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1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2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3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4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行散记

雪松

1

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

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

2

列车驶过长安的时候,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汉语中我只找到三个词组可以状物:戈壁上弥漫的荒凉、天地间倒悬的空寂和对于人的怀念。

3

祁连山的身影映入车窗的时候,我在内心里惊叫出来——这就是祁连吗这就是在中学课本上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吗它一点也不高大,也没有呼啸之声,它只是顺着列车西行的方向逶迤着,远远望去一脉黑皴皴的模糊。似乎没有主峰,只有参差错落的山脊。

4

天又亮了,①车窗外的光亮寒冷着,逐渐强大起来。不会轻易地有树,因为不会轻易地有村落。而一旦看见树,哪怕几棵萧疏瘦弱的小树,就会看见哪怕是只有几间房子的小村落蹲在树下。树和村落之间有着那么宝贵、那么让人感动的相依为命。有了那几棵树(尽管还没有返青),那干瘪的、仿佛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的寂寞的小村落;就有了一丝生气、一丝活泼,就有男女出出进进,就有了一些鸟鸣叫出的乐音……

我的眼睛盯着偶有的树和村落不放,直到看不见。寥廓的黎明中,天蓝得让人晕眩,眼光中没有一丝杂质。黎明刚过,阳光就把眼睛刺得有些麻辣的痛。

5

在由酒泉向航天城行驶的途中,我们有过一次紧急的停车,因为看见了水—-在年平均降水10毫米的河西走廊看见水,全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

明晃晃的溺河自祁连山的方向向北流淌,注入内蒙境内的湖泊——黑海。河水并不浩大,河床也很浅,然而那河水却有着惊人的魅力:②它清得发蓝,有着玛瑙的幽深。白色的浪花像玉一样纯洁、剔透。掬一捧在唇边,那种含着绝域之气的冰凉,立刻将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仿若自己已净身离开尘世。

我向当地的朋友询问河的源头,他的手指向河水流来的方向,并说出祁连山的名字。在这里已看不见祁连山的身影,看不见被我忽略了的山峰上隐隐的白色——那常年不化的积雪。看着溺河水在沙砾碎石间顽强地流淌,以一种无可拂逆的力量一直向北、纵贯甘肃全境,我似乎明白了祁连山的静默和深沉——大山就是大山,大山的力量在于,它总是在无言中长久地对大地产生深刻的庇佑。

6

对于树亲近的渴望再次强烈起来。我们弃车步行去拥抱远处一小片林地,仿佛它是在劫难中残存下来的,像一个孤儿。

这里集中地立着几棵柳树、槐树、沙枣树,还有几棵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它们从少年课本的记忆里退回到真实的存在——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一种珍惜的兄弟般的情感。

然而,它们是干灰枯黄的。时值四月末,在我的家乡早已是翠影婆娑的树,在这里,在它们憔悴的树于和枝柯上,却看不见一点绿的迹象。天空没有风,蓝天下白杨细瘦的枝干手臂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仿佛仍受着惊吓,仿佛那一场又一场裹着沙石的狂风并没有远去、消失。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它们并没有死,它们会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干渴里一点点地活过来。春秋一度又一度,它们就是这么做的。我徘徊在每一棵树前,我听到了那来自树干内部的努力之声——艰难然而顽强地发出绿来。

7

胡杨,又名异叶杨,胡桐。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青海、新疆。它的名字,是和最为干旱恶劣的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置身戈壁荒滩里的胡杨林中,我被它的顽强彻底震撼了。我不能想象它如何生存下来,据说,胡杨能生长千年,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它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看见它,就有一种拜谒的感觉。

③胡杨是不能“成材"的。它扭曲的枝干弥漫着一种恐怖、惨烈的气氛——经历无数同狂风砾石的搏斗,它痛苦的肢体留在蓝天下,每一枝每一叶,都留下了它不屈挣扎的痕迹。

没有一种树能像胡杨一样,成为卓越的精神生命的象征。面对胡杨林,我重温了久已不在心中的尊敬的情感。

8

清明刚过,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前,还摆放着花圈,没有褪色的花束和祭奠的酒杯。它们从千里万里四面八方被一颗颗思念的心带到这荒凉的戈壁深处。在墓园的不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卫星发射架、蓝天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梦想。航天城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建设,第一代航天人是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将军和士兵,他们一头扎进茫茫戈壁深处,隐姓埋名,消失在千古荒凉里,许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关山万里,有许多人长眠在这里,因为无法把遗体运回家乡,甚至有许多战士的家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长眠在此。

俯看着一块块石砌的墓碑,这里有许多名字,有将军、士兵、工程师、炊事员、卫生员——这些名字我都不熟悉。然而,在这偏远荒漠里,这些陌生的名字却异常地亲切和温暖,因为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地方,在梦中的故乡,他们的亲人仍年复一年地守候着他们的讯息。而在那一块又一块没有花束,没有酒杯的墓碑前,我停下来——这些万里征战,再未回过故乡的战士,也许连思念他们的亲人也已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这万里之外的过客,替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吧!

