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卷入

、字词书写

得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鸟儿将ke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春》)

(2)水藻真绿,把终年zhti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济南的冬天》)

(3)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i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

大地,但它变得更吝诧o(《雨的四季》)

阅卷人

-----------------二、句子默写

得分

2.古诗文化名句积累。

(1)古诗中的地名总惹无限情思。“夜发清溪向三峡,①",地点转换中相思暗

生;“②,闻道龙标过五溪”隐含诗人满腹的担忧;“③,崔

九堂前几度闻”,同样的地方却有物是人非的感伤;“乡书何处达?®",家的方向渴望

却不可及;"⑤,",李益严重的大漠无边,月华冷冽,蕴含

无限清愁;“⑥,"马致远一曲《天净沙》让“天涯”成为游戏心中无限

忧伤的远方。

(2)下列诗句含蓄表达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阅卷人

得分

3.解释加点的文言字词。

(1)未若柳絮明风起

(2)陈太丘与友期行

(3)山岛等山寺

(4)次北固山下

阅卷人

-----------------四、填空题

得分

4.李白称王昌龄为“龙标”,这是因为古代常用“官职”或来称呼一个人。

阅卷人

-----------------五、选择题

得分

5.下列句子中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画的马那是栩栩如生。

B.你家母让我跟你说一下,这个周末一定要回家啊。

C.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D.贤弟太客气了,愚兄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阅卷人

-----------------六、填空题

得分

6.根据提示猜人物。

(1)“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

(2)“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这是()。

(3)“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

或自己的鼻尖”,这是()o

阅卷人

七A、召者圆读

得分

7.根据语段回答问题。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

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

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节选自《五猖会》)

(1)别人都露出笑容,而“我”为何却不高兴?

(2)有评论说,《朝花夕拾》中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你认为《五猖会》一文,更

多的是“温馨的回忆”还是“理性的批判”?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卷人

八、现代文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树,故乡的一颗美人痣

刘福田

①秋阳,拂去蒙在尘封往事的灰土,一树挂满红灯笼的柿子,让些许已经逝去的记忆,清晰而敏感

起来……

②老家的秋,灿烂如火,在地头田畔三三两两生长的柿子树,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

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红的柿子,挑

开了记忆中的层层帷幕,满脑子里闪现的全是老家后院那棵大柿子树……

③据父亲讲,那棵柿子树至少已60岁高龄了。它高大的树干就有8米多高,巨大的墨绿色树冠,覆

盖着地面方圆将近十平方米,棕褐色树皮已经斑斑驳驳,树心部分已空了。攀在地面的庞大树根像神话

中龙的利爪,扎根在我家院后。

④每年春天,柿子树抽梢了,长出茂密的嫩叶,叶片枝头缀出点点乳白色花蕊。春风徐徐吹来,一

阵阵浓烈馨香,沁人心脾,细小的花蕊招蜂引蝶,勤劳的蜂蝶呼朋结伴而来,为柿子树做媒传粉。

⑤入夏,雨后初霁,几声蝉鸣,那泛着浓绿光亮的树枝叶间,已点缀着时隐时现的小柿子,青青的

小果粒像挂在碧空中的绿珍珠,让我们围着老柿子树屏息心醉。

⑥秋天,踏着细雨和凉风而来,那挂满枝头的柿子日渐成熟,棕褐色的小果皮已发出诱人的光泽,

站在树底下,仰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总禁不住童年口馋的诱惑。放学时,围着柿子树,捡着砖头块

猛砸树干,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只要柿子一到手,也不

用水洗便咬上几口,涩涩的苦味顿时溢满口腔,数不清吐了多少次,但还手握着,那种苦涩,填充了我

童年的好多时光。

⑦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它洗净,储藏在保持温水的大锅里,两三天后,爷爷就让

奶奶拿出来给我和弟弟还有我的小伙伴们吃。显然,我的亲朋邻居也就都随着奶奶的方巾尝到了甘甜清

爽的柿子。

⑧爷爷常说,o现在想来,爷爷的心也像这棵柿树一般,慈祥而深沉。

⑨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

不能剔除。

8.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朴实无华,于娓娓叙述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情、乡情。先通过父亲的口说出大柿子树的年龄,接着

对它进行详细描写,继而按照顺序,由春到夏,自夏至秋,讲述了“大柿子树”的动人故事,最

后由树到人,写了(填主要事件),自然地引出爷爷耐人寻味的一番话。

9.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

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多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遢地寻找争抢……(加点词“偶尔”“遍地”有何

表达效果?)

