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4:课外诗词赏析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34:课外诗词赏析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34:课外诗词赏析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34:课外诗词赏析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34:课外诗词赏析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4:课外诗词赏析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4分)(2023·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寄李僧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是年,朱批叛乱,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李儋、无锡是诗人旧友。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景生情,看花开花落,有欣然回忆的意味,也有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诗歌颔联中,诗人危苦孤寂、春夜难眠的原因是担忧个人的前途。C.首联今昔对比,“又”说明距离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时光流逝。D.全诗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2.(2分)这首诗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1.B2.①回归田园的愿望;②对朝廷的愧疚之情;③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原因是担忧个人的前途”理解错误。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选项把作者孤寂、春夜难眠的原因归结为担忧个人的前途,理解偏颇。故选B。2.考查诗句情感的理解。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诗人因身体多病而想要辞官归田,但内心又是矛盾的,想着自己没有把为官所在地治理好,没有尽到为官的责任,心怀愧疚之情,觉得愧对朝廷和百姓。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意思是: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在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表达了盼望和友人团聚的情感。由分析可知,这两联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归隐田园的愿望,又有愧对朝廷和百姓的内疚,还有对友人团聚的渴望。(6分)(2023·吉林白山·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3.(2分)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画线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2分)这首诗也写到了欧阳修的“醉”,这个“醉”是什么原因呢?5.(2分)都说贬谪是悲苦的,离别是伤感的,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这种情绪了吗?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3.繁花似锦,花光绚烂多姿,绿荫浓郁,垂柳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身姿。4.醉在老百姓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盛情中,以醉酒来掩盖自己感情的激动。5.没有读到这种悲苦与伤感的情绪,而是乐观开朗的。诗歌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钱行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解析】3.考查诗歌画面描写。作答此类型题目时,首先把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根据诗句“花光浓烂柳轻明”的句意,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再添加修辞手法和合理想象可描述为,繁花似锦,花光绚烂多姿,绿荫浓郁,垂柳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身姿。4.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根据诗句“我亦且如常日醉”的句意“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可知,欧阳修此时的“醉”应是沉浸在与滁州百姓的开怀畅饮中。再结合题目《别滁》和诗句“酌酒花前送我行”分析,此诗是描绘欧阳修离开滁州之时,当地百姓为他送行的场面,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百姓向他所表示的真挚感激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离别在即,面对百姓的依依不舍之情,欧阳修感到“沉醉”,也符合欧阳修再《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思想。据此作答即可。5.考查诗歌情感主旨。作答时首先应针对“你读出这种情绪了吗”表明态度,再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读。根据诗句“花光浓烂柳轻明”分析,诗歌首句描绘了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的景色,这种环境描写渲染出欢快,美好的氛围,作为诗歌首句,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根据“常日醉”分析,作者依旧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开怀畅饮,表达作者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没有表现出作者因离别和贬谪而带来的悲伤与愁苦。根据诗句“莫教弦管作离声”的句意,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作者要求送行的百姓们不要演奏离别伤感的曲子,再结合“常日醉”分析,很可能会让“管弦”演奏平日与好友、百姓共饮欢聚的乐曲。综上所述,全诗并未体现出悲苦与伤感之情,反而体现出欧阳修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据此作答即可。(4分)(2023·贵州铜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即事二首[宋]汪藻其一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其二双鹭能忙①翻白雪②,平畴许远③涨清波。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注释】①能忙:那么忙。②白雪:这里指白茫茫的水域。③许远:这样远。6.(2分)如果将这两首诗编入同一个板块,搜寻两首诗的共同点,可以给这个板块命名为(

)A.稚子童趣 B.羁旅之苦 C.怀古咏史 D.夏日情思7.(2分)读了这首诗后,婷婷对《即事二首(其一)》的最后一句作出了如下赏析。请你仿照此,赏析《即事二首(其二)》的最后一句。第一首最后一句中的“展”字,形象地描写了西窗下的芭蕉在一场雨过后,芯叶快速生长的状貌。诗人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芭蕉”这一意象,透露出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让诗人在沉闷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生机和希望。【答案】6.D7.示例:第二首最后一句中的“卧”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躺着欣赏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时的悠闲自得。“青云”这一意象,含蓄地透露了诗人尽管遭受挫折,但仍怀有青云之志的达观。【解析】6.考查古诗文的对比赏析。