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胡椒研究综述_第1页
中国胡椒研究综述_第2页
中国胡椒研究综述_第3页
中国胡椒研究综述_第4页
中国胡椒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胡椒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中国胡椒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解析中国胡椒的历史渊源、种植技术、经济价值、食用文化以及科学研究进展。胡椒,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药用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且在中国烹饪和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胡椒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胡椒在中国的综合视角。文章将重点介绍中国胡椒的种植分布、主要品种、产量变化以及市场供需状况,分析胡椒在中国调味品市场和药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还将探讨胡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潜力。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中国胡椒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市场前景有所展望。二、胡椒的生物特性与种植技术胡椒,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带香辛作物,其生物特性独特。胡椒属于胡椒科胡椒属,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原产于印度马拉巴海岸,我国海南省、云南省等地均有栽培。胡椒植株对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条件有较高要求,适宜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其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中,侧根和须根横向扩展,有利于吸收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胡椒的茎蔓生性强,能攀缘生长,叶片为羽状复叶,对生,具有浓郁的香气。胡椒的花序为穗状花序,雌雄异花同序,雄花位于花序上部,雌花位于花序下部。果实为浆果,成熟时呈黄绿色或红色,内含多粒种子。胡椒的种子富含油脂,可作为调料使用,也可提取胡椒油,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领域。选地与整地:胡椒种植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或壤土。种植前,应进行深翻整地,清除杂草和石块,施入充足的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繁殖育苗:胡椒繁殖嫁接是主要的繁殖方式,嫁接苗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除此之外,扦插和种子繁殖也是常见的繁殖方式。繁殖的最佳季节通常为春季。定植与管理:胡椒的定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每亩种植10-15株为宜。定植后,应及时进行浇水、施肥、除草、修剪等管理措施,以促进植株生长。病虫害防治:胡椒的病虫害防治是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疫病等,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采收与加工:胡椒的果实一般在种植后3-4年开始结果,以后每年均可采收。果实成熟时,应及时采收,以免脱落。采收后的果实应进行晾晒、干燥、去壳等加工处理,以获得高质量的胡椒产品。胡椒的生物特性和种植技术对于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究胡椒的生物特性和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胡椒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胡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中国胡椒的产地与品种中国作为世界胡椒的重要产地之一,其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胡椒在中国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其中,海南省因其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成为中国最大的胡椒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绝大部分。胡椒的品种繁多,根据其来源和特性,主要分为黑胡椒和白胡椒两种。黑胡椒是未成熟的果实经过加工而成,颜色呈暗褐色,具有浓郁的辛辣味和香气,常用于烹饪中增加食物的口感和风味。白胡椒则是成熟果实经过浸泡、晒干、去壳等工序加工而成,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味道较为温和,常用于调味和药用。在中国,根据不同产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的胡椒品种也有所差异。海南地区主要种植的是黑胡椒,其果实大、饱满、香味浓郁,深受市场欢迎。而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则主要种植白胡椒,其果实较小,但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种植技术的提升,中国胡椒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各地也在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品种,以期在丰富品种的提高胡椒的产量和抗性,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国内胡椒产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胡椒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四、胡椒的营养价值与经济效益胡椒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香料和药用植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营养价值方面,胡椒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胡椒碱、挥发油、粗脂肪、粗蛋白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胡椒碱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对改善人体消化、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同时,胡椒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E、C和钙、铁、锌等,这些都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在经济效益方面,胡椒产业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胡椒的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加工、运输、销售等。胡椒的国际贸易也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胡椒产业的挑战和问题。一方面,胡椒种植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限制了其种植区域的扩展。另一方面,胡椒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影响。