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叙事是数字技术进入叙事领域的产物,是一种在线叙事,具有人机交互的性质,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目前主要有超文本小说、互动影视作品等类型。数字时代的叙事文本已经很难用经典叙事学加以阐释和分析了。尽管数字叙事中“讲故事”这一核心因素仍然存在,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已经改变,这对经典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构成了挑战。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直接决定作品的面貌和风格。英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提到,视角在叙事文本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理解叙事作品的入口。而在数字叙事中,视角常常游移不定。如在超文本小说中,制作者提供了故事的各类材料和节点链接,不同节点的链接使视角的不定性成为必然。随着读者将界面的一个个链接打开,故事的焦点不断转移,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从眼下事件转向另一事件,观察角度始终处于变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视角的承担者除人物和叙述者外,作为操作者的读者也加入其中。与视角相关联的叙述者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在经典叙事学中,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故事的讲述者和组织者。而在数字叙事中,叙述者的叙述功能受到读者制约,叙述者须根据读者的指令展开叙事进程,也就是说,叙述者需要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才能完成事件的组织和故事的进展。如在超文本小说中,节点的设置往往造成叙述的搁置,只有通过读者的点击才能延续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叙述者共同承担着叙事功能。时间是经典叙事学的又一基本特征。尽管在常规纸质叙事文本中,叙述时间也会出现闪前、闪回、交错的现象,或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但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读者仍然可以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中辨认出明晰的时间脉络,并获得重建的快乐。数字技术完全颠覆了这一秩序,数字叙事呈现的是叙述时间的空间化。如在布满节点的超文本小说中,时间被割裂,呈播散态势,情节发展主要不是依据时间而是通过链接把各种叙事片段随机组合在一起,不同的链接纵横交错,叙述时间成为一座来回缠绕的迷宫。在互动影视作品中,时间轨迹也因读者的介入和选择而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不同的故事结局。叙述时间的空间化也表现在数字叙事呈现的方式中。如今的数字叙事主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除文字外,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也作为文本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叙事文本中。在这样一个多媒体异质共存的空间中,叙述时间被淡化甚或被遮蔽,数字叙事从时间走向了空间。在数字叙事中,文本没有主轴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具有非延续性和扩张性的特征。就文本而言,数字叙事由多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不仅造成了叙事的间断,而且标示了多条路径,故事由此不断分叉、延伸。这些节点之间既没有等级之分,也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随时定位,自由选择某个瞬间作为中心,并在操作中不断转移关注点。简言之,数字技术进入叙事,已不仅仅是媒体变迁所出现的“换笔”,也不是跨界所造成的某种叙事扩张,而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根本性冲击和改造,具有某种革命性的意义。(摘编自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叙事是一种由制作者、读者和计算机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在线叙事。B.数字叙事仍是“讲故事”,但故事的结构形式和文本的呈现方式与经典叙事学不同。C.数字叙事的文本都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并且由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这几种媒体形式构成。D.数字叙事的文本是没有主轴结构的开放系统,系统中的节点既不分等级也没有先后顺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从视角、叙述者、时间、结构四个方面论述数字叙事对经典叙事学构成的挑战。B.第三段引述卢伯克的观点,意在强调视角是经典叙事学中的关键要素,对于写作和理解叙事作品非常重要。C.第五段列举超文本小说和互动影视作品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数字叙事具有叙述时间空间化的特点。D.文章在论证数字叙事的时间和结构时,采用相同的论证思路,先与经典叙事学比较,然后分析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叙事中,叙事的视角、进程等均受到读者指令的影响,这让作为操作者的读者处在了数字叙事的主导地位。B.在阅读经典叙事作品时,读者因梳理交错的叙述时间而参与到叙事中,从而改变叙事方向,获得重建作品的快乐。C.数字叙事的文本内在结构呈“块茎”分布,不存在某个固定中心,这意味着超文本小说比传统小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D.数字叙事是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革命性改造,不是媒体变迁出现的“换笔”和跨界所造成的某种叙事扩张。【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数字叙事的文本都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的”错误,由原文“如今的数字叙事主要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可知,是“主要”,而不是“都是”;“由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多种媒体形式构成”错误,第五段说的是“除文字外,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也作为文本的重要因素存在于叙事文本中”,还包括“文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采用相同的论证思路,先与经典叙事学比较”错误。第五段论证数字叙事的时间,由“尽管在常规纸质叙事文本中……数字技术完全颠覆了这一秩序”可知,此处先与经典叙事学进行比较,然后分析论证;第六段是论证叙事结构,是直接对数字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论证,并没有和经典叙事学进行比较,所以并不相同。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让作为操作者的读者处在了数字叙事的主导地位”错误。