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鲁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

本试卷分选择题I、选择题II和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居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筑屋定居,逐渐形成原始的聚居点一一村落。下

列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是()

A.贾湖遗址B.兴隆洼遗址C.姜寨遗址D.河姆渡遗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隆洼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以大型聚落建筑、玉器、陶器、人猪埋葬等特征为特征,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时代最早的一处聚

落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B项正确;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

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排除A项;姜寨遗址是西安市临潼区北

临河东岸的台地上,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画卷,

排除C项;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以发达的帮耕稻作农业、高超的

干栏式建筑为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2.右面文本框内摘录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A,以民为本B.家国情怀C.自强不息D.天下为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哀

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寸丹心图报国……”,可知,古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鲜明的

家国情怀色彩,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家国情怀,并不是以民为本,排除A项;自强不息体现的是努力

上进,永不懈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天下为公体现着中华大社会共同体在历史生活中蕴含和表现出

来的价值追求,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中国古代的农具:“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桩外,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

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叶。其在上大

轴,两端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

该农具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

东汉(中国)。根据“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道板刮水上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一一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C项正确;A项

是犁锌,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B项是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

鼻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D项是水排,是鼓风工具,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D项。故选C项。

4.1205年出版的《云仙散录》说:玄奘法师用回锋纸印普贤菩萨像,一年印刷有5驮之多,施送各地。以

下有关玄奘法师使用的印刷术说法正确的是()

A.佛教的盛行推动了它的发展

B.它的第一部印刷品是1899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

C.它是由唐代的玄奘法师发明

D.北宋时它被活字印刷术所取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玄

奘法师用回锋纸印普贤菩萨像,一年印刷有5驮之多,施送各地”可知,唐朝玄奘用印刷术印刷普贤像,布

施给民众,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根据材料可知,佛教的

盛行推动了其发展,A项正确;1899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但不一定是第

一部,排除B项;玄奘法师并未发明雕版印刷术,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雕版印刷术并未被取

代,排除D项。故选A项。

5.有史籍在介绍古代某机构时说:“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

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该史籍介绍的这一“机

构”()

A.是设置于边境的地方行政机构B.通过册封和朝贡方式实施控制

C.集军民、政教管理事务于一体D.负责管理西藏、新疆等地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掌

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可知,该机构管理宗教事务,“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

可知,该机构管理行政事务,“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可知,该机构管理军事,所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该机构是元朝时期的宣政院,集军民、政教管理事务于一体,C项正确;宣政院并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

除A项;宣政院官员由中央派遣,不可以世袭,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与新

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近代有思想家认为“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裹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矣”,并要求“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

气,光彻大新。”这一言论()

①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②凸显了民族危机之下的改革思想

③推动了剪辨易服新时尚的出现④体现出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据材料“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可知,

该资料建议皇帝下诏书,倡导人们断发易服,更新社会风气,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皇帝制度依旧存在,所

以资料最可能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等维新派请求变革服饰以更新社会风气的奏稿,体现了在民族危机的

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革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剪辫易服新时尚的出现,②③正确,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维新派的主张,而非革命派,①,排除A、B项;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④错

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中国铁路建设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当下从容迈入高铁时代,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下面是某同

学整理的《中国近代、当代铁路建设情况一览表》。结合所学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时间成就特点或地位

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

①1881年吴淞铁路

路。

②1905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③1969年天津地铁中国第一条地铁一期工程完工。

京津城际铁

④2008年通车运行,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A.①B.②C.③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

1881-2008年(中国)。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

代,④正确,D项正确;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①错误,排除A项;以詹天佑为总

工程师开始修建的京张铁路,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②错误,

排除B项;在1954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始筹备工作,在1969年10月1日正式完工,③错

误,排除C项。故选D项。

8.有学者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施的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

农民土地经营权。结合所学,推知与这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B.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C.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改革开放

D.解放战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把土地分

给农民,实行农民个体经营;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收归公有,

实行合作社经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

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由此可知,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策。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停止没收地主阶

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土地法

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动了人民公

社化运动。其他选项与这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时期都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

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

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

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这表明中国()

A.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超级大国B.重点加强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C.不断地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D,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

会晤、亚信峰会,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在国际上积

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治理,这对全球治理进程起到引领作用,D项正确;“成为超级大国”的说法不符合

史实,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不止与亚非国家合作,根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

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可知,中国还有世界其

他地区的国家进行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0.5—15世纪的中古时期,在亚欧大陆上有一个国家,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其政治和文化深受拜

占庭帝国的影响,如所用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宗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它是()

A.法兰克王国B,阿拉伯帝国C.基辅罗斯D.奥斯曼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中古时期(亚欧大陆)。依据所学可知,中古时期,基辅罗斯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其政治和

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如所用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宗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C项正确;

法兰克王国是公元481年到843年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排除A项;阿拉伯

帝国不是东欧国家,而且题干信息与阿拉伯帝国呈现的相关特征也不相符合,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不是

东欧国家,而且题干信息与阿拉伯帝国呈现的相关特征也不相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1.如图所示是古代美洲的一种古老文字,有关它创造者说法正确的是()

