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4:要重视精神养老保障_第1页
2024-9-24:要重视精神养老保障_第2页
2024-9-24:要重视精神养老保障_第3页
2024-9-24:要重视精神养老保障_第4页
2024-9-24:要重视精神养老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重视养老保障中的精神关心问题大连市老年学学会马文元提要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可无视他们对精神关心的内在需求。老年群体根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各种开展性的需求的满足和国家与政府、社区、家庭与老年个体所组成的这一支持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关键词老年人精神需求精神赡养社会支持摘要老有所养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效劳、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人是我们绝对珍贵的财富,孩子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耀传统。面对老龄社会的现实,国家十分重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出台多种有关养老社会保障及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法规,采取各种举措为实现积极老龄化而努力。在不断提高养老物质保障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更多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一方面要从税收和政策上鼓励兴建更多养老效劳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效劳需求,并积极探索“居家养老〞、“异地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同时加强对各类养老效劳机构的监管,努力提高养老效劳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义工团体去关爱老年人,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街道、社区也要多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他们业余生活的同时消除其孤独感。最重要的,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大力继承和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常怀敬老之心、常兴爱老之风、常做助老之事,提高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水平。特别是子女别只工作,抽空也该多陪陪父母,哪怕只是每天和他们说说话。老人晚年生活有了乐趣,才会生活得更充实。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要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常怀敬老之心、常兴爱老之风、常做助老之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到达10%,或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达7%,我国在2024年也已经到达这个标准,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对老龄社会的现实,国家十分重视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出台多种有关养老社会保障及保护老年人的法律法规,采取各种举措为实现积极老龄化而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但在养老保障中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方面尚显缺乏,距离老年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以重视。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问题日显突出1.社会经济文化开展,缺乏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教育关心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中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兴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快速发生。我国老龄事业面临快速老龄化、老人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三大挑战。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子女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社会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日常照料、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如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从社会支持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看,基于老年的实际生活状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2.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完善,老年人缺乏社会支持与关爱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它是一个人的根本需求通过与显著的他者直接的互动而得到满足的程度。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关系网络非常兴旺,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强关系在社会资源获得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达一种累计性特点,表达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信任、社会标准、互惠和社会网络之上。社会资本的这一功能说明有必要探讨在老年这一边缘群体中构建富含社会资本的社会支持体系对满足老年养老需求的可能性和现实性。3.老年教育供给满足不了老年学习的需求4.对老年生命质量全面提升缺乏认识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有两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在未来的假设干年内,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以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将会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社会需求十分迫切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较充足的物质条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有条件转变观念,把对老年人群的关心,人口保障生存和疾病康复层面向精神健康层面提升,把对老年人的关注从仅仅关心其物质生活,提高到关注他们的的精神文化、休闲生活,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三、主管单位在重视‘两项待遇’落实的同时,要大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老年人学习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听时事报告,帮助老年人答疑解惑,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还要组织老年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物质是根底,精神是动力,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重视精神养老,才能使养老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现代社会飞速开展,有些人却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一、大多数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目前,我国绝大局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根本得以满足,但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而其主要是由于缺乏精神关心所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但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普遍不容乐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传统家庭观念,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居家养老,但是这种方式正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方面,随着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开展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应赡养的老人不断增加,而供养他们的子女后代却因为生育率的下降日益减少,使得家庭成员照顾老人力不从心。