因此,在推动胡椒产业发展的也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和风险管理,确保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胡椒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调味香料和药用植物,其在我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挖掘胡椒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潜力,推动胡椒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五、中国胡椒的研究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中国胡椒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在传统农业种植、加工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现代生物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全球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要求的提高,中国胡椒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研究现状方面,中国胡椒的种植技术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适合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植模式。同时,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晒干、炒制等方法,发展到了现代的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胡椒的品质和附加值。生物技术在胡椒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为胡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中国胡椒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国外优质胡椒产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给国内胡椒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消费者对胡椒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对胡椒产业的监管也日趋严格,这对胡椒的生产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椒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问题依然突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需加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胡椒产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胡椒品质和安全性。一方面,要加强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胡椒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还要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胡椒的抗病虫能力,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胡椒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中国胡椒产业在取得显著研究成果的仍需要面对全球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病虫害防治等多重挑战。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和质量控制,才能不断提高胡椒的品质和安全性,推动中国胡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六、未来展望与建议胡椒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胡椒中的活性成分,明确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机制,拓展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随着人们对胡椒需求的增加,胡椒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为了保证胡椒的品质和产量,需要加强对胡椒种质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胡椒品种。科技是推动胡椒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可以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提高胡椒种植的效率和品质。同时,加强胡椒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胡椒产品。胡椒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分布。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胡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将我国的胡椒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胡椒不仅是一种食材和药材,更是一种文化。未来,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推广胡椒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胡椒的价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适量食用胡椒,享受其带来的美味和健康。七、结论经过对中国胡椒的深入研究与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胡椒在历史、种植、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胡椒的传入和使用历史悠久,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药材,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胡椒的种植技术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胡椒文化。在种植和产业发展方面,中国胡椒的种植区域广泛,涵盖了多个省份。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胡椒的产量和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同时,胡椒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科学研究方面,中国胡椒在生物学特性、药理作用、营养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胡椒的认识,也为胡椒的种植和加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文化影响方面,中国胡椒作为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药材,早已融入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胡椒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中国胡椒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植物资源,其在种植、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未来,我们期待中国胡椒能够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胡椒(PipernigrumL.),胡椒科胡椒属的攀援状藤本植物。