A.他们知道零,采用10进制B.他们使用太阴历,一年有354天

C.发明“浮动园地”以增加土地D.欧洲人到来前他们的文明已经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可知,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

地面积,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美洲玛雅人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

知,中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太阴历,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

鼎盛时期,因此欧洲人到来前美洲文明并未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2.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是地球的主人,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这个

“目的”而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下列事件率先打破这一宇宙观的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B.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C.哥白尼提出日心说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人类又是地球的主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

是地心说的观念,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观念,C项正确;哥伦布到达美洲、马丁・路德发动

宗教改革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都不是打破地心说的标志,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

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

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下列相关解读正确

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这种现象引发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直接联系

D.世界经济分工格局斩断了落后地区工业化之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工业革命期间(欧洲)。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亟需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

倾销市场,于是引发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

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直接联系,“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排

除C项;世界经济分工格局斩断了落后地区工业化之路,“斩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

项。

14.列宁认为,俄国有这样一个有利条件,可以依靠工兵“苏维埃”先掌握政权,然后通过政权来发展科技,

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下列列宁的生平事迹与此不相吻合的是()

A.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B.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D.领导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俄国)。根据材料“可以依靠工兵“苏维埃”先掌握政权,然后通过政权来发展科技,发展

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领导了苏联农业“集体

化”运动,选项表述有误,但符合题意,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不

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建立

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阅读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所占百分比表,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保障支出(单位:10亿英镑)阙在财政支出中的百分比

A.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度在降D.政府财政支出在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所占

百分比在逐年上涨,社会保障支出数额也在增长,这说明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这有

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根

据,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度在降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英国政府财政支出在降低,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n(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如表是清朝人口变化图,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

1650年9000万

1680年10000万

1741年14300万

1774年22103万

1794年31328万

①人口快速增长反映了经济的繁荣②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③1680年人口数较1741年要精准④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资源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人口快速增长,①正确;明朝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

植,这也是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②正确;依据材料无法断定1680年人口数较1741年要精准,③错误;

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

垦荒田,造成植被破快与水土流失,同时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正确。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7.《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一条法律规定禁止强行以债务人的粮食抵债,另一条则规定债务奴隶在被奴役3

年整后必须获得自由。这些规定意在()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强调君权神授C.强调契约的神圣性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世界)。禁止以债务人的粮食抵债和债务奴隶在被奴役三年整后必须获得自由是为了

缓和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矛盾,从而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D项正确;这一规定是为了缓和社会矛

盾,维护社会稳定,并非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强调君权神授,排除AB项;债务奴隶在被奴役三年整

后必须获得自由说明并非是在强调契约的神圣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8.地图的变迁是历史变迁的一部分,下列四幅德国地图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现代德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图①中有奥匈帝国。第一次世

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因战败而解体。图②中有捷克和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

1918年至1992年存在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及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图

③中有苏占区、英占区、法占区以及美占区,说明此时德国被分区占领。1945年8月德国分别由美、英、

法、苏四国划分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图④中有联邦德国、民主德国,

说明此时德国已经被分裂。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合并后的德国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

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同年10月7日,德国东部的苏联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

或东德)。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由此可知,四幅德国地图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

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他们引用伏尔泰、马志尼和穆勒的话。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

宁和拉斯基的话。1919年7月25日,孙中山博士为这一转变提供了证据,他宣布:'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

自由的斗争中唯一的伙伴和兄弟是苏俄工农红军。'”这段话的主旨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压迫民族中的传播

B.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武器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1919年孙中山就已经产生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一战前后的世界。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革命的指导思想由西方自由主义和民族

主义思想变为了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俄国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战中

欧洲国家的强权政治使亚洲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都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被

压迫民族中的传播,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亚洲革命指导思想的变化,排

除B项;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排

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20.“图文互证”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如图是美国报纸刊登的一幅美国人绘制的漫画(漫画中火焰上写

的是“亚洲问题”,衣服上写有“US”的人手里拿的是加油管,另一个衣服上写有“CHINA”的人手里拿的

是水管)。该漫画

A表明美国建立起了单极世界霸权

B.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遭到制约

C.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国干涉亚洲事务的不满

D.表明亚洲是导致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源头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中显示美国在亚洲问题上推行霸权主义(火上浇油),但它的这一举动受到了中国的制约(中

国拿着水管去扑灭),故答案为B项。A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建立起了”的表述

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国干涉亚洲事务的不满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

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抵制,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导致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因素非常多,不只是亚洲,

排除。

【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

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

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

21.史学评价包含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以下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态度正确的是()

A.任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带有主观性,因此不必去做

B.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不够客观

C.历史学家应秉持当前的政治立场,以此对历史人物加以评价

D,因为有价值评述,历史编纂学才能对人类改造世界作出了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世界)。史学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应对进行价值评述,才使得史编纂学对人类改造世界作

出了贡献,D项正确;“任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带有主观性”,但是不能因为主观性而忽略史学评价,排

除A项;“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不够客观”的说法绝对化,随着人们对历史

认识的深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来越客观,排除B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排除当时的政治立场与时代

