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多层框架结构_第1页
第十三章 多层框架结构_第2页
第十三章 多层框架结构_第3页
第十三章 多层框架结构_第4页
第十三章 多层框架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多层框架结构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邱战洪高层建筑:《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10层和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和

《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05版)中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24m以上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为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一般认为10层以下的建筑为多层建筑。多层、高层结构体系一般采用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等。13.1结构体系及布置两个概念:13.1结构体系及布置1框架结构体系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由梁和柱连接而成,梁柱交接处的节点为刚接构成的双向结构体系。见图13-1。特点:1)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形成较大的空间,且在立面处理上,易于表现建筑艺术的要求。

2)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表现出刚度小、水平位移大的特点,故亦称柔性结构。抗震性能较差,高度受限制。

3)随着结构高度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适用范围:非抗震设防区,其高度不宜超过60m,7度地震区不宜超过55m,8度地震区不宜超过45m。13.1结构体系及布置2框架结构的种类按照施工方法划分:整体式、装配整体式和装配式三种。1现浇整体式框架

框架的全部承重梁、板、柱构件均在现场现浇成整体。

优点:整体性及抗震性好,建筑平面布置灵活。

缺点:现场工程量大,模板耗费多,工期较长。

2装配式框架

框架的构件由构件预制厂预制,在现场进行焊接装配。

优点:节约模板、工期短、便于机械化施工,改善劳动条件。

缺点:构件预埋件多,用钢量大,房屋整体性差,不利抗震,在抗震设防地区不宜采用。

3装配整体式框架

将预制的梁、板、柱安装就位后,再在梁、柱节点区以及板上现浇混凝土,使之结合成整体,故兼有现浇式和装配式框架的一些优点。3框架结构的布置13.1结构体系及布置

1)框架结构布置的原则

①柱网应规则、整齐、间距合理,传力体系合理;减少开间、进深的类型。

②房屋平面应尽可能规整、均匀对称,体型力求简单,以使结构受力合理;

③提高结构总体刚度,减小位移。房屋高宽比不宜过大;

④应考虑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影响,设置必要的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的统称)。注: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少设或不设缝,可简化构造,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可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例后浇带)三个方面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3框架结构的布置13.1结构体系及布置

1)框架结构布置的原则

①柱网应规则、整齐、间距合理,传力体系合理;减少开间、进深的类型。

柱网尺寸指的是建筑的开间和进深(或称跨度)。框架结构柱网平面布置多采用跨度组合式,也采用内廊式。(a)、(b)、(d)为典型的跨度组合式,(e)为典型的内廊式。

3框架结构的布置13.1结构体系及布置

1)框架结构布置的原则

②房屋平面应尽可能规整、均匀对称,体型力求简单,以使结构受力合理;

③提高结构总体刚度,减小位移。房屋高宽比不宜过大;

④应考虑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影响,设置必要的变形缝(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的统称)。注: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少设或不设缝,可简化构造,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可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例后浇带)三个方面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3框架结构的布置13.1结构体系及布置

2)

柱网与层高

框架结构的柱网尺寸,主要根据生产工艺、使用要求确定,并符合模数要求(一般为300)。(1)工业建筑的柱网布置可分为内廊式和跨度组合式。

①内廊式柱网:

进深:6m,6.6m,6.9m;走廊宽:2.4m,2.7m,3.0m;

开间:6.0m。

②跨度组合式(对称不等跨式)柱网:

跨度:6.0m,7.5m,9.0m,12m;

柱距:6.0m

层高:3.6m,3.9m,4.5m,4.8m,5.4m。(2)民用建筑柱网布置

开间:6.3m,6.6m,6.9m;

进深:4.8m,5.0m,6.0m,6.6m,6.9m;

层高:3.0m,3.3m,3.6m,3.9m,4.2m;

注:层高一般以100为模数。3框架结构的布置3)承重框架的布置按照承重方案的不同划分为三种:横向承重、纵向承重和纵横向双向承重。(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

(图13-2a)

这种框架特点是楼板(预制板)搁在横向框架梁上,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用纵向连系梁连接各横向框架。

这种方案横向框架跨数少,主梁的横向布置有利于提高横向刚度,而纵向框架跨数多,刚度大,因此,纵向只需按构造要求配置连系梁。

13.1结构体系及布置(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图13-2b)