10.请以爷爷的口吻,写出从柿子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将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完整。

11.文章结尾说:“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

心上,永远不能剔除。”请品析结尾的妙处。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

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

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

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

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

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

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

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

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暧。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

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

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

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

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

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

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

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

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一①重拾希望_②一十分感激

(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牛曦。”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卷人

九'对比阅读

得分

阅读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②难③之。朗曰:“幸尚⑷宽,何为不可?”后贼追

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⑤所以疑⑥”,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⑦,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

如初⑧。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依附:跟从。②辄(zhe):当即。③难:作动词,拒绝。④尚:还。⑤本:当初。⑥

疑:迟疑不决。⑦纳其自托:接受他的请托。⑧邪:同“耶”,呢。⑧携拯如初:像当初一样携带,救

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尊君在不()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去后乃至()

王欲舍所携人()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幸尚宽,何为不可?

15.有人说,友人已经认错了,而元方却置之不顾,也是一种无礼的行为。你如何看?

16.通过患难中对待别人的态度,你如何评价华歆和王朗的人品?

阅卷人

卜'诗歌鉴赏

得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①忽报侬②,披襟③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②侬:我。③披襟:敞开衣襟。

17.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诗人描写了“"”“荷花”等鲜明的意象,妙趣横生,

充满生活气息,表达出诗人之情。

18.请发挥根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阅卷入

十一、作文

得分

19.有人说生活太平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课堂上一声真诚

的赞许,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温暖的饭菜;一次春雨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

功后的欢呼……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

请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篇幅不少于65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想象合

理,力求有新意。③写作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美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窠

(2)贮

(3)莅;啬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窠巢:鸟兽栖身处;动物栖身的地方。

贮蓄:贮藏。

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应该用的时候也舍不得用。

故答案为:窠

莅啬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积累。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

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

较、多记忆、多积累。

2.【答案】(1)思君不见下渝州;杨花落尽子规啼;岐王宅里寻常见;归雁洛阳边;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B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二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渝、州、岐、雁、烽、天

涯”等字词容易写错。(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

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

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1)思君不见下渝州

杨花落尽子规啼

岐王宅里寻常见

归雁洛阳边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B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

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

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3.【答案】(1)趁,乘

(2)约定

(3)耸立

(4)停宿

【知识点】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因:趁,乘。

(2)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3)句意:山上的岛屿高高地耸立着。竦峙:耸立。

(4)句意:停宿在北固山下。次:停宿。

故答案为:(1)趁,乘

(2)约定

(3)耸立

(4)停宿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

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

合上下文来判断。

4.【答案】任官之地的州县名。

【知识点】称谓

【解析】【分析】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故答案为:任官之地的州县名。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

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

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项中,令郎,指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使用正确。

B项中,“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不能用于对方母亲。使用错误,应该改为“令慈”。

C项中,拙作,属于对自己作品的谦称,使用正确。

D项中,贤弟,敬称对方;愚兄,谦称自己,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言表达得体的理解与辨析。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

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

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6.【答案】(1)范爱农

(2)藤野先生

(3)阿长或长妈妈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范爱农的典型外貌是“眼球白多黑少的人

(2)“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是对藤野先生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3)“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是阿

长或长妈妈的缺点,也是鲁迅不喜欢的。

故答案为:(1)范爱农

(2)藤野先生

(3)阿长或长妈妈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人物的掌握程度。平时阅读名著时,要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

名著中的重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要把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下来。

7.【答案】(1)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

(2)我认为《五猖会》中更多的是“理性的批判”。在“我”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书,

并且所背的内容是当时“我”根本无法理解的《鉴略》,作者在理性地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

内容都违背儿童的心理。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1)联系语段中“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的内容

可知,出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一文,“我”原本是兴高采烈地去看热闹,而父亲却强制要求

“我”背书,并且要把书背熟才能去看五猖会,这无疑会打击“我”的积极性,使“我”看热闹的兴致都消失殆

尽了。“我”的厌烦,也是对封建教育的控诉,对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的不满。据此