9

我徜徉在深夜的星空下,独自了望长天。我不思念什么,我什么也不能想。千里万里,人与人、人与故事,似曾相识,再难相逢。这是一块属于“告别”的土地,在这里的告别,仿佛重回了远古年代的传奇。④大呼一声,万里广漠,我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能传多远两行热泪,不知哭向谁。

我仿佛也在同自己“告别"。

(节选自《散文选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安静下来”“似乎受到逼迫"是受到进入西部后看到的荒凉、空寂和人迹罕见的戈壁景色的影响。

B.作者没有看到中学课本中“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内心发出惊叫,感觉受到了欺骗。

C.在河西走廊看到水让作者感到惊喜,那纯洁、剔透,那顽强不可拂逆的流淌的水令作者心生感触。

D.作者对墓碑上的将军,士兵、工程师、卫生员等人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们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佩。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光亮寒冷着",将描写触觉的词用来写视觉的“光亮”,突出其冷的凛冽。

B.句子②中“玛瑙"一词,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溺河河水的清澈碧绿,魅力惊人。

C.句子③中的引号表示否定讽刺,胡杨在与狂风砾石的搏斗中扭曲了枝干,无法成材。

D.句子④写“我”的大呼一声不知能够传出多远,但依然能够体现“我"的敬仰之情。

8.作者说“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西行·奉献·崇敬;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海海(节选)

麦家

爷爷讲,前山是龙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边,海一样的,所以也叫海龙山;后山是从前山逃出来的一只老虎,所以也叫老虎山。老虎有头有颈,有腰背,有屁股,还有尾巴和一只左前脚——因为它趴着在睡觉,所以只露出一只。前山海一样浩荡,丛山峻岭,像凝固的浪花,一浪赶一浪,波澜壮阔。老虎翻山又越岭,走了八辈子,一辈子一千年,累得要死,一逃出前山,跳过溪坎,脱了险,就趴下睡大觉。这样子,脑头便是低落的,腰背是耷拉的,屁股是翘起的,尾巴是拖地的,并甩出来,三只脚则收拢,盘在身子下。唯一那只左前脚,倒是尽量支出来,和甩出来的尾巴合作,一前一后,钳住村庄。

登上山顶——老虎屁股——往下看,村庄像被天空的脚蹄踏着,也像是被一声口令聚拢起来,显得紧密。其实是散乱的,屋子排的排靠的靠,大的大小的小,气派的气派,破落的破落。这是一个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贴水,屋密人稠。屋多是两层楼房,土木结构,粉墙黛瓦;山是青山,长满毛竹和灌木杂树;水是清水,一条阔溪,清澈见底,潭深流急,盛着山的力气。溪水把鹅卵石刷得光滑,铺在弄堂里,被几百年的脚板和车轮——独轮车、脚踏车、拖拉机——磨得更光滑,有劲道。弄堂曲里拐弯,好像处处是死路,其实又四通八达的,最后都通到祠堂。

祠堂威风凛凛,地主一样霸占着村里最阔绰的一块空地和一棵大树。树是白果树,也叫银杏,树干粗得没人抱得住,梢头高过祠堂顶尖,喜鹊很安耽地在上面作窠、下蛋,生出下一代。春暖花开时节,嫩绿的叶芽像一支秘密部队,从条纹状的树皮下钻出,便一发不可收拾,发疯似的向天空和枝丫争抢地盘;要不了几天,扇形的树叶密密麻麻,隐起枝丫,遮天蔽日,挡风避雨,召集全村的麻雀都来过夜。秋末冬初,风是染料,把碧绿的树叶子一层层染,最后染成黄铜色。一夜寒风,树叶纷纷落地,铺满祠堂门前,盖住青石板,跟着人的脚步混进周围弄堂。弄堂没规矩,却总是深的,肠子一样伸曲,宽的宽,窄的窄;宽的可以开拖拉机,窄的挤不过一副肩膀,只够猫狗穿行。

春末秋初都是夏天,像夏天的凌晨四五点和夜晚七八点都是白天一样。

每到夏天,村子像得了疾病,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首先是忙,田地要劳作,畜生要侍候,屋漏要补,洪水要防,阴沟要通,茅坑要清,牛栏、猪圈、鸡窠、鸭棚、兔窝里的牲畜都来添乱,一堆事,像疹子一样发出来,日子再长也不够用。其次是热,村子捂在山窝里,三面不通风,热气散不开,被闷成瘴气,爬上汗涔涔的墙,或躲在阴暗角落。弄堂里有穿堂风,虽然风里裹着恶臭,但大家照样搬出桌椅,摊在弄堂里吃饭、纳凉、谈天,咫尺之外,甚至脚下就是阴沟。阴沟里烂着死老鼠、泥淖、狗屎、鸡粪、小孩子的屎尿,它们在黑暗里窃窃私语,吐出满嘴臭气。

