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课件_第1页
文化经济学课件_第2页
文化经济学课件_第3页
文化经济学课件_第4页
文化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学

第一节

文化、文化经济的内涵与属性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的核心有两部分,一是传统思维,即历史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选择的思维;二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的价值观。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讲,文化是指人们习得并遵从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构成了人们的主观模式。本书中文化经济概念,介于文化狭义与广义概念之间,从对文化概念的梳理中,我们大体能看清文化与文化经济的从属关系。

二、文化经济的概念

文化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它以精神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业为表现形态,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与以往经济形态相比,文化经济不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发展支撑,以稀缺性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是以智力资源、智慧集合为依托,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包含精神生产、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三个核心部分的经济新形态。三、文化经济的属性(一)文化经济的创新性文化作为产业链式文化经济的物化结构,创新属性的存在推动产业链内容体系的丰富,产业链条上游以丰富的时代文化内容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为主体,下游以信息文化休闲产品、信息技术产品的周期性信息发布等为主体,以及推动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符号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联结,使创意与内容实现完美结合。

(二)文化经济的可持续性文化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集中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利用文化和智力等动力元素开发知识财富,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发展优势。(三)文化经济的空间性文化经济存在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地理空间是有形空间,以好莱坞、百老汇为代表,其文化经济的行为有着确定、清晰的地理标志;文化空间属于无形空间,以文艺演出经济、出版经济为代表,其文化产品的形式已经远远超过文化经济行为的地理约束。

(四)文化经济的非物质性文化产业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非物质生产的特征,文化经济时代到来的标志是心理和精神的需要超越物质需求,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文化经济时代,在许多方面,“意味”成为真正的价值,而物质产品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五)文化经济的成本特殊性和文化、经济属性

1.文化属性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深度交融发展的产物,其文化含量丰富,文化属性尽显。在文化经济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

2.经济属性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产业,使文化具有了经济属性,文化中渗透经济、商品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文化经济的职能与过程一、文化经济的职能

(一)产业结构调整职能文化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兴经济部门。纵观文化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文化经济对科技、经济、社会、文化、信息发展和变化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发挥了主导作用,正强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及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剧了每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社会竞争及文化竞争,并以其特殊的改革力量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二)经济结构优化职能地域文化经济的发展兼具整合、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对驱动区域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效能。一方面,通过文化品牌和地域精神的构建,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以产业链形式体现地域文化内涵,进而形成相关文化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合理发挥地域主题文化能力的作用,科学分析与调整经济文化、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文化经济发展,建立高效发展的文化经济体系,实现地域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三)心灵治愈及经济拉动职能文化经济根植于文化兼具经济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其是抚慰人们心灵、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从文化经济的这一职能来看,文化产品不够喜闻乐见、丰富多样,没有精神和价值支撑,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会失去动力,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推动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其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的有机统一。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和威廉·鲍恩合作出版的《表演艺术——经济的悖论》一书,标志着文化经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1991年,国务院在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概念。到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逐步关注文化产业的经济助推价值,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直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经济的概念已呼之欲出。二、文化经济产生的过程第三节

文化经济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化经济市场的主体

文化经济市场的主体是指从事并参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生产、买卖行为的经营主体,是文化市场构成的基础元素。离开文化产品的买卖行为,文化经济市场难以形成,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买卖行为的实现离不开文化商品交换者。离开了文化商品、文化服务的买卖行为者即文化经济市场科学发展运行的行为使动者,文化经济市场主体便不复存在。因此,文化市场主体具有买卖使动身份的属性,其文化经济市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三维文化经济市场主体,其主要涵盖:自然人(个人)、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等)和国家法人(政府)三个方面。

文化经济市场的客体主要指文化经济消费者及由消费者需求而构成的文化经济市场的消费对象,即文化产品与相关服务。以文化经济相关产品和服务形成的不同文化消费者不同偏好来进行文化经济市场的细分。二、文化经济市场的客体第四节

文化经济学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文化经济学是关于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运用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涵盖文化产品、文化行业、文化市场等研究领域,并对其进行专业研究和分析。文化经济学最新发展动态是把艺术市场、文化遗产经济学、文化产业、文化资产评估、文化规制经济学等几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一、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文化因素一直被排除在正统的经济学分析之外,正如金斯波夫论述文化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性质时,指出的“这些学科包括艺术史、艺术哲学、社会学、法律、管理和经济学。——所有这些学科领域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学科的交织并不意味着艺术史家理解数理经济学,也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对前拉菲尔画派画家感兴趣。”文化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经济的规律。文化经济规律与文化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具有统一性,从某种层面来说,文化经济规律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运动的规律。一切文化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采用现代经济学的量化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文化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具有相似的意义空间,个人主义特征仍然凸显。在文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中行为对象的影响是外生的,文化在此模型中不作为内生性变量因素。(1)价值理论。(2)文化的可持续性理论。(3)文化资本理论。三、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文化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与文化一、古典经济学概述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一般讲的古典经济学指英国古典经济学。本书基本倾向于把从生产成本角度说明商品价值并基本上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都划入古典经济学派队伍。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一)亚当·斯密与《国富论》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该书对市场经济的根源、基础、实质、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所及覆盖欧美大陆。亚当·斯密也因此被世人尊称“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1.社会背景2.分工论3.价值规律4.资本积累5.经济自由主义6.制度与经济发展

