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湖北武汉)_第1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湖北武汉)_第2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湖北武汉)_第3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湖北武汉)_第4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复习(湖北武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

日:“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

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③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④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赵国的国君。②王子期: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③道:同"导'’④

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下列语句中选取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W与子期逐俄而:不久

B.三昂马而三后易:改换

C.尚何以强于马调:调动

D.此君之所以后也后:落后

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A.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B.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C.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D.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期认为自己的驾车技术已经全部教给赵襄王了,只是赵襄王觉得王子期有所保留,子期觉得襄王太

过分了。

B.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

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C.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王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D.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

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4.下面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A.现在你落后了就想比我快,先于我就想抓住我。

B.现在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

C.现在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先于我就想抓住我。

D.现在你落后了就想比我快,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文敏年十七,染疫已棘®,医者皆谢去,父母具棺服待之。夜半,索水饮,遂苏。永乐十九年,

仲弟义、仲子让来省②,与嘉兴通判陈原佑同舟,行名山东,天署舟狭。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

舟稍宽邀与共载。是夜,盗杀原佑,尽掠舟中财物,义与让独得兔。人咸谓公厚德所致。夫公之福德不必

言,然当时阁臣®子弟,至附舟④潜行。通判舟狭,县丞舟虽大,亦得几何?盖国初规制如此。即大臣不敢

过分,何况子弟?余入京,见阁臣子弟驾驿舟极宏丽,气势炮城,所司趋奉不眠,乡里亲戚皆缘为市,其

风大约起于严氏⑤父子.后遂不能禁,且尤而效之也。

【注释】①棘:急切,急迫。②省(xing):探望。③阁臣:明代入主内阁大臣的别称,又称辅臣•④附舟:

搭船。⑤严氏:指嘉靖内阁首辅严嵩,在位20多年,独掌大权,其子严世蕃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搜刮,家财

富可敌国。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木淮顿的一项是()

A.医者皆谢去谢:道歉B.行次山东次:停泊

C.人戚谓公厚德所致咸:都D.所司趋奉不眼暇:空闲

6.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谯颐的一项是()

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

A.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

B.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

C.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

D.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

7.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津颐的一项是()

A.余文敏17岁时差点因为感染病疫去世。

B.余文敏的两个儿子是坐别人的船到京城来看望他的。

C.明朝初年对官员的要求是很严厉的,即使是大臣也不敢违反。

D.在作者看来,明朝后来出现不好的风气是从严嵩父子开始的。

8.将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遂不能禁,且尤而效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令仪诲人

王辟之【宋】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①,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日:

“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目:“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

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③,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注释】①长(zh&ig)厚:为人忠厚。忤(Wa):触犯。②寡悔:寡,少。悔,懊悔。意为很少做对不起

自己良心的事。③延名儒以掖之:延,聘请。掖:教育。

9.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素寡悔素:向来

B.何苦而为籁邪盗:强盗

C.如其欲号之与:给与

D.卒为良民卒:去世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B.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C.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D.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人于令仪为人忠厚,到老年时,他的家境颇为殷实。

B.邻人之子因为家中实在太贫穷,才不得以去做偷窃的事。

C.直到邻人之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于令仪才让他离开。

D.于令仪重视子弟的教育,最终使家族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稻负贩而常扶持经书投闲

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来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

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朗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质测而好学讷:能言善辩

B.人有丛学者从:跟随

C.其义自如见:显现

D.典句“三余”之意或:有的人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采相负贩而常快持经书投闻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A.采利负贩而常/快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B.采租负贩而常/快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采相负贩而常换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D.采相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催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季中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

B.董遇为《老子)作了注释,根据对《春秋左氏传》的研究心得写了《朱墨别异》。

C.有个读书人想向董遇求学,董遇不肯教,反而让他反复读书以明白其中的意义。

D.跟随董遇学习的人为没有时间读书而急切苦恼,董遇说应该放弃所有休息时间。

15.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目:“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目:“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号其言,壮其貌,

管而不斩。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何日:“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

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王

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以为大将。“何日:“幸甚!”至丹大将,乃韩信

也,一军皆惊。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思碉的一项是()

A.滕公奇其言奇:惊奇

B.铮而不斩释:释放

C.家能郁郁久居此乎安:怎么

D.至殍大将拜:任命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氐硬的一项是()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A.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B.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C.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D.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1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F项的一项是()

A.韩信从侮辱他的人胯下爬了过去,大家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B.萧何认为,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应该得到重用。

C.汉王通过多方考察,终于发现韩信的才能,让他担任大将军。

D.汉王能起用韩信,可见他是一个有宏图大略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宁戚欲千①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②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