总之吧,每到夏天,村子像剥了壳的馊粽子,黏糊糊又臭烘烘的,人总忙叨叨的,各路虫豸也老不安生:苍蝇、蚊子、蟋蟀、萤火虫、壁虎、蚂蟥、蚂蚁、蜻蜓、蚂蚱、蜈蚣、毒蛇、蜥蜴、毛毛虫,四面八方冒出来,寻死觅活扎进人堆,加到我们生活里,给我们添乱、生事、生病,等着冬天来收拾。

到了冬天,村子像装了套子,一下子封闭了,清冷了,安静了。尤其落雪天,静到素雅,鹅卵石铺陈的弄里堂外,鸡犬无影,雪落无声,人影稀落。积了雪,即便有人走过也听不见平时各人各样的脚步声。积雪像木工房里的刨子,糕点铺里的模子,把各人各样的脚步声都刨成一个样,压成一个形,听上去只有一个声:嚓。

嚓——

嚓——

嚓——

声音瓷实、压抑、单调、僵硬,不像人在走,像鹅卵石在走。像死了千年的鹅卵石,有一块——兴许是两块——成了精,活了,从雪底下钻出来,在雪地上跳,僵尸一样的。独有一人走过,声音是出格的不同,不是嚓——,而是喀!分明比嚓——着力、坚硬,尖利而短促。

喀!

喀!

喀!

声声刺耳,步步惊心,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锤击。

这声音经常在黎明朦胧的天光里,或夜深人静的月光里响起,在逼仄的弄堂里显得突兀、大胆、凶悍,杀气腾腾的,一下子蹿上屋顶,升到空中,在天上响亮,在寂静中显得空旷、遥远,像从黑云或月亮上传来的。

每当响起这个声音,爷爷就讲:“听,太监回家了。"或者:“太监又出门了。”

同样听到这个声音,父亲则笑:“嘿,上校回家了。"或者:“上校又出门了。”

(有改动)

注:《人生海海》是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上校,本文节选的是其开头部分。

4.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以先空间后时间的顺序,对一个江南山村作全景式描写。

B.写银杏树引出四季景象,写冬天引出上校,内容过渡十分自然。

C.夏、冬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照应了前文对山村地理环境的描写。

D.脚步声的不同,爷爷和父亲话语的不同,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

5.文章第一段对山的描写极富特色,请作简要赏析。(6分)

6.文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江南山村?请作简要概括。(6分)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①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

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②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③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④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蟋,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

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⑤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

上的那种感觉。

⑥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呜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⑦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激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⑧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呜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⑨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⑩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靖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

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将中秋时节听秋虫的鸣叫同听孔子的讲学、法师的讲禅放在一起,让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秋虫清音对作者的洗礼。

B.本文作者“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与朱自清先生一个人于夏夜踱步于“曲曲折折的荷塘”边,都因环境的美好而心生喜悦。

C.作者听到的秋虫声“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郁达夫从“秋蝉衰弱的残声”中听到清静悲凉,表明二者都因虫声而心情非常矛盾。

D.文章多处提到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李清照、杜甫、李煜、海子、北岛等,让读者在跟随作者聆听秋虫清音时自然产生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详写了作者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也为后文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作了铺垫。

B.作者组织文章,取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多样,或很详细叙述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托物言志,但仍形散神聚,紧密流畅。

C.文章句式富于变化,既有长短句的错落,也有整散句的变化,设问、反问杂用,行文灵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D.文章遣词造句富有诗韵,清新雅致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理解,让文章氤氲着浓浓的诗意。

8.本文“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请简要分析付秀宏是如何借助修辞技巧,让文字之美融入到作品中的(4分)

9.本文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并简要分析。(6分)

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作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首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铺垫,请简要分析。(4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支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赏识,而马而立的表现也超出了他的期望。

B.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劳而抢功的丑态。

C.熊熊的炭火盆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令人舒适,可读者的心却舒展不起来,小说的结尾也有讽刺意味,引发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D.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这段文字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意境,与前文中的各派相持不下的争议、马而立与工人们抢修围墙等场景形成对照,改变了叙述节奏。

B.“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写出了一些人虽然觉得围墙修得又快又好,但是下意识地想找出其中的缺点,一时又找不出来的丑陋心理。

C.洪老头的一句“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称赞了马而立修围墙水平高、效果好,充分肯定了马而立劳动,与其他人的指指点点、说轻巧话形成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含义。

D.“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写修好的围墙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写围墙受到专家高度评价时一些人的喜出望外,谚语的使用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

8.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办事员马而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请概括其形象特征。(4分)

9.小说发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作者在《砌墙与拆墙——关于的创作》中说:“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墙,拆一堵无形的墙。"请结合这句话,简要概括小说内容,分析表现手法。(6分)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塘藏字石记梁衡