其一中描写了雌燕带着雏燕齐飞,喃喃细语,才知夏已深,意味着已是盛夏时节;全诗又从“不多阴”点明树叶浓密,“芭蕉数尺”说明雨后芭蕉生长之快,在说明盛夏时节已经来临的同时,让作者在沉闷的现实生活中见到生机和希望,以及大自然处处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其二中描写了成双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渺渺平畴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诗人随手把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前两句表面上,是渲染翻飞之速和平畴之户,深一层,则显示出双鹭的安闲和田野的静谧;“钩帘百顷风烟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顷辽阔的风光写活了;末句“卧看青云载雨过”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则此诗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汪藻一向怀抱青云之志,在几经政治风波之后,但心中仍有远大的抱负与志向。综上,两首诗中表现的都是作者眼中夏日的景与情,并未涉及稚子童趣、羁旅之苦、怀古咏史;故选D。7.考查诗歌的赏析。题目要求仿照例子,给《即事二首》(其二)的最后一句作批注,可从字词的使用、意象的选用上进行赏析批注。《即事二首》(其二)的最后一句是“卧看青云载雨过”,意为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在这句中“卧”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躺着欣赏天空流云悠闲自得的姿态;结合参考资料中的诗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可知,“看青云载雨过”则充分表现出作者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旷达襟怀,“青云”既是指天空中的青色的云,又比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青云”这一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虽然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但心中仍有远大的抱负与志向。(4分)(2023·湖北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大洪山(其二)[明]李中奇峰招我向秋来,猿鹤相亲了不猜。但怪屐痕留石径,又教微雨补苍台。8.(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访游奇峰,将自己的主观意念,赋予眼见所见之景,达到物我合一、以情融景的目的。B.首句“招”字以峰喻人,将“峰”比喻化,生动地再现峰对我的相恋之情。C.“猿鹤相亲”表现自然环境和谐美好,也表达诗人与大洪山的相恋之情亦如“猿鹤相亲了不猜”。D.三四句运用对偶手法,“留”“补”二字把山中氛围写得既恬适鲜活,又情真意切,丝毫不觉寂寞孤独。9.(2分)用诗中词语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8.B9.所见之景:奇峰招手、猿鹤相亲、屐痕石径、微雨苍苔。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大洪山的无比热爱、留恋之情。【解析】8.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奇峰招我向秋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猿鹤相亲了不猜”指的是猿和鹤之间的感情;故选B。9.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奇峰招我向秋来,猿鹤相亲了不猜。但怪屐痕留石径,又教微雨补苍台”意思是奇大自然的景色吸引了我向前,猿和鹤在一起无法分辨它们互相之间的情感,怪异的鞋印留在石径上,诗人感到有些惊讶和忧虑,细雨如丝,修补了苍茫大地上的一座城池。据此可概括为为:奇峰招手、猿鹤相亲、屐痕石径、微雨苍苔。全诗意境悠远,表达了诗人对大洪山的无比热爱、留恋之情。(4分)(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落花(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释】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沾衣:一指落花沾衣,二指流泪沾衣。10.(2分)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落花“乱飞”的详细情状。请作简要分析。11.(2分)《落花》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物佳作,被人赞为“花人合一”。请结合诗歌尾联,简要阐述“花人合一”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0.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11.尾联语义双关,将花与人相结合。一是命运合一,借花的命运写诗人自己的命运,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二是情感合一,借落花的飘零表达诗人命运抒发诗人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解析】10.考查概括诗歌的理解。描写的角度有感官(视、听、嗅、味、触),顺序(时间、空间)等。“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意思是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颔联描写的两个角度分别体现在“连曲陌”和“送斜晖”两个词上。“连曲陌”是空间,“送斜晖”是时间。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1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意思是盛开的鲜花将随着春天而去,面对这一切,我只有落泪沾衣。尾联是说,爱花惜花自然要埋怨春天去得太早,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又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末二句,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诗人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4分)(2023·贵州黔东南·校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对酒春园作[唐]王勃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12.(2分)本诗调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描写春天的景物,下列角度没有用到的是(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D.触觉13.(2分)同写春天美景,《钱塘湖春行》和《对酒春园作》分别使用了俯仰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请结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案】12.D13.《钱塘湖春行》使用俯仰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莺、燕活动,是仰视;颈联写花、草长势,是俯察。两联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对酒春园作》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春水形状、花香,是静态描写。颈联写莺歌蝶舞,有声有态,是动态描写。两联抓住春天景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流露出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解析】12.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依据“陕水牵长镜”“高花”“繁莺”“疏蝶舞成行”可知,这是使用了视觉;依据“香”可知,这是运用了嗅觉;依据“繁莺歌似曲”可知,这是运用听觉。全诗中没有运用到触觉。故选D。13.考查分析写作方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依据《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这是使用俯仰结合的手法。其中,颔联写莺、燕在初春里的活动,是仰视;颈联是写初春花、草的长势,是俯视。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美丽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内心的喜悦和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依据《对酒春园作》中的“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可知,这是写出河流的形状和花香,是运用静态描写;依据“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可知,这是写出莺歌蝶舞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随意,作者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的特点,从中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的心情。