亮白清洁肌肤。助消化。治感冒。胡椒的茎略膨大;叶片为厚革质,叶片的形状为阔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为雌雄同株,没有花被;穗状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子房为球形;浆果为球形,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时干后变黑色;花期6-10月。《本草纲目》曰:“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外国概称“胡”,故名胡椒。胡椒原产东南亚,现广植于热带地区,中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胡椒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温度22-28℃及年降雨量1800—2800mm的地区,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荫蔽,成龄期要阳光充足,宜选静风环境栽培,要求土层深厚、肥沃、通气、保水力强、微酸性的土壤;胡椒的繁殖方法为扦插繁殖。胡椒具有温中止痛,下气消痰,开胃进食的功效,主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癫痫,风虫牙痛,蜈蚣咬伤等,胡椒的功效《新修本草》和《本草经疏》中有记载;胡椒是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可加工成胡椒粉。东方香料是中世纪最昂贵的物品之一,胡椒被称为“黑色黄金”。当时,人们常用“贵如胡椒”来形容某件商品很贵重,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则被称为“胡椒袋子”。“胡椒”由“胡”字与“椒”字组合而来。“胡”原意指称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也指外来的植物。“椒”则指某些种子或果实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时代便被用作香料。虽然胡椒也生长于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但它最主要的来源是在印度,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喀拉拉邦。早在3000多年前,胡椒便由印度传到了埃及和欧洲。黑胡椒被称为“香料之王”,在历史上它曾担任过货币样的角色,就是李时珍讲的“以充土贡”,可以代替地租使用,能流通。在中世纪结束前,欧洲、中东与北非市场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的马拉巴尔地区。在16世纪,胡椒开始在爪哇岛、巽他群岛、苏门答腊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来西亚与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进行栽培,但这些地区种植的胡椒大多用于与中国的贸易,或者用于满足当地的需求。《史记·西南夷列传》或是中国最早记载有胡椒的文献。据《史记》的记录,汉武帝在建元六年(前135年)派遣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南越王用“枸酱”来款待唐蒙,并告诉唐蒙“枸酱”是从夜郎牁江(今北盘江)运到番禺城(今广州市附近)的。当唐蒙回到长安后,又从商人处得知夜郎市场上的“枸酱”出自蜀地(今四川)。根据李时珍的考证,现今多认为“枸酱”或“蒟酱”指的是胡椒属植物蒌叶,也有一些不同观点,西晋嵇含所著之《南方草木状》认为那是荜拨,亦有后人认为那是胡椒;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蒟酱是枳椇、枸杞或魔芋。胡椒在魏晋以前便已为中国所知晓,而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唐朝。攀援状藤本植物。茎略膨大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叶厚,近革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稀有近圆形,长10~15厘米,宽5~9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常稍偏斜,两面均无毛;叶脉5~7条,稀有9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5~5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自基出,最外1对极柔弱,网状脉明显;叶柄长1~2厘米,无毛;叶鞘延长,长常为叶柄之半。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没有花被;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无毛;苞片匙状长圆形,长3~5厘米,中部宽约8毫米,顶端阔而圆,与花序轴分离,呈浅杯状,狭长处与花序轴合生,仅边缘分离;雄蕊2枚,花药肾形,花丝粗短;子房球形,柱头3~4,稀有5。浆果球形,无柄,直径3~4毫米,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时干后变黑色。花期6~10月。胡椒原产东南亚,现广植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等省区均有栽培。胡椒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温度22-28℃及年降雨量1800—2800mm的地区,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荫蔽,成龄期要阳光充足,宜选静风环境栽培,要求土层深厚、肥沃、通气、保水力强、微酸性的土壤。胡椒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生长慢,耐热、耐寒、耐旱、耐风、耐剪、易移植。不耐水涝。栽培土质以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排水、光照需良好。优良插条标准为:长度30~40厘米,5~7节;蔓龄4~6个月,粗6厘米以上;气根发达,且都是“生根”;插条顶端二节各带一个分枝和10~15片叶,腋芽发育饱满;没有病虫害和机械损伤。一般按整型的要求割下主蔓,立即按标准切取插条,切口要平滑,防止破裂。插条要边切边蘸水,置于阴凉处,准备育苗或直接定植。育苗的苗圃地宜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苗圃四周要挖排水沟,起畦高25厘米,宽1米,畦面要平整。育苗时按行距20厘米开成50°的斜面,在斜面上按株距10厘米排列插条,使气根紧贴土壤,插条顶端二节露出地面,盖土后压紧,随即淋足水和荫蔽,荫蔽度90%%左右。常淋水保湿,直至成活。插条培育一个月左右便可出圃。胡椒怕积水,应选缓坡地、排水良好的平地和透水好的土壤种植。椒园面积不宜过大,一般3~5亩为宜。椒园最好为长方形,东西走向,周围营造防护林或保留原生林带。椒园应有排水系统,排除积水。椒园四周离防护林2米,离胡椒5米,挖大沟,沟宽约100厘米,深80厘米;园内约每隔15株设一条纵沟,宽60厘米,深50厘米;行间设小沟,使互相连通,以利排水,减少水害和病害。先划出防护林带,接着深耕30厘米,除净园内树桩、树根、杂物等。坡度在5°以下的修大梯田,田面宽6米种二行。坡度有5°以上的修小梯田,种一行。梯田内侧挖一条小排水沟。在平地、缓坡地和大梯田,也可采用垄栽,有利于排水和防病。植穴宽80厘米,深6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曝晒一个月后回土,施充分腐熟、干净、细碎的有机肥30公斤,过磷酸钙25~5公斤,与表土充分混匀踏紧,做成土堆,准备定植。提供胡椒攀缠生长的树叫活支柱。采用的活支柱有刺桐、厚皮树、牛尾棱、苹婆树、槟榔、椰子、菠萝蜜等。采用活支柱应注意修枝和施肥管理。还有一种支柱是石柱。一般石柱茎部粗13~15厘米,端部粗10~12厘米,长约3米(包括入土部分70厘米)。且大小比较均匀。石柱靠近地面部分的直径如小于12厘米则容易被强台风刮断。栽植密度和时期。一般株行距2×5米。土壤肥沃可用2×3米,瘦瘠地可用2×2米。定植在春秋两季较为适宜。定植宜在阴天和晴天的下午进行。土壤湿度过大时不宜定植。定植方法。定植方向应与梯田的走向一致。定植时距柱20厘米,挖穴深30厘米,坡面成50°斜面,并压实。种单苗时,种苗对着柱放置;种双苗时,种苗对着柱呈“八字”形放置。