这种框架特点是楼板(预制板)放在纵向框架梁上,房屋的横向布置连系梁。当为大开间柱网时可考虑采用此方案。

采用该方案时,横向连系梁必须与柱子刚接,且截面不能太小,以保证房屋横向刚度。由于在横向仅设置截面高度较小的连系梁,有利于楼层净高的有效利用,可设置较多的架空管道,适用于工业厂房。该方案的缺点是横向刚度差,进深尺寸受到限制。

3框架结构的布置13.1结构体系及布置3)承重框架的布置

(3)纵横向框架承重体系(图13-2c)

这种框架特点是两个方向的梁都要承担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梁的截面均较大,房屋双向刚度均较大。故当房屋柱网平面尺寸接近正方形时或当楼面上有较大活荷载时,常采用这种承重方案。纵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具有较好的整体工作性能,框架柱为双向偏心受压构件。此种承重结构体系,地震区房屋结构采用较多。13.1结构体系及布置3框架结构的布置3)承重框架的布置

13.1结构体系及布置4)变形缝设置变形缝有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中,应尽量少设缝或不设缝。当建筑物平面较长,或平面复杂、不对称、或各部分刚度、高度、重量相差较大时,可设置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伸缩缝的设置:主要与结构的长度有关。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作了规定(详见附录8);当结构的长度超过《规范》允许值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3框架结构的布置13.1结构体系及布置

沉降缝的设置

主要与基础受到的上部荷载及场地地质条件有关。当上部荷载差异较大,则应设沉降缝;沉降缝可利用挑梁或搁置预制板、梁等方法做成。

伸缩缝与沉降缝的宽度一般大于55mm。

防震缝的设置

主要与建筑平面形状、高差、刚度、质量分布等因素有关。设置防震缝后,应使各结构单元简单规则,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以避免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为避免各单元之间互相碰撞,防震缝宽度不得小于70mm,同时对于框架结构房屋,当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防震缝宽度宜加宽20mm。

3框架结构的布置4框架梁柱截面尺寸13.1结构体系及布置1)

框架梁(1)

截面形状:在现浇整体式框架中为T形和倒L形。

(2)梁截面尺寸一般尺寸:h=(1/8-1/12)L,L为梁的跨度;悬臂梁:h=(1/6-1/8)L,h不宜大于净跨的四分之一;截面宽度:b=(1/2-1/3)h,且不宜小于0.5柱宽,且不应小于250mm。1)

框架柱(1)

截面形状:柱子的截面一般采用正方形和矩形,也有采用T形及L形(异形柱)的截面形状4框架梁柱截面尺寸13.1结构体系及布置(2)

柱截面尺寸

框架柱的截面面积A,在非抗震设计时可根据经验或作用于柱上的轴力设计值N考虑弯矩影响后近似按下式确定:

4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13.1结构体系及布置(2)

柱截面尺寸框架柱的截面面积A,在抗震设计时,柱的截面面积应考虑轴压比限值的影响:

轴压比: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限制轴压比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的延性,轴压比越大,构件的延性越大。4框架梁柱截面尺寸13.1结构体系及布置(2)

柱截面尺寸在抗震设计时,为了保证柱的延性,要求:

式中:μN——柱的轴压比,按下表选用。

估计截面轴压比μN柱的位置抗震等级123中柱0.650.700.75边柱0.600.650.7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送审稿)13.1结构体系及布置(2)柱截面尺寸式中:N——竖向荷载和水平力共同作用下柱的轴向力设计值,可按下式近似估算:

风荷载作用或7

度设防时:

4框架梁柱截面尺寸8

度设防时:

——竖向荷载下住的轴向力设计值。一般可初步采用下式估算:β—系数,边柱取1.3,不等跨中柱取1.25,等跨中柱取1.2;n—所计算柱截面以上的建筑层数;A—柱的负载面积,可取柱左右(前后)两个跨度之和的一半进行计算;g—单个楼层的竖向荷载,对框架结构常取取12~15KN/m2。