(4分)(2023·江西九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雨晴陈与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14.(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B.颔联,诗人的视线因鹊叫由仰视转平视,绘型兼及绘声;因残雷低响,视线由近而远,落笔以写声为主。C.这是一首通过写景叙事的抒情诗,颈联用了六个带修饰的词,使得记事具体可感。D.全诗由时间的推移写到空间的变化,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15.(2分)请根据诗题、叙事、写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14.D15.诗题“雨”“晴”连用,由“雨”转“晴”,隐隐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叙事则用“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六个词抒发雨晴的喜悦;意象从“晴空”“白云”“语鹊”“雷声”构成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宏的绚丽景观,喜悦之情流露其中。【解析】14.考查诗歌理解和赏析。D.根据“天”“江面”“纤云”“小滩”“墙头”“楼外”可知,先写空间的变化;根据“微凉”“新睛”“今宵”可知,后写时间的推移。因此本项中“由时间的推移写到空间的变化”理解错误;故选D。15.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抓住题干中“诗题”“写景”“叙事”,对诗歌中写景和叙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这些内容是如何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本诗诗题“雨晴”,是由“雨”转“晴”之意,雨过天晴,给人的心情是开朗爽快的,因此诗题透露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全诗八句,前四句是写景,首联“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写雨后初晴天空的景象。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干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响曲。这两联描绘出雨晴之后美好的景色。天空澄澈,鸟儿迫不及待地报晴,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之情。后四句叙事。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用叙事抒发雨晴的喜悦。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诗人要用诗句来报答自然的美意。表达了对雨后初晴的喜悦之情。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两句仍叙事,事中有景,景中富情。“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诗人想象自己在雨后卧看星河的情形。“尽意明”三个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也写出诗人想象自己卧看星河虽然“无人共”,但是依然兴致勃勃的情形。这首诗中,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早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6分)(2023·吉林白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各题。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芙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16.(2分)“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17.(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8.(2分)由此诗你联想到的辛弃疾的词句是什么?【答案】16.“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17.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解析】16.考查诗歌中的炼字。“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伴”伴着,陪伴,写出了红蜻蛉和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相依相伴的样子,营造了和美融洽的氛围。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据此作答。17.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诗歌大意: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这首诗四句都是写景,前两句描写农人、孩子自由、欢乐、幸福的生活,表现出对这种自由、闲适、和谐田园生活的喜爱;后两句描写农村的自然景物,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营造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表达出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18.考查阅读拓展。《秋日行村路》是宋代诗人乐雷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经过郊野的一座小村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表现了诗人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情趣。结合“一路稻花谁是主”可联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是田里稻花飘香十里,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词人由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表现出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4分)(2023·宁夏固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东栏梨花①(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①北宋熙宁四年,苏轼因言新法弊端,引发当权者愤怒,自请离京,到杭州任通判。七年,苏轼调杭州知州。十年,调徐州知州。此诗作于熙宁十年。19.(2分)下面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B.这首诗为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C.“一株雪”是诗人的自喻,比喻自己清廉洁白、坦荡如砥的高尚品格。D.“人生看得几清明”一句,表达了作者豁达坦荡的胸襟,其中也隐含着感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惆怅、悲凉情绪。20.(2分)说说这首诗景物描写的特点?【答案】19.B20.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鲜明的颜色对比,使景色立刻变得鲜活起来。第二句的对柳絮的动态描写生动形象,同时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解析】19.考查诗的理解和赏析。B.“七言律诗”表述错误。绝句的句子数是四句,而律诗的句子数则是八句。本首诗是七言绝句;故选B。20.考查古诗的赏析。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动态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颜色对比,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4分)(2023·湖南娄底·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孟浩然水亭凉气多,闲棹①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②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幽赏未云③遍,烟光奈夕何。【注释】①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②芰:菱角。两角的是菱,四角的为芰。③云:助词,无实义。21.(2分)请简要赏析“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写景精妙之处。22.(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21.