(二)大卫·李嘉图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从斯密到李嘉图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李嘉图作为资产阶级的拥护者适应时代要求,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建立了严谨的理论体系。三、古典经济学与文化

经济活动中包含有文化因素,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由于文化概念过于宽泛,文化因素在解释经济活动现象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而古典经济学将文化作为经济分析的既定前提。古典经济学派的约翰·穆勒对文化因素非常关心,他认为,在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社会状态下,因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人们应该将更多的闲暇时间用来进行艺术、学术与体育等文化活动。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文化经济的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到目前为止,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完善阶段和成熟阶段。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平均分析与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

一、微观经济学概述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一)马歇尔与《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也是西方传统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整合过去和当时的各种经济学说构建起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成为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并且在许多领域提出了创造性见解,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其经济学体系在学界被视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因而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马歇尔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1.需求理论2.供给理论3.均衡价格理论4.收入分配理论(二)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拓展在马歇尔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一些追随者发展起来福利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一些追随者则在弥补其理论不足方面做出了贡献;另外还有美国边际主义经济学家克拉克的分配论,从而构建起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福利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

1.福利经济学2.垄断竞争理论三、广义文化经济学的产生

目前,一般将德国经济学马克斯·韦伯于1904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广义的文化经济学的正式诞生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众多经济学家对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标志着广义的文化经济学进入早期繁荣阶段。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与文化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严格而且固定的,对很多经济问题的分析二者缺一不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第三,研究方法不同。第四,基本假设不同第五,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一、宏观经济学概述(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长期受到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影响的凯恩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资本主义现实的矛盾撰写《通论》一书,正如其在写书前给戏剧家萧伯纳的信中所言,该书一出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的经济学革命,即“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通论》所体现的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性及凯恩斯主义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理论创新。2.政策创新。3.方法创新。二、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盛行的繁荣景象掩盖不了其理论自身存在的固有缺陷:缺乏微观基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货币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供给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价格刚性无系统论述等。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许多经济学家提出新的思想观点进行了完善和修正,从而使宏观经济学发展成为体系完善的理论。1.货币主义经济学2.新古典综合派

伴随着宏观经济学的成熟,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搭建了起来。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文化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模型的外生变量来分析,即广义文化经济学研究;二是将文化视为经济整体的一个特例来分析,即狭义文化经济学。三、文化经济学的发展与成熟第四节

文化经济学发展新动向

英国经济学家艾伦·皮科克在20世纪70年代将建筑文物的研究引入经济学,其相关著作成为文化遗产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近年来,对于考古地点、文物、建筑物、建筑群、艺术作品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问题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兴趣之一。一、文化遗产经济学

2002年,卡拉马提出文化资本既是个人的财产,也是企业、城市甚至国家财产的组成部分。同时效益指标这一概念也被应用到文化经济学中来,用于对非盈利机构的效益评估,比如艺术、遗产及教育和卫生等部门。二、文化资本评估理论

“文化经济地理学”这一概念近年来被频繁提及。地理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主要涉及全球化、城市化、产业集群、产业区、城市和区域发展等典型问题。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区位、空间和地方方面的研究,地理学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经济的就业、公司和产值等主要指标的地图绘制以及区位变动情况的分析等。四、文化经济地理学文化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文化产品价格、需求与供给一、文化产品价格(一)文化产品及其交换价值

将文化内容进行生产加工而形成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被称为文化产品。关于其外延和内涵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有各自不同的关注角度。国内学者认为,从文化产品的内容属性而言,其文化要素价值在产品的全部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至少要达50%,才能成为文化产品。而国外学术界则倾向于忽略文化产品的自然经济构成,将其视为可销售的、具有竞争性质量,能在个人装饰、社会陈列、娱乐和消遣、信息传递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发挥作用的产品。

(二)文化产品交换价值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文化产品中包含的价值量的多少决定了其交易价值大小,然而大多数文化产品都具有可重复性,文化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决定了其价值量的大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产品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而是具有外部性和社会性的产品,它对个人、群体、整个社会具有情感作用和价值观影响。

(三)文化产品的价格形成

文化产品的价格是在经济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不能单纯照搬传统经济学对物质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来确定,而应建立与其性质和特点相符、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产品的价格是由效用、成本、垄断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如供求与生产所花费的时间、历史沉积时间、产品的新奇性、成本与消费水平、消费偏好、流行时尚、政府调控、品牌等因素都将可能影响价格,垄断还为其带来了超出价格区间的特殊价格。

(一)文化产品需求与供给规律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影响这一需求的因素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一联系被称为文化产品需求规律。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假设其他条件恒定,文化产品的需求总是随文化产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刹那品价格上升,文化产品需求量下降;反之,文化产品价格降低,则需求量增加。

