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物描写一组(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_第1页
13 人物描写一组(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_第2页
13 人物描写一组(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_第3页
13 人物描写一组(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_第4页
13 人物描写一组(教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单元主要目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习作要求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人的方法,即选择典型事例,围绕上述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本单元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以及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其间穿插安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这些内容紧密联系,协同一致地指向学生“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习作能力。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文人物描写一组这篇文章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描写了祥子刚进城时身强体壮、精神劲头十足的形象,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两茎灯草》写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3课时刷子李文章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了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教育人们本事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有本事才能有尊严,一个人要不断地挑战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抓住重点语句,了解一位普通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2课时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学习本单元课文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位同学一瞬间的表现;选取典型事例表现爸爸妈妈的特点。交流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捕捉一个瞬间,写观察到的人物;学会选取典型事1课时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本文记叙了关于“我”的朋友容容的两件事——为“我”取报纸和给“我”写信,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表达了“我”对容容的喜爱之情。弄清例文中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明确其是怎样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明确写作文时要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2课时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本文写放学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重点介绍了小守门员和观众们的表现,突出了赛场上紧张、热烈的气氛。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13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目标1.认识“嘎、绊”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词语。2.能结合3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重点)3.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课前预习单课时安排3课时教师备课课件《摔跤》1.认识“嘎、绊”等5个生字,会写“跤、搂”等8个字,会写“摔跤、欺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体会嘎子聪明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特点。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描述的生动的场景。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小兵张嘎》的影视作品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想。导语:《小兵张嘎》这部电视剧曾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感动了几代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同学,你认为张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谈感受。)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小兵张嘎》中描写张嘎与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文字,看看张嘎“嘎”在哪里。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摔跤)思考:谁和谁摔跤?他们是怎样摔跤的?经过怎样?最后谁赢了?摔跤的过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小兵张嘎》。徐光耀1925年生,河北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1945年起,先后发表、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周玉章》,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冷暖灾星》等。2000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昨夜西风凋碧树》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兵张嘎》小说以“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为原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2.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标上段落序号。③圈出生字新词,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横线。3.听音频朗读,边听边学习停顿和对话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朗读指导:《摔跤》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朗读基调是欢快的,语气富有童趣,语调轻快上扬,语速较快。朗读时,注意抓住重点字词,尤其是文中描写动作的字词,如“站、蹦、转、抓、挠、揪、推、拉、拽、顶”等,读时要生动、鲜活,语气加重。4.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字词。摔一叉一着子负三抓两动脚冷子住不能读成“qiū”;“腕”应读“wàn”,不能读成“wǎn”。◆需注意的字形:“挠”的右上角不要多写一点。(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3)理解重点词语。[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破绽]衣服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三、研读课文,了解人物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出示)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①读句子,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和同学讨论。示例:生1:我从小嘎子摔跤时“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看出小嘎子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特点。生2:小嘎子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围着小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想以巧取胜。②想象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摔跤的画面,读出当时的情景。③评价学生的朗读。(评价要点:是否让听者感受到当时的情景。)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①读句子,找出描写摔跤时的动作的词,并分析这些词的表达效果。明确:这两句话中作者用了“转、抓、挠、揪、推、拉、拽、顶、扳”等动词,从不同的方面对两人摔跤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绘。②指导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体会。③评价学生的朗读。(趣味评价,活跃课堂气氛。)4.总结学习方法。教师小结:朗读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学习课文的方法。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这种“读——品——想”的方法对同学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5.