十月里因事过贵州黔南,甫坐未定,当地领导就急切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件奇事。平塘县有一巨石落地,中裂为二,裂面处凸现“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我说,世上哪有这等巧事对方说:“凡初听者都不信,人家还讽刺我们说,莫不是穷疯了,编此奇事诓人,因此我们特请专家进行了鉴定。"

第二天,我即驱车前往平塘,出县城后又蜿蜒起伏疾驰六十多公里,折入一谷地,忽山清水秀,绿风荡荡,原来已进入掌布河谷。沿谷地深入数里,弃车步行至一村,名“桃坡村”。村口矗立一巨木,是一棵有五百年树龄的枫香树。前不久,夜深人静时,此树轰然倒裂,现留一十多米高的树桩,三人不能合抱,桩上又发新枝。而倒地的树干压折一棵老银杏后横卧于路,如壮牛猛虎,气势逼人。树枝已被削去,粗者如腰,细者如臂,散落于路下田中竞占地一亩。未见奇石先见老树,邈邈古风,幽谷中来。

绕过古木,是石砌小路。路旁有宽深一米的水渠,水清见底,水中草蔓飘舞如带,石子莹润如玉。我自少年时代一别三晋名泉晋祠之水,就再未见过这样清澈透亮的山泉。不觉心一紧,才意识到大自然库藏的珍品真是越来越少。沿这条清水古道缓缓而上,过一滩,名浪马滩,碧水平泻,乱石如奔马。过一泉,名长寿泉,因乡人常饮此水多高寿而得名。两岸陡崖如壁,竹木披拂,藤缠草覆,绿云扑地。渐行至河谷中段,隔水相望,对岸悬崖下有两棵十多米高的大树,树荫中隐隐有物,导游以手相指说那里即是藏字石。要观石,先得过一吊桥。桥迎壁飞架而去,人一过桥即与悬崖撞个满怀。我不由举首仰望,壁立如削,峰起如剑,云行高空,风吼谷底,忽觉人之渺小。桥左有一对巨石,即为藏字石。从现场看,此石从石壁上坠落而下后分为两半,相距可容两人,两石各长七米有余,高近三米,重一百余吨。右石裂面清晰可见酷似“中国共产党"五个横排大字,字体匀称方整。每字近一尺见方,笔画直挺,突起于石面,如人工浮雕。在这行字的前后还有一些凸出的蛛丝马迹,不成文字。我大惊大奇,实在不敢接受这个现实。天工虽巧,怎能巧到这般虽然我们也常在石壁上发现些白云苍狗,如人如兽,如画如图,但那也只限于象形的比附。今天突然有巨石能写字,会说话,铁画银钩,颜体笔法,且言政治术语,叫人怎么能相信,怎么敢相信

但是,面对这块一分为二,内藏五字的石头我们又不能不信。经地质专家组鉴定,该石是从山体上剥落下来无疑。现离地15米处的石壁上还有坠石下落后留下的凹槽。而山体、巨石及石上的字体,主要成分都一致,说明它们曾共生共存,浑然一体。字体也没有人工雕琢、塑造、粘贴的痕迹。这字的成因则是由海绵、腕足类等生物形成化石,偶然组成这五个字,巨石坠落时,受力不均,沿字的节理处摔裂开来。据测算、石之生成距今已二亿八千万年,而坠落于地也已有五百年,在长年的风雨侵蚀中,化石硬度稍高,就更凸现于石面。过去于两石间长期堆秸秆树枝,石旁又有两株大树遮掩,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今春,为推广景区风景,当地举办一次摄影活动,村支书在清扫此地时无意中发现这石上的五个大字。石中藏字的消息逐即传开。

看过奇石,我又大体浏览了一下周边的风景。由奇石处上行有藤竹峡,因遍生藤竹得名。此种珍稀植物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其细如丝,其柔如藤,却属竹科,缘壁附崖,牵挂缠绕,两岸数里如金丝织就,一片灿烂。有抱石崖,崖面均匀生出圆形石卵,如鱼眼鼓突,如恐龙遗蛋,有足球之大,共三百六十六颗。当地人说此石三十年一熟,会自然拱破石壁,接续而生。其余路边景观都十分可人,如光硬的石壁上会钻出无根之松.郁郁葱葱;滩里巨石上无土无沙,却杂树成林;水中的群鱼细小如豆,会逐人腿而吻,称“吻人鱼”.都为别处之少见。掌布河流域本就风景奇特,早在七年前就已辟为旅游开发区,今发现藏字石更锦上添花。自然中有奇巧之事本也有科学之理,因为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无数个点的排列组合,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中总能组合出最理想的图案。今石上这几个字只是一巧而已。也许某年于某石中还会发现别的字迹。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过:“如果把一只猫放在一架打字机上,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也能打出一部莎士比亚。"而这种万年、亿年才有一遇的巧事竞幸临平塘县这个布依村寨。这是天赐旅游良机,助民致富。村民已借天成的“中国共产党”五字增设了红色旅游主题,于石旁空地立十六面石碑,简述中共一大至十六大的梗概。