由原文“而在数字叙事中,叙述者的叙述功能受到读者制约,叙述者须根据读者的指令展开叙事进程,也就是说,叙述者需要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才能完成事件的组织和故事的进展。如在超文本小说中,节点的设置往往造成叙述的搁置,只有通过读者的点击才能延续故事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叙述者共同承担着叙事功能”可知,并非处于“主导地位”,选项曲解文意。B.“……参与到叙事中,从而改变叙事方向”错误。文中说的是“但这些并不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读者仍然可以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中辨认出明晰的时间脉络,并获得重建的快乐”,读者是从叙述中辨认时间脉络,而非“参与到叙事中改变叙事方向”,而且“从而”强加因果。D.“不是媒体变迁出现的‘换笔’和跨界所造成的某种叙事扩张”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已不仅仅是媒体变迁所出现的‘换笔’”,是“不仅仅”,并非“不是”。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卡尔·林奈,那位给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做出了分类的伟大的瑞典生物学家,将昆虫单独放在了一个类群里,部分原因是他相信它们根本没有脑。也许那并不是很令人惊讶,因为如果你把一只果蝇的头掀掉,它还是能近乎正常地活上好几天,能飞、能走、能交配。当然,最终它会饿死,因为没有嘴就意味着没有食物。昆虫能在没有头的状态下存活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在头部有一个主脑,还有一条贯穿整个身体的神经索,神经索的每个节点上都有“迷你大脑”。因此,不管脑袋在不在,很多功能还是能行使的。昆虫有智力吗?呃,这取决于你所说的智力是什么。根据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理论,智力是“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时,恐怕没人会再主张说昆虫有资格成为高智商俱乐部的成员了,但事实上,它们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有些事情我们原本认为是真正拥有大脑的大型脊椎动物的专利,结果也在我们这些小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生而平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些生活单调、栖境简单的昆虫是最不灵光的,如果你大半辈子都只是安逸地窝在动物的巢穴中,把用来吸血的吻部扎进一条血管里,那你确实不需要所罗门的智慧。然而,如果你是一只蜜蜂、胡蜂或者蚂蚁,那就需要更多的智力了。最聪明的昆虫是那些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寻找食物,并且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与很多其他全体一起生活在一个社群里的。这些小动物必须不断地做出判断:那边那个黄黄的东西是藏有甘甜花蜜的花朵,还是一只有点饿了的蟹蛛?我能否独自把那根松针抬走?还是需要我们几个一起?我需要喝一口这个花蜜给自己续航,还是应该把它带回家给妈妈?社会性昆虫会进行分工,分享经验,还会用一种先进的方式来“互相交谈”。这需要思考能力。引用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的话“蚁脑乃是这个世界上的最不可思议的物质原子之一,也许比人脑更加不可思议”。他说这句话时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蚂蚁能够向其他蚂蚁传授技能。长久以来,教学能力一直被视为我们人类所独有的,这几乎是先进社会的明证。有三条具体标准可以把教学和其他交流区别开来;必须是一种仅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发生的活动,必须包含老师的付出,必须让学生比自己摸索学习得更快。这个术语被用于交流概念和策略,因此蜜蜂的舞蹈一般不被看作教学行为——它更多是关于过程。然而,人们发现蚂蚁能够通过一个叫作“前后跑”的过程,教给其他蚂蚁一些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蚂蚁为其他蚂蚁指明通往食物之路。这种情况出现在一种欧洲蚂蚁——白翅切胸蚁身上,它依靠树、石头等地标还有气味线索,来记忆从蚁丘到一个新的食物来源的路线。为了让多只蚂蚁都能找到食物,一只知道路的雌蚁(所有工蚁都是雌性)必须教会其他蚂蚁找路。老师跑在前面带路,但要不时停下来,等它那些因为要花时间记路标,所以跑得慢一些的学生。当学生再次准备好时,它会用触角去碰老师,然后它们就继续踏上旅程。这种行为无疑满足了“真教学行为”的三大标准:这项活动只出现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包含着老师的付出(它必须停下来等待),而且让学生比自己摸索学得要快。(摘编自安妮·斯韦德鲁普·蒂格松《昆虫的奇妙生活》)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肯定了卡尔·林奈对于人类这个物种的分类,也认可他把昆虫单独放在一个类群里的做法及其理由。B.根据门萨高智商俱乐部的理论,昆虫确实不具备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昆虫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智力。C.昆虫之间的智力有差异,在不同地方寻找食物并紧密联系的昆虫,比生活单调、栖境简单的昆虫灵光得多。D.文中“前后跑”意思是一只昆虫在前面带路,当后面的昆虫跟不上时,就停下来等它追上,然后继续往前走。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举果蝇头被掀掉后还能活几天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果蝇具有生存的智慧,它除了有一个主脑外,还有许多“迷你大脑”。B.“这些小小朋友”“最聪明的昆虫”“分享经验”等拟人化的说法包含了作者对这些小昆虫的情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趣味性。C.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四段中心观点的材料:蚂蚁可以根据不同环境改变行动策略,通过联合来应对威胁,完成复杂任务。D.第一段中的“迷你大脑”和第四段中的“互相交谈”以及第五段中的“无知”,这三处所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6.昆虫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说明。【答案】4.C5.D6.①昆虫具备生存智慧,能为自己留有生存后路。

②部分昆虫也具有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

③昆虫能够观察到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学会分工协作、分享经验。

