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カ,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成为终身使命。下列没有反映题干主旨的是A.早期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 B.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可以种植谷物、饲养家禽C.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私有制度和阶级分化 D.河姆渡文化的居民能种植水稻并且建造房屋〖答案〗C〖解析〗题干主旨是人类最初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作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和终身使命,所以从生产力角度闻述的史实符合题干主旨,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私有制度和阶级分化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回答问题,且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从生产力角度阐述,能反映题干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2.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侯,一匡定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A.希望实现国家统一 B.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C.主张加强礼乐制度 D.主张实行以德治国〖答案〗A〖解析〗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取得的功绩,孟子希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由此可见两者都希望通过国家统一来恢复社会秩序,A正确;孟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B排除;C与孔子的主张不符,排除;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3.《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C.史书编撰受时代变化影响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及所学知识可得,《汉书》的书写形式与《世纪》相比发生了变化,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史书编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家对贵族政治的一个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作者之间的思想差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书体裁进行的变革,而是时代变迁,史书编撰也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4.唐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察制度体系。唐肃宗曾敕令谏议大夫,“(论事)不须令宰相先知”;唐德宗时明确规定,“御史得专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这些规定A.赋予监察职权相对独立性 B.意在限制三省长官权力C.提升了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强化了监察机构内部分工〖答案〗A〖解析〗谏议大夫、御史在行使监察权时无需向宰相和御史中丞大夫等上级主管官员汇报,这些规定赋予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的特殊地位,A项正确;材料与限制三省长官权力无关,排除B项;监察权非行政权,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与监察机构的内部分工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宋朝时期,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说明“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成为“主户”,土地的产权并不固定,可以自由流动,B项正确;材料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不是“懈怠”,排除A项;“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社会成员身份是流动的,排除C项;既然“客户”可以通过“置田”而成为“主户”,说明客户对主户的依附性并不强,排除D项。故选B项。6.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斥责不知礼义的老百姓为禽兽,痛恨李贽提出的个性解放。但同时他也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存在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 B.与李贽相比有退步性C.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D.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斥责不知礼义的老百姓为禽兽”可知,王夫之强调道德,继承了儒学,根据“主张社会是发展的,存在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从哲学角度发展了儒学,故〖答案〗选C项;材料中的观点,不属于单独的哪个阶层的诉求,可排除A项;根据“存在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可知,王夫之的思想具有更大进步性,可排除B项;王夫之对程朱理学不是否定,而是批判继承,可排除D项。故选C项。7.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 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D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魏源仍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有务实的海权意识,A排除;魏源的构想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B排除;魏源属于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代表,而洋务派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排除。故选D。8.下图所示文字出自孙宝瑄(1874—1924)的《忘山庐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以用于说明A.戊戌变法期间社会思想状况 B.社会对政府革新的反映C.民国初年思想界的活跃状况 D.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想的迅速传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后,社会民众对此事件的反映,B项正确;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并未实现君主立宪,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诏旨”说明帝制尚未结束,材料中“立宪”与中华民国的共和政体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立宪”“议院”之风迅速传播,而非民主思想迅速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9.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年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这一论述旨在强调A.重新施行洋务新政的可能性 B.改变立宪共和政体的迫切性C.推进思想文化革新的必要性 D.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后,虽然名义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共和、立宪均未能得到较好贯彻,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乃是促使民众觉悟,进行思想文化上的革新,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重新施行洋务新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未能实现立宪共和国体的不满,并没有要求改变立宪共和政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为抗日战争时期“持久战”概念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时间出处内容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持久战”1937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持久战”作为全国实行的战略总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演讲系统阐述了“持久战”A.纠正了国民政府的投降倾向 B.争取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C.肯定了东北抗战的重要作用 D.对抗日战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不断强化“论持久战”,说明其对抗日战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故选D项;AB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11.194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告诫各根据地“为了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要加紧减租和生产”,务使整个解放区在冬春两季发动一次大的减租运动,强调“目前我党方针,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这一指示意在()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B.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发动群众保卫解放区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为了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要加紧减租和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了,但国民政府对解放区虎视眈眈,为了保卫解放区,中共中央决定继续进行减租和生产活动,C项正确;国民党全面进攻是在1946年,排除A项;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是在1949年建国后,排除D项。故选C项。1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调节劳资关系,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妥协退让”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对私营工商业则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3.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了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构想: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通过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脱产进修、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这一构想后来得到落实。外交干部合理流动的“三三制”()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B.意在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 D.彰显了新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三三制”“三分之一在国内,三分之一在国外,三分之一储备培训”并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使国内外干部轮换制度化,使每个外交干部既熟悉国内工作,了解国内情况,又有在国外工作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干部储备培训制度化,把干部的储备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外交事业的发展准备了高素质的外交人才,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提供了一定保障,C项正确;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政府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其标志不是“三三制”构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第三世界国家,也没有刻意强调是为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基于()A.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根据当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在位于国土腹地的“三线地区”统一布局、迁移,新建了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如攀枝花、六盘水、酒泉等钢铁、煤炭基地,酒泉、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排除A项;材料是对工业中心布局的描述,无法判定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信息,排除B项;改善我国工业布局,是三线建设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为1978年和1995年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单位:%)项目1978年1995年农业结构种植业79.362.4畜牧业15.527.4林业3.64.0渔业1.65.9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拓展 D.