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第二册课件21 游褒禅山记_第1页
高职语文第二册课件21 游褒禅山记_第2页
高职语文第二册课件21 游褒禅山记_第3页
高职语文第二册课件21 游褒禅山记_第4页
高职语文第二册课件21 游褒禅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读整体把握写作特点二十三游褒禅山记第六单元文言文阅读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晚号半山,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他是后一节回目录页作者简介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其诗歌擅长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有力。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存世。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1054)34岁的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回家的路上,王安石和几个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这篇散文。作者借游山的事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后一节回目录页写作背景

前一节整体把握读懂课文,根据提示,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文章的

部分。第一层(第1段),介绍

的概况。第二层(第2段),记游

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写游山的心得,是文章的

部分。第一层(第3段),写

的心得,提出“

,可以无悔矣”的观点。第二层(第4段),借

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

的态度。第三部分(第5段),是补叙,记

和写作时间。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褒禅山华山洞游华山洞仆碑记叙议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深思而慎取”同游者课文研读1阅读第1、2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第1段依次写了哪些内容?是什么顺序来写的?2.第2段的记叙,在详略上怎样安排的?运用了哪些对比?3.这两段记游的文字与下文的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回目录页提示提示褒禅山得名由来、华山洞的位置、洞外的仆碑及碑文。内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按空间顺序,依次记山、记洞、记碑。顺序上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略写景物,详写游后洞的经过及感受。详略安排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①前洞平旷”和后洞“窈然”的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和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对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对比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这两段文字的记游,为下文的说理议论打下基础,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四组对比更是使文章转入议论得以水到渠成。记游与议论的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课文研读2阅读第3、4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第3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体悟?作才阐述的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中,哪一个最重要?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此余之所得也”,这三句在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3.根据提示,填写表格,并思考:文章第一部分的记游和第二部分的说理是怎样的关系?4.第4段,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5.你从作者阐发的道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回目录页提示提示第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

第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强调“力”的重要。

第三,“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阐述“物”的重要。

这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但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最重要。作者论述的三个层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由记游转入议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用于引发议论。“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作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上一页下一页记叙部分(第二段)议论部分(第三段)(前洞)“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途随怠者出,“方是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启下)(承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

。“于是余有叹焉”乐也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尽吾志”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记叙与议论两部分的关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

前半部分的记叙为后半部分的议论做铺垫,议论部分则是记叙部分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前后照应。回目录页提示提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第4段阐发的道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

由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而然得出此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本文需要阐述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达到目标,必须“尽吾志”;二是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说说你的启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前一节后一节回目录页课文研读3阅读第5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2.古人写文章,称呼别人的姓名时的顺序是什么?回目录页提示提示记同游者与写作时间,是补叙。

不仅照应了第二段中的“余与四人”,也使行文更加完整。内容及作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

籍贯、姓、名、字称呼姓名的顺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前一节回目录页阅读第5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写作特点回目录页提示提示本文重点不在记游,而是以记游的内容为依托生发议论,因事说理。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写心得体会相响应: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上一页返回下一页回目录页提示提示文章的选材、详略紧扣所要阐发的两个观点,周密考虑,有所取舍。第1段略写褒禅山的概况,但详记了仆碑文字;第2段详写游华山洞的经过,但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写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回目录页提示提示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