我离开村口时,又细端古树,怅然有思。地方同志见状问有何建议,我说有两条。一者,此卧地断木是天赐史书,叫我们牢记过去。可剖光断面,展其年轮,呈于游人。并可标出哪一轮是五百年前,哪一轮是1840,是1921,是1949,直至树断字现之年的2003,当更显厚重,更有新意。二者,天降“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是要我们自省自筹,与时俱进,当地党政部门一定要更爱民忧民,年有新政。不只让百姓感到石上“中国共产党”之奇,更要感到身边的中国共产党之亲,这样才不负天之祥瑞,民之殷情。

(选自《贵州都市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塘藏字石"指黔南平塘县的一块落地巨石,其裂面处凸现“中国共产党”五个大字,确实是一大奇观。

B.由路旁水清见底联想到晋祠之水,作者由衷赞美这条清水古道的珍贵、优美,进而因沉浸于美景而欢欣愉悦。

C.藤竹峡上遍生珍稀植物藤竹,抱石崖的圆形石卵三十年一熟,如今藏字石又添奇观,助力于当地百姓致富。

D.文末提出两条建议:剖光断面,标示年轮,利于发展旅游;提醒当地党政部门爱民忧民,言之切切、语重心长。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我"与当地领导对话,交代石中现字这件事的“巧”与“奇",巧妙设置悬念,为下文叙事张本。

B.“邈邈古风,幽谷中来”用典雅、优美的语言,描摹在“桃坡村"观看古树的感受,营造出古朴、幽静的意境。

C.“七米有余”“近三米"“一百余吨”等细致介绍了藏字石的大小、重量,使文章内容具体可感,而且真实可信。

D.文章引用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话,形象地说明了平塘藏字石的出现是布依村寨万年、亿年才有一遇的巧事。

8.为什么说平塘藏字石人们“不能不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平塘县布依村寨高一学生小华准备写作《家乡风物志》。请你依据本文,围绕“藏字石”帮助小华拟写《家乡风物志》的写作思路。(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行散记

雪松

1

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

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

2

列车驶过长安的时候,在进入河西走廊之后,汉语中我只找到三个词组可以状物:戈壁上弥漫的荒凉、天地间倒悬的空寂和对于人的怀念。

3

祁连山的身影映入车窗的时候,我在内心里惊叫出来——这就是祁连吗这就是在中学课本上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吗它一点也不高大,也没有呼啸之声,它只是顺着列车西行的方向逶迤着,远远望去一脉黑皴皴的模糊。似乎没有主峰,只有参差错落的山脊。

4

天又亮了,①车窗外的光亮寒冷着,逐渐强大起来。不会轻易地有树,因为不会轻易地有村落。而一旦看见树,哪怕几棵萧疏瘦弱的小树,就会看见哪怕是只有几间房子的小村落蹲在树下。树和村落之间有着那么宝贵、那么让人感动的相依为命。有了那几棵树(尽管还没有返青),那干瘪的、仿佛被这个世界遗忘了的寂寞的小村落;就有了一丝生气、一丝活泼,就有男女出出进进,就有了一些鸟鸣叫出的乐音……

我的眼睛盯着偶有的树和村落不放,直到看不见。寥廓的黎明中,天蓝得让人晕眩,眼光中没有一丝杂质。黎明刚过,阳光就把眼睛刺得有些麻辣的痛。

5

在由酒泉向航天城行驶的途中,我们有过一次紧急的停车,因为看见了水—-在年平均降水10毫米的河西走廊看见水,全车的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

明晃晃的溺河自祁连山的方向向北流淌,注入内蒙境内的湖泊——黑海。河水并不浩大,河床也很浅,然而那河水却有着惊人的魅力:②它清得发蓝,有着玛瑙的幽深。白色的浪花像玉一样纯洁、剔透。掬一捧在唇边,那种含着绝域之气的冰凉,立刻将五脏六腑清洗得干干净净,仿若自己已净身离开尘世。

我向当地的朋友询问河的源头,他的手指向河水流来的方向,并说出祁连山的名字。在这里已看不见祁连山的身影,看不见被我忽略了的山峰上隐隐的白色——那常年不化的积雪。看着溺河水在沙砾碎石间顽强地流淌,以一种无可拂逆的力量一直向北、纵贯甘肃全境,我似乎明白了祁连山的静默和深沉——大山就是大山,大山的力量在于,它总是在无言中长久地对大地产生深刻的庇佑。

6

对于树亲近的渴望再次强烈起来。我们弃车步行去拥抱远处一小片林地,仿佛它是在劫难中残存下来的,像一个孤儿。

这里集中地立着几棵柳树、槐树、沙枣树,还有几棵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它们从少年课本的记忆里退回到真实的存在——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一种珍惜的兄弟般的情感。