这两句充分调动视觉、嗅觉感官,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水中倒映着松枝竹影,潭间散发着芰荷芳香,流动的涧水、荷花的清香,动静相映,勾画出一幅清爽幽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2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恬淡闲适之情。首联交代赏景的季节和地点,写出悠闲的心情。颈联描绘美景,传达闲适惬意之情;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周围美景的留恋之情。【解析】21.考查诗句赏析。“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意为: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涧影见松竹”是看到的,是视觉感官,而“潭香闻芰荷”是闻到的,是嗅觉感官。且流动的山涧之水是动态的呈现,松竹以及荷花的缕缕清香是静态的呈现,写景动静结合。画面的特点是较为幽静的,传达的是诗人的一种闲适惬意的心情。22.首联写夏日的水亭格外凉爽,交代赏景的季节和地点,写出悠闲的心情。颔联写“水中倒映着藤萝青竹,潭间散发出芰荷的芳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诗人乘船所见的实景。颈联写“村野小童扶着醉步蹒跚的老翁,山间的鸟儿欢叫助人高歌”,对仗工稳,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山野之人恬淡闲适的生活。尾联意为:优美的景色还没有赏遍,只是天色已晚,无法欣赏美丽的风光了。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周围美景的留恋之情。所以这首诗描写了美丽的田园山水风光,流露出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山水的恬淡闲适之情。(4分)(2023·湖北黄冈·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各题。寒食①陈与义②草草随时事③,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祓除不祥。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③时事:时俗。2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C.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D.尾联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感情。24.(2分)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3.B24.①两首诗都借景抒情,使诗人悲伤之情更为浓烈。②陈诗以绿树成荫、花儿艳丽、柳影围村、家家寒食等欢乐场景,流露出诗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③杜诗感于时局,移情于物,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解析】23.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错误。“草草”是草率、不细致、马虎、简陋从事的意思。“草草随时事”是写作者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表达的是诗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故选B。24.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中,颔联“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作者描写了映照原野的浓浓的绿阴,鲜艳美丽的花、围绕村落的翩跹柳影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寒食节的美丽图景。但作者的情绪却是落寞不欢的。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借景抒情。《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里却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抒情方式上看也属于借景抒情。(4分)(2023·宁夏银川·统考模拟预测)阅读诗歌,完成题目。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代〕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25.(2分)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了明媚的田园风光,有花有果,有色有形。B.诗歌的后两句侧面写出了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C.这首诗用寥寥数语描写了初秋时节田园风光,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D.这首诗平易浅显,却充满诗情画意。26.(2分)本诗描绘的画面清新动人又色彩鲜明,请你作简要分析。【答案】25.C26.示例: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金黄”“白花”“油菜花”的明媚色彩的辉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风光图。【解析】2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初秋时节”错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意思是: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诗中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均是初夏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故选C。26.考查对诗歌描绘画面的赏析。诗歌大意为: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田里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前两句写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人用黄、肥、白、稀四个字将江南夏日风光描述得形象逼真。第三句,从人们院前的静寂来表现农人早出晚归,辛勤忙碌。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别有意趣。全诗无一字言农事,无一语写劳动,然而,透过句句诗行,让我们仿佛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繁忙。同时,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活泼自然。(4分)(2023·山东烟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27.(2分)下面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天色已晚,山中猿声哀鸣,沧江急流奔涌。“急”字不仅写江流之急,还表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静。B.诗人用朴质淡雅的笔调,以日暮、深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C.月夜宿孤舟的诗人,此时此境愁苦顿生,既有羁旅异乡的孤独,又有思乡怀友深情,还有仕途失意的苦楚,一时热泪横流。D.全诗以景托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寥落凄寂的景物中寄寓着作者凄凄惶惶的心绪,浑成自然,韵味悠长。28.(2分)请简要赏析颔联景物描写的手法。【答案】27.D28.示例一:视听结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描写了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示例二:动静结合:“风鸣岸叶”是动态描写,“月照孤舟”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更显环境的幽寂及诗人情感的孤寂凄凉。【解析】27.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景与情完美融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并非“以景托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故选D。28.考查诗句理解赏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示例:上句整体氛围萧瑟清寂、给人以悲凉之感。“鸣”字从听觉的角度,让人感受到树叶摇瑟的声音,顿感秋意的萧瑟,叶子的不定也透露出一丝不安。下句从视觉的角度,从上至下,立体地展现出月夜在风中飘瑟的小舟。(视听结合)“孤”体现出辽阔天地中凄落的凄清气氛。