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剧烈,工作压力大,流动性强,子女多数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开展、医疗水平的进步,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不愿影响子女的生活而更愿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与老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这些都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形成了矛盾。同时由于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高楼大厦造成邻里交往减少,老年人的活动圈子缩小,人际交往狭窄,精神孤独日趋严重,失落、孤独和寂寞成了老年人的共同问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来说,精神上的失落空虚远比物质匮乏更可怕[3]。而伴随着躯体疾病的增多,甚至有不少老年人还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目前无论是政府、社区还是养老机构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相继开展针对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效劳,如提供情感陪护、聊天、心理和健康咨询效劳,组织老年活动等等,这些无疑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都有所帮助,但是全方位的城市老年人精神关爱模式仍然值得我们去探讨。2.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弱化,精神慰藉减弱由于社会经济的开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增强,空巢化家庭也逐渐增多和年轻化。有调查显示城市家庭中每户人口有2.84人,独生子女一半结婚后不同父母住在一起,是造成空巢及空巢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影响传统伦理道德迷失,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往往被排挤在小家庭之外,造成两代人关系疏远,使老年人倍感缺少亲情关爱。加上大多老年人,年老体衰,丧失劳动甚至自理能力,结果更不被家人尊重,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更感到孤独和寂寞、无助和失望。现代小家庭的不稳定加上高离婚率,使老年人失去家庭亲人的关心,反而增加难以表白的内心困惑。如目前北京离婚率高达39%、上海38%,我们大连已经到达31%。这种家庭对老年的精神打击不言自明。都是需要有较好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支持,使老年人适应这种社会、家庭变化,3.人口老龄化精神关爱需求倍增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我国老年供养系数1964年为11.4%,2024年近20%,2040年已经为42.7%,2050年将到达50%的水平。在这种趋势下老年的生存压力有增无减,反而更加严重,涉及法律诉讼和自杀时有发生。其一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养老压力,农村不说,就是城市中年轻人外地就业和剧烈竞争环境,难以顾及父母。使他们有心但却显得无力顾及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虽然上升到法律高度,实际操作起来显得苍白无力。而大多老年人那么体谅子女的情况,只好在心理默默相思和担忧中度过余生。其二是一些老人承担起照顾子女和孙辈的重任,每天被禁固家中,失去同社会交往和参加有兴趣的老年活动时机,大连及成都的调查中有3.7%和4。2%的老年人群感到缺少关爱、不幸福和孤寂。其三是进入老年期,大多患有慢性疾病,虽然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普惠老年群体,但“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住院陪护仍是困扰老年群体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如何获得关心、照顾安度晚年,仍是政府的全社会需要认真关注解决的迫切任务。二、老人精神慰藉需求强烈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已不仅仅满足于根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他们渴望得到精神、文化、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愿意无偿地用知识、才华和能力回报社会,这些老人对物质需求不高,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但精神关爱需求状况欠佳。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养老保障事业的开展,认真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也应当纳入养老保障的工作内容之中。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目前老年人对生活满意与否,已经不是将经济状况作为唯一标准,大局部是受到非物质因素精神需求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亲情和家庭融洽\社会关心等方面。新近出台的老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回家“看望问候老人〞等条款。这些有关对老年人精神慰藉心理关心等强制性规定,尚需要加强人们道德观念的教育,坚持开展尊老爱老的孝文化教育,使关心老人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笔者近年对大连老年人调研中发现,有47.4%的老人,期照与子女感情交流,20.2%的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顾。58.5%的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可见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关爱,是老年人一个最大的愿望。政府应当是老年人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的主导者,要创造条件支持有关老年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心理咨询等活动。目前,在老年人温饱已经解决的情况下,在机构养老机构和社区、家庭养老中,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效劳照顾,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心空间和平台,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调动老年关爱资源,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家庭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最大支持者,其次是来自亲近关系的邻里、同学和朋友。由于这些人平时相认、相知和相信,有共同爱好、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信念,可以产生认同感,便于相互交流、沟通。从而能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但老年人能否利用这些精神慰藉资源,还需要看老年人的个性和价值观等。可见老年人与家庭人员交流,同亲朋邻里交往,参与有兴趣的社会活动或上老年大学等,都是满足老年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需求的重要内容。政府和社会要创立设老年人需求的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培养老年专业效劳人员,开展有关老年心理咨询关爱活动,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心理需求提供更多更好条件。三、现行养老保障制度需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1.现行养老制度特点国家虽然推进社会保险制度,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社会保险制度还远远没有完善和稳固。目前,社会养老保障措施和能力还不能满足老年的养老需求。面对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的加强,家庭保障功能日渐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家在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主要在经济保障,解决养老资金筹集、发放、增值等。