④昆虫也具有教学能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也认可他把昆虫单独放在一个类群里的做法及其理由”理解片面。根据后文“昆虫能在没有头的状态下存活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在头部有一个主脑,还有一条贯穿整个身体的神经索,神经索的每个节点上都有‘迷你大脑’”,可知作者并不认为部分昆虫没有脑。B.“昆虫确实不具备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昆虫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智力”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但事实上,它们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有些事情我们原本认为是真正拥有大脑的大型脊椎动物的专利,结果也在我们这些小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内”可知,部分昆虫具备智力因素。D.“当后面的昆虫跟不上时,就停下来等它追上”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老师跑在前面带路,但要不时停下来,等它那些因为要花时间记路标,所以跑得慢一些的学生”可知,昆虫“老师”并不是只有在“学生”跟不上时才停下。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大意,赏析作品的语言艺术的能力。D.“这三处所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说法有误。第五段“必须是一种仅在老师遇到一个‘无知’的学生时发生的活动”中的“无知”指的就是知识内容有所欠缺,选用的是本义,这里用引号,是表示强调。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所引的果蝇的例子“昆虫能在没有头的状态下存活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仅在头部有一个主脑……很多功能还是能行使的”可知,昆虫具备生存智慧,能为自己留有生存后路。根据第二段“但事实上,它们的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总是能带给我们惊喜。有些事情我们原本认为是真正拥有大脑的大型脊椎动物的专利,结果也在我们这些小小朋友的能力范围之内”可知,部分昆虫也具有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根据第三段“最聪明的昆虫是那些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寻找食物,并且彼此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与很多其他全体一起生活在一个社群里的”“这些小动物必须不断地做出判断”可归纳出:昆虫能够观察到环境的变化,并能够学会分工协作、分享经验。根据第四段及后文的内容“这需要思考能力”“他说这句话时还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蚂蚁能够向其他蚂蚁传授技能”“然而,人们发现蚂蚁能够通过一个叫作‘前后跑’的过程,教给其他蚂蚁一些技能”可归纳出:昆虫也具有教学能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豆杉——灾祸与福祉祁云枝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1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1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10元,拉到大理后能卖15元,到昆明后又涨到25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200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2000美元。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1%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1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4000棵生长超过50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红豆杉躲过了2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期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300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达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做铺垫。B.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C.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D.文章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作者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8.作者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9.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为什么不放在文章开头?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D8.①文章围绕红豆杉来写,通篇立足于生态。如文中对植物学、林业系统、横断山区、荒山废墟等要素的描写,无不指向生态主题。②文章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说明文,行文方式灵活多变,不显拘束。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同时语言风格隽永、蕴藉。③文章巧妙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旨与细腻诗意的语言特色有机融合,说理而不显生硬,抒情但不失内涵。两相结合,文质兼美。9.①从文体角度看:本文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若将画线部分放在开头,则是按一般说明文的逻辑行文,失去了作为散文的特色。②从表达效果看:文章先不点出红豆杉的现实处境,而是在客观叙述其种种遭遇后才道出它的濒危程度与储量情况,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③从语言风格看:画线部分语句风格客观、平静,更加适合放在文中或文末解释说明,若置于开头则不如首段文字轻巧灵活,吸引读者。④从上下文关系看:开头谈的是作者初遇红豆杉,对其不甚了解,若将画线部分放在之前则显得矛盾;画线部分与其上一段风格接近,承接自然。【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以新闻的典型性”错误。“典型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此处应改为“新闻的真实性”。“典型性”指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新闻不具有这一特点。原文中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属于新闻,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①根据“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300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可分析得出,文中关于植物学、林业系统、横断山区、荒山废墟等要素的描写,全都指向生态主题,符合“生态散文”的特点。②根据“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可分析得出,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行文方式灵活多变,不显拘束,语言更显隽永、蕴藉。