下来。后来金人多次进攻,契丹日益困迫,王黼、童贯又建议用兵,居中又说:“不应幸灾而动,等待契丹自行灭亡就可以了。”朝廷不听他的意见。燕山被平定后,居中进升为太保,自述无功,不接受任命。

有天入朝,突然患上疾病回到住宅,几天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为“文正”。

(2022·上海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三开学测试)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①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②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①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③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④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②。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注]①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学生。②指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B.然C.盖D.则

2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①段画线句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A.整散相间B.铺陈排比C.对比衬托D.叙议结合

24.分析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的作用。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2.D23.B24.第二段引述孔夫子与门徒的故事,当春之时,二三子皆舍近求远,一心当官,惟独曾点知享受春光,以此故事类比兵溪先生,表述对他能“容春”“赏春”的赞赏。25.写作此文,一方面是回应兵溪先生嘱托,记述容春堂周围春日美景、建造及得名由来,表述对兵溪先生辞官之后能容春、赏春的赞赏,另一方面,在曾皙、渊明以及自己与兵溪先生人生际遇的联系比较中,抒发面对同样春景,人生进退境遇不同感受相异的感慨。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根据上文“园有堂,启北牖”,意思是: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窗外的马鞍山,因此,方框处应该填写具有顺承关系的虚词。

A.“且”,表并列,并且。

B.“然”,表转折,然而。

C.“盖”表推测,大概。

D.“则”,表顺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中句子的艺术特点的能力。

A.整散相间,即整句和散句夹杂使用,画线句子“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金马玉堂,紫扉黄阁”句式整齐,为整句;其他为散句。故A正确。

B.铺陈排比,即运用铺陈和排比手法,排比手法要求有句式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画线句没有排比手法。故B错误。

C.对比衬托,即对比和衬托手法,“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此句表现四时景物所在之地与不能有之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故C正确。

D.叙议结合,即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画线的两句话,前一句叙述,后一句发表观点,属于议论。故D正确。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是在第一段描写了兵溪先生的容春堂之后,插入故事的叙述,是写只有曾皙一人在欣赏、享受春光,而其他人如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都是有志于当官治理国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意在用曾皙的故事来类比兵溪先生的容春堂,表述出对兵溪先生修建“容春堂”的用意及对兵溪先生能“容春”的赞赏。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观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写作意图”,即写作本文的目的。文中“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可知写这篇文章是兵溪先生“属余为堂记”,是兵溪先生嘱托我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朋友的嘱托;目的之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是有感于兵溪先生的人生际遇,所以写作了这篇文章。

参考译文:

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田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他认为春存在于天地之间,即使是阴山雪岭、幽岩寒谷,无处不到,可是唯独像这样的堂才可以容纳它。实际上四时的景物,山水的名胜,必定存在于广大而少人烟的地方,那金马玉堂、紫门黄阁的地方是不能兼而有之的。

从前孔子和他的门徒在沂水河岸论道。在春天的时候,他们一起鼓瑟唱歌,那么悠然闲适。天下之乐,没有可以替代此时之乐了。孔夫子让几位弟子谈志向,却都舍弃近在眼前的事,而神往于做官当贵族,唯独曾点在这时候能说此风景,所以引起孔夫子喟然长叹。大概是由于春光是大家所共同享有的,而知道其中乐趣的只有曾点一人。

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只有陶渊明先生才可以说这样的话。兵溪先生嘱咐我写堂记,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我曾祖父的哥哥和兵溪先生的已故的父亲思南公,于成化十年同时被举荐参加乡试。那年王文恪公是乡试登第的第一名。后来我曾祖父的哥哥官至城武县令,思南公官至郡太守。我和兵溪先生是同年生的,可是兵溪先生乡试中举比我早九年。嘉靖二十九年,我们又一同在南京的考场应试。兵溪先生在广平做官,刚三年就已经厌倦宦游生活了,而我到现在还在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所以,我写这篇堂记,并不仅仅因为两家上一代就情意相投,也不仅因为我和兵溪先生相知很深,而是因为对人生进退的际遇有所感触的缘故。

(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测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注]①制举测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

2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辙自谓必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2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范镇难之()

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D.担心

(2)命辙为之属()

A.写文章B.嘱托C.属下D.连缀

2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29.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30.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31.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

26.(1)免职、罢免(2)仔细27.BC28.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29.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30.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31.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测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测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为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黜”是免职、罢免的意思。