这两句展现出了一种凄苦之情。借景抒情,以风的凄凉,月的落寞,孤舟的飘荡,体现出诗人羁旅的苦闷,思想的惆怅和失落之情。(情景交融)(4分)(2023·湖北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①,川藏明月②辉。宁知③丧乱④后,更有一珠归。【注释】①随州古称汉东国,最早见于《左传》:“随于上古为烈山氏”。②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壁”齐名。③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④丧乱:安史之乱。29.(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东国美丽富饶,大江藏有随侯明珠,如明月熠熠生辉B.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C.诗人“以珠喻人”,“珠”字写出了倩公才学、品格过人。D.这首五言绝句言简意丰,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首山水诗。30.(2分)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9.D30.表达了诗人对倩公平安归来的庆幸,对他才学、品格的赞美(极度欣赏)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29.考查诗歌赏析。D.本诗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对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全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是一首抒情诗。“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首山水诗”说法错误;故选D。30.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本诗的大意为:随州古称汉东国,美丽富饶,大江藏有随侯明珠,如明月熠熠升辉。家人一定想不到: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倩公这颗人间明珠还能得以平安回归。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把倩公归汉东比作明珠回到家乡,表现了对倩公才学和品格的赞美,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与惊喜,以及对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4分)(2023·湖南娄底·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31.(2分)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32.(2分)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答案】3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3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之沉重。”乱”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解析】31.考查内容理解。“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中“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可知:虽然在阳春二月,但因为作者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从永州归家后很快又被贬出京城,到更荒僻偏远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心中的寒意凄迷似秋。“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雨后花尽落,鸟声亦纷杂,有“秋风扫落叶”之感,“秋”向来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表达心情低落的意象,所以诗人认为“春半如秋”也就合情合理了。32.考查词语赏析。“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释中作者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被贬十年后刚回长安,随即又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因此“宦情”“羁思”两种愁情一齐涌上心头,“共”凄凄,表现了作者心中悲伤凄凉之双重的沉重之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莺,啼叫得“乱”,扰人心扉,杂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神状态,借景抒情,移情于物。(4分)(2023·宁夏吴忠·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33.(2分)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的总领,全诗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快乐的兴致。B.尾联由近而远,以声音引出画面,意蕴愈显清幽。C.全诗扣诗题《春山夜月》来写,春色写得厚实,月色写得不足。D.颈联“无”字写出兴之浓,“惜”字写出情之深。34.(2分)请品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的妙处。【答案】33.C34.示例一: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盎然。在写景中又凸现了诗人天真无邪的“玩童”形象,创造出十分优美的意境。示例二:一掬,一弄极具动态,“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与眷恋。示例三:以月写水清,以水写月明,以香写春胜,以花写兴浓。将忘归的情状写实了。【解析】33.考查对诗歌的理解。C.诗中虽然只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直接写月色,但全诗都是在写山中月下美景,最后四句写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由此可知,选项“月色写得不足”说法有误;故选C。34.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颔联意思是: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从内容上看,“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既生动活泼又幽静怡人,妙趣横生。从情感上看,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纵情山水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的自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4分)(2023·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答张十一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注释】①张十一,即张署,公元803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后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开红黄色的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⑥斗:通“陡”,顿时。35.(2分)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天高水净,猿猴哀啼的景象。B.颔联中“纤纤”写出了筼筜颜色清雅,“艳艳”写出了踯躅姿态繁茂。C.颈联中“炎瘴送生涯”写出了被贬后处境的艰难。D.尾联中“双鬓”“霜毛”描写出了一位年事已高,鬓发变白的诗人形象。36.(2分)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答案】35.B36.①颈联中“莫令炎瘴送生涯”写诗人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表达了诗人无辜被贬僻远荒冷的山区的孤独与幽怨;②颈联中“未报恩波知死所”意为“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朝廷,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③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甘共悲的哀痛。(意思相近即可。)【解析】3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有误。颔联意思是: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杜鹃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颔联中“纤纤”写出了筼筜的姿态繁茂,“艳艳”写出了踯躅的颜色清雅。