引导学生品析描写小胖墩儿的句子。过渡:作者在描写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场景时,不仅写了小嘎子,还描写了小胖墩儿的动作、语言。用“——”标出描写小胖墩儿的动作的词语,并细细体会。6.引导学生运用“读——品——想”的学习方法品读重点词句。7.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指导。(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从“跳、退、闪、叉着腰”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是摔跤能手。)(2)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小嘎子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小胖墩儿“一推”,摔了个仰面朝天,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是个机智、沉稳的孩子。)四、情境表演,拓展延伸1.教师趣味导学:对照课文中的语句,把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摔跤的场面表演出来。2.学生分组表演,全班评价。3.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的运用。4.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文中的两个人物,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过渡:通过刚才精彩的表演和会心的朗读,我想,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学们的心中了。那么,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塑造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活泼、调皮;小胖墩儿沉稳、憨厚。只要读过这段文字,相信你对这两个人物就会过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呢?用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也兼用语言描写等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运用这样的方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五、迁移阅读,作业设计1.拓展阅读《小兵张嘎》。2.读写迁移练习:写一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第二、三回合。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他像一棵挺脱的树》1.会认“铸、颧、疤”3个生字,会写“剃、腮、疤”3个生字;正确读写“挺脱、格局”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等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体会祥子的特点。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描述的祥子的样子。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过渡到本课。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可爱的小朋友,他们摔跤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去结识文中的主人公——祥子,看看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播放电视剧《骆驼祥子》或电影《骆驼祥子》中祥子初到城里和最后潦倒的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想。导语:我们刚才看到的视频里的人叫祥子,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车夫,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京。初到北京,他憨厚能干,坚韧好强,以劳动为荣,本分,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是一个体面的劳动者。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和他个人的原因,他变得懒惰、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成为社会的人渣。今天,让我们走近祥子,看看他刚到北京时健壮、自信的样子。(板书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预设:“他”是谁?“挺脱”是什么意思?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课件出示)明确:“他”指祥子;“挺脱”是方言,指强劲,结实,本课指祥子挺拔、健壮、结实。课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祥子比作“一棵挺脱的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挺拔、健壮、结实的特点,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的相关知识。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曰》,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骆驼祥子》主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18岁从乡下来到城里,他勤劳正直、能吃苦,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车子。围绕这个梦想,他的命运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他的性格也经历了“从积极向上到不甘失败到最后自甘堕落”的变化。小说通过祥子梦想的破灭和最终堕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3.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头上伤成骨◆读准字音:“腮”读“sāi”,不能读成“sī”;“剃”读“tì”,不能读成“dì”;“铸”读“zhù”,不能读成“zù”。◆写准字形:“腮”的右边是“思”,不要写成“恩”;“颧”的左下部是“隹”,不要写成“住”。4.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快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做到能结合语境理解生字、生词。三、精读课文,感知形象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1)在喜欢的句子下面画上记号。(2)说说祥子给你的初步印象。(可用课文中的词或句子。)2.研读第1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2)说说思路,划分层次。明确:第1自然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的大人”):从外形的角度写祥子身高体壮,但依然天真淘气。第二层(“看着……”至段末):写祥子用心打扮自己,以突出他的胸、背、肩、脚的特点。3.赏析第一层,感受形象。(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感知祥子的形象。(2)指导学生朗读,同时思考:哪些词应该重读?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明确:重读的词语:身量、筋肉、都、发展、前边、很大很高、成人、天真淘气、大人等。语气、语调、语速:语气轻快活泼,语调稍高,语速较快。感情:赞美、欣赏。(3)引导学生探讨交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祥子什么样的特点?明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了祥子身高体壮、天真淘气的特点。他的身量和筋肉的超前发展,是岁月铸成的,也是劳动锻炼的,所以说,此时的祥子是一个勤劳的人。4.赏析第二层,感受形象。(1)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感知祥子的形象。过渡:看教材中的图片,仔细观察祥子的腰、胸、背、肩、裤子、脚、脸上的神态,然后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们介绍,再对照课文进行比较。(2)指名朗读,思考:①这一层写了什么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事件:祥子拉车前精心穿戴打扮。描写方法:动作、外貌(穿着)、心理、神态。②祥子是怎么精心穿戴打扮的?为什么要精心穿戴打扮?明确:“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这样穿戴打扮的目的: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宽阔威严的肩,露出“出号”的大脚。(仅仅如此吗?)③齐读以上词语、句子,进一步体会祥子精心穿戴打扮的目的。明确:向高等车夫学习,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车夫。④当祥子想到这些的时候,他的脸上出现了什么神态?这一神态体现了什么特点?明确: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⑤这一层,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明确:祥子身体健壮,争强好胜,对自己的身体、体力、体能引以为豪,对未来充满自信,有理想,有目标,坚定乐观。5.研读第2自然段。过渡:如果说第1自然段是从整体上描写祥子,那么第2自然段则着重描写祥子的头部和脸。祥子的头部及脸有什么特征?着重写祥子的头部及脸有什么作用?(1)齐读或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明晰思路,划分层次。明确:这一段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只要硬棒就好”):写祥子的脸上特别有精神,因此他显得很可爱。第二层(从“是的……”至段末):写刚到城里的祥子倒立着,就像一棵挺脱的树。(2)赏析第一层,感受形象。①指名朗读第一层,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情感,在重点词语、句子旁做批注。