然而,它们是干灰枯黄的。时值四月末,在我的家乡早已是翠影婆娑的树,在这里,在它们憔悴的树于和枝柯上,却看不见一点绿的迹象。天空没有风,蓝天下白杨细瘦的枝干手臂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仿佛仍受着惊吓,仿佛那一场又一场裹着沙石的狂风并没有远去、消失。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它们并没有死,它们会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干渴里一点点地活过来。春秋一度又一度,它们就是这么做的。我徘徊在每一棵树前,我听到了那来自树干内部的努力之声——艰难然而顽强地发出绿来。

7

胡杨,又名异叶杨,胡桐。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青海、新疆。它的名字,是和最为干旱恶劣的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置身戈壁荒滩里的胡杨林中,我被它的顽强彻底震撼了。我不能想象它如何生存下来,据说,胡杨能生长千年,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它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看见它,就有一种拜谒的感觉。

③胡杨是不能“成材"的。它扭曲的枝干弥漫着一种恐怖、惨烈的气氛——经历无数同狂风砾石的搏斗,它痛苦的肢体留在蓝天下,每一枝每一叶,都留下了它不屈挣扎的痕迹。

没有一种树能像胡杨一样,成为卓越的精神生命的象征。面对胡杨林,我重温了久已不在心中的尊敬的情感。

8

清明刚过,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前,还摆放着花圈,没有褪色的花束和祭奠的酒杯。它们从千里万里四面八方被一颗颗思念的心带到这荒凉的戈壁深处。在墓园的不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卫星发射架、蓝天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梦想。航天城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建设,第一代航天人是从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将军和士兵,他们一头扎进茫茫戈壁深处,隐姓埋名,消失在千古荒凉里,许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关山万里,有许多人长眠在这里,因为无法把遗体运回家乡,甚至有许多战士的家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长眠在此。

俯看着一块块石砌的墓碑,这里有许多名字,有将军、士兵、工程师、炊事员、卫生员——这些名字我都不熟悉。然而,在这偏远荒漠里,这些陌生的名字却异常地亲切和温暖,因为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地方,在梦中的故乡,他们的亲人仍年复一年地守候着他们的讯息。而在那一块又一块没有花束,没有酒杯的墓碑前,我停下来——这些万里征战,再未回过故乡的战士,也许连思念他们的亲人也已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这万里之外的过客,替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吧!

9

我徜徉在深夜的星空下,独自了望长天。我不思念什么,我什么也不能想。千里万里,人与人、人与故事,似曾相识,再难相逢。这是一块属于“告别”的土地,在这里的告别,仿佛重回了远古年代的传奇。④大呼一声,万里广漠,我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能传多远两行热泪,不知哭向谁。

我仿佛也在同自己“告别"。

(节选自《散文选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安静下来”“似乎受到逼迫"是受到进入西部后看到的荒凉、空寂和人迹罕见的戈壁景色的影响。

B.作者没有看到中学课本中“狂舞着漫天风雪的祁连山”,内心发出惊叫,感觉受到了欺骗。

C.在河西走廊看到水让作者感到惊喜,那纯洁、剔透,那顽强不可拂逆的流淌的水令作者心生感触。

D.作者对墓碑上的将军,士兵、工程师、卫生员等人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们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佩。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光亮寒冷着",将描写触觉的词用来写视觉的“光亮”,突出其冷的凛冽。

B.句子②中“玛瑙"一词,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溺河河水的清澈碧绿,魅力惊人。

C.句子③中的引号表示否定讽刺,胡杨在与狂风砾石的搏斗中扭曲了枝干,无法成材。

D.句子④写“我”的大呼一声不知能够传出多远,但依然能够体现“我"的敬仰之情。

8.作者说“深入戈壁两天,正是它们唤起了我对于生命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西行·奉献·崇敬;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感觉受到了欺骗"错,作者写中学课本上的“祁连山”是与后文形成照应,但没有“受到了欺骗"之感。

7.C[解析]“句子③中的引号表示否定讽刺”错,句子③中的引号是突出强调,突出强调胡杨难以“成材",是因为它们“经历无数同狂风砾石的搏斗,它痛苦的肢体留在蓝天下,每一枝每一叶,都留下了它不屈挣扎的痕迹”。

8.①深入戈壁见到的各种树木,给作者留下了不同印象,唤起了作者内心不同的情感。②这些树干灰枯黄,艰难、顽强地发出绿,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③抒发了作者对树的赞美,对生命顽强的赞美。(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示例:选择甲组:①本文记录了去西部游览的所见所感。②由西部之景联想到了航天人默默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伟大精神。③抒发了作者对航天人的深深的崇敬之情,讴歌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而默默无闻,牺牲小家顾大家的自我奉献精神。(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示例:选择乙组: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在荒漠戈壁滩中,各种树都顽强地活着。③树既是环境与风景,也是抗争恶劣环境,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更是航天人精神的象征。(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海海(节选)