1平面计算单元

13.2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将纵向框架和横向框架分别按平面框架进行分析计算,如图13—10(c)、(d)所示。一般工程中横向框架的间距、荷载和抗侧刚度都相同,因此,设计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横向框架进行分析,计算单元宽度可取两侧柱距的一半。纵向框架上的荷载各不相同,故常有中列柱和边列柱的区别,中列柱纵向框架的计算单元宽度可取两侧跨距的一半,边列柱纵向框架的计算单元宽度可取一侧跨距的一半。取出的平面框架所承受的竖向荷载与楼盖结构的布置方案有关,当采用现浇楼盖时,楼面分布荷载一般可按角平分线传至相应两侧的梁上;水平荷载则简化成节点集中力,如图13—10(c)、(d)所示。13.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2节点

框架节点一般总是三向受力的,但当按平面框架进行结构分析时,现浇整体式框架各节点视为刚接点。

框架支座可分为固定支座和铰支座。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时,一般设计成固定支座。3跨度和层高

框架梁的跨度可取柱子轴线间的距离,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

框架柱的长度取层高,底层柱一般取到基础顶面的距离。注:跨度相差不超过10%时,按等跨计算内力;

屋面斜梁坡度不超过1/8时,按水平梁计算。

(

2)装配整体式框架(考虑部分板宽的共同工作)中框架梁:框架梁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应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工作,并按下列取值计算;

(

1)整体现浇式框架中框架梁(为T形截面梁):13.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4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边框架梁(为L形截面梁):式中,边框架梁:为矩形截面梁的惯性矩。13.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5荷载计算

框架上的作用有竖向荷载和水平力两种:

竖向荷载:结构自重、使用活载、雪载、屋面活载:

水平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荷载。

(1)楼(屋)面活荷载多层住宅、办公楼、旅馆等建筑物上的楼面活荷载,不可能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所给的标准值布满在所有的楼面上,设计时可乘折减系数。

对于楼面梁,当其负荷面积大于25m2时,折减系数为0.9。

对于墙、柱、基础,其折减系数按表13-1取定。墙、柱、基础计算截面以上的楼层数12~34~56~89~20>20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活荷载总和的折减系数1.0(0.90)0.850.700.650.600.55表13-1楼面活荷载折减系数影响风载的因素:

因地区而异(沿海、内陆);同一地区因时间而异;因房屋高度而异。13.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5荷载计算(2)风荷载

北京郊区某5m高单层房屋迎风面风载同处一幢18层高层建筑—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对于房屋高度低于30m或高宽比小于1.5的房屋结构,取13.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5荷载计算(2)风荷载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式中:一风荷载标准值,KN/m2;

—风荷载体型系数;对于矩形平面的多层房屋,迎风面为十0.8(压),背风面为-0.5(吸),其他平面详见《结构设计荷载规范》。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确定;

—基本风压,kN/m2。按《荷载规范》给出的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取用,但不得小于0.30kN/m2。全国各城市50年一遇雪压和风压13.2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5荷载计算(2)风荷载

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FnF1Fi作用在某框架节点的集中力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一框架的计算单元宽度;

一第i

层楼风荷载从属面积的高度

可按如下方法计算:a.顶层取女儿墙高度和顶层层高的一半;b.中间楼层取各取上、下楼层高度的一半;c.底层取室外地面到一楼楼板顶面的高度的一半和二层高度的一半。13.3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分析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1)计算假定(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侧移忽略不计;(2)每层梁荷载对其它层梁和柱的影响忽略不计。2)计算思路:(详见图13-11)3)计算要点(1)柱(底层柱除外)的侧移刚度乘以0.9;(2)除底层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3,底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2;框架开口钢架开口钢架的弯矩图框架的弯矩图分解力矩分配法组合图示两层两跨框架,试用分别用力矩分配法和分层法计算框架内力,并分别作出弯矩图。注:括号内数字表示各杆件线刚度的相对值。练习题: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有两种近似计算方法:反弯点法和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1反弯点法使用条件:结构比较均匀,层数不多,

梁的线刚度ib

比柱的线刚度ic

大较多时。1)基本假定(1)在剪力分配时,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3时即满足工程要求)为无限大,柱两端无转角;(2)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认为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上下两端的转角相同(即各层梁线刚度相同);则假定底层柱的反弯点位于距支柱2/3层高处;其余各层柱的反弯点位于层高的中点;(3)不考虑梁的轴向变形,同一层各节点的水平位移相等。

