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八下文言文知识整理及主旨把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1页
37 八下文言文知识整理及主旨把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2页
37 八下文言文知识整理及主旨把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3页
37 八下文言文知识整理及主旨把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4页
37 八下文言文知识整理及主旨把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37八下文言文知识整理及主旨把握(解析版)(课题:《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庄子>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马说》)目录TOC\o"1-3"\h\u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2必考题型归纳 2974课题一:《桃花源记》 2课题二:《小石潭记》 5课题三:《核舟记》 8课题四:《<庄子>二则》 10课题五:《虽有佳肴》 12974课题六:《大道之行也》 13课题七:《马说》 15方法总结 1620888主旨把握题答题技巧 16考场练兵 18【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主要题型】常见题型有:议论评价型、形象分析型、比较鉴别型。【命题趋势】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备考策略】1、理清对象、了解情节、圈划(描写、议论)句子。2、重视文中描写人物(形象)言行的句子,弄明白他(它)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么样。3、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一个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人、所有事。如是物要上升到人。)4、本着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课题一:《桃花源记》(一)重点词语。1、缘溪行 沿着 2、落英缤纷 落花3、甚异之 诧异 4、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5、俨然 整齐的样子 6、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 详尽 10、咸来问讯 都11、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12、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 再 14、无论魏晋更不必说15、延至其家 邀请 16、处处志之 作标记17、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18、无问津者 渡口1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2、欣然规往计划23、寻病终不久(二)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三)词类活用(1)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6)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7)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四)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8)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五)一词多义。(1)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4)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5)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6)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7)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六)重点虚词。1.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2.其: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例如: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课题二:《小石潭记》(一)重点词语。从:自,由。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清凉;冽凉。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用。为,作为。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边。卷,翻卷。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可百许头:有一百条左右。可,大约。许,左右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过,透过。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寂寥无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骨脊寒冷,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深邃极了。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冷清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当时的情景。去,离开。隶而从者:跟着我一同去的。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二小生:姓崔的两个年轻人。小生,年轻人,对读书人的称呼。(二)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5、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爬行)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三)一词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3、环:(1)如鸣佩环(玉环)

(2)四面竹树环合(环绕)4、乐:(1)心乐之(以……为乐)(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5、道:(1)伐竹取道(道路)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6见:(1)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2)明灭可见(看见)7、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3)明灭可见(能够,可以)8、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9、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10、居:(1)不可久居(停留)

(2)居十日(过)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五)重点虚词1、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用)

(3)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1)乃记之而去(表承接)(2)潭西南而望(表修饰)(3)隶而从者(表并列)(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吾)心乐之。(省略主语)②(向)潭西南而望。(省略介词)(2)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课题三:《核舟记》(一)重点词语。(1)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2)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象:模仿,指雕刻。(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4)高可二黍许。可:大约。(5)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6)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7)矫首昂视。矫:举。(8)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相类似。(9)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10)其人视端容寂。端:端正,正视。(11)其船背稍夷。夷:平。(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盈:满。(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三)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精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四)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五)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

(六)特殊句式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省略句: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课题四:《<庄子>二则》(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怒而飞。(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3.垂天之云。(悬挂)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徙)5.南冥者,天池也。(天然形成的大池)6.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7.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上飞)(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凭借)(这里指风)10.野马也。(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吹拂)1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13.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14.从容:悠闲自得。

15.固不知子矣。固然。

16.子固非鱼也。本来。

17.全:完全,确定是。

18.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犹寻。其,话题。本:最初。

19.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0.既:既然

21.已:已经(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冥”通“溟”,海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三)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2.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气息,这里指风今义:消息;休息;利息3.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4.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6.循其本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7.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四)词类活用1.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原意为超过一般的,文中指庞大的体形2.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原意为奋发的,文中指奋发,振翅3.《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原意为怪异的,文中指怪异的事物。(五)一词多义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4.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5.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全石以为底(整个的)(六)重点虚词1.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2.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3.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4.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5.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时则不至(或者)课题五:《虽有佳肴》(一)重点词语。【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食】吃。【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自强(qiǎng)】自我勉励。【长】促进推测语气。【学(xiào)学半】教学(二)通假字1、《兑命》曰兑:通“说”2、学学半学:同“敩”,教导。(三)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四)一词多义。1、学学半(音xiào,教)2、学学半(向别人学习)3、其词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4、不知其旨也(它的)