麦家

爷爷讲,前山是龙变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不到边,海一样的,所以也叫海龙山;后山是从前山逃出来的一只老虎,所以也叫老虎山。老虎有头有颈,有腰背,有屁股,还有尾巴和一只左前脚——因为它趴着在睡觉,所以只露出一只。前山海一样浩荡,丛山峻岭,像凝固的浪花,一浪赶一浪,波澜壮阔。老虎翻山又越岭,走了八辈子,一辈子一千年,累得要死,一逃出前山,跳过溪坎,脱了险,就趴下睡大觉。这样子,脑头便是低落的,腰背是耷拉的,屁股是翘起的,尾巴是拖地的,并甩出来,三只脚则收拢,盘在身子下。唯一那只左前脚,倒是尽量支出来,和甩出来的尾巴合作,一前一后,钳住村庄。

登上山顶——老虎屁股——往下看,村庄像被天空的脚蹄踏着,也像是被一声口令聚拢起来,显得紧密。其实是散乱的,屋子排的排靠的靠,大的大小的小,气派的气派,破落的破落。这是一个老式的江南山村,靠山贴水,屋密人稠。屋多是两层楼房,土木结构,粉墙黛瓦;山是青山,长满毛竹和灌木杂树;水是清水,一条阔溪,清澈见底,潭深流急,盛着山的力气。溪水把鹅卵石刷得光滑,铺在弄堂里,被几百年的脚板和车轮——独轮车、脚踏车、拖拉机——磨得更光滑,有劲道。弄堂曲里拐弯,好像处处是死路,其实又四通八达的,最后都通到祠堂。

祠堂威风凛凛,地主一样霸占着村里最阔绰的一块空地和一棵大树。树是白果树,也叫银杏,树干粗得没人抱得住,梢头高过祠堂顶尖,喜鹊很安耽地在上面作窠、下蛋,生出下一代。春暖花开时节,嫩绿的叶芽像一支秘密部队,从条纹状的树皮下钻出,便一发不可收拾,发疯似的向天空和枝丫争抢地盘;要不了几天,扇形的树叶密密麻麻,隐起枝丫,遮天蔽日,挡风避雨,召集全村的麻雀都来过夜。秋末冬初,风是染料,把碧绿的树叶子一层层染,最后染成黄铜色。一夜寒风,树叶纷纷落地,铺满祠堂门前,盖住青石板,跟着人的脚步混进周围弄堂。弄堂没规矩,却总是深的,肠子一样伸曲,宽的宽,窄的窄;宽的可以开拖拉机,窄的挤不过一副肩膀,只够猫狗穿行。

春末秋初都是夏天,像夏天的凌晨四五点和夜晚七八点都是白天一样。

每到夏天,村子像得了疾病,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首先是忙,田地要劳作,畜生要侍候,屋漏要补,洪水要防,阴沟要通,茅坑要清,牛栏、猪圈、鸡窠、鸭棚、兔窝里的牲畜都来添乱,一堆事,像疹子一样发出来,日子再长也不够用。其次是热,村子捂在山窝里,三面不通风,热气散不开,被闷成瘴气,爬上汗涔涔的墙,或躲在阴暗角落。弄堂里有穿堂风,虽然风里裹着恶臭,但大家照样搬出桌椅,摊在弄堂里吃饭、纳凉、谈天,咫尺之外,甚至脚下就是阴沟。阴沟里烂着死老鼠、泥淖、狗屎、鸡粪、小孩子的屎尿,它们在黑暗里窃窃私语,吐出满嘴臭气。

总之吧,每到夏天,村子像剥了壳的馊粽子,黏糊糊又臭烘烘的,人总忙叨叨的,各路虫豸也老不安生:苍蝇、蚊子、蟋蟀、萤火虫、壁虎、蚂蟥、蚂蚁、蜻蜓、蚂蚱、蜈蚣、毒蛇、蜥蜴、毛毛虫,四面八方冒出来,寻死觅活扎进人堆,加到我们生活里,给我们添乱、生事、生病,等着冬天来收拾。

到了冬天,村子像装了套子,一下子封闭了,清冷了,安静了。尤其落雪天,静到素雅,鹅卵石铺陈的弄里堂外,鸡犬无影,雪落无声,人影稀落。积了雪,即便有人走过也听不见平时各人各样的脚步声。积雪像木工房里的刨子,糕点铺里的模子,把各人各样的脚步声都刨成一个样,压成一个形,听上去只有一个声:嚓。

嚓——

嚓——

嚓——

声音瓷实、压抑、单调、僵硬,不像人在走,像鹅卵石在走。像死了千年的鹅卵石,有一块——兴许是两块——成了精,活了,从雪底下钻出来,在雪地上跳,僵尸一样的。独有一人走过,声音是出格的不同,不是嚓——,而是喀!分明比嚓——着力、坚硬,尖利而短促。

喀!

喀!