二、文化产品需求与供给(二)文化产品需求与供给弹性在影响文化消费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的现象被称为文化需求弹性。文化消费需求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变化关系就是文化需求的收入弹性。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消费和服务价格之间的变化的关系则是文化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的存在,致使文化消费需求量的变化与收入或价格的变化程度之间存在一个比率,这一比率就是弹性系数。

1.文化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文化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2.文化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文化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3.文化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文化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第二节

文化消费水平、结构和历史变迁(一)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享受文化消费品或文化服务的过程。经济学理论中,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费。而狭义的消费,专指个人、家庭或群体在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这里所指的精神产品的消费就是文化消费。一、文化消费水平

1.文化消费水平指标

文化消费水平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人均消费量,即人均文化消费额,计算公式如下:(二)文化消费水平2.文化消费水平标准文化消费水平标准,有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和合理文化消费水平之分。最低文化消费水平,是指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的文化消费品的最低数量界限。合理文化消费标准,是指在特定生产力和文化力发展条件下,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经济和文化健康稳定发展,使人们的文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一)文化消费结构的定义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人们享用的文化消费品或服务因类型不同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关系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质量以及对文化消费需求满足的状况,被称为文化消费结构。二、文化消费结构(二)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

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应该包括三部分:第一,文化消费结构的层次合理。第二,文化消费类别比例合理。第三,具有良好的文化消费效果。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是合理调控文化消费价格;四是正确引导文化消费趋势。第三节

文化生产与消费新趋势(一)免费的兴起免费额兴起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一颗果冻引出了20世纪最强大的营销手段——免费派送。免费带来了一场新的消费革命,影响了未来的商业趋势。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免费模式是毋庸置疑的明星。进入21世纪,免费不再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伴随着数字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演化为全新的经济模式。一、免费经济

(二)免费模式买一赠一、样品免费、免费洗车等林林总总的免费现象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孤立的免费是不存在的,免费的真正含义在于范围经济中的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时代,除了直接交叉补贴、双边市场这类传统模式外,免费加付费和非货币市场也成为常见的免费模式。(一)体验消费在体验经济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才是体验的主体,人的个性和感受变得尤为重要;二是体验线索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发挥了基础作用,过于分散显然不利于消费者形成体验,主题化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导消费者形成体验。

二、体验经济

(二)文化消费与体验经济文化产品与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体现了人类精神创造的魅力,为消费者创造了某种体验。文化消费既是精神感受和心理体验,也时刻彰显着个性。人们倾向于选择那种文化产品或服务,主要在于该产品效用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对人们情感体验的影响。文化企业

第一节

文化企业性质一、文化企业的产生与功能(一)现代文化企业的产生现代文化企业同现代企业一样,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后资本生产关系形成,资本生产关系在演化成熟的进程中一批又一批的现代企业生成,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的需要。

(二)文化企业的功能文化作为商品进行交换自古有之,由于兼具双重属性,以文化为生的企业便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创造财富的经济功能。文化企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赚钱、盈利。二是文化生产的精神功能。在生产销售文化产品与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文化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传播、审美、教化等功能。二、文化企业的类型及发展趋势(一)文化企业的类型

根据文化企业生产服务形式来划分,文化企业可以分为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型文化企业与提供文化服务的服务型文化企业两种。根据经营业态来划分,文化企业可以分为影视企业、网络企业、传媒企业、出版企业、教育培训企业、会展企业、旅游企业、休闲娱乐企业、广告企业、艺术类企业、体育文化企业、咨询策划企业等类型。(二)文化企业的发展趋势

1.聚合:分散经营转向抱团集聚2.分化:超细分领域的差异化服务3.跨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引领发展第二节

文化企业与技术创新一、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创新

(一)互联网思维及特征互联网思维属于真正的“跨界融合”的思维,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全球化与地域本土化的融合,也涉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涵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经济学,是文化产业与政治学、艺术学、美学、伦理学、管理学、商品学、消费学的融合。互联网思维包含特征概括为以下四点:1.用户体验的极致性。2.商业模式的免费性。3.平台思维的贯穿性。4.重建规则的创新性。(二)文化企业互联网创新路径对文化企业来说,运用“互联网思维”关注商业运行的思路、方法、规范与途径,比如用户思维、流量思维、迭代思维,是操作层级的思考或工作方式,平台思维与跨界思维,是较高一级的商业战略或策略层级的谋略性考虑。

1.战略层面的创新

2.业务层面的创新

3.组织层面的创新

(一)工业4.0特征

1.大数据化。新技术对上游生产流程及下游的分销商和客户关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大数据创造更多、崭新的机遇,延伸新的商业模式。

2.高度智能化。工业4.0的到来,企业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并不是新技术所带来的所有变化,技术已是竞争之根本。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3.社会4.0化。“工业4.0”必须理解为以社会为一个整体的未来方案,即“社会4.0”,人们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靠近中心位置。

二、“工业4.0”与技术进步(二)文化企业的“工业4.0”发展路径基于工业4.0的特征模式和社会需求,与文化经济实现和谐发展,需要在多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