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祥子的脸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明确:一是直接写:精神、永远红扑扑的、结实硬棒。二是运用衬托的写法:用剃得发亮的不大的头、圆眼、肉鼻子、很短很粗的眉、没多余的肉的腮、与头一般粗的脖子、特别亮的伤疤及四肢等衬托他的脸的精神和硬棒,突出他对自己的脸的满意和喜爱。②这一层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祥子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外貌(肖像)、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的精气神,突出了刚到北京时年轻的祥子的健壮结实、朴实自信,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身体非常爱惜。(3)赏析第二层,感受形象。指名朗读第二层,读好“头朝下”“立半天”“很像一棵树”“没有”“不”“挺脱”等词语。思考、交流:写祥子倒立有什么作用?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句式?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交流示例:生1:写祥子能倒着立半天,表明他身强体壮。生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双重否定的句式。比喻:生动形象。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是说祥子身体上下所有的地方都挺脱,语气更强烈,加强了肯定的意思。生3:结构上的作用:点题,照应题目,总结全文。内容上的作用:突出了祥子的健美强壮、挺拔自信、坚定朴实、充满生气和活力。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一个人的外貌(肖像)。小练笔:老舍写祥子,既写了整体,也写了局部;既写了形体,又写了精神,可谓形神兼备。请先用心观察身边的某一个熟悉的人(父母、老师、同学均可),融入自己的感受,写写他(她)的外貌。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丰富积累。2.课外选读《骆驼祥子》中的相关内容,摘抄好句,写写感想。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两茎灯草》1.会认“侄、痰、揩”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监、侄、喉、咙”4个生字;正确读写“侄子、喉咙”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3.体会课文语言的讽刺效果,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及要说的话。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总结前两节课所学,导入新课。过渡:同学们,在前两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几个典型的人物。他们各有特点,作者的描写也十分精彩。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他又是谁呢?2.简介《儒林外史》,谈话导入。导语:《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清代作家吴敬梓花了近20年写成的。它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典范。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场景,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一段经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这段神奇的文字——《两茎灯草》。3.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其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4.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板书:两茎灯草)思考:什么是“灯草”?用“两茎灯草”作题目有什么好处?二、初读课文,感受“富有”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读书要求。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圈出生字新词,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横线。2.听音频朗读,边听边学习停顿和对话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字词。生子吐眼泪◆识字方法:“监”是多音字,可运用组词造句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揩”可通过演示动作来识记;“喉、咙”可结合图片识记;“侄”可联系生活实际识记。◆需注意的字音:“揩”读“kāi”,不能读成“jiē”;“咙”读“lónɡ”,不能读成“nónɡ”。◆需注意的字形:“咙”的右上角不能少写一点;“喉”的右边是“侯”,不能写成“候”。(2)理解重点词语。[诸亲六眷]泛指众亲戚。较早的说法指“父、母、兄、弟、妻、子”。[哥子]古时对男童的称呼。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课件出示)(2)引导学生在弄清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主要写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才死去的故事。5.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严监生的“富有”。(1)出示补充材料。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仆人无数,牛羊成群,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说也有几百两银子。——选自《儒林外史》(2)指名读材料。(3)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受。预设:引导学生感受严监生的家财万贯、富甲一方,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三、再读课文,感受“病重”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临死前的形象。过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写的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他有哪些行为?周围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大家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2.学生读课文,感受“病重”。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1)指名学生读句子。(2)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3)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4)教师提问: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示例: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气若游丝等。四、精读课文,感受“吝啬”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过渡:同学们,《儒林外史》这部著作享誉中外,书中有一个典型人物——严监生,只要一说起他,大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招牌动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动作吗?请大家动笔用“——”画出描写严监生这个动作的句子。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3.教师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4.教师范读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5.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指头。6.学生理解“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体会严监生奄奄一息的情形。7.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教师导学: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真难受啊!真痛苦啊!可他在难受中总不得断气,在痛苦中挣扎着伸出两个指头。到底严监生有什么放心不下,有什么牵挂呢?请大家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出示课件,注意:“猜测内容”“严监生的表现”这两项为学生填写内容。)(1)学生读课文,动手完成表格。(2)指名汇报表格填写的情况。①结合表格,看看严监生奄奄一息,濒临死亡时,他牵挂的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两茎灯草)②指名读描写严监生的句子,其他同学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什么感受?(难受、焦急。)③指导学生带着难受、焦急的感情把描写严监生的语句读一遍。④教师引问:同学们,严监生苦苦挣扎,不得断气,竟然是为了燃着的两茎灯草!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能否找个恰当的词送给他?(吝啬、小气。)(教师板书:吝啬鬼)五、体会写法,拓展运用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感受严监生的吝啬。·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2.引导学生结合上述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动作、神态)3.教师设疑引问:描写人物可以从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