每条种苗上端1~2节露出土面,种苗根系紧贴斜面,分布均匀,自然伸展,随即盖土压紧,在种苗两侧施腐熟的在机肥5公斤,然后再回土做成中间呈锅底形的土堆,盖草、遮荫和淋足定根水。荫蔽度80%%~90%%为宜。植后1~2天淋水一次,成活后淋水可逐渐减少。定植一年内都要保持荫蔽,切勿让太阳晒坏椒头,引起幼苗死亡。植后如有死株,要及时补种。椒苗抽出新蔓时,要及时栽支柱。要注意松土、除草、施肥和绑蔓。(1)幼龄椒施肥,应以含氮较多的水肥为主,配合有机肥和少量化肥,贯彻勤施薄施,生长旺季多施的原则。春季施有机肥和磷肥。每株施腐熟的牛粪堆肥3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并结合施肥时进行扩穴改土。在植株两旁和椒头正面轮流穴施。初次肥穴在椒头一方,穴内壁离椒头60厘米,使肥穴和植穴连通。肥穴宽30厘米,长80~100厘米,深70厘米。施肥时选将表土回穴至一半,然后下肥,将表土和肥料充分混匀,回土时要压紧,并稍高出地面,以防肥穴积水。扩穴改土应在植株封顶放花前完成。(2)生长正常期,每隔20~30天施水肥一次。水肥由人畜粪尿和绿叶沤制而成。一龄椒每次每株施2~3公斤。如果水肥浓度低,每担可加复合肥2公斤。水肥一般在植株正面和两旁轮换沟施。在每次割蔓前施一次质量较好的水肥和每株加强复合肥1公斤,以促进植株生长。冬季一般不宜施速效氮肥。应施钾肥和复合肥。每株1公斤,也可施火烧土,每株10~15公斤,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3)结果树施肥:应根据胡椒开花结果的各个物候期对养分的需求进行。一般每个结果周期施肥4~5次。每株施肥量大致为:牛粪或堆肥30~40公斤,饼肥1公斤,水肥40~50公斤,尿素2~3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氯化钾4公斤,复合肥1公斤。中国主要植椒区,一般采用留蔓6~8条,剪蔓4~5次的整型方法,植后2~3年封顶投产,产量较高。中小椒抽生新蔓时,多余的芽和蔓要及时切除。结果椒顶部树冠过大和枝条过密时,必须把顶部的老弱枝和徒长枝剪除,外围过长的枝短截,保持树冠上下平衡,大小一致和通风透光,使其充分利用光能和减少病害的发生。中小椒及时绑蔓,能使气根发达和牢固地吸附于支柱上,在新蔓长出3~4节时,每隔10~15天绑蔓一次。用柔软的麻皮在蔓的节下将几条主蔓分布均匀地绑于支柱上,尽量使主蔓每节都紧贴于支柱上。在换柱的方向,主蔓间的距离要宽些,便于以后更换支柱,结果椒每年绑蔓1~2次,每隔50~60厘米用塑料绳绑一道。胡椒一年四季都可开花结果。中小椒必须摘花,才能使植株正常生长。二龄植株,冠幅达120厘米以上时,可保留植株下部花穗,让其结果,但要加强施肥管理,才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结果椒,在海南省一般留春花,湿度较低的地区,一般留春花、夏花。其他季节抽生的花穗,一律摘除。胡椒怕积水。在雨季,必须及时做好椒园的排水工作。在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水。最好采用喷灌,起畦栽培的,也可进行沟灌。沟灌水位不能超过垄沟的2/3,让其慢慢渗透。一般不宜采用淹灌,防止水害和病害传播。胡椒具有温中止痛,下气消痰,开胃进食的功效,主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癫痫,风虫牙痛,蜈蚣咬伤等,胡椒的功效《新修本草》和《本草经疏》中有记载。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②《海药本草》:去胃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汤服。(《食疗本草》)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5克。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寿域神方》)治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线扎好,饭锅上蒸七次,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滚水下,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热作饥,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镜》)治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5克(末),生姜50克(微煨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惠方》)治翻胃及不怕饮食:半夏(汤洗十遍)、胡椒。上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方》)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四十丸。(《证治要诀》)治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治霍乱吐泻: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5克。(《仁斋直指方》)治疟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细末,用小瓶装好,不令泄气,再用蝉蜕研末,亦以瓶装之(蝉退要用全的,连头、足用)。用时每药分量只要如黄豆大,合成一处,用普通膏药一张,将药放在中间,在期前两小时至四小时以内,贴于背后天柱穴,愈后再将膏药撕去。(《中医杂志》(9):500,1956)治缺钙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鸡蛋皮两个。将上药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十四包。每日一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小肠淋,沙石难出,疼痛:胡椒、朴硝各50克。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温汤调下10克,并二服。(《圣济总录》二拗散)治阴囊湿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韩氏医通》)治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七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一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内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剂。1岁以下每次3~5克,3岁以下5~5克,一般不超过2克,每日3次,连服1~3天为一疗程。如有脱水现象须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20例,痊愈18例,好转2例。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儿脐眼,外贴暖脐膏,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观察40例,均有效。穴位注射:取白胡椒研碎蒸馏制成50%注射液,行穴位注射。取穴:天枢、足三里。小儿每穴2毫升,成人每穴5毫升,两侧交替应用。治疗42例,经治1~5次(一般1~3次)均获痊愈。取白胡椒7粒,新鲜鸡蛋1个。先将鸡蛋钻一小孔,然后把白胡椒装入鸡蛋内,用面粉封孔,外以湿纸包裹,放入蒸笼内蒸熟。服时剥去蛋壳,将鸡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儿每日1个。1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二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试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肾炎患者外,其余5例均治愈。将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钟,取出切成2或4瓣,用于穴位埋藏。选穴:膏盲,定喘,脚骨前压痛点(天突至膻中穴之间的压痛点),膻中,肺俞。