1.提升资源转化的效率2.确保系统安全化3.改变生产联动模式4.推动技术与内部文化协同化第三节

文化企业目标导向

(一)收入最大化鲍莫尔在《商业行为、价值与增长》一书中指出,经理主导下的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就需要学会放弃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而在营销策略上的设计中,注重销售收入的最大化。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恰恰是销售收入与薪金酬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固有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不会缩水,也是众多企业选择销售收入最大化来作为保持企业长远利益的有效途径的重要因素。一、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增长最大化新古典企业理论假定的企业特征逐步消失,企业原本追求的利润最大化被被约束的增长最大化所取代。这一原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自我追逐权力与声望的本能下,经理人通过总资产的增长率来描述企业的增长率。企业的增长率越高,经理人获得的物质与非物质奖励也随之增加。二是从规避风险的层面来说,经理人通过财务评价比率来描述企业增长率。这样的测算给经理人更多保障,躲避“被炒鱿鱼”的危险。(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理论发展学者布鲁曼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四种;一是企业的经济责任;二是企业的法律责任;三是企业的道德责任;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后,欧盟为社会责任下了一个定义: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密切整合到其经营运作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所应承担的一些责任,包括法律、伦理、道德以及公益等内容。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文化企业不仅要看到今天还要看到企业的明天,善待顾客就是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良好的形象和社会美誉度赢得顾客的心。同时,文化企业要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价值高且质量过关的文化产品。重视售后服务和提供必要的培训指导也是获得顾客忠诚的良好契机。企业要正确对待来自顾客的抱怨,顾客的抱怨是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通常对企业或其文化产品提出意见的顾客是企业最有价值的顾客,对此要引起企业高度关注。第四节

文化企业融资与投资

(一)文化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

不同的生命周期的文化企业对融资需求的来源和方式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并呈现出如下特点:初创期的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限于非正式资本市场的私募股权融资,融资需求主要为内源直接融资;接近成熟期的企业,融资渠道渐趋多元,可以进入正式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各类有价证券(股票、债券、基金),满足企业外源直接融资需求。一、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投资特点

(二)文化企业的投资特点

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是一种资本、智力、技术和信息融合的产业,它的投资呈以下特点。

1.投资规模小、回收期长

2.投资收益高、风险大

3.投资时效要求高,回报链条长

1.众筹2.版权质押贷款3.产业链融资4.并购重组5.PPP模式6.新三板上市

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民间资本、外资等社会资本不断涌入文化产业领域,投资主题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已经形成,更多新型投融资模式将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二、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模式创新文化产业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垄断势力一、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原理(一)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征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征:第一,文化产业属于创智型产业。第二,文化产品是典型的体验式产品。第三,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资源等无形要素。第四,文化产品生产具有资源弥散性、不可分性和多主体性。第五,文化产业因其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追求目标更为多元化。第六,消费者购买文化产品或服务后获得的共同效应大,网络效应强,具有需求规模经济性。第七,文化产业内部关联紧密,高昂的固定成本投入也决定了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范围经济性。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影响因素(一)技术创新不断充实、完善文化的内涵

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产业内分工的深化与产业边界的不断拓展。通过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职业分工趋向精深。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文化资源。2.文化需求。3.技术创新。4.制度创新。二、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一)“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和交互作用的。首先,结构和行为在一定的需求和技术条件下互为影响,表现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策略性行为反作用于结构。其次,结构与行为共同对产业绩效起决定作用,但影响绩效的还有其他因素,如销售努力。最后,由于动态效率能创造有效的技术,而进入市场的吸引力大小则取决于获利能力高低,因此绩效对技术和结构有反馈影响。

(二)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类型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市场就是产业。顾江认为,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文化产业结构主要是文化市场中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分布情况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其核心内容是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基于竞争和垄断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市场结构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三)寡头垄断文化市场成因及模型决定寡头市场结构的因素很多,第一,规模经济。第二,行业进入的专业性障碍,比如动漫业,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第三,制度性因素,政府对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经营许可等一些制度规定和要求。学术界针对不同的界定条件设计了不同的分析框架,形成了很多研究寡头市场的经典模型。

1.古诺双寡头垄断模型2.伯特兰德模型3.斯塔克伯格模型

三、垄断势力(一)垄断势力的成因一家文化企业影响和控制所售产品价格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市场势力的高低主要从控制稀缺性资源、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学习成本、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考量。(二)垄断势力的衡量

1.边际收益与供给决策垄断区别于竞争性市场的两个特征就是:第一,存在唯一的供应者,让垄断势力没有竞争顾虑;第二,存在进入壁垒,让垄断势力无须顾虑新的竞争者对其产生的威胁。

2.文化产业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市场集中度与垄断结构成正比,与竞争程度成反比;即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呈现高垄断低竞争状态。因此,产业集中度高会产生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导致资源无效配置和收入分配不均的发生。(三)垄断势力的社会福利

1.垄断势力的收益分析垄断是文化产业创新的必需条件。熊彼特认为,创新成本高且风险大,只有大型垄断企业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其次,如果生产具有负外部性,社会边际成本和厂商的私人的边际成本不一致,完全竞争无法达到社会帕累托效率,造成资源配置发生扭曲。存在正外部性,竞争产量低于社会最优值,反之,存在负外部性,竞争产量则高于社会最优值。也就是说,垄断产量可能更接近于社会最优产量。2.垄断势力的收入转移效应市场势力的初始分配效应,会加剧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让富有的人更富有、贫困的人更贫困,即垄断势力会让社会财富分配更为不均。第二节