的影响,以客观的立场去评价历史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游牧业是河西走廊的主要经济形态。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为了打

通西域的道路和断匈奴右臂,派骡骑将军霍去病率骑进兵河西,打败了匈奴在河西的统治者浑邪王和休屠

王,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

在设立河西四郡之后西汉政府便开始向其大规模的移民,其中的主体是关东贫民,他们会得到官府贷

借耕牛、农具、种子以启动农作。除耕作以外,当成卒减少时他们就代替戍卒守边,他们还要承担国家的

田租和算赋。经过西汉政府的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地区人口达到百万。

——整理自高宏《浅谈西汉甘肃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1月1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将北平故宫重要文物珍品南

运。故宫南迁文物总共19493箱又64包,分别存放于南京和上海。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行政院命令,

刚存放在南京库房的南迁文物又向西南后方迁移。

西迁的文物路线分为三条:南路,运往长沙,后转去贵阳;中路由轮船运至重庆,后转运至乐山;北

路由南京经津浦、陇海铁路运往陕西宝鸡,后翻越秦岭,存于汉中。西迁的部分文物曾赴苏联展览,在国

内也分三次向民众展出。正如马衡所说,这一系列国内外展览,“结果不独在阐扬学术与国际声誉方面,

已有相当收获,即于启发民智,增进一般民族意识,亦已有影响,成效颇彰。”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与故宫文物南迁研究》

材料三交通大学西迁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调整旧有高等教育

布局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在1955年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同年带有行政命令的通知下发。

周恩来在1957年对此解释道:

“国际形势:1952年正是抗美援朝的时期(虽然1951年开始谈判),到1953年7

月才停止……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考虑国防问题,万一有事要对人民负责。国内形势:五大运动、

三大改造相辅而行,但1956年以前还不能肯定社会主义革命何时取得胜利。...工业内迁、交大内迁就是

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离开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

——摘编自扬孟哲《动因、过程与论争:交通大学西迁探啧》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政府大规模移民河西走廊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的影响。

(2)近代出现的博物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请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可谓一波三折,故宫文物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大规模迁移,根据材料二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西迁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我国企业和人口迁移规模更大

的大三线建设兴起,结合所学说明它的积极影响。

【答案】22.背景: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

一带人口稀少。

影响: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

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

贸易的发展。

23.功能: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博物馆

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促进文化传承和传播。

原因:抗日战争爆发;东部地区的沦陷,西南地区成为大后方;中国幅员辽阔,故宫文物穿越南北,横跨

东西;

24.原因: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西北工业基地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影响:改善了工业布局;增强了国防建设;促进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促进我国工业化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

背景:据材料一“霍去病率骑进兵河西,打败了匈奴在河西的统治者浑邪王和休屠王”可得出汉朝在对匈

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据材料一“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可得出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

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结合所学可得出,河西一带人口稀少,需要移民实边。

影响:据材料一“主体是关东贫民”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

据材料一“他们会得到官府贷借耕牛、农具、种子以启动农作”可得出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利

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据材料一“当戍卒减少时他们就代替成卒守边”可得出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

一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稳定发展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

西方贸易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世界。

功能:据材料二“西迁的部分文物曾赴苏联展览,在国内也分三次向民众展出”并结合结合所学可得出,近代

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据材料二“启发民智,

增进一般民族意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

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原因:据材料二“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抗日战争爆发;据材料二“故宫南迁文

物”“又向西南后方迁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东部地区的沦陷,西南地区成为大后方;据材料二“南运、又向

西南后方迁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幅员辽阔,故宫文物穿越南北,横跨东西。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原因:据材料三“国际形势:1952年正是抗美援朝的时期(虽然1951年开始谈判)”可得出正值抗美援朝时

期;据材料三“国内形势:五大运动、三大改造相辅而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据材料三

“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离开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可得出西北工业基地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影响:据材料三“三线建设”并结合所学,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区进行工业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据材料三

“离不开国防前线的条件”可得出增强了国防建设;结合所学可得出,企业和人口迁移到西南西北地区,带去

了劳动力、技术等,可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促进我国工业化建设。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

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土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

“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

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

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

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摘编自(英)《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美国文官法(1883年)》

材料三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

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

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

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

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阅读材料一、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

察举”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写出唐朝科举制的两种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弊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孙中山提出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具体内涵,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

重要影响。

【答案】23.进步:体现一定的“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或世家大

族垄断官场);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

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进民间重学风气等。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形式:常举和制举。24.特点: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录用(或考试录用),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

到晋升或惩罚;文官要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弊端: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层层报批,推诿扯皮,争

权夺利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5.内涵:考试权独立(或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

任用。

影响: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进步之处,依据材料一“自由报考”可知,

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依据“取士不问家世”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依据“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

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结合科举制的作用可知,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

央集权等。

第二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并结合所学可知,

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第三小问主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形式。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第一小问特点根据“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

的人才从事公共服……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

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可知通过参加文官考试,录用成绩优异者。文官根据工作

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根据“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

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

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文官要保持中立,不得公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