治疗时胸前、背后各取1穴,切开1厘米长、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钳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胀感和喉头发热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盖好敷料,不必缝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须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将白胡椒制成10%的注射液,行穴位注射;进针后待有酸麻胀感时快速注入7~0毫升(成人量)药液。选穴:大椎,定喘,膏盲,肺俞;配穴:通气,膻中,丰隆,孔最。可交替选用,每次2~3穴。7~10天为一疗程,连续二个疗程可望不咳不喘。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捏压时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压无刺激时,需重新更换。一般宜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疗程。取穴:神经衰弱-枕、肾、神门;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质下、额、心。初步观察,对失眠、头痛、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对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疗效较差。先取紫皮蒜捣烂,再加入细胡椒粉(2:1)共捣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先用三棱针在双侧耳背静脉点刺放血;并在一侧耳轮脚凹陷处划破表皮(1~2厘米长的竖切口),双耳交替划割。按无菌操作进行。然后取椒蒜泥约米粒大放于胶布上,贴在切口处固定。每4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天。观察各种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痤疮、神经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共219例,治愈156例(2%),进步56例(1%)。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一般无不良反应,仅极个别病人治疗后诉心慌,烦躁。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腻,助消化;胡椒性温热,对胃寒所致的胃腹冷痛、肠鸣腹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并治疗风寒感冒;黑胡椒的辣味比白胡椒强烈,香中带辣,祛腥提味,更多的用于烹制内脏、海鲜类菜肴;白胡椒的药用价值较大,可散寒、健胃等,可以增进食欲、助消化,促发汗;还可以改善女性白带异常及癫痫症。胡椒适宜胃寒反胃、呕吐清水、心腹冷痛、泄泻冷痢、食欲不振、慢性胃炎、胃内停水者以及感受风寒或遭受雨淋之人服食。胡椒与鱼、肉、鳖、蕈诸物同食,可防食物中毒。凡阴虚有火、内热素盛、干燥综合症、糖尿病以及咳嗽、吐血、咽喉口齿目疾和痔疮患者忌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高血压患者也不宜吃胡椒。在历史的流通中,胡椒作为香料随着船队漂洋过海牵动了经济,融入了文化,促进了交流。东方香料是中世纪最昂贵的物品之一,胡椒被称为“黑色黄金”。当时,人们常用“贵如胡椒”来形容某件商品很贵重,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则被称为“胡椒袋子”。外果皮由1列表皮及2~3列下皮层细胞组成,下皮层中夹有较多黄色石细胞群。中果皮薄壁组织中有大型油细胞分布,并有细小纸管束散在。内果皮为1列黄色石细胞,内壁特厚。种皮为2~3列压缩状长形细胞,棕色至暗棕色,内为1列透明细胞。外胚乳最外2~3列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内层细胞中含淀粉粒,并有黄棕色或黄绿色油细胞散在。胡椒果实含多种酰胺类化合物:胡椒碱,胡椒酰胺,次胡椒酰胺,胡椒亭碱,胡椒油碱B,几内亚胡椒酰胺,假荜茇酰胺A,胡椒酸胶-C5:1(2E),胡椒酰胺-C7:1(6E),胡椒酰胺-C7:2(2E,6E),胡椒酰胺-C9:1(8E),胡椒酰胺-C9:2(2E,8E),胡椒酰胺-C9:3(2E,4E,8E),1(癸-(2E,4E)-二烯酰)四氢毗咯,1-(十二碳-(2E,4E)-二烯酰)四氢吡咯,N-反式阿魏酰哌啶,类阿魏酰哌啶,二氢类阿魏酰哌啶,墙草碱,N-异丁基二十碳-2E,4E,8Z-三烯酰胺,N-异丁基十八碳-2E,4E-二烯酰胺,N-反式阿魏酰酪胺,类对香豆酰哌啶,N-异丁基碳-反-2-反-2二烯酰胺,二氢胡椒酰胺,二氢胡椒碱等。又含挥发油,内有:向日葵素,二氢香苇醇,氧化丁香烯,隐品酮,顺式-对-2-稀-1-醇,顺式-2,8-二烯-1-醇,反式-松香苇醇胡椒酮(pipertone),倍半香桧烯,β-蒎酮(β-pinone),1,1,4-三甲基环庚-2,4-二烯-6-酮,松油-1-烯-5-醇(1-terpinen-5-o1),-3,8(9)-二烯-1-醇,N-甲酰哌啶,荜澄茄-5,10(15)-二烯-4-醇,对聚伞花素-8-醇甲醚等。(1)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显红色,渐变红棕色,后转棕褐色。(2)取本品粉末5g,加无水乙醇5m1,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胡椒碱对照品,置棕色量瓶中,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1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丙酮(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①《本草衍义》: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验.过剂则走气。大肠寒滑亦用,须各以他药。②朱震亨:胡椒性燥,食之快膈,喜食者众,大伤脾胃肺气,久则气大伤,凡病气疾人,益大其祸也。③《纲目》: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医氏不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拨未巳,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止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时珍窃思此说虽是,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可执一也。④《本草经疏》:胡椒,其味辛,气大温,性虽无毒,然辛温太甚,过服未免有害,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总因肠胃为寒冷所乘,以致脏腑不调。痰气逆上,辛温暖肠胃而散风冷,则痰气降,脏腑和,诸证悉瘳矣。凡胃冷呕逆,宿食不清,或霍乱气逆,心腹冷痛,或大肠虚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积冷,四肢如冰,兼杀一切鱼肉鳖蕈等毒,诚为要品;然而血有热,与夫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齿浮鼻衄,肠风脏毒,痔漏泄澼等证,切勿轻饵,误服之,能令诸病即时作剧,慎之慎之。⑤《本草求真》:胡椒比之蜀椒,其热更甚。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内滞,肠滑冷痢,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气既除,而病自可愈也。但此上有除寒散邪之力。非同桂、附终有补火益元之妙。况走气动火,阴热气薄,最其所忌。⑥《本草便读》:胡椒,能宣能散,开豁胸中寒痰冷气,虽辛热燥散之品,而又极能下气,故食之即觉胸膈开爽。又能治上焦浮热,口齿诸病。至于发疮助火之说,亦在用之当与不当耳。卡瓦胡椒(PipermethysticumForst)是胡椒科多年生直立灌木类药用植物,产于南太平洋诸岛,根和根茎入药,有效部位为脂溶性树脂部分。近年来卡瓦胡椒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当作食品补充剂,用来调节压力、焦虑、抑郁等失眠问题和心理问题。在南太洋斐济岛国,土著人视卡瓦根为圣物,他们认为饮用卡瓦酒的神奇感觉是上帝神灵的感召。随着南太平洋群岛的开放卡瓦胡椒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卡瓦胡椒也走向了世界。卡瓦胡椒的主要药效成分是卡瓦内酯(Kavalactones)、麻醉椒碱、醉椒素(Kawain)等,能够双向调节神经递质,具有抗焦虑和抑郁、镇静催眠、局部麻醉、抗惊厥等多种作用,且未观察到药物依赖性。