(2)句意为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熟”是仔细的意思。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范镇难之”意思是范镇感到为难,“难”,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故选B。

(2)“命辙为之属”意思是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属”,属员、属下的意思。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中外”,古今异义词,朝廷内外;“生事”,滋生事情;“书”,书信;“抵”,这里是送给安石;“加”,施加。

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辙性沉静简洁”是说苏辙的性格特点,“辙性”主语,“沉静简洁”谓语,本句为主谓短语,可以单独成句,且下句“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主语“辙”,故两句中间应断开;“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了主语,“汪洋澹泊”是“为文”的特点,后面断开;“似其为人”,主语“苏辙的文章特点”省略,“似”谓语,“其为人”宾语,故后面断开;“不愿人知之”,主语(苏辙)省略,“愿”谓语,“人知之”宾语,结构相对完整,故前后断开。

划线处的意思是: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第一处是面对皇帝,敢于直言,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第二处是面对执政的王安石,直言其新政的弊端,两处都表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他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都表现了他的耿介性格,两处形成回应,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测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测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改科举主要是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测试再稍作变动。

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司马光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的意图,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测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测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测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测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测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测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测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舶三集》①序

(清)刘大櫆

①乘五板之船,浮于江淮,滃然云兴,勃然风起,惊涛生,巨浪作,舟人仆夫失色相向,以为将有倾覆之忧、沉沦之惨也。又况海水之所汩没,渺尔无垠,天吴睒晹,鱼鼋撞冲,人于其中,萍飘蓬转,一任其挂罥奔驰,曾不能以自主,故往往魄动神丧,不待樯摧橹折,而梦寐为之不宁。顾乃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

②余谓不然。人臣悬君父之命于心,大如日轮,响如霆轰,则其于外物也,视之而不见其形,听之而不闻其声。彼其视海水之荡潏,如重茵莞席之安;视崇岛之峌当前,如翠屏之列、几砚之陈;视百灵、怪物之出没而沉浮,如佳花、美竹、奇石之星罗于苑囿。歌声出金石,若夫风潮澎湃之音,彼固有不及知者,而又何震慑恐惧之有

③翰林徐君亮直先生以康熙某年之月日,奉使琉球,岁且及周,歌诗且千百首,名之曰《海舶三集》,海内之荐绅大夫莫不闻而知之矣。后二十余年,先生既归老于家,乃命大櫆为之序。

(选自《古文观止》)

①《海舶三集》是徐葆元奉使琉球时所作诗集。

3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B.耶C.矣D.耳

3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诗对大海的不了解和不在意。

B.肯定诗胆气雄起,能承受风涛之大。

C.赞美诗为诗,心无外物,不惧风涛。

D.表明了对诗作文辞铿锵优美的褒扬。

3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35.本文作为一篇诗序,评论诗歌的角度独特,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32.C33.A34.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表现诗面对惊涛骇浪,众人皆惧的环境,从容吟诗,抒发情感,文辞藻饰灵动,荟萃成宏伟篇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再用散句评价其诗作具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35.既有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又以浓墨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诗海上吟诗之奇,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的从容气概来评价诗风如其人。

3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此所谓神勇者”意思是这真是异常勇敢呀!是由衷的赞叹,表肯定的语气,“焉”“耶”一般表疑问,排除AB;“耳”是罢了的意思,显不出赞叹的语气,排除D。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A.“对大海的不了解”说法错误,原文“彼固有不及知者”意思是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是对大海风涛之险不以为意而不是不了解。

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这里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偶句、奇句适当配置,整散结合,分明是作家匠心构筑,然而表面却自然朴素,无迹可求。“俯仰自如,吟咏自适,驰想于沆瀣之墟,寄情于霞虹之表,翩然而藻思翔,蔚然而鸿章著”运用整句,表现诗在惊险之极的环境却神态安然,起伏自如,才思飞翔,写就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是散句,评价其诗作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有杜甫、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派作品的特点,并赞其神勇。句式参差,富于变化,自有一番情韵扣人心弦。

35.本题考查对文本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

本文开头凌空而起,截除了一般序文中常见的浮词套语,使笔势不但更为峭健,而且新奇、不同凡响。“振开、宝之余风,仿佛乎杜甫、高、岑之什,此所谓神勇者”,将诗歌与盛唐杜甫高岑诗风进行类比,评价其诗风雄奇的特点。