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方面内容欠缺标准,没有可操作性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根本温饱、根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和普及的环境下,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不能无视,反而应当重视和加强。虽然老年保障法中已经有一些诸如关爱和回家探视的规定,但离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尚有差距,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家庭成员、养老机构效劳人员乃至全社会的理解和重视,把关爱送到每个老年人的心上。2.在思想观念上,重建孝道理念面对养老的精神心理需求困惑,必须大力宣传中国传统孝文化。要树立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孝为本〞理念,认识到孝在于精神养老的深刻意义。从国家层面要加强对孝养的重视,在政治生活中,明确以孝治天下,孝是立国之本,明确是否孝行是选拨人才的标准之一。要使“表彰孝行〞成为社会风气活动之一。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将孝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核心,家庭和社会教育要贯彻敬老、养老理念。任何人都有要以孝养父母作为为人的根本准那么。国家的养老政策措施方面,提出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考虑我国传统国情和养老观念,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要深蒂固的现实,特别是要提倡家庭亲子关系孝养。在着重于家庭亲子关系的孝养同时,辅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补充。国家要有体恤孤寡的具体政策措施相辅助,形成我国人性化的养老制度,覆盖所有老年人群幸福安度晚年。发挥多渠道作用,提升对老年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水平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开展迅速,虽然不断增加政府的责任,但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因为政府只能提供政策支持和统一的养老保障工程,关心短期问题和结果,对养老需求一些具体情况尚难全面掌握和处理。特别是在精神和心理关爱方面,仍需要家庭、社会和养老机构给予以重视的实施。为此必须发挥政府、民间、企业、团体、家庭等的作用,使其要各自能承担起经济养老、精神养老的责任。据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资料分析,非营利的民营养老组织,可提供比国家和市场更有效的效劳,他们应当承担大局部的社会养老效劳。在全面照顾关爱老年人,组织老年互助互帮,发动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效劳中,江苏、成都、上饶、琛圳、徐州、常州等地养老机构在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养老效劳开创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养老效劳之路。这些非营利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中的操作,弥补了政府养老管理的缺乏。政府的引导、养老机构的重视、心理专业从士和志愿者的参与,将为老年人的精神养老开启了新篇章。满足老年精神需求的主要对策那么,如何才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发动社会、家庭、个人各方面力量,实行道德鼓励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首先是正确认识子女在老年人情感和精神慰藉需求中的重要位置。在物质生活已经根本满足需求的我国当今城市社会,老年人不仅有精神需求,而且精神需求在老年人需求体系中还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既是人的特有需求,更是辛辛苦苦劳作一生,为家庭、子女和社会都作出奉献的老年人赢得尊重,有尊严的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认识到这一点,是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思想根底。其次是强调子女在满足老年人情感和精神慰藉需求中的责任和义务。老年人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养育大,在他们年老时,子女理应给予回报。这属于起码的感情交流或交换。在社会经济开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多数家庭都具备了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条件,根本上都能向老本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因此,满足老人根本生活已经不算什么难事,甚至可以说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但是,在家庭子女数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增加、家庭核心化趋势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当代社会,城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希望子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退而求其次,也希望不在身边的子女能在心里装着他们,能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再次是从社会政策角度提供方便,以社会气氛角度形成“气候〞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一方面需要营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例如,制作适宜于老年人欣赏的影视剧,修建适宜于老年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场所等;另一方面,需要家庭尤其是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经常性的精神慰藉,为他们排忧解难。笔者认为,精神需求要以物质条件作为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根底,很多精神需求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增加满足老年人需求方面的直接投资或鼓励社会投资,建立更多的适宜于老年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场所,制作更多的适宜于老年人欣赏的影视剧,兴办更多的适宜于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阵地。政府还可以制定实施鼓励子女和老年人合居的政策措施,如子女和老年人合居的,在购房、购车时给予税率上的优惠,为子女向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提供方便条件。为此,就要求政府部门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最后是注重外部引导和约束。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很多都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然而,并不是说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只能通过道德来调整。事实上,法规制度等外部约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尤其对于缺乏孝心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例如,可以通过评选和表彰模范家庭和孝星,树立典型和典范,形成正气。我国近年来评选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做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坚持下去,并且鼓励各地组织相应的评逸活动。再就是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作出规定,要求子女向老人提供精神支持和慰藉,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标准和约束,对那些不孝敬老人的人给予严厉惩罚,狠刹邪风。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惩戒本人,二是教育他人,形成孝敬老人荣耀、不孝敬老人可耻的社会风气。重视精神养老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归根到底,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物质养老,一个是精神养老。精神养老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怎样做到精神养老?本文谈一些初浅看法。精神养老的根本要求,应该是老年人自己要解决的“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家庭,正确对待国家。一个老年人,能否做到正确对待自己,是能否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