竞争行为与文化经济

(一)价格竞争的概念与成因1.何为价格竞争所谓价格竞争,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当生产者、经营者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价格手段(提高价格或降低价格,通常是降低价格),去获取并非所有相关各方都能得到的更多经济利益,从而战胜竞争对手的竞争活动。

2.价格竞争的成因第一,市场需求与外部环境。第二,企业内部经营策略。

一、价格竞争

(二)文化企业定价策略1.定价策略的基本步骤

2.定价策略的基本方法(1)统一成本定价;(2)差别定价

二、非价格竞争(一)非价格竞争概述1.非价格竞争所谓非价格竞争,即价值竞争,是指在产品的价格以外或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借助于产品有形和无形差异、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及其他营销手段等非价格形式销售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竞争形式。

2.非价格竞争的特点

第一,竞争形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第二,竞争内容由关注产品自身向兼顾产品内外因素转化。第三,销售方式由推销观念向营销观念再向竞争观念转化。

(二)常见文化经济非价格竞争行为

1.研发2.销售努力3.兼并4.垂直约束兼并方式内容及操作购买式兼并兼并方通过对被兼并方所有债权、债务的清理和清产、清资,进行协商作价支付产权转让费,实现企业产权的合理转移。接收式兼并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所有的债权、债务、人员安排以及退休人员的工资、劳保为代价,全面接收兼并企业,取得被兼并方资产的产权。控股式兼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共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企业以其在股份比例上的优势吸收其他企业的股份份额,形成事实上的控制关系,最终实现兼并的目的。行政式合并通过行政干预方法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企业之资产、债务、职工全部划归本系统内或行政地域管辖内有经营优势的企业,这种形式兼并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企业兼并。第三节

产业绩效与社会效益

(一)概念与影响因素文化产业绩效,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市场结构下,文化企业通过一定的行为使文化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品质、种类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即文化企业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生活需求。影响产业绩效的结构性因素有:①集中度。②市场进入壁垒。③产业经济增长。④经营的多元化。⑤地域空间差异。⑥产业系统风险。⑦对外文化贸易。⑧文化产业结构。一、文化产业绩效(二)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指一个文化企业通过组织生产、销售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所获得的一定的利润回报,具体反映在经济指标和统计数字上。通过市场现实状态的分析,判断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3.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技术进步4.文化产业的X效率

(一)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一般是指产品和服务在公众反映和社会评价体系上所表现出的正面积极的后果和影响。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社会效益就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所带给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大众(特别是文化消费群体)在精神生活质量(愉悦、轻松、充实等)和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第一,文化产业能够传播价值观念,塑造人格。第二,文化产业能够维护国家安全。第三,文化产业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第四,文化产业能够缓解压力、陶冶情操。二、文化产业绩效与社会效益(二)社会效益评估体系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大科技、大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重大而深远的社会效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用社会效益去考量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绩效评估的重要趋势。2009年制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认为,可以通过考察源自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行为和做法来定义和测量文化。

1.经济效益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整合效应。第二,市场超前效应。第三,竞争王牌效应。

2.社会效益关注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城市化与集聚化。第二,社会进步程度。第三,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是手段效益,社会效益是目标效益,两者并不矛盾。三、文化产业绩效的双重效益评估第四节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一)文化产业政策的内涵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国内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内涵主要基于政策、文化和经济三种视角。1.基于公共政策领域的文化产业政策2.基于文化生活领域的文化产业政策3.基于产业经济领域的文化产业政策一、产业政策(二)文化产业政策的类型、结构与功能文化产业政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产业型文化政策;旅游型文化政策;装饰性文化政策;民主型文化政策。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结构包括了信息、咨询、决策、执行、绩效评价和监控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的体系结构,并与外界政策环境保持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动态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文化产业政策的功能总是与社会运行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文化产业政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象征性功能等。

(一)文化产业的竞争政策竞争政策是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实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在竞争政策下,政府所追求的是市场主体在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下平等竞争。现代市场经济秩序下,竞争政策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针对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特别是经济垄断行为)建立的竞争法,来维护市场有序、公平竞争的秩序、经济权利与经济权力的平衡。第二,竞争政策应具有政策性、原则性,对政府的其他政策和行为具有评价作用,以确定它们对市场的干预是否阻碍了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二、竞争政策(二)文化产业竞争政策与市场环境文化产业的竞争政策注重文化市场公平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反竞争行为的约束和禁止,使文化市场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促进社会福利。

