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4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4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4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4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49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三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知识导图线索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人口迁移、经济重心的转移,农耕经济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线索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梳理线索三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

受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并渗透到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土地私有、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等政策。从唐朝中期到宋元时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线索四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交通与医疗卫生

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村落、集镇形成;城市则是封建统治的中心,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在城市处于依附地位;古代交通发达;在医疗卫生方面,逐渐形成了中医药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线索梳理内容索引0201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区域经济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交通、医疗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区域经济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传承发展农业文明主干整合夯实基础古代的农业发展(1)原始农业(农业起源):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最早培植粟和水稻(2)夏、商、西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①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②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③经营方式: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3)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②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4)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②生产工具:耦犁、耧车、曲辕犁③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④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东汉末期出现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等灌溉工具(5)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①经济作物:引进和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过程魏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获得开发。唐朝中叶: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①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②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主干整合夯实基础2.经济重心南移3.古代的经济政策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01重农抑商政策:①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②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③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02海禁、“闭关自守”政策: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03主干整合夯实基础考向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政区户别年份数据宝元元年元丰元年荆湖南路主户456431475677客户354626395537客户比率0.4370.454考向突破提升能力典例1荆湖北路主户350593280000客户238709377533客户比率0.4050.574江南东路主户902261926225客户171499201086客户比率0.160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王田制(王莽时期):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认知深化

从汉朝到唐朝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针对练史料记载:“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考向2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2023·山东卷)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典例2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西向东,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认知深化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和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城市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人口分布:①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②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南方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重心。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风俗习惯: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认知深化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和影响针对练东晋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种现象主要缘于A.抑商政策的松动 B.造船技术的进步C.江南经济的发展

D.丝绸之路的开通√考向3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022·天津卷)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典例3认知深化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时期: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期: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①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限制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不同点(2)相同点①都是通过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维护封建统治。②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针对练唐宪宗时,江南宣歙一带大旱,米价暴涨,有人建议官府强制压低粮价,时任宣歙池观察使的卢坦不同意,主张“宣、歙土狭谷少,所仰四方之米者,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二百,商旅辐辏,民以赖生”。这反映出唐代A.政府限制粮食的商品化B.注意利用价值规律调节市场C.重农抑商观念悄然转变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主题一关注民生福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必须要强。价值引领厚植情怀主题二重农兴农——传承发展农业文明

建设农业强国要和振兴农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华农耕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要进一步做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精华,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要做好农家庭院文化建设。农家庭院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建设农家庭院一定要注意对古村落和古院落的保护,要留住乡愁,因地制宜。要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发挥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使其与现代治理体制机制有机融合、衔接。价值引领厚植情怀材料:北宋范仲淹于苏州“置田十余顷,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明初,由于朱元璋对江南大族的打压,江南地区没有新的义庄出现,而且宋元时期原有的义庄也陷入停滞。弘治年间内阁首辅徐溥创设宜兴徐氏义庄,明王朝开始明确支持宗族义庄的发展。江南宗族义庄章程的制定大多直接以范氏义庄为模板,但具有自身特色。曾被最高统治者树为典型的宜兴徐氏义庄初设时有义田800亩,其中明确“内祭田五十亩,学田二百亩,役田三百亩”;立“彰善、纪过簿二本”,记载族人的言行,对善行予以彰奖,恶行予以责究,鼓励族中子弟“敦行孝悌、勉修行义”,冀能做到“处为良士,出为忠臣”。——摘编自潘伟峰、王卫平《宜兴徐氏义庄与明代江南宗族义庄发展》材料:晚清时期,社会巨变,义庄需要救济的成员增加,救助资金也不断上涨并超出了义庄的承受能力。众多小农家庭流离失所,导致了进行义田生产的佃农无处可寻,义庄通过收租而获得的收入亦变得十分不稳定。民国时期,义田大多不受政府的保护,亦使得一些宗族成员不顾其庄规族约竞相变卖义田。许多开明之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转行商业或其他实业生产,义庄的发展举步维艰,逐渐步入衰弱时期。民国之前建立的义庄大多已衰落破败。——摘编自柯江林《中国古代义庄的道德价值研究》

当年,蒙古贵族对中原所进行的战争,着重于武力征服,兵锋所至,焚掠一空,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落后的奴隶主的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在征服战争中常常“惟利剽杀,未拓土地”,甚至还有“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主张。这种倾向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初仍很严重。

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使汉法得以全面推行。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力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还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他又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凡被诸王贵族、权势之家非法占为奴的,一律按籍追出,编籍为民。还颁发诏令,严禁诸王贵族各投下擅自拘刷人口。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名家论史价值引领厚植情怀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推行汉法的背景,并概括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措施和意义。