早在1990年,德国联邦卫生局就批准卡瓦胡椒用于治疗焦虑症,英国将其收入《植物药典》,美国将其收入新版《美国药典》,欧美许多国家将卡瓦胡椒列为非处方药或处方药。卡瓦胡椒(PipermethysticumFost)所含的二氢醉椒素和二氢醉椒脂素有明显的使肌肉松弛的作用,它们的止痛效果胜过阿斯匹林。因卡瓦根具有天然活性物质,能够作用于大脑情感中枢发挥其生理效应,放松心身,饮用卡瓦酒能减轻压力、缓解焦虑、纠正抑郁,促进睡眠,以成为现代人的心理保健偏方。近年来世界上推荐卡瓦胡椒作为食品补充剂。1995年卡瓦胡椒成为德国销售最好的20味草药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畅销的16种草药之一。卡瓦胡椒与所制成的酒称卡瓦(咔哇,Kava,Kawx),南太平洋岛国民间医生把卡瓦(咔哇)奉为“圣药”,土著居民则把卡瓦当作“地位最高的植物”。夏威夷人一度规定“偷喝卡瓦处以死刑”,足见该植物是何等重要。19世纪起,欧美科学家从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及临床研究证实,卡瓦主要成分是卡瓦内酯、麻醉椒苦素,醉椒素(Kawain),二氢椒素等,能够双向调节神经递质,减轻压力,缓焦虑,战胜抑郁,松弛肌肉,消除疲劳,解除失眠,发挥意想不到效果。于是英国将卡瓦收入《植物药典》,美国收入新版《美国药典》,欧美许多国家将卡瓦列为非处方药或处方药。1992年卡瓦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为精神健康食品,在法国卡瓦的出现几乎使常规安眠药变得无人问津。在日本人们把卡瓦作为减轻精神压力、稳定心理平衡、改善睡眠的健康品。早在1995年,美国科学家喀瑟和麦隆教授在合著的《第一健康》和《卡瓦、压力、焦虑和失眠的天然答案》提出: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失眠的根源,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草药——卡瓦是解决压力、焦虑、抑郁等失眠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天然答案。卡瓦胡椒,在南太平洋岛国,当地人取根部晒干后,磨成粉末加水调制成一种饮料,称卡瓦酒。卡瓦酒与我们生活中的酒是不同的,卡瓦酒不含酒精。是纯植物小剂。喝了卡瓦酒后舌尖会先麻木,继而精神镇静、全身松弛,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与舒适。与烈性酒不同的是,卡瓦酒让人友善、和蔼并愿意接受生活。将卡瓦根晒干,用剪刀剪成黄豆粒大小,取适量10-20克放入家用果汁、豆浆机中粉碎。胡椒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香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用途。在中国,胡椒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将对中国的胡椒研究进行综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胡椒起源于印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随着贸易的发展,胡椒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调味品和香料。在中国,胡椒的传入可追溯到汉代,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胡椒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其中海南的胡椒产量最大。中国对胡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胡椒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胡椒的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在栽培技术方面,中国科研人员针对胡椒的生长习性、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国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胡椒栽培技术。在化学成分方面,科研人员对胡椒中的主要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为其药理作用和加工工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药理作用方面,研究表明胡椒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治疗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在加工工艺方面,中国科研人员对胡椒的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进行了广泛研究,开发出多种新型的胡椒产品,提高了胡椒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胡椒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香料,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对胡椒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主要趋势包括:新品种培育:通过基因工程等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抗病、抗虫、高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胡椒,提高我国胡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栽培技术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胡椒的生长习性、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提高胡椒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深入挖掘胡椒中的活性成分,开发出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新型化合物,为药物研发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新的原料。加工工艺与产品开发:进一步优化胡椒的加工工艺,开发出更多新型的胡椒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产业化和市场拓展:加强与国际胡椒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胡椒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市场占有率。中国对胡椒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对胡椒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推动我国胡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胡椒(PipernigrumL.),胡椒科胡椒属的攀援状藤本植物。亮白清洁肌肤。助消化。治感冒。胡椒的茎略膨大;叶片为厚革质,叶片的形状为阔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为雌雄同株,没有花被;穗状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子房为球形;浆果为球形,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时干后变黑色;花期6-10月。《本草纲目》曰:“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外国概称“胡”,故名胡椒。胡椒原产东南亚,现广植于热带地区,中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胡椒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温度22-28℃及年降雨量1800—2800mm的地区,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荫蔽,成龄期要阳光充足,宜选静风环境栽培,要求土层深厚、肥沃、通气、保水力强、微酸性的土壤;胡椒的繁殖方法为扦插繁殖。