总结作答。

(2)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阐述自己的理由。《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

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

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我”准

备出发去看五猖会前,父亲要求“我”背书,并且要“我”背诵的是晦涩难懂的《鉴略》,这让“我”失望、郁

闷至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

《五猖会》这部作品中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教育的理性批判,这种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违背了儿童的天

性,也表明了作者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强烈谴责。可据此整理说明。

故答案为:(1)父亲让“我”背书,这使得“我”去看五猖会的兴致全无。

(2)我认为《五猖会》中更多的是“理性的批判”。在“我”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书,

并且所背的内容是当时“我”根本无法理解的《鉴略》,作者在理性地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

内容都违背儿童的心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理解感悟能力。这类题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

事、成语等。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要十分熟悉,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介绍人物

或故事,并进行概括,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

(2)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

“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

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答案】8.时间;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

9.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个柿子比作“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柿子的形象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柿树的喜爱之情;“调皮”一词,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突出

了故乡柿树丰收的场景,饱含着作者对柿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②“偶尔”写敲打下一颗柿子的不易,

“遍地”写伙伴们寻找的细心、争抢的激烈。两相映照,突出了柿子的诱惑力之大,伙伴们对柿子的喜爱

之切,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之美好。

10.示例1:人这一辈子,有时候就像这柿子,它本身是苦的,要经历些风吹雨打,日晒磨难,才会慢慢

变甜。示例2: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人就像这柿子,不要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踏踏

实实过日子才是正道。

11.第一句总结全文,把柿树与老屋、故土联结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第二句

既巧妙点题,又将自己个人的思乡之情推而广之,拓宽了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记叙顺序;比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

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

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

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

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

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

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回答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

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

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

8.第一空,根据题干句“由春到夏,自夏至秋,讲述了‘大柿子树’的动人故事”的分析,这里“由春到夏,

自夏至秋”可知,,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或结合第④段句子“每年春天,柿子树抽梢了,长出茂密的嫩

叶,叶片枝头缀出点点乳白色花蕊”,第⑤段句子“入夏,雨后初霁,几声蝉鸣,那泛着浓绿光亮的树枝

叶间,已点缀着时隐时现的小柿子”,第⑥段句子“秋天,踏着细雨和凉风而来,那挂满枝头的柿子日渐

成熟”第⑦段句子“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它洗净”可知,文章写柿子树在春、夏、秋的变

化,以及采摘后的状况,表明采用的是时间顺序。第二空,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

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组织语言

时,最好分别以“爷爷”和“奶奶”为陈述的主体。结合第⑦段句子“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

它洗净,储藏在保持温水的大锅里”语句,可以概述出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两件事。

故答案为:时间

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

9.“偶尔”本义是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在这里说“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表明敲打下一

颗柿子的不易。“遍地”本义是满地,到处,处处。这里说,“偶尔掉下来一个柿子”,伙伴们要到处寻

找,表明寻找的细心、争抢的激烈。这两个词语构成相互映照,突出了伙伴们对柿子的喜爱,表达出对

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故答案为: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个柿子比作“一盏盏

橘红色的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的形象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柿树的喜爱之情;“调皮”

一词,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突出了故乡柿树丰收的场景,饱含着作者对柿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②“偶尔”写敲打下一颗柿子的不易,“遍地”写伙伴们寻找的细心、争抢的激烈。两相映照,突出了柿子

的诱惑力之大,伙伴们对柿子的喜爱之切,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之美好。

10.从所拟之句的语气看,要以爷爷的口吻;从所拟之句的内容看,要写出从柿子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

人生感悟。首先要考虑到柿子与人生的联系,要由柿子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且联想要贴切自

然。示例:这人的一生呀,就像这柿子一样,表面的光鲜是没有用的。要真正尝到它的味道,还要经历

一番磨难。故答案为:示例1:人这一辈子,有时候就像这柿子,它本身是苦的,要经历些风吹雨打,

日晒磨难,才会慢慢变甜。示例2: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人就像这柿子,不要追求表

面的光鲜亮丽,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正道。

11.这个语段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

的象征”这句,作者把柿树与老屋、故土联结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柿子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与