喀!

声声刺耳,步步惊心,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锤击。

这声音经常在黎明朦胧的天光里,或夜深人静的月光里响起,在逼仄的弄堂里显得突兀、大胆、凶悍,杀气腾腾的,一下子蹿上屋顶,升到空中,在天上响亮,在寂静中显得空旷、遥远,像从黑云或月亮上传来的。

每当响起这个声音,爷爷就讲:“听,太监回家了。"或者:“太监又出门了。”

同样听到这个声音,父亲则笑:“嘿,上校回家了。"或者:“上校又出门了。”

(有改动)

注:《人生海海》是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是上校,本文节选的是其开头部分。

4.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以先空间后时间的顺序,对一个江南山村作全景式描写。

B.写银杏树引出四季景象,写冬天引出上校,内容过渡十分自然。

C.夏、冬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照应了前文对山村地理环境的描写。

D.脚步声的不同,爷爷和父亲话语的不同,设置了悬念,引人入胜。

5.文章第一段对山的描写极富特色,请作简要赏析。(6分)

6.文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江南山村?请作简要概括。(6分)

4.C(夏、冬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季节不同所致,并不照应前文地理环境描写。)

5.①想象奇特,化静为动。将山想象成龙、虎,以龙、虎的形态动作描写山,赋予山动态美。

②比喻拟物,生动形象。又把山比喻为海,写山“钳住村庄",修辞生动,形象鲜明。

③融入传说,乡土特色。爷爷的描述从山名出发,将对山的描写演化为有情节的传说,富有乡土气息。

(答对任何一点给3分。)

6.①依山傍水,布局散乱,卫生状况糟糕。

②重视宗族观念。祠堂在村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村中所有弄堂都通向祠堂。

③劳作忙碌艰辛。夏天有忙不完的事,而夏天时间跨度又特别长。

④生活顺从忍耐。环境恶劣,琐事繁多,人们习以为常或默然承受。

(答对任何一点给2分。)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①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

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②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③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④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蟋,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

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⑤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

上的那种感觉。

⑥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呜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⑦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激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⑧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呜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⑨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⑩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靖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

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将中秋时节听秋虫的鸣叫同听孔子的讲学、法师的讲禅放在一起,让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秋虫清音对作者的洗礼。

B.本文作者“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与朱自清先生一个人于夏夜踱步于“曲曲折折的荷塘"边,都因环境的美好而心生喜悦。

C.作者听到的秋虫声“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郁达夫从“秋蝉衰弱的残声"中听到清静悲凉,表明二者都因虫声而心情非常矛盾。

D.文章多处提到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李清照、杜甫、李煜、海子、北岛等,让读者在跟随作者聆听秋虫清音时自然产生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详写了作者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也为后文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作了铺垫。

B.作者组织文章,取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多样,或很详细叙述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托物言志,但仍形散神聚,紧密流畅。

C.文章句式富于变化,既有长短句的错落,也有整散句的变化,设问、反问杂用,行文灵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D.文章遣词造句富有诗韵,清新雅致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理解,让文章氤氲着浓浓的诗意。

8.本文“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请简要分析付秀宏是如何借助修辞技巧,让文字之美融入到作品中的(4分)

9.本文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并简要分析。(6分)

6.C(“因虫声而心情非常矛盾”错,无论是本文的“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还是《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都是作者从秋虫声中听到的真实内容,复杂感受,而且就算是“凄凉"“悲凉”的秋虫声,作者都是喜爱的,并不意味着作者心情的非常矛盾。)

7.B(“很详细叙述故事"错,本文并没有详细叙述故事。“或托物言志”错,本文是抒情散文,没有托物言志。)

8.(4分)(1)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如“你打扰蟋蟀作诗了",秋虫“把深情写在纸上”,秋虫“不嘲笑什么"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富于表现力,充满想象空间,而且生动地表现了秋虫给作者带来的诗意与禅心,从而自然得出“听懂你自己”的感悟。

(2)大量使用比喻。如将“蟋蟀"比作“李白”,将“樱桃叶子"比作“沉醉的耳朵”,将“彻夜的虫鸣"比作“银河倾泻的水”等,不仅让散文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创设了唯美的意境,极大丰富了“秋虫清音"的情韵,让读者从“秋虫清音”中感悟到浓浓的诗意。

(3)多处引用。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花开后百花杀”等,不仅让本文字里行间充满诗意,而且更能突出“秋虫清音"给作者带来的诗意感受。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9.(6分)(1)指听到的秋虫的声声鸣叫。作者于秋夜里听到“秋虫清音”“交相共鸣"“倾倒而来”。

(2)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诗意。作者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海子、北岛等古今文人及其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意。

(3)指从秋虫鸣叫声中感悟到的文化意蕴。作者听秋虫鸣叫,仿佛听到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感到这是《广陵散》遗篇。

(4)指作者因听到虫鸣而生的幸福感。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感到了幸福。(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