胡椒具有温中止痛,下气消痰,开胃进食的功效,主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癫痫,风虫牙痛,蜈蚣咬伤等,胡椒的功效《新修本草》和《本草经疏》中有记载;胡椒是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可加工成胡椒粉。东方香料是中世纪最昂贵的物品之一,胡椒被称为“黑色黄金”。当时,人们常用“贵如胡椒”来形容某件商品很贵重,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则被称为“胡椒袋子”。“胡椒”由“胡”字与“椒”字组合而来。“胡”原意指称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也指外来的植物。“椒”则指某些种子或果实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时代便被用作香料。虽然胡椒也生长于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但它最主要的来源是在印度,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喀拉拉邦。早在3000多年前,胡椒便由印度传到了埃及和欧洲。黑胡椒被称为“香料之王”,在历史上它曾担任过货币样的角色,就是李时珍讲的“以充土贡”,可以代替地租使用,能流通。在中世纪结束前,欧洲、中东与北非市场上的胡椒都出自印度的马拉巴尔地区。在16世纪,胡椒开始在爪哇岛、巽他群岛、苏门答腊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来西亚与东南亚的其他地区进行栽培,但这些地区种植的胡椒大多用于与中国的贸易,或者用于满足当地的需求。《史记·西南夷列传》或是中国最早记载有胡椒的文献。据《史记》的记录,汉武帝在建元六年(前135年)派遣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南越王用“枸酱”来款待唐蒙,并告诉唐蒙“枸酱”是从夜郎牁江(今北盘江)运到番禺城(今广州市附近)的。当唐蒙回到长安后,又从商人处得知夜郎市场上的“枸酱”出自蜀地(今四川)。根据李时珍的考证,现今多认为“枸酱”或“蒟酱”指的是胡椒属植物蒌叶,也有一些不同观点,西晋嵇含所著之《南方草木状》认为那是荜拨,亦有后人认为那是胡椒;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蒟酱是枳椇、枸杞或魔芋。胡椒在魏晋以前便已为中国所知晓,而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唐朝。攀援状藤本植物。茎略膨大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叶厚,近革质,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稀有近圆形,长10~15厘米,宽5~9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圆,常稍偏斜,两面均无毛;叶脉5~7条,稀有9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5~5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自基出,最外1对极柔弱,网状脉明显;叶柄长1~2厘米,无毛;叶鞘延长,长常为叶柄之半。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没有花被;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总花梗与叶柄近等长,无毛;苞片匙状长圆形,长3~5厘米,中部宽约8毫米,顶端阔而圆,与花序轴分离,呈浅杯状,狭长处与花序轴合生,仅边缘分离;雄蕊2枚,花药肾形,花丝粗短;子房球形,柱头3~4,稀有5。浆果球形,无柄,直径3~4毫米,成熟时红色,未成熟时干后变黑色。花期6~10月。胡椒原产东南亚,现广植于热带地区,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云南等省区均有栽培。胡椒适宜生长于年平均温度22-28℃及年降雨量1800—2800mm的地区,苗期和定植初期需荫蔽,成龄期要阳光充足,宜选静风环境栽培,要求土层深厚、肥沃、通气、保水力强、微酸性的土壤。胡椒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生长慢,耐热、耐寒、耐旱、耐风、耐剪、易移植。不耐水涝。栽培土质以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排水、光照需良好。优良插条标准为:长度30~40厘米,5~7节;蔓龄4~6个月,粗6厘米以上;气根发达,且都是“生根”;插条顶端二节各带一个分枝和10~15片叶,腋芽发育饱满;没有病虫害和机械损伤。一般按整型的要求割下主蔓,立即按标准切取插条,切口要平滑,防止破裂。插条要边切边蘸水,置于阴凉处,准备育苗或直接定植。育苗的苗圃地宜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苗圃四周要挖排水沟,起畦高25厘米,宽1米,畦面要平整。育苗时按行距20厘米开成50°的斜面,在斜面上按株距10厘米排列插条,使气根紧贴土壤,插条顶端二节露出地面,盖土后压紧,随即淋足水和荫蔽,荫蔽度90%%左右。常淋水保湿,直至成活。插条培育一个月左右便可出圃。胡椒怕积水,应选缓坡地、排水良好的平地和透水好的土壤种植。椒园面积不宜过大,一般3~5亩为宜。椒园最好为长方形,东西走向,周围营造防护林或保留原生林带。椒园应有排水系统,排除积水。椒园四周离防护林2米,离胡椒5米,挖大沟,沟宽约100厘米,深80厘米;园内约每隔15株设一条纵沟,宽60厘米,深50厘米;行间设小沟,使互相连通,以利排水,减少水害和病害。先划出防护林带,接着深耕30厘米,除净园内树桩、树根、杂物等。坡度在5°以下的修大梯田,田面宽6米种二行。坡度有5°以上的修小梯田,种一行。梯田内侧挖一条小排水沟。在平地、缓坡地和大梯田,也可采用垄栽,有利于排水和防病。植穴宽80厘米,深6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曝晒一个月后回土,施充分腐熟、干净、细碎的有机肥30公斤,过磷酸钙25~5公斤,与表土充分混匀踏紧,做成土堆,准备定植。提供胡椒攀缠生长的树叫活支柱。采用的活支柱有刺桐、厚皮树、牛尾棱、苹婆树、槟榔、椰子、菠萝蜜等。采用活支柱应注意修枝和施肥管理。还有一种支柱是石柱。一般石柱茎部粗13~15厘米,端部粗10~12厘米,长约3米(包括入土部分70厘米)。且大小比较均匀。石柱靠近地面部分的直径如小于12厘米则容易被强台风刮断。栽植密度和时期。一般株行距2×5米。土壤肥沃可用2×3米,瘦瘠地可用2×2米。定植在春秋两季较为适宜。定植宜在阴天和晴天的下午进行。土壤湿度过大时不宜定植。定植方法。定植方向应与梯田的走向一致。定植时距柱20厘米,挖穴深30厘米,坡面成50°斜面,并压实。种单苗时,种苗对着柱放置;种双苗时,种苗对着柱呈“八字”形放置。每条种苗上端1~2节露出土面,种苗根系紧贴斜面,分布均匀,自然伸展,随即盖土压紧,在种苗两侧施腐熟的在机肥5公斤,然后再回土做成中间呈锅底形的土堆,盖草、遮荫和淋足定根水。荫蔽度80%%~90%%为宜。植后1~2天淋水一次,成活后淋水可逐渐减少。定植一年内都要保持荫蔽,切勿让太阳晒坏椒头,引起幼苗死亡。植后如有死株,要及时补种。椒苗抽出新蔓时,要及时栽支柱。要注意松土、除草、施肥和绑蔓。(1)幼龄椒施肥,应以含氮较多的水肥为主,配合有机肥和少量化肥,贯彻勤施薄施,生长旺季多施的原则。春季施有机肥和磷肥。每株施腐熟的牛粪堆肥30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并结合施肥时进行扩穴改土。在植株两旁和椒头正面轮流穴施。初次肥穴在椒头一方,穴内壁离椒头60厘米,使肥穴和植穴连通。肥穴宽30厘米,长80~100厘米,深70厘米。施肥时选将表土回穴至一半,然后下肥,将表土和肥料充分混匀,回土时要压紧,并稍高出地面,以防肥穴积水。扩穴改土应在植株封顶放花前完成。(2)生长正常期,每隔20~30天施水肥一次。水肥由人畜粪尿和绿叶沤制而成。一龄椒每次每株施2~3公斤。如果水肥浓度低,每担可加复合肥2公斤。水肥一般在植株正面和两旁轮换沟施。在每次割蔓前施一次质量较好的水肥和每株加强复合肥1公斤,以促进植株生长。冬季一般不宜施速效氮肥。应施钾肥和复合肥。每株1公斤,也可施火烧土,每株10~15公斤,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3)结果树施肥:应根据胡椒开花结果的各个物候期对养分的需求进行。一般每个结果周期施肥4~5次。每株施肥量大致为:牛粪或堆肥30~40公斤,饼肥1公斤,水肥40~50公斤,尿素2~3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氯化钾4公斤,复合肥1公斤。