怀念;“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巧妙点明题目中“一颗

美人痣”,而且把自己个人的情感推广到所有“思乡人”的身上,拓宽了主题的广度;“永远不能剔除”表明

这种思乡之情是永远存在的,永远不会消失的,拓宽了主题的深度。故答案为:第一句总结全文,把

柿树与老屋、故土联结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第二句既巧妙点题,又将自己个

人的思乡之情推而广之,拓宽了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12•【答案】(1)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

(2)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

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

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

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

助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记叙顺序

【解析】【分析】(1)由题干提示可以根据第⑤段中的“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

机?她非常感动”。第⑧段中的“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两个句子,分

别提取“非常感动”和“心急如焚”两个词作答。(2)阅读文章内容可知,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插叙,交

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从车的

后备箱里给男孩拿废品,及第⑦段“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做了铺

垫。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阅读文章可知,这里的“温暖”指风停了,使“她”的身体感到暖和,然后联系

上文小男孩儿捡到手机之后,坚持在车旁等“她”回来,小男孩儿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感到温暖。据

此分析作答即可。(4)从文章第⑥段“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可知

小男孩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从该段第一句可知,虽然家境很贫穷,但是他却能在那里等待

丢失手机的人,可见他为人善良、拾金不昧;由文章第⑦段中“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

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以及文章第⑧段小男孩以巧妙地

方法帮助“她”度过火锅店生意冷清的难关,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

⑵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

“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⑶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

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从小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失主看出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孩子;从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

的时间出来捡废品看出他是一个勤劳、懂事、孝顺的孩子;男孩自食其力之后,打钱到她账户,并帮助

她使她的火锅店生意好转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点评】

⑴本小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快速找到有关目标人物的描

写,理解这些描写的用意,然后从中筛选有效语句作答。注意作答的格式要与所给的回答格式尽量保持

一致,简洁、准确即可,不要长篇大论。

⑵本小题考查文章的记叙顺序。这类题目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

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二、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

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三、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

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⑶本小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

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

提供合理的依据。

(4)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小男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注意组织语言的时候要尽量用上原文的关键词句,简洁、准确、有条理即

可。

【答案】13.同“否”;一起,一同;才;舍弃

14.①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15.示例1: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元方当时只有7岁,还只是个孩子,用“入门不顾”,

义正辞严地对待存在缺点的人,可见他是个个性率真、方正的人。示例2: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

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待人。

16.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情重

义,危难中救人能就到底。而王朗正相反,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

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

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

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

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

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

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

到依据。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

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

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

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

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

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舍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

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

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13.①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②句意: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俱:一起,一同;

③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④句意:王朗想舍弃刚才搭船的人。舍:舍弃。

故答案为:同“否”;一起,一同;才;舍弃

14.①“日中(正午时分)”“至(到)”“信(信用)”“礼(礼貌)”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

确。②“幸(幸好)”“尚(还)”“宽(宽敞)”“何(什么)”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①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15.本题考查观点表达,无论认为元方失礼或者不失礼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认为元方失礼,可

从友人已经知错道歉,就应该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并且对方还是父亲的朋友,自己的长辈;如果认为

元方不失礼,可从人应该讲诚信的角度分析作答,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

“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是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

训。故答案为:示例1: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元方当时只有7岁,还只是个孩子,用

“入门不顾”,义正辞严地对待存在缺点的人,可见他是个个性率真、方正的人。示例2:失礼,元方批评

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该以礼待

人。

16.从“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可以看出,华歆考

虑问题比较周全,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他是一个守信用、讲道义的人。从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可以看出,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

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

样的人不值得信赖。故答案为: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

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情重义,危难中救人能就到底。而王朗正相反,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

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答案】17.细草;西风;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8.示例:到了傍晚,天气还是非常炎热,你瞧!那荷花还深深躲在碧绿的荷叶底下不愿露面呢!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

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

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

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17.“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

“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荷花入

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

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通过刻画“细草”“西风”“荷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欣喜之情及

对大自然的喜爱。故答案为:细草

西风

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8.“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意思是已经是傍晚时分,可是娇嫩的荷花还是嫌天气太热,以

至于低着头藏在碧绿的荷叶下。根据诗意和描述画面的要求,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可拟写为:池塘里,

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

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

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

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画面啊!

故答案为:示例:到了傍晚,天气还是非常炎热,你瞧!那荷花还深深躲在碧绿的荷叶底下不愿露面

呢!