故选B。36.考查诗歌情感。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意思是: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甘共悲的哀痛。(4分)(2023·甘肃定西·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余干①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②,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释]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②迥:远。37.(2分)填空这首诗从看得见“”的日暮时分,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直到夜阑人静,坐听“”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38.(2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37.霜叶稀月初上捣寒衣3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解析】3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写日暮时分,再写到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凄凉的感情也在逐渐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得痛彻心扉。这体现了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38.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看到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尾联翻“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写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4分)(2023·湖北随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游观音洞①[清]傅梦赉疑向天台采药来,清香满袖步崔嵬。人从绝壁寻樵路②,马踏寒泉滑石苔。野水蒸云山欲雨,秋风拂树夜生雷。含情久坐浑无语,一任黄花满径开。【注】①观音洞:位于大洪山主峰东北,系磨岩河上游一个山洞。②樵路:砍柴者行进之路。39.(2分)下列选项对诗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首联,诗人以“疑”字起笔,并以“天台”作映衬,表现山之高峻,“崔嵬”一词呼应了“天台”,描摹出去往观音洞的不易。B.颔联承接首联,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行途的艰辛和自己的不惧不畏,“从”“寻”“踏”“滑”四个动词和“绝”“寒”两个形容词可以看出。C.从“清香”、“石苔”、“黄花”可以看出这是写春天的景色。D.尾联画龙点睛,“久坐”言时间之长,“浑无语”是无人分享美景的遗憾。40.(2分)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39.A40.这首诗通过写游洞沿途的艰辛和所见之景,表达了不辞艰辛勇于探寻的热情和对家乡大好风光的热爱,揭示了“馨香本自艰辛得”的哲理。(答出两点即得全分)【解析】39.考查诗的内容理解。B.“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表述错误,应为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C.从“清香”、“石苔”、“黄花”可以看出这是写秋天的景色;D.“浑无语”是被美景陶醉,而非“无人分享美景的遗憾”;故选A。40.考查作者感情。“疑向天台采药来,清香满袖步崔嵬”描摹出去往观音洞的不易,“人从绝壁寻樵路,马踏寒泉滑石苔”写行途的艰辛和自己的不惧不畏,“野水蒸云山欲雨,秋风拂树夜生雷”写出山中美景,尾联“含情久坐浑无语,一任黄花满径开”画龙点睛,表现了对美景的喜爱,并揭示了“馨香本自艰辛得”的哲理。这首诗通过写游洞沿途的艰辛和所见之景,表达了不畏艰难,敢于去探索的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的自然美景。(4分)(2023·甘肃定西·统考一模)阅读王维的三首诗,完成题目。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尊。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41.(2分)联系“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2.(2分)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答案】41.示例1:幽冷和孤独落寞。示例2:隐者的闲情雅致、自得自适。42.上面三首诗,都是“诗中有画”,任选一首,言之成理即可。《鹿柴》中有夕阳照射青苔的画面;《竹里馆》有明月下的幽深竹林,竹林中诗人弹琴的画面;《辛夷坞》中更有山沟里芙蓉花开花落的画面。【解析】41.考查诗歌情感探究。《鹿柴》: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结合关键词“空山”“深林”“复照”可知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竹里馆》: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写隐者的闲话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请词造句简朴清丽,“独坐”“人不知”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辛夷坞》: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查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短短四句诗,“发红萼”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寂无人”“开且落”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故可读到“孤独落寞”或“淡泊闲适”的情感。42.考查诗歌画面。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如置身画图之中;画中有诗,指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画里富有诗趣。此题只需结合诗作,分析诗中体现的画面感即可。示例: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出了辛夷花在春天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又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仿佛得见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诗歌的画卷感十足。(4分)(2023·山东东营·统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增③出画楼。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注】①蓬莱:今属山东,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面“建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助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形容山高峻。43.(2分)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时隔三十年旧地重游,看到山川依旧,有人事沉浮、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中“出”字精炼传神,突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C.颈联写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垂垂老矣,转而又想到自己仍存活于世,颇有感慨之意。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情感起伏变化,意蕴深远,撼人心扉。44.(2分)该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答案】43.B44.答案示例: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意思对即可。【解析】43.考查诗歌的理解。B.“表达诗人隐逸家乡的意愿”错误。颔联意为那浩荡的缘波之上,漂着一叶轻舟,紫石的高山上有装饰一新的画楼。既写出了蓬莱阁立于高崖有缥缈飞天之势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山川依旧,人世浮