∏,辟③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

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④。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住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

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用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目:“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

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荐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注】①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受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干,求。②赁:租赁。③辟:使……回避。④治境内:治理、富强齐因,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用佛的一项是()

A.宁戚机牛于车下饭:喂

B.桓公大说,将住之任:信任

C.凰贤人也,任之未晚也固:本来

D.而般之以为卿授:封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氐硬的一项是()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A.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B.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C.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D.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2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F项的一项是()

A.桓公善于发现人才,听宁戚歌就能发现他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B.桓公礼贤下士,他连续接见宁戚,听取他治国平天下的建议。

C.齐桓公想要起用宁戚,群臣因为宁戚是卫国人而争相反对。

D.桓公任人力排众议,任人唯贤,所以才能够称霸天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见孔子

《家语》。目: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日:“何好?”目:“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

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蔡久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

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目:“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摩革,何学之为?”孔子日:“按

而羽之镶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日:"敬受命。"

(选自《太平御览•学部•卷一》,根据命题需要,有改动。)

【注释】①《家语》:《孔子家语》的简称,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②繁(qιng):矫

正弓弩的器具。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无佛的一项是()

A.子路加孔子见:拜见B.孔子问日:“四好?”何:什么

C.学岂有旗哉益:更加D.斩而用之之:代词,指竹子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氐项的一项是()

括而羽之镶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A.括而羽之镂/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B.括而羽之/镀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C.括而羽之/镶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D.括而羽/之镀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2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氐砸的一项是()

A.自始至终,孔子都是不欣赏子路的,对他提建议是瞧不起他。

B.子路原本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点拨下才懂了。

C.孔子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现象来阐述观点,深入浅出,具有说服力。

D.子路对孔子的教诲心悦诚服,并对孔子表示了感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黄雀衔环

弘农杨宝,性慈爱。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鸭枭®逐树下,伤瘢②甚多,宛转复为蜷蚁所困。

宝呼之以归,置诸梁上。夜闻啼声甚切,亲自照视,为蚊所啮。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十余日,毛

羽成,飞翔。朝去暮来,宿巾箱中,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

是夕,宝三更读书,有黄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莱为鸩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

前海。”别以四玉环与之,日:“令君子孙洁白,且位登三公,事如此环矣。“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目

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名公。及震葬时,有大鸟降,人皆谓真孝招也。

(选自《续齐谐记》)

【注释】①鹘枭(ChTxiao):俗称猫头鹰。②瘢(ban):这里指伤痕。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事砸的一项是()

A.宝怀之以归怀:抱着。

B.数日乃去去:离开。

C.别以四玉环与之与:给予。

D.名位目隆日:白天。

26.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氐理的一项是()

昔使蓬莱为鹘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

A.昔使蓬莱为鹏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

B.昔使/蓬莱为鹏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

C.昔使蓬莱/为鹤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

D.昔使蓬莱/为鸥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

27.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得的一项是()

A.杨宝性情慈爱,他幼时救下一只受伤的黄雀,并且细致入微地照料它,帮助它恢复健康。

B.在杨宝的帮助下,黄雀很快就康复了,儿天后就和一群同伴高兴地离开了杨宝家。

C.当天晚上,黄雀化身为小孩来与杨宝告别,并且留下了美好的祝福,并在杨宝后世子孙身上应验。

D.杨宝的儿子杨震下葬时有奇异的景象,被人们认为是因为孝顺感动天地才出现的异景。

28.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十余日,毛羽成,飞翔。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推食过,关乂掩然挞之见腻

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

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②临县,见而异之,遗诸子与游,及孙宪之③,并

殳经旬?

【注】①顾欢:南朝大学问家。②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③孙宪之:顾恺之的孙子。

2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无颈的一项是()

A.父使哒田中雀驱:驱赶

B.无以堂业受:接受

C.聚耕读书躬:亲自

D.夜则然糠自照然:这样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无项的一项是()

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A.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B.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C.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D.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3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碘的一项是()

A.顾欢六七岁就能写文章,八岁就能背《诗经》《论语》。

B.顾欢因家贫不能上学,就在学堂墙外听,并记住老师讲的内容。

C.顾母年老后,顾欢白天一边种地一边背书,晚上还要坚持学习。

D.顾恺之对顾欢的勤学感到惊异,就让自己的儿孙跟从他,向他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

