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政方针_第1页
国家大政方针_第2页
国家大政方针_第3页
国家大政方针_第4页
国家大政方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发展观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体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明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五个方面: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3.服务型政府定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平、透明、高效的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必须提供服务,政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服务型政府的特征: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制和有效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原因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性。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政府要转变观念,把管理的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政府权力归位,抑制部门权力扩张坚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4.法治政府定义:法治政府是政府的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目前政府法制建设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企职责不分,政府职责“错位”、“缺失”的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权利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行政机关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制能够真正的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运作。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立法工作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规范正确实施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5.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经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经济良好势头的当务之急。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措施。经济结构调整是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措施。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调整经济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首先,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其次,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最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6.反腐倡廉反腐倡廉的内容: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反腐倡廉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要进步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有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适当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反腐倡廉的原则: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必须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反腐倡廉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预7.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意义: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个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关系我国发展的大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第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第三,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8.统筹城乡发展概念: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三农”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统筹城乡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分布,这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这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促进城乡经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首先,要按照城乡统筹战略部署,彻底转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歧视甚至剥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其次,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再次,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最后,以民主与法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9.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21世纪仍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培养创业创新精神。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当前看,是中国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好势头的紧迫任务。从长远看,是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耗能、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实现了向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三是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承接能力,鼓励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文化和谐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一是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12.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概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的源泉和体现,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华民族文化从来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题,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逐渐丰富发展起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支撑民族复兴二是标识民族身份。三是推动民族产业。四是促进世界和谐。弘扬民族文化的举措在实施国家软实力建设战略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和世界潮流对中华文明进行创造性转换,为中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资源。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战略高度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二,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发掘文化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第四,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上升到全民族的高度13.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其基本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和安置等方面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消费的一种分配方式。它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劳动机会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方式,保证社会成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满足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其必要性:第一,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安全地运行。第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第三,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保障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大萧条而日益完善,显示出其在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强大功能。健全和发展社会保障,不仅有利于启动消费、扩大内需,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仅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社会保障不仅是消除民众恐惧、安定人心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于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第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第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第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影响;第六,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缺乏相关的法制法规。完善社会保障的措施(一)宏观措施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一,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必须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第二,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一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第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账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基金等违规现象,无不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法规有关。为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性,尽快制定配套完备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14.医疗改革医疗改革的目的2009-2011年,我国医疗改革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行这五项改革的目的如下:一是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三是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医疗改革的意义医改是我国从“基本制度”的高度规划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大创新。将缓解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从源头上降低疾病风险,保障人民“不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从长远看,实施医改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增长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新医改方案的启动也将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影响,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原动力。“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应比较强烈。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是公立医院趋利化。四是医保保障水平低。五是药品价格虚高。此外,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服务成本增长很快;部分群众缺乏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多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医疗改革的举措(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第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第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第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第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第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第二,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第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第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第三,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第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第二,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第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第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第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第二,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第三,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15.两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等手段,采取市场、行政等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以实现人与人和谐为目标,在环境资源承载力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的一种社会状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对策和措施“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完善资源节约体制机制、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