19.【答案】【参考例文】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什么是幸福?在一千个人眼里,幸福有一千种不同的定义,炎热的夏天吃到一口冰淇淋,这是幸

福;寒冬中喝到一杯暖茶,这是幸福;能尽情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同样也是幸福……

我的妈妈是个极为唠叨的人,不论大事小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对的事错的事,她都能拿来说上

一番,其肺活量之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但我对她的这项“优点”是极为讨厌的。

今天早上,爸爸告诉我明天妈妈就要去出差了,我听了高兴极了,因为我终于有段没有妈妈唠叨的

清闲日子了。出发前,妈妈照例唠唠叨叨地叮嘱了一大堆,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晚上躺在床上,我兴

奋难眠。

第二天早上,耳旁没有妈妈的唠叨,睡得很舒服。可一觉醒来,时针已指向七点,吓得我从床上鱼

跃而起,脸也不洗,牙也不刷,提着书包就往学校冲。上课铃声在我冲进教室的同时戛然而止。谢天谢

地总算没迟到,可一坐定,肚子就咕咕叫着毫不客气地提出抗议。

上了一天课,我疲惫地回到家。一开门,习惯性地喊:“妈,我回来了!好饿。“没人回答我,屋里

冷冷清清的,没有往日拽着我唠叨的妈妈,桌上也没有往日妈妈为我准备的可口饭菜,我一下泄了气,

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不断浮现逝去的一幕幕:春天上学时,妈

妈边唠叨边强硬地把雨伞塞进我书包里,当天下午放学时下起大雨,因为带了伞,回家时没有淋湿;夏

天游泳时,妈妈总在游泳馆门口等我,我一出来,就拽着我去点眼药水,结果同一游泳班很多人都得了

红眼病,我却安然无恙;秋游时,妈妈边唠叨边放了小药包在我口袋里,当天秋游时,不小心擦伤,幸

好随身携带了小药包,伤口得以及时处理;冬天晚上,每次睡觉前妈妈总要唠叨一番,叮嘱我一定要盖

好被子,而在半夜,还要进来帮我把被子盖好……还有好多好多,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妈妈的唠叨中包

含了许多对我的关心爱护,此时,我才明白,拥有妈妈的唠叨也是幸福。

没几天,妈妈出差回来了,一进门,我便冲上去给了她一个拥抱和一个香甜的吻,妈妈愣了一下,

接着又拉开了话匣子,听着妈妈的唠叨,我的心溢满了幸福和满足。对我而言,听妈妈的唠叨,是一种

幸福!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关键词“幸福”“简单”,“简单”说明是一件生活学习中很平常的小事,如,“课堂上一

声真诚的赞许,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几声掌声、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后的欢呼……”等都是简

单的幸福,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选材,如“一觉睡到自然醒”就是幸

福;“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就是幸福;“想买的东西正好我折’就是幸福;“有人帮忙按住电梯等你”就是幸

福……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理解,写一件关于幸福的小事,里面含有幸福的感觉,而且要写出自己对幸福

的体会和感受:幸福很简单,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写作时,要选择具体的事件来写“幸福”的感

受。比如父母的关爱,这是一种享受亲情的“幸福”,老师对学生的平等相待,这是一种得到尊重的“幸

福”,同学不计较“我”的过错,这是一种受到宽容的“幸福”。幸福,并不一定是巨大的收益,而往往就是

一点点温暖的感受,所以“幸福很简单”,学生只要把获得这一种“幸福”的过程写清楚,把获得这一种“幸

福”的感受抒发出来,最后就引申文意,深化主题,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本作文围绕中心可以写一

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

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

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29分

客观题(占比)2.0(1.6%)

分值分布

主观题(占比)127.0(98.4%)

客观题(占比)1(5.3%)

题量分布

主观题(占比)11(57.9%)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题目量(占比)分值(占比)

句子默写1(5.3%)10.0(7.8%)

选择题1(5.3%)2.0(1.6%)

现代文阅读2(10.5%)34.0(26.4%)

作文1(5.3%)5.0(3.9%)

字词书写1(5.3%)4.0(3.1%)

填空题2(10.5%)16.0(12.4%)

翻译1(5.3%)20.0(1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