妻我忘在军在怅小便宜逆遂④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⑥眠。敦论事

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智。

(摘录自《世说新语・假谪》)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字世仪。④逆节:指叛乱。⑤

孰:通“熟”。⑥从:通“纵”。

3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置帐中眠恒:经常

B.大将军拳先出尝:曾经

C.敦论事淮半造:造访

D.及开帐及:等到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钱凤入屏人论事竟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A.钱凤入屏/入论事竟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B.钱凤入/屏入论事/竟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C.钱凤入屏入/论事竟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D.钱凤人/屏入论事竟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3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幼年时很聪明,王敦因为特别喜欢他,就留他在自己帐中睡觉。

B.王敦和钱凤在自己账中一起密谋造反,根本就没有顾忌年幼的王羲之。

C.王羲之很冷静的在被褥和脸上吐满口水,制造出仍在熟睡之中的假象。

D.王敦和钱凤看到王羲之满脸口水,以为他真的睡着了,就没有杀掉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①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

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②共禁乃止。因留宫门

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②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物猪牧:喂养。

B.装诸生数百人授:讲解。

C.见而欲等之笞:用竹鞭打

D.因留宫门下因:于是。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A.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B.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C.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D.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3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宫很小的时候父亲死了,八岁就帮别人干活。

B.猪的主人看到承宫因听讲经书而忘记了猪,就用竹鞭打了承宫。

C.承宫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很多年后精通了《春秋》。

D.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承宫是一个好学、认真、勤奋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Bl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日:“子既以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弓之。”人有以告烈

者,烈以布一端③递之。或问其",烈口:“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

劝为善也。”

闲年④之中,行路老父也重,人代担行数十里。问姓名,不以告。翌日,老父失剑于路,人拾而守之。

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烈遂,人推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赦宥y6u:原谅、赦罪。②王烈: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③端:古布帛长度名。④闲年:隔

年。

3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E期的一项是()

A.幸无使王烈呼之闻:听到

B.烈以布一端避之遗:丢

C.或问其故故:原因

D.烈遂便人推之使:派

3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聊的一项是()

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A.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B.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C.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D.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4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氐硬的一项是()

A.王烈“以布一端遗之“,是因为盗牛人已经做出了悔改的承诺。

B.先前的盗牛人后来帮人挑担,拾剑归还,成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C.故事中写到当时人们遇到事情会"告之烈”,可见王烈品德高尚,受人信赖。

D.故事告诉我们:宽恕犯了错且真心悔改的人,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41.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0

梨酒

仲宾又云: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

用以饲猪其贱可知。有所谓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漫用大①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②泥其口,意欲

久藏,旋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

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

初不杂以他物。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

[注]①瓮:陶制的容器。②泥:涂抹。

4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其家有梨园(从前)B.忽一罗盛生(年)

C.意欲久藏(欲望)D.饮之辄醉(于是,就)

43.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

B.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

C.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

D.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

4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宾将吃不完的山梨精心酿制成了酒。

B.梨酒的酿成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

C.梨酒因清澈、甜美、酒力大而被赞为“佳酿

D.梨酒在酿制过程中需封存。

45.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

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

里服其不校。

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

“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46.下面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尝行尝:曾经B.叩头谢曰谢:道谢

C.乃徐言日徐:缓缓地D.其性度如此度:气量

47.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B.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C.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D.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4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丢了牛的人,认为刘宽驾车的牛是自己的。

B.认牛者觉得自己愧对刘宽,愿意到刘宽住处领受刑罚。

C.州里的人都很佩服刘宽不跟认牛者计较。

D.刘宽的夫人故意让婢女弄脏了刘宽的朝服。

49.将文中划横波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平②中关中扰乱与兄李中依将军段煨。采格③负贩,而常挟持

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

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注释】①讷(3):言语迟钝;口齿笨拙。质讷:朴实敦厚。②兴平:汉献帝年号。③相du):野生

稻谷。

5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相负贩负:背

B.遇善检《老子》治:整理

C.苦渴无目日:时间

D.吸问“三余”之意或:有人

5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A.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B.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C.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D.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5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遇喜欢学习,连劳动都要带一本书。

B.别人向董遇请教他却不肯教,说明他善学不善教。

C.董遇认为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能达到“而其义自见”的效果。

D.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书要多读,要抓紧空余时间读。

53.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读书百遍,而其义自见。

②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4.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苏轼识字

苏轼少聪慧,好读书,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其名远近皆知,从学者甚众。轼亦以此日殆(),学()

于书房挂对联一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日,一老者持旧书求教日:吾闻汝才学过人,因以为教。

轼欣然观之,但()见书中难字众多,公面露愧色。,()以笔于对联上添加: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老者见其对联,微跳()之。自此,苏轼无敢第()慢他人,勤勉苦读,终成学业。