1.目标的选择第一,竞争政策的市场模式目标。第二,竞争政策的保护利益目标。第三,竞争政策的价值功能目标

2.市场环境的营造第一,针对同业竞争者,用低价竞销、独家交易、捆绑销售或附加不合理条款等手段实施的滥用行为;第二,针对交易相对人,采取价格歧视等差别待遇、拒绝交易、强制交易或垄断性抬高价格等手段实施的滥用行为。(三)文化产业的竞争政策与动态竞争竞争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间接性作用不同,它由一整套详细的法律、经济乃至行政指令共同构成,直接规范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运行规则,直接干预某一具体行业内部的文化企业行为、结构和绩效。文化产业动态竞争的本质在于其所进行的创新是文化资源的非连续性范式转移,这种转移并非针对现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非本质改进和更新,而是间断性和蛙跳式的,传统制作工艺会因此受到彻底的颠覆,从而在文化产品展示形式和交易方式上出现新的形态,促进文化企业在市场份额中发生迅速转移。三、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博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市场主导型美国的文化产业延续了其产业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政策,对文化产业实行竞争政策为主,产业政策为辅的发展机制。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美国政府在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中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首先,构建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第二,富有活力的创新机制。第三,充分利用科技优势。第四,投资主体多样性。(二)欧洲: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并行的政府主导型欧盟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博奔经过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逐步明确了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这种兼并控制与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政策对欧盟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欧洲各国政府运用竞争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将先进理论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第三,注重集聚区的带动效应。第四,重视对外宣传。

(三)日本:竞争政策优先的政府行政指导型日本的文化产业是在政府战略发展目标引导下,通过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支持发展起来的。第一,强化战略引导与政府扶持。第二,实现完全的市场化经营。第三,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第四,发挥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

(四)中国:产业政策优先的资源型和政府主导型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重产业政策、轻竞争政策。实施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能够加快产业机构调整步伐,提高文化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还有利于形成更趋合理的宏观产业结构,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同时,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对于改变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低构化等现象,优化产业区域分布,推动文化企业集团化、规模化举足轻重。因此,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以市场与形成相结合、繁荣与管理并举为原则。但由于轻视竞争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推动个体产业的发展来完成,在政策体制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市场环境亟待优化。文化市场与区域经济第一节

文化市场的划分和特点一、文化市场的划分(一)文化市场及其构成市场是指商品买卖的场所。文化市场是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市场体系中形成时间较晚、层次最高的一个行业市场。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交易设施、市场内在机制和市场规则系统五大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文化市场。(二)文化市场的划分1.按照文化分工内容划分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直接导致了文化分工的产生,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市场类型:第一,文化生产资料市场或文化生产市场,其核心构成要素包括资本市场(文化产权市场、文化证券市场)、人才市场(文化人力资源)、文化产品加工市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第二,文化消费市场或文化消费品市场,如图书市场、演艺市场、动漫市场等专业文化市场。第三,文化流通市场,包括以文化市场交易设施为基础的书店、画廊、剧院等,以及文化商品物流、文化用品租赁、文物流通等。第四,文化交易市场,版权交易(著作权、艺术品授权)、艺术品交易(艺术品拍卖、古董交易)、文化博览交易会(文化产业博览会、专门性文化器材博览会、文化交易会等)。第五,文化服务市场,如文化中介、文化咨询、文化创意策划、广告宣传、艺术设计等。2.按照文化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从时间层面而言,文化市场的存在也因为时间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动力机制和生命体征,依据不同时间条件下文化市场存在的形态及其不可逆性可以划分为传统文化市场、现代文化市场、后现代文化市场三种。3.按照文化产业业态划分按照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业态划分,有文化产品市场、文化要素市场以及文化服务市场这三大类。文化产品市场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市场,包括艺术品、报刊、音像、电影、电视和娱乐等产品交易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即各类文化要素的交易市场,包括文化资本(版权,创意)、资金、技术、劳动力交易市场等等;文化服务市场则是为其他产业厂商和消费者交易提供文化附加值的市场,包括创意、咨询、设计、广告等市场。4.按照文化经济运行方式划分依据现代文化经济运行方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市场与无形文化市场。有形文化市场是指拥有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而形成的文化商品交易与服务系统。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具体的文化商品交易和服务为内容,通过现实货币直接交易,且发生于固定的单体空间。电影院、书店、演艺场所是最典型的有形文化市场。无形文化市场是不以相对固定的物质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商品空间存在形态,最典型的就是版权市场。(三)文化市场的细分1.何为文化市场的细分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的文化消费者偏好不同,一个统一的文化大市场被细分为若干个文化小市场,以便于针对文化小市场的不同特点进行文化产品的营销。2.文化市场细分的作用(1)有利于促使文化企业把握最好的市场机会。(2)有利于提高文化企业资源的适用效率。(3)有利于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有利于文化企业掌握潜在的市场需求并开拓新市场。二、文化市场的特点(一)文化市场的本质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在关于18至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的理论研究中,认为文化市场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并且是沟通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终结者,并用社会结构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二)文化市场的特点文化市场活动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是一切文化经济活动的存在方式和空间形态。现代市场的特点是它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它的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相互联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文化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形成时间较晚、层次最高的一个行业市场,除了具有与其他市场相同的特点,还有它本身自有的特点。1.文化市场的消费对象以精神文化产品为主。2.文化市场的交易行为伴随着精神传播活动。3.文化市场的交换过程一般不发生所有权转让。4.文化市场领域市场与政府关系具有“双重标准”。第二节