(五)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5、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然后)(六)重点语句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课题六:《大道之行也》(一)重点词语。(1)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5)男有分: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6)女有归: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1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1)外户:泛指大门(12)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推举。(2)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三)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不独子其子。子:原意为儿子,文中指以……为子。②形容词作名词选贤与能贤:原意为贤能的,文中指贤能的人能:原意为有能力的,文中指能干的人③动词作名词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原意为作乱,文中指盗窃的事情乱贼:原意为作乱,文中指作乱害人的事情(四)一词多义。①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②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③独:不独亲其亲(副词,仅,只有)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五)古今异义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⑤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6)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窗户"课题七:《马说》(一)重点词语。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⑹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三)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四)一词多义。①之:虽有千里之能

助词,的;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实义。②食:食不饱

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③策: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驱使。④以:不以千里称也

拿、把;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⑥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其真无马耶?

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五)古今异义虽有千里之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六)特殊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主旨把握题答题技巧借“题”解“文”。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本题表面上看是分析标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有时候答案并没有体现在整篇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这就要求我们答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结合题干局部探究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主要步骤:首先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直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把握文章主旨。三、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这样可以快速的答题。结合写景句和写作背景分析。文言文的写景句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文章后的写作背景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从写景句中体悟作者情感;“知人论世”,挖掘文章主旨。五、主旨概括关键词。 做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贵有自知自明;做错事要及时改正,迷途知返,若固执己见只会错得更远;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能偏祖徇私。处世方式:理论要联系实际;遇事要独立思考,不要轻信更不能盲从;要勇于尝试,不要被自己想象的困难吓倒;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要有主见。科学哲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自以为是,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片面;做事情要懂得变通,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只会因小失大;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凭想象办事。(2023·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尝采药至衡山。2.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深山有人迹,异之。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答案】1.整齐的样子曾经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3.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句意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2)“尝采药至衡山”的句意是: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迹(踪迹)、异(对……感到奇怪)”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注意省略了主语“他们两人”。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从【甲】文看,刘子骥“欣然规往”的地方是渔人所说的“桃花源”;从【乙】文刘子骥“欲更寻素”的地方是山涧石门谷仓。结果却“未果”“欲更寻素,不复知处”,这让世人感受到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暗示了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作者这样的安排,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据此理解分析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二、(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

澈:清澈B.不可久居

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5.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争效栏楯之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答案】4.A5.C6.B7.(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义。A.有误,“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A。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这里的情景。A.不同,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B.不同,动词,到;C.相同,代词,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D.不同,助词,的。故选C。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A.有误,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C.有误,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D.有误,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中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乐的。故选B。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明灭,时隐时现。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据此可得出答案: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出门向北,用石块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婀娜多姿,非常可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水池,白玉石的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样,其中有很多乌鱼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之间游来游去,看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杆楯下(观赏)。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婉娫曲折一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多彩多姿。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三、(2023·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罔不因势象形

因:(2)则皆闻之

闻:(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视:10.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贻余核舟一。(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12.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13.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答案】9.顺着、就着听到看10.A11.(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2)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12.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13.示例:牛革【解析】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因:顺着、就着。(2)句意:就都能听见。闻:听到。(3)句意: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视:看。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故断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尝:曾经;贻:赠;余:我;(2)持:拿;及:等到;与:给、还;还:返回。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能以径寸之木”可知,用料体积小;根据“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知,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情态各异。13.本题考查拟题。题目往往能够精炼的概括文章内容。根据“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可知,介绍了牛革的用途,做箭袋,当枕头;“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点明牛革的特点,利用中间空的特点听见远处细微的声音;据此可知文章围绕“牛革”展开,所以可以用“牛革”作为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点睛】参考译文:【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乙】古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把它当枕头。利用它中间空的特点,放在地上枕着,几里内有人马声都能听见,这是因为中间的空腔能收拢声音的缘故。【丙】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主人拿上衣服追上,等到还衣服后再返回。到家时看日影是四分之三日。问:主人的马不休息,马的日行速度是多少?回答说:七百八十里。四、(2023·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有所语