设框架结构共有n层,每层由m个柱子(图13-14a),将框架沿第j层各柱的反弯点切开代以剪力和轴力(图13-14b),则有: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2)同层柱的剪力分配

由基本假定1知,在水平力作用下,j楼层框架柱k的变形如图13-15所示。则框架柱的剪力为: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2)同层柱的剪力分配把(2)式代入(1)式,有:把(3)式代入(2)式,有:3)

柱中反弯点的位置对于上柱,反弯点的位置位于柱的中点;对于底层柱,反弯点的位置位于柱支座2/3h处。4)框架梁柱内力计算柱的内力根据柱间剪力和反弯点的位置确定,

梁端弯矩由平衡条件求出。(1)柱端弯矩:

底层柱端弯矩: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2)梁端弯矩:(3)梁端剪力:根据梁的平衡条件求出(4)柱的轴力:结点左右梁端剪力之和求出(由上而下)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2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两点改进:柱的侧移刚度和柱反弯点的位置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1)柱的侧移刚度反弯点法首先假定梁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穷大,这样框架柱两端的约束为固定约束;柱的侧移刚度可用图13-15计算。

而当梁柱线刚度较为接近(小于3)时,特别是在高层框架结构或抗震设计时(要求强柱弱梁),梁的线刚度可能小于柱的线刚度。这时,框架柱两端的约束就不可以视为固定约束,而是弹性约束,框架柱的侧移刚度就不能用图13-15中的公式计算。2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两点改进:柱的侧移刚度和柱反弯点的位置(1)柱的侧移刚度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2)柱反弯点的位置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取决于该柱上、下端转角的比值。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

反弯点法假定柱(底层柱除外)上、下两端的转角都相同,所以柱的反弯点在柱的中央。而实际上,由于柱上、下横梁的线刚度和上、下层的层高的不同,柱两端的转角往往是不相等的。如果柱上、下两端的转角不同,则反弯点偏向转角较大的一端,即偏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2)柱反弯点的位置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假定框架横梁的线刚度、框架柱的线刚度和层高沿框架高度不变),详见附表10-1、2。上下层梁线刚度比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系数y1,详见附表10-3.(底层柱y1=0)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2)柱反弯点的位置(3)上下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系数y2,y3,详见附表10-4。13.4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练习题:用反弯点法计算图示三层框架(层高为3.6m、梁跨为6m)的剪力、弯矩和轴力,并绘出弯矩图,图中括号中的数据为假定弹性模量为单位1时的梁柱线刚度。

13.5框架结构侧移近似计算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由总体剪切变形和总体弯曲变形两部分组成。梁柱弯曲引起的侧移(剪切变形)柱轴向变形的侧移(弯曲变形)总体剪切变形是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框架变形;由于它的侧移曲线和悬臂梁的剪切变形曲线曲线相似,称为剪切变形。总体弯曲变形是由框架两侧柱的轴向变形导致的框架变形,它的侧移曲线与悬臂梁的弯曲变形相似,称为弯曲变形。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结构,只考虑剪切变形;对于较高的框架(H>50米)或较柔的框架(H/B>4),考虑框架的弯曲变形。13.5框架结构侧移近似计算第j层框架层间的水平位移和层间剪力的关系:13.5框架结构侧移近似计算1.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侧移(剪切变形)框架顶点的总位移为各层间位移之和:

由于弹性层间位移角较小,故可近似地认为:13.5框架结构侧移近似计算2.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框架层间水平位移除以层高,可得弹性层间位移角的正切。

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过大,将导致框架中的隔墙等非承重的填充构件开裂,因此《规范》对其最大值做了限制:-弹性层间位移角,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框架结构为1/550。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1.框架荷载组合原则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对于一般排架、框架结构,荷载基本组合(设计值)可按下列组合值取最不利值确定: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2.控制截面与最不利内力取值

1)控制截面一般情况下:

框架梁常取两端及跨中为梁的三个控制截面进行梁配筋设计。

框架柱由于其弯矩、轴力及剪力沿柱高呈线性变化,设计可取柱上、下端截面作为控制截面。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框架梁在配筋计算时,应采用的是构件端部截面的内力,而不是轴线处的内力。2.控制截面与最不利内力取值