文化集聚区一、文化集聚区的研究基础(一)经典产业集聚理论及其演进

产业集聚是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产业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之一。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但由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足,产业集聚研究缺乏统一的概念与研究范式,在名称与界定上相对混乱。纵观产业集聚理论的演进过程,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产业区理论、斯科特等人提出的产业空间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空间集聚与波特的钻石模型,掀起了三次不同时期产业集聚理论研究高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二)文化集聚区及其特点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制造业领域,在文化经济领域内也同样存在。创意产业兴起之后,文化产业活动在空间分布上不仅没有趋于均衡,反而表现得更加集聚化,文化产业集聚成为当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文化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产业集聚理论和规律的范围,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范式的大胆超越。2.结构功能的崭新拓展。3.经营管理创新突破。4.环境营造自然和谐。二、文化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一)文化集聚区的成因与模式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产物,其成因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第一,文化资源禀赋。文化集聚现象发生在某一个地区、城市、街区,与该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有直接关系。文化旅游景区是最典型的依靠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的资源禀赋而形成文化集聚区。第二,传统文化习俗。行业性的文化集聚区往往与其所在地的文化传统、历史底蕴有关。工艺美术、艺术表演、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产业业态最初是传承与保护当地文脉的手段,与当地生活习惯、民俗传统息息相关,因而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哺育。第三,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是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化产业向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集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四,政府指导规划。政府的指导与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许多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在政府规划下建设而成的,如北京798,济南西街工坊等。(二)文化集聚区的演化动力文化集聚区不应该被看做是一个静态组织,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系统。从微观主体对某个集聚载体的选择看,文化集聚区的演化有四大动力源,即市场牵引、政府推动、协同效应和文化聚合,四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一)自发集聚所谓自发集聚,即在内生力量的作用下,自下而上起动的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文化产业的自发集聚主要受环境因素(STP,即社会环境、人才环境和专利保护环境)、经济因素(市场、成本、投融资等)和协同效应(经济、社会和知识)这些内部力量的影响。自发型文化集聚区的形成应该包含两个阶段:初始选址阶段和集聚形成阶段。1.初始选址阶段——环境与经济作用下的偶发事件。2.集聚形成阶段——集聚区内外关联的协同效应。三、自发集聚与诱致集聚(二)诱致集聚所谓诱致集聚,是指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自上而下启动的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政府的诱致效应主要集中在干预介入、规划管理和政策杠杆三个层面,其本质是政府以各类优惠政策为诱致性要素,通过干预介入的方式,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政府规划的作用。政府发挥诱致集聚效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市场媒介。通过出台合理的激励措施,如优惠的土地价格、运营费用等,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发挥作用,吸引文化产业投资商和园区运营商的进入;二是直接参与市场。设立国有投资建设平台公司、园区运营平台公司等,通过招商引资和园区运营管理,参与文化集聚区的形成过程。第三节

城市文化传承与特色风貌塑造一、城市文化传承观念的引入(一)西方国家的经验与教训西方国家城镇化在历经“清理—重建”“高度商业化”“公共参与、综合发展”等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其在城市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层面留下的若干教训值得反思。第一,大城市单纯基于功能理论实施的大规模、激进式开发,严重影响了城市风貌和城市活力。第二,早期对城市物质和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的价值重视不足,任其在城市更新中流失和消亡。第三,城市文化保护不力导致城市精神的衰落和文化的沉沦,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二)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内涵伴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对文化传承和保护范围的认识随之深化。《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指出,城市文化已不仅单指建筑物,而是“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并强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历史城镇的保护要点在于“对这种地区的保护、保存、修复、发展,以及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所需采取的各种步骤”“新的功能和作用应该与历史地区的特征相适应”。(三)社会决策与公众参与机制在国际范围内,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认识的深化催生了公众的文化自觉,大众开始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获得决定创造新环境、选择新时代文化的自主地位。随着西方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重视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观念深入人心,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不再局限于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范围,不同学科和社会公众开始广泛参与对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传播,城市规划设计、局部风貌塑造环节重视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机制逐渐形成,并开始以小规模的、渐进式的自愿更新取代传统的大规模、激进式、政府主导的城市发展。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顶层设计中,确立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的核心原则,在城市文化保护、城市规划的决策工作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围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将自上而下的决策与自下而上的意愿相结合,可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四)法律规定与制度建设通过法律手段对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的观念最早源于欧洲,早在1834年希腊便有了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国内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逐渐健全,目前已覆盖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层面。在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潮中,也在深入探索文化整体保护以及分层次的保护方法,例如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和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等。未来将在保障城市景观风貌方面加快立法和制度建设,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机理与路径(一)内在机理——实现产业化并轨在文化再生和城市复兴的理念主导下,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保护、传承已突破单纯文物保护和古城保护范畴,逐步扩展至对社会文化的保护和多元生活样态的融合上,不断寻求活化传统、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通过产业化道路使之与城市风貌塑造实现并轨。(二)实现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中涉及的核心要素包括城市文化资源、文化空间、物质形象、创新动力、评价指标等,都是维系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保护与开发特色文化资源。2.延展与更新文化空间。3.建设与发展创意城镇。4.推动与加速区域协同发展。第四节