独出机杼,避开直接评价,以浓墨极力铺陈海上风涛之险,衬托海上吟诗之奇,着重抉发诗一心以使命为重,履险如夷,从容吟咏的气概和风度。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译文:

乘坐着五块木板制作的船只,漂浮在江淮之上,云气四起,风浪勃发,惊涛兴起,巨浪大作,船夫仆夫面对面改变脸色,认为会有覆灭之忧、溺水之险。况且,海水波浪涌流翻腾浩渺无边,天吴水神睁大眼睛,鱼鼋水族撞冲奋跃,人在其中,如萍漂浮如草飘转,全任由风浪缠绕而飞跑,竟然不能自我支配,所以常常吓得魂飞魄散惊恐万分,还不等桅杆和船桨被摧折,因而睡梦中也不得安宁。但他却起伏自如,诵读吟咏自我安然,在汪洋澎湃之所驰念遐想,在云霞之外寄托情怀,翩翩然而文章的才思飞翔,文采华美而宏伟的文章写就,奋起盛唐时期的余风,仿佛杜甫、高适、岑参等大家的篇章,这真是异常勇敢呀!

我不这样认为。人臣在心中牢记君父之命,如太阳般巨大,如雷霆般响亮,但他对于外物,看到它,却如同没有见到其外形,听到它,却如同没有听到其声音。他看到海水动荡翻涌,像坐在层层的坐垫和席子上一样安稳;看待当前的高高的岛屿,像看到青翠的屏风和几案砚台陈列在那里一般;看到百灵、怪物出没沉浮,像看到佳花、美竹、奇石在园林罗列分布。他的诗作音调铿锵文辞优美,像那风浪发出的浩大声音,他本来就没有感知到海上风涛之险(不以为意),又有什么可震惊、恐惧的呢?

翰林徐君亮直先生在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奉命出使琉球,将近一年,咏唱诗篇将近一千首,命名为《海舶三集》。国内的官员没有不听说并且了解的。后二十多年,先生年老退休,归于田里,于是命我为它作序。

(2022·江苏淮安·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也。及长,长八尺六寸,要带十围,力能扛鼎。少为户牖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扦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延从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延闻其号声,哀而收之,养至成人。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二十年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在焉,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帝善之,于是声名遂振。二十三年,司徒玉况辟焉。明年,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第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B.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C.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D.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管理驿站的官员,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B.令,古代县令,后来也称作“知县”,指一县之长。县令的名称,源于战国时期。

C.客,文中指门客,又称食客,是我国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并供养的人。

D.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位名,爵位等次主要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能秉公执法。他年轻时担任户牖亭长,而王莽的贵人魏氏家的宾客不守规矩,于是他带领官兵突然进入魏氏的家逮捕了有关的人,导致自己遭到怨恨。

B.虞延能身先士卒。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经常穿着铠甲,戴着头盔,护卫同族的人,抵御抢劫的盗贼,正因为如此,使得很多百姓得以保全。

C.虞延敢直言劝谏。虞延被富宗征召为功曹后,见其生活奢靡,所用物品多不合乎礼仪法度,便预见到其会因此而被杀,于是规劝,而富宗竟辞退了他。

D.虞延不惧怕权势。阴氏家门客马成常干奸盗之事,虞延将其拘捕拷问,阴氏多次请托说情,信阳侯阴就也向皇帝投诉,但虞延不为所动,最后马成伏法。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2)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40.虞延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36.D37.A38.C39.(1)有一个囚徒在家里染上了病,还自己乘着车子返回监狱,到监狱就死了,虞延率领掾吏到门外送殡,百姓感激喜欢他。

(2)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查问囚徒情况,虞延禀告说让那些案件有可辩驳的站在东边,无理可诉的站在西边。40.(1)虞延的堂妹造母亲遗弃,虞延收养了她,把她抚养成人;(2)作细阳县令时,每年祭祀节令让犯人回家,有囚徒病死,他亲率官吏给他送葬。

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当时虞延为部督邮,帝下令让他来相见,问他园陵的事。虞延举止沉着,对答行礼得体,其陵园的树木株蘖,都熟知其中的数目,所陈俎豆牺牲,很通晓其中的礼节。

“引见”是两个动词连用,语意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其陵树株蘖”共同作“皆谙其数”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亭长,管理驿站的官员”错,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故选A。

3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富宗竟辞退了他”错,原文“宗不悦,延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