2)最不利内力组合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梁、柱的最不利内力组合:梁端截面:+Mmax、-Mmax、Vmax;梁跨中截面:+Mmax

柱截面:M的绝对值最大及相应的N、V;

N最大及相应的M;

N最小及相应的M;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活荷载是可变荷载,设计应考虑其最不利布置。其计算方法有四种:1)分跨计算组合法:

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地作用在结构上,分别计算出整个框架的内力,然后根据不同的构件、不同的截面、不同的内力种类,组合出最不利内力。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计算(跨数×层数)次结构的内力,常用于电算。3.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2)最不利荷载位置法程文瀼《混凝土结构设计2006版》

为求某一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可以根据影响线方法,直接确定产生此最不利内力的活荷载布置,其详细过程见图。由图可见,只要对整个框架进行两次棋盘形活荷载布置,便可以求得整个框架中所有梁的跨中最大正弯矩。

梁端最大负弯矩的最不利布置也可以用上述方法得到。柱最大轴力的活荷载布置是在该柱以上的各层中,与该柱相邻的梁跨内都布上活荷载。3.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3)分层组合法:以分层法为依据,对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作如下简化:(1)对于梁,只考虑本层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而不考虑其它层活荷载的影响。因此,其布置方法和多跨连续梁的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方法相同;(2)对于柱端弯矩,只考虑柱相邻上下层的活荷载的影响,而不考虑其他层活荷载的影响;(3)对于柱最大轴力,则只考虑该层以上所有层中与该柱相邻的梁上布满活荷载的情况,对于与柱不相邻的上层活荷载,仅考虑其轴向力的传递而不考虑其弯矩的影响。3.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4)满布荷载法在活荷载产生的内力远小于恒载及水平力产生内力的情况下,在框架梁上满布活荷载进行内力计算的方法。这样求得的内力在支座处与按最不利活载布置而求得的内力极为接近。而求得的梁跨中正弯矩比按最不利活载布置求得的内力偏小。所以,在配筋计算时,梁端负弯矩按满布法所得内力值计算;而跨中弯矩按求得的结果乘以1.1~1.2的增大系数进行计算。3.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位置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以考虑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而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装配整体式框架调幅系数0.7~0.8,现浇框架调幅系数为0.8~0.9。两端支座弯矩调幅后的跨中弯矩MC0应满足以下平衡条件:竖向荷载产生的梁弯矩应先行调幅,再与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不得调幅)进行组合。

4.梁端弯矩调幅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5.框架结构的截面设计

框架结构的梁、柱截面强度计算采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中最不利内力组合值(俗称设计值)进行设计。

13.6框架结构最不利内力组合

框架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值中最不利组合值(标准值)进行验算。框架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准永久组合)的刚度进行验算。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有关章节。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3.7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1.材料强度:

框架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

对装配整体式框架:后浇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预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5N/mm2

13.7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2.截面尺寸:

当节点截面过小,梁上部钢筋和柱外侧钢筋配置量过高时,顶层端节点将发生核芯区混凝土的斜向压碎。—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梁腹板宽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

—梁截面有效高度—梁上部钢筋的配筋特征值13.7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3.箍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10.4.6规定:

1)在框架节点内应设置水平箍筋,箍筋应符合柱中箍筋的构造要求(10.3.2),但间距不宜大于250mm;

2)对四边均有梁与之相连的中间节点,节点内只设沿周边的矩形箍筋,而不设复合箍筋;

3)当顶层端节点内设有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的搭接接头时,节点内水平箍筋应符合纵筋搭接范围内箍筋(规范9.4.5条)的规定。

13.7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4.梁柱纵筋在节点区的锚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10.4.2规定:

1)中间层中间节点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该钢筋自柱边伸向跨中的截断位置应根据梁端负弯矩决定(见规范10.2.3);2)中间层中间节点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的锚固要求;

(1)当计算中不利用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规范10.2.2中V>0.7ftbh0的规定;

(2)当计算充分利用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规范9.3.1中的规定;

4.1梁纵筋的锚固(中间层中间节点):

13.7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

4.梁柱纵筋在节点区的锚固(中间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