参考答案:

1.C2.C3.A4.B

【解析】1.C调:协调。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

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

马的动作协调,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凡御之所贵/

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A.“王子期觉得襄王太过分”文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4.根据词语的意思:则,就;欲速臣:想追上我;逮:及,至U。这里是追上的意思。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马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

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

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

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你

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匕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跑

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

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5.A6.D7.B8.后来就不能控制,而且明知是错误却还是仿效它。

【解析】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A项中“医者皆谢去”翻译为“医生看过之后都推

辞离去“,“谢”意思是“推辞故选A。

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

断句。”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翻译为"恰好遇到同乡翁良兴因

为黔阳县丞考核期满到京城,他的船稍微宽敞一些,就邀请他们--起乘坐”,据此断句为:

适同乡翁良兴以黔阳县丞考满入京/舟稍宽/邀与共载。故选D。

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中“余文敏的两个儿子”表述有误,“仲弟义、仲子让来

省''意思是"他的二弟余义和他的二儿子余让到京城来探望他故选B,

8.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后遂不能禁,且尤而效之也”一句中"遂”意思是"就","且”意思是"而且”,”尤而

效之”指明知其为错误还有意仿效之。据此翻译即可。

译文:

余文敏十七岁那年,染上病疫已经很严重,医生看过之后都推辞离去,他的父母给他准

备好棺材和丧服准备给他下葬。到了半夜,他竟然要水喝,最终醒了过来。永乐十九年,他

的二弟余义和他的二儿子余让到京城来探望他,与嘉兴通判陈原佑坐同一条船,船停泊在山

东的时候,天气热,船狭窄。恰好遇到同乡翁良兴因为黔阳县丞考核期满到京城,他的船稍

微宽敞一些,就邀请他们一起乘坐。没想到就在这天晚上,盗贼杀了陈原佑,抢夺尽船中的

财物,余义和余让唯独得以幸免。人们都说这是余文敏公宽厚的美德所得到的结果。余文敏

公那宽厚的美德不必多说,作为当时朝廷阁臣的子弟,竟然到了要搭别人的船来进京探视,

通判的船窄,县丞的船即使大些,又能大多少呢?(明朝)建国初期的规定制度如此的严格。

就是大臣也不敢超出限制,何况是大臣的子弟?我(现在)进京,看见阁臣的子弟驾着驿站的

船非常宏伟华丽,气势很盛大,主管部门阿谀奉承的没有空闲,他们在乡里的亲戚都依靠他

们做各种交易,这种风气大约是从严嵩父子开始的。后来就不能控制,而且明知是错误却还

是仿效它。

9.D10.B11.C

【分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句意为:你平常很少犯过错。素:向来。解释正确;

B.句意为:何苦今天做贼呢。盗:盗贼。解释正确;

C.句意为: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与:给。解释正确;

D.句意为:后来终于成了良民。卒:最终。解释不正确;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

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故断句为:一夕/盗

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故选B。

11.C有误,从“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中可知,

于令仪担心邻人之子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因此让他天亮后才

离开。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

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儿子。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

了0"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

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等到小偷要离开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非常恐惧。于令仪对他说:

“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盘问,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

小偷非常感动、惭愧,最终成为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

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

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12.A13.D14.D15.冬天没有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闲余)时间,夜间不便下地

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闲余)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闲余)时间。

【分析】1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A.句意为:性格朴实敦厚而爱好学习。讷:不善说话,此处引申为朴实敦厚;

故选Ao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应结合句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划分。本句句意为:经常上山打

柴背回卖钱,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

读书。“而”助词,表顺承,用来引出下文内容,应位于句首;“常挟持经书“满足主谓宾结构

(省略主语董遇),表意完整,应在此处断开:“其兄”做主语,应位于句首领起一句,应在“其

兄''前断开。故应断句为:采科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根据原文“遇言,当以三余,”可知,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时

间,而非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补充内容使句意更加完整,同时把握重点词语的解释。

结合上文内容“苦渴无日”,及本句中“冬”“夜”“阴雨”可知,这三者为“三余”是因为其不能干

农活,故应补齐句意。本句应翻译为:冬天(没有农活)是一年里的空余时间,夜晚(不能

干活)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无法干活)也是空余时间。岁:年;余:空余,

闲余。

【点睛】参考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敦厚而爱好学习。兴平年间,关中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

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

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

《朱墨别异》。有跟随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

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儿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

一天中的空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随时有余。“

16.A17.D18.C

【解析】16.A.句意:对他说的话感到惊奇。奇:对……感到惊奇;