③根据“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可知,文章的主旨是生态环境保护,再根据“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可分析得出,文章巧妙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旨与细腻诗意的语言特色有机融合,使文章说理的同时亦不显生硬,抒情又不失内涵,文质兼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体角度看: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画线部分是对红豆杉的科普说明,若放在开头,则是按一般说明文的逻辑行文,失去了作为散文的特色。②从表达效果看:根据“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1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2000美元”“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可知,文章没有先点出红豆杉的现实处境,而是客观叙述了其种种遭遇,之后“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300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才道出它的濒危程度与储量情况,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③从语言风格看:画线部分语句从生长环境、储量、分布等方面客观、平静地进行说明,更加适合放在文中或文末进行解释说明,若置于开头则不如“是那首著名的古诗……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轻巧灵活,吸引读者。④从上下文关系看:根据“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可知,开头谈的是作者初遇红豆杉,对其不甚了解,而画线部分却是从专业角度对其生长环境、储量、分布等方面进行说明,若将画线部分放在之前则显得矛盾;且上一段“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300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属于科普语言,画线部分与其风格接近,承接自然。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强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忍,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臣始入A邦B伏见C衰亡D之证E当霸吴厄F会之际G后王H复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答案】10.BEG11.B12.D13.(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见”是谓语,“衰亡之证”是宾语,在E处断开;“厄会之际”是“霸”的时间,是状语后置句,在G处断开。故需加句读处为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B.“意思相同”错误。前者是被动;后者指拜见。句意:反而被疏远/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C.正确。“将要”;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D.正确。前者指内心;后者同“纳”,接纳。句意: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伍子胥……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错误。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根据“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可知,“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并非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而是作者的评价。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第二个“其”,表婉商语气,还是;“倾”,倾覆。(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参考译文: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胥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分明,心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他希望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子贡评论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元稹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何意枚皋正承诏①,瞥然尘念到江阴。【注】①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彼此多以诗唱和,这是一首回复白居易玩月之诗的和诗。B.“秋半”扣合诗题“八月十五”,“极赏心”则热情赞颂京城之夜月色可心之美。C.颔联描写月色,河水的清波荡漾、景物月影之浓,都反衬中秋月色皎洁澄明。D.颈联描写清扫旁植兰花的道路,移动宴席到月光明媚处,进而写出了让皇上赞赏的诗篇。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尾联的意思:诗人没有想到好友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他。

②表达的情感:得到友人惦记的感恩,得到友人诗歌的惊喜,得到友人慰藉的幸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进而写出了让皇上赞赏的诗篇”错误。本可写却未写,诗歌只是写给友人元稹。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的意思是“诗人没有想到好友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他”。尾联运用典故,借枚皋才思敏捷,深得汉武帝的宠爱,来表明白居易深得皇帝宠爱,白居易本应向皇上献诗却突然把诗歌写给远在江阴的自己,表达了诗人得到友人诗歌的惊喜,友人在百忙之中还惦念自己,表现了诗人得到友人慰藉的幸福以及得到友人惦记的感恩,因此写了此诗来回复白居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山河壮美,李白在《蜀道难》中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赤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我们,“强国”建设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推进,这样才能到达梦想的远方。(3)在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或表达如春天般积极美好的情感,或渲染出一种感伤、无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属于后者。【答案】①.枯松倒挂倚绝壁②.乱石穿空③.故不积跬步④.无以至千里⑤.小楼昨夜又东风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倒、壁、跬、堪、别、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ChatGPT是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练语言转换器”。