提示:背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生产凋敝、财政困难,统治不稳定。措施: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汉民开荒;推行封建的租佃方式;禁止掠人为奴。意义: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推动了蒙古族的封建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民族交融;使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稳定下来;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改善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交通、医疗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加强小城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劳作方式: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民营和官营作坊。主要成就主干整合夯实基础冶铸业:①商周青铜器铸造;②春秋时期开始冶铁;③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④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⑤北宋时用煤作冶炼燃料。陶瓷业:①南北朝时陶瓷业进步,南朝时发明陶瓷工具匣钵;②唐宋时期发明陶瓷工具支钉;③宋朝五大名窑;④明清时期青花瓷、釉里红。纺织业:汉代发明提花机;元朝使用纺织机(二)主要成就1、冶铸业:①商周青铜器铸造;②春秋时期开始冶铁;③战国以后出现大量铁农具;④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⑤北宋时用煤作冶炼燃料。2、陶瓷业:①南北朝时陶瓷业进步,南朝时发明陶瓷工具匣钵;②唐宋时期发明陶瓷工具支钉;③宋朝五大名窑;④明清时期青花瓷、釉里红。3、纺织业:汉代发明提花机;元朝使用纺织机(一)劳作方式: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民营和官营作坊。主干整合夯实基础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先秦①商朝出现商人;②突破“工商食官”格局;③货币广泛流通;④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秦汉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④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主干整合夯实基础二.古代的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隋唐:①坊市分区制;②柜坊、飞钱出现;③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代的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④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⑤农村集市发展起来。1宋元:①使用“交子”;②坊市分区制被打破;③商品种类繁多,东京等城市商业发达;④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税源;⑤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⑥元朝时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2明清:①江南工商业集镇涌现;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③商帮活跃与兴盛;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二.古代的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主干整合夯实基础(1)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唐宋明清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③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二.古代的商业贸易、交通与城市主干整合夯实基础(二)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古代的医疗古代的疫病: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明朝末年鼠疫横行,给明军、大顺军和大量民众均带来巨大影响。疫病的防治:中国古代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主干整合夯实基础四.宋朝时期社会的四大变化考向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考向突破提升能力典例1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手工业是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其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其发展服务于农业,受农业制约。部门不断增加:原始社会的手工业只限于制陶、纺织等行业。商周时期青铜业成为独立的制造部门,战国后出现冶铁、制糖等部门。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到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分布区域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的发达地区从北方移到南方,这在丝织业地区分布中表现十分明显。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但没有出现质的突破,未能推动社会转型。技术传承具有显著的封闭性特征。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点针对练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这说明,当时A.景德镇开始成为制瓷中心 B.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C.我国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瓷器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考向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典例2①实行坊市分区制,商业活动受空间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城市兴盛,市场活跃;元朝时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宋元:逐步放松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的中心明清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认知深化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练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赋税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B.商税已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C.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D.明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考向3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典例3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只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文化价值取向:从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社会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认知深化

两宋时期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新变化社会风气01个性解放02构筑价值体系03世俗文学发展04市民意识觉醒05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明末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认知深化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针对练《广志绎》中记载:明代,杭州某地人们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轿夫、奴仆们白天奔劳,夜晚则归市饮酒,明日又另谋生计。这一现象反映出A.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B.贪图享乐之风日渐滋长C.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D.经济发展改变消费观念√主题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中国历史上江南市镇发展的启示

我国古代江南市镇的发展曾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小城镇意义巨大。价值引领厚植情怀材料:北宋范仲淹于苏州“置田十余顷,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明初,由于朱元璋对江南大族的打压,江南地区没有新的义庄出现,而且宋元时期原有的义庄也陷入停滞。弘治年间内阁首辅徐溥创设宜兴徐氏义庄,明王朝开始明确支持宗族义庄的发展。江南宗族义庄章程的制定大多直接以范氏义庄为模板,但具有自身特色。曾被最高统治者树为典型的宜兴徐氏义庄初设时有义田800亩,其中明确“内祭田五十亩,学田二百亩,役田三百亩”;立“彰善、纪过簿二本”,记载族人的言行,对善行予以彰奖,恶行予以责究,鼓励族中子弟“敦行孝悌、勉修行义”,冀能做到“处为良士,出为忠臣”。——摘编自潘伟峰、王卫平《宜兴徐氏义庄与明代江南宗族义庄发展》材料:晚清时期,社会巨变,义庄需要救济的成员增加,救助资金也不断上涨并超出了义庄的承受能力。众多小农家庭流离失所,导致了进行义田生产的佃农无处可寻,义庄通过收租而获得的收入亦变得十分不稳定。民国时期,义田大多不受政府的保护,亦使得一些宗族成员不顾其庄规族约竞相变卖义田。许多开明之士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转行商业或其他实业生产,义庄的发展举步维艰,逐渐步入衰弱时期。民国之前建立的义庄大多已衰落破败。——摘编自柯江林《中国古代义庄的道德价值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名家论史价值引领厚植情怀(示例)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示:影响: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有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生活的改善;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和等级秩序;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未能造成社会转型。

主题二汲取古人智慧,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中国古代曾对城市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