中国主要植椒区,一般采用留蔓6~8条,剪蔓4~5次的整型方法,植后2~3年封顶投产,产量较高。中小椒抽生新蔓时,多余的芽和蔓要及时切除。结果椒顶部树冠过大和枝条过密时,必须把顶部的老弱枝和徒长枝剪除,外围过长的枝短截,保持树冠上下平衡,大小一致和通风透光,使其充分利用光能和减少病害的发生。中小椒及时绑蔓,能使气根发达和牢固地吸附于支柱上,在新蔓长出3~4节时,每隔10~15天绑蔓一次。用柔软的麻皮在蔓的节下将几条主蔓分布均匀地绑于支柱上,尽量使主蔓每节都紧贴于支柱上。在换柱的方向,主蔓间的距离要宽些,便于以后更换支柱,结果椒每年绑蔓1~2次,每隔50~60厘米用塑料绳绑一道。胡椒一年四季都可开花结果。中小椒必须摘花,才能使植株正常生长。二龄植株,冠幅达120厘米以上时,可保留植株下部花穗,让其结果,但要加强施肥管理,才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结果椒,在海南省一般留春花,湿度较低的地区,一般留春花、夏花。其他季节抽生的花穗,一律摘除。胡椒怕积水。在雨季,必须及时做好椒园的排水工作。在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水。最好采用喷灌,起畦栽培的,也可进行沟灌。沟灌水位不能超过垄沟的2/3,让其慢慢渗透。一般不宜采用淹灌,防止水害和病害传播。胡椒具有温中止痛,下气消痰,开胃进食的功效,主治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癫痫,风虫牙痛,蜈蚣咬伤等,胡椒的功效《新修本草》和《本草经疏》中有记载。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②《海药本草》:去胃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治五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胡椒酒服之,亦宜汤服。(《食疗本草》)治心下大痛:胡椒四十九粒,乳香5克。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寿域神方》)治胃痛:大红枣(去核)七个,每个内入白胡椒七粒,线扎好,饭锅上蒸七次,共捣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温滚水下,如壮实者用十丸。服后痛止,而胃中作热作饥,以粥饭压之即安。此寒食痰次皆治。(《百草镜》)治反胃呕哕吐食,数日不定:胡椒5克(末),生姜50克(微煨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惠方》)治翻胃及不怕饮食:半夏(汤洗十遍)、胡椒。上等分,为细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百一选方》)治翻胃: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四十丸。(《证治要诀》)治夏月冷泻及霍乱:胡椒碾末,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治霍乱吐泻: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5克。(《仁斋直指方》)治疟疾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白胡椒,研细末,用小瓶装好,不令泄气,再用蝉蜕研末,亦以瓶装之(蝉退要用全的,连头、足用)。用时每药分量只要如黄豆大,合成一处,用普通膏药一张,将药放在中间,在期前两小时至四小时以内,贴于背后天柱穴,愈后再将膏药撕去。(《中医杂志》(9):500,1956)治缺钙抽搐:白胡椒二十粒,鸡蛋皮两个。将上药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十四包。每日一包,开水冲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小肠淋,沙石难出,疼痛:胡椒、朴硝各50克。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温汤调下10克,并二服。(《圣济总录》二拗散)治阴囊湿疹:胡椒十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二次。(《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治风虫牙痛:胡椒、荜拨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卫生易简方》)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韩氏医通》)治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七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一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③《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破血堕胎,发疮损目,故孕妇及阴虚内热,血证痔患,或有咽喉口齿目疾者皆忌之。绿豆能制其毒。内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剂。1岁以下每次3~5克,3岁以下5~5克,一般不超过2克,每日3次,连服1~3天为一疗程。如有脱水现象须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20例,痊愈18例,好转2例。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儿脐眼,外贴暖脐膏,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观察40例,均有效。穴位注射:取白胡椒研碎蒸馏制成50%注射液,行穴位注射。取穴:天枢、足三里。小儿每穴2毫升,成人每穴5毫升,两侧交替应用。治疗42例,经治1~5次(一般1~3次)均获痊愈。取白胡椒7粒,新鲜鸡蛋1个。先将鸡蛋钻一小孔,然后把白胡椒装入鸡蛋内,用面粉封孔,外以湿纸包裹,放入蒸笼内蒸熟。服时剥去蛋壳,将鸡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儿每日1个。10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二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试治6例,除1例10年的慢性肾炎患者外,其余5例均治愈。将白胡椒粒放入75%酒精中泡30分钟,取出切成2或4瓣,用于穴位埋藏。选穴:膏盲,定喘,脚骨前压痛点(天突至膻中穴之间的压痛点),膻中,肺俞。治疗时胸前、背后各取1穴,切开1厘米长、5厘米深之切口,用止血钳伸入作穴位按摩,患者有酸麻胀感和喉头发热感,再把胡椒瓣放入穴位,盖好敷料,不必缝合,7天做1次,一般需做2~3次。胡椒不被吸收,故须注意局部感染。亦可将白胡椒制成10%的注射液,行穴位注射;进针后待有酸麻胀感时快速注入7~0毫升(成人量)药液。选穴:大椎,定喘,膏盲,肺俞;配穴:通气,膻中,丰隆,孔最。可交替选用,每次2~3穴。7~10天为一疗程,连续二个疗程可望不咳不喘。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捏压时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压无刺激时,需重新更换。一般宜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疗程。取穴:神经衰弱-枕、肾、神门;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质下、额、心。初步观察,对失眠、头痛、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对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疗效较差。先取紫皮蒜捣烂,再加入细胡椒粉(2:1)共捣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先用三棱针在双侧耳背静脉点刺放血;并在一侧耳轮脚凹陷处划破表皮(1~2厘米长的竖切口),双耳交替划割。按无菌操作进行。然后取椒蒜泥约米粒大放于胶布上,贴在切口处固定。每4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天。观察各种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