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

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

水何澹澹1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17.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

)A.景色之美 B.朋友之乐 C.赏水之趣 D.贬谪之苦【答案】14.A15.C16.D17.B【解析】1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故选A。15.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1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其,他们;两膝相比者,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故选D。17.考查内容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A.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描写景色之美,甲文未涉及“景色之美”;B.甲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是朋友一起出游共读之乐;乙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与朋友一起赏月漫步之乐;C.“赏水之趣”两文均未涉及;D.乙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甲文未涉及“贬谪之苦”;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五、(2023·湖南邵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节选自李白《大鹏赋》)【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亦作“斥鷃”,即鷃雀。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18.(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②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__(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B.其名为鲲/其如土石何C.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尔安敢轻吾射D.是鸟也/斯是陋室19.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A.孔子云:何陋之有?B.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0.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道理。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C.乙文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侧面写出希有鸟之大,以“伟哉鹏乎”正面写出大鹏之“伟”,以同登“寥廓”突出“二禽”为同类的特点。D.甲乙两文都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22.“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答案】18.(1)①盘旋飞翔

②像(2)C19.D20.(1)(大鹏)用力鼓动翅膀飞翔,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于是(或“在这时”)大鹏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21.C22.庄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大鹏寄寓了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意思相近即可);李白以大鹏自比,以斥鷃等俗鸟形象作对比,寄托自己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他想要摆脱现实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解析】18.(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抟,盘旋飞翔。②句意为: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若,像。(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助词,的/代词,指大鹏;B.代词,它的/表疑问语气;C.人称代词,你/人称代词,你;D.代词,这/表判断,是;故选C。19.考查句式。例句句意: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判断句式。A.倒装句式,正确语序是:孔子云:有何陋之;B.句意: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被动句式;C.句意:村中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省略句式;D.句意: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判断句式;故选D。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其,它的。若,好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2)于是,在这时。许,答应。欣然,高兴的样子。随,跟随。21.考查内容赏析。C.“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是正面写出希有鸟之大。故选C。22.考查比较阅读。庄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手法。大鹏之大与野马尘埃之小形成了对比。联系“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庄子的思想是万物的运动都有所凭依,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李白:乙文运用对比手法,大鹏“登于寥廓”与斥鷃之辈的“空见笑于藩篱”形成了对比。李白自比大鹏,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所抱负,以大鹏“登于寥廓”,表现了他想脱离现实的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六、(2021·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选自《庄子》二则)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答案】23.A24.C【分析】23.A.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而,表修饰。故选A。24.C.甲文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再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故选C。【点睛】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七、(2022·辽宁丹东·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2)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A(2)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3)B(4)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详解】(1)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B.名词,道理\动词,说;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A。(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是故:所以;困:困惑;(2)学者:学习的人;失: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故选B。(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2)【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u话回答,意对即可。【点睛】【甲】参考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参考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八、(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告曰:“凡吏于土①者,若知其职②乎?盖民之役,非以役③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④乎吏,使司⑤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⑥,怠⑦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⑧零陵⑨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⑩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有删节)注:①土:地方。②职:职责。③役:役使。④佣:雇佣。⑤司:主持,掌管。⑥直:通“值”,指官吏所得俸禄。⑦怠:懈怠。⑧假令:代理县令。⑨零陵:地名。⑩的(dì):确实。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选贤与能

与:

②不独子其子

子:③天下皆然

然:

④今天下多类此

类:27.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28.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答案】26.同“举”,选举以……为子这样像27.两文都认为应该创设一种公平的社会氛围。28.甲文主要从正面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乙文主要从反面列举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而劝诫朋友。【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推举,选拔。②句意为: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子女。子,意动用法,以……为子。③句意为:到处都是这样的。然,这样。④句意为:如今天下太多这类的人了。类,像。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其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培养和睦气氛。可见,作者认为要选举贤明和有才能的人来做领导者,来创造“大同”社会。乙文:根据“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可知,其意思是:全都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奴役老百姓的。凡是在这块地方生活劳作的人,拿出他们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