文化市场二元经济结构一、二元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它的诞生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发达提供了理论指导。二元经济的思想源于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二元经济说。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W·亚瑟·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开始了通过对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入研究。刘易斯认为,所谓二元经济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现代资本主义部门是指那些资本家以利润为谋取的目标并为此使用可再生资本和雇用劳动的经济;与此相对应,非资本主义部门是不使用可再生资本,不雇用劳工,不谋取利润的那一部分经济——即本地原有的传统部门或“自雇部门”。根据刘易斯的观点,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雇用劳动并出售其生产的产品以谋取利润。现代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的工业部门为代表,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二)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于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陈宗胜在《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一书中,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特征归结在生产技术、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区域经济等几个方面。(三)文化经济的二元结构所谓文化经济的二元结构是指,在传统的二元结构条件下,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大、居民文化素质差异大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经济发展在文化产业化程度、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发展层次以及文化消费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二、城乡文化市场体系的二元结构(一)城乡文化市场发展现状1.城乡之间文化硬载体与软实力差距大。2.城乡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差别化。3.城乡之间文化消费结构的差异性。(二)优化城乡文化经济二元结构构建现代化的、和谐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不仅需要城市大力反哺、支持农村建设,更为关键的是,着力实现集聚与融合、包容与多元的城乡文化一体化。1.宜居环境的营造——新型城镇化建设。2.文化理念的共鸣——现代城乡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三、互联网时代文化市场的二元结构(一)O2O模式O2O全称OnlineToOffline,就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借助线上来招揽客户,消费者也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成交可以实现在线结算,可以快速规模化发展。(二)新移动互联网思维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等学者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呼声,已经载全球范围掀起波澜。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积极融入以其为新通信方式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文化产业,特别是传统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抓住传统商业的本质,更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互联网思维。人力资源与文化经济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和文化企业家一、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

(一)何为企业家?西方国家是地区企业家的定义体现得最为完整和全面。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内学者也为此进行了研究。“企业家是在动态经济中,能够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的、异质型人力资源的所有者。”

企业家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通晓一些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理解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变化,产出最大效益;具有非常强的成就欲望,能够承担风险,独自承担责任、做出正确决策,还要具备创新、决策、发现机会的能力。企业家既要经营产品,又要经营思想,这样企业才能长期持续发展。除此以外,企业家还应具备四大要素条件:1.有眼光。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有胆识。也就是不顾一切排除万难取得成功的勇气和决心。3.有组织人力资本。4.有社会责任感。

(二)企业家精神

从个体层面看,企业家精神指的是个体企业家所具有区别于一般个体的特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这个群体里面长期活动中产生的,以企业家自身特有的个人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包括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诚信精神。1.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2.冒险精神: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3.敬业精神: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4.合作精神:合作是企业家的精华。5.学习精神: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6.社会责任感精神: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企业家精神、文化企业家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作为企业家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全面发展,为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目标;能够围绕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规划,并向员工勾勒出企业光明的未来远景;同时还能够影响和改变员工的思想、行为,引导形成了战略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企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一个优秀的文化企业家和一种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的思维、理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文化企业家第二节

文化团队一、文化团队

企业家队伍的成长的必经之路,需要理论学习的培养和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塑造,也需要在企业家市场,以促进企业家的竞争、流动,促进企业家素质的提高,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这一切有赖于我们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文化氛围。团队即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一个团队可以由少量的人组成,但这些人应该是具有互补的技能,对一个共同目的、绩效目标及方法做出承诺并彼此负责。

1.清晰的目标。2.相关的技能。3.一致的承诺。4.相互的信任。5.良好的沟通。6.应变能力。7.拥有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8.高效率领导者。(一)团队的特征(二)团队的重要性

团队的基本作用是充分发挥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的良好效应,即有效整合了企业资源,调动单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加的目标。一支团队最重要的是凝聚力和共同目标。凝聚力保证了目标的实现,而目标又使得团队的凝聚力可以发挥其价值。团队的凝聚力是威力无比的,因为人人为大家,由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的团队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步调统一的人,共用一个组织之肺呼吸,一个组织之脑思考问题。这是一支难以击跨的团队,任何弱小的个体一旦加入了这个团体,都会瞬间感到自信,迸发出超人的潜能,完成自己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一个成功的企业,无论是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或者是他们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他们能团结起所有积极的力量到一个点上,他们必定能成功。无论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团队的重要性。(一)角色结构

1.问题解决型。这种结构中,组织成员就如何改进工作程序、方法等问题交换看法,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问题提出建议。特点是团队以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改善企业工作环境等为目标,但成员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来根据建议采取行动。

2.自我管理型。自我管理型团队是早期团队方式的发展产物,团队由10-15名具有必要的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成员组成,团队内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自我学习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团队目标。二、文化团队的结构(二)技能结构

1.业务型。业务团队的业绩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股东回报,所以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来说,最佳的组织结构形式依赖于它所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