这款新产品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它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并进行交流对话。有媒体列出了“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种担忧并非①。在图灵测试中,ChatGPT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②。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曾经,照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感受到危机。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看到,肖像画依然被需要,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代”之论,源于人工智能的无限“学习”和人之惰性的反差。AI在学会“思考”,而有的人却懒得思考,他们依赖于③的便利。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瓶颈,也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者、AI模型的内容提供者,能够创造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量”。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各项中双引号,与文中“变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B.四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清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明快活泼又凝练文雅,不失周密。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答案】17.①空穴来风②势不可挡③唾手可得18.A19.(1)明快活泼:以短句为主,琅琅上口,节奏明快。(2)凝练文雅:用四字短语及成语,如“因悲落泪”“天马行空”,来显出凝练文雅。(3)周密性:通过描述性的话语对应上文“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凸显了人的核心价值,体现语言的周密性。【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原文说的是媒体发布的“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一对人类部分职业前景的担忧,有据可依,不是主观臆断,故可填“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意思是有孔洞便会进风,后用来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等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传言有根据;由于广泛的误用,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第二空,根据原文“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可知,此处是指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故可填“势不可挡”。势不可挡:来势猛烈,无法抵挡。第三空,根据原文“而有的人却懒得思考,他们依赖于……的便利”可知,此处应是修饰强调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性,故可填“唾手可得”。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变量”表示特殊含义。A.是特殊含义。B.表示强调。C.表示反语,反讽。D.表示引用。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画线句中的句子,大多以五个字为一分句,而没有过长的语句。由此可见画线句以短句为主,琅琅上口,节奏明快活泼。画线句语句虽短小,语意却并未失色,这是因为语句充分运用四字短语及成语,如“因悲落泪、因喜而笑”“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由此可见语句的凝练文雅。画线句中,“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对应上文“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中的“可靠性”,“会因悲落泪、因喜而笑”对应“同理心”,“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对应“想象力”,“为过去立传,为当下评说,为未来畅想”对应“创造力”,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充分对照,这凸显了人的核心价值,体现语言的周密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的最普通的老百姓。①,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就显现为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②,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③。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秋天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强,有时一夜之间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要想让叶子变红②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③才能生成花青素苷。21.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和下文“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可知,此处是谈论想要让叶子变红的问题,可以填入“要想让叶子变红”。第二空,结合下文“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素苷’”可知,此处是写花青素在叶子中的特征,与花青素苷的“稳定且不易分解”相对,它的特征是“不稳定”,故可填写“在叶子中是不稳定的”。第三空,结合上文“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和下文“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可知,此处是说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填入“才能生成花青素苷”。【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秋天骤然降温”的主语是“秋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强”的主语应该是“骤然降温”,不能承接前一句的主语,把“秋天骤然降温”改为“秋天的骤然降温”,让“骤然降温”作下一句的主语;二是搭配不当,“速度……增强”搭配不当,“增强”改为“提高”;三是不合逻辑,“花青素苷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不合逻辑,应该是“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修改为: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提高,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