“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实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和199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比重有所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促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一定变化,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与科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5年,党中央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的决定,由此拉开了“百万大裁军”改革的序幕。经过精简缩编,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总部机关人员精简了50%,军官减少,官兵比例调整到了1∶3.3。百万大裁军()A.旨在减轻国家的负担 B.推动国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C.减轻军队的国防职责 D.说明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8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有利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科技强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人员的减少客观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百万大裁军这一决策更多的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考虑,减轻国家负担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军队始终肩负了保家卫国的职责,排除C项;“国家安全问题得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及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材料二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议会的发展达到了中世纪议会发展史上的巅峰。下院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会规程、制度更加完善。议会的基本权力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君主为了更好地利用议会维持其统治,不得不时常对议会的批评做出回应。但是,议会对君主统治的批评和规范并未与其维护王国统治的主要功能相悖。也未否定君主的统治。实际上,由于议会的作用。反而弱化了君主统治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王朝统治机器的可持续运转。——摘编自李家莉《英国兰开斯特王朝议会君主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述该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与中国廷议制度的不同,谈谈你对两种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答案〗(1)特点: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言之有理即可)积极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专断独行,有利于提高统治效能。(2)不同:中国古代是为君主专制服务,越来越走向专制集权;英国是限制君权,逐渐走向近代民主体制。认识:这两种制度在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发挥官员集体智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民主制度上的议事有着本质区别,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其作用和功能有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化;根据材料一“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可知,规范化;根据材料一“参加者的排编及廷议的议程程式化”可知,程序化。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有军国大事,则议之”可知,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根据材料一“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可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专断独行,有利于提高统治效能。【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是为君主专制服务,越来越走向专制集权;根据材料二“君主为了更好地利用议会维持其统治,不得不时常对议会的批评做出回应”可知,英国是限制君权,逐渐走向近代民主体制。第二小问认识:从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方面解决,如积极方面,这两种制度在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发挥官员集体智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局限性方面,它与民主制度上的议事有着本质区别,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其作用和功能有限。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材料二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观点的理解。〖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2)观点: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理解: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议会”、“内阁”可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思想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公平的文官制度的确立;根据材料“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可知,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特征:根据材料“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可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可得出职位分类,重视考核;根据材料“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可得出专设机构,统一管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改革,直至1870年文官制度形成,说明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根据材料“《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可得出文官制度法制化、专业化。【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可知,玛格丽特·撒切尔是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以归纳出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根据材料一文官制度的完善过程,可见,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玛格丽特·撒切尔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的态度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原则内容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良贱相犯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主奴相犯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材料二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蛮族法典”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地位。〖答案〗(1)主要特点:礼法结合;尊卑分明原因: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借鉴隋朝统治的教训。(2)历史背景: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罗马法律体系完备;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3)共同地位: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以及表格中其他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礼法结合以及尊卑分明。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且有利于维护统治;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唐朝吸取了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西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并逐渐渗入罗马帝国内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一系列王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可以得出日耳曼民族的迁徙以及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据材料二“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据材料二“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律体系完备以及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世界)。结合所学《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罗马法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可以得出唐律和罗马法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20.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冯友兰认为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春秋公羊传》也记载了儒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这种依文化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摘编自张刚、伍雄武《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材料二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郡右县的历史经验后,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一羁縻府、州,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羁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一,避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材料三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基本手段、基本政策和根本立场“没有变”的执政底线,但是又深谙“与时俱进”的重要性,紧密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并且产生了诸多新“变化”。——高向东、高鹏飞《变与不变:民族政策的百年演进与规律探赜》(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并简要分析这种民族观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推行羁縻府州制度的原因及该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并从法制建设、民族工作主题、民族工作新内涵三方面简述该政策在1978年以来“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答案〗(1)民族观:华夷有别;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夷狄与华夏可以相互交融。历史影响: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传承了中华文明。(任写3点)(2)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经验和教训;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任写3点)特点:羁縻府州设置数量多;民族地区与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致,但保留较大的自治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任写3点)(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解析〗【小问1】民族观: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