故选Ao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到达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至南郑''省略主语"萧何”,"至”为谓语,"郑''为宾语;

“何信亡”中“何”为主语,“闻”为谓语,“信亡”为宾语;

“不及以闻'‘中省略主语"萧何”,省略宾语“汉王","闻''为谓语;

“自追之”中省略主语“萧何”,“追”为谓语,“之(指代韩信)”为宾语;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独立完整的表达句意;

故断为: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故选D。

18.C.根据第二段“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可知,滕公将韩信举荐给汉王,

汉王却认为韩信没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根据第三段“何日:‘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

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以为大将。’”可知,汉王接受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

本文未体现汉王对韩信的多方考察,都是通过他人的举荐对韩信加以任命的;

故选Co

【点睛】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

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

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

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后来犯法判处斩刑,韩信说:“汉王不想成

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感到惊奇,见他相貌堂堂,就放

了他。滕公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

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

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萧何说:“至于像韩信这样杰出人物,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要长

期汉中称王,自然不用韩信,如果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可以和您议大事的人。'‘汉王

说:“我要向东发展,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呆在这?”萧何说:“大王向东发展,重用韩信,

韩信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要逃跑的。'‘汉王说:“我让他做将军。'‘萧何说:"太好了。”

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却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19.B20.C21.C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

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B.句意: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任”,任用。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

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

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句意:宁戚当时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

了凄厉哀婉的商调歌曲。

“宁戚饭牛于车下''中"于车下”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在“于车下''后面断开,排除AB。

“望桓公而悲”中“而”表修饰,“悲”是谓语动词,中间不宜断开,“疾商歌”是宁戚的具体表现,

在“悲”后面断开,排除D。

故选C。

2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

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群臣因为宁戚是卫国人而争相反对”说法错误,原文为“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

若使人间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大臣建议齐桓公派人打听宁戚之后再决定是否任用,

不是因为宁戚是卫国人而争相反对。

故选C。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因为贫困没有人引荐,于是作了商旅,租牛车到了齐国,晚上住

在城门外。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派来驱赶商旅车马的人们手中的火把燃

得正旺,随从的人也很多。宁戚当时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

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了凄厉哀婉的商调歌曲。齐桓公听到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啊,

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命令后面的车子把宁戚载回朝廷。桓公返回城里,到了朝廷,随

从用宁戚的事向他请示,桓公说:“给他衣服帽子,我要见他。”宁戚见到桓公,用聚合国内

力量的事情来劝说他。第二天再见到桓公,又用管理天下的事务来劝说他。桓公非常高兴,

想要任用他。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离齐国五百里,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

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派人去打听的话,恐

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忘掉他的大优点,这是一个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啊。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予官职,

让他作了卿大夫。

在这件事上,桓公做对了,这是他称霸的原因(之一)啊。

22.C23.C24.A

【解析】22.考查词语释义。

C.句意为:学习难道有好处吗?益,好处;

故选C。

23.考查断句。

句意为:把箭的末端扎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

“括而羽之''与"傲而砺之'’表并列关系。“其入不益深乎''是一个反问句。

故断句为:括而羽之/镶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故选Co

2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孔子详细地向子路解释了学习的益处,并回答了子路“何学之为'’的疑问,最终让子路信

服。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可造之材,希望自己能帮助他获得更大的进步。

故选Ao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家语》记载说: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

长剑。”孔子说:“凭借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难道

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丢弃正弓的器具。木材

经过绳墨校准就能加工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变睿智;从师学习,重视发问(的人),

谁不是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

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扎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

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您的指教。”

25.D26.C27.B28.(杨宝)于是把它转移放到了巾箱中,用黄花来喂养它(或拿

黄花给它吃),过了十多天,羽毛长出来了,(黄雀)能飞翔了。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D.句意为:名誉和地位一天天地显赫。日:一天天地。

故选D。

2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文意分析判断。

本句大意为: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以前出使蓬莱,被猫头鹰捕捉,承蒙您的仁爱被您救了,

现在我要接受赐封到南海去了。故断句为:昔使蓬莱/为鹤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

南海。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根据第1段“朝去暮来,宿巾箱中,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意思

是“早晨出去傍晚回来,依然睡在小箱中。这样过了很久,忽然有一天它带着一群黄雀来了,

放声鸣叫着绕着屋子飞,几天后才离去”,故B项"黄雀很快就康复了,几天后就和一群同

伴高兴地离开了杨宝家”说法错误;

故选B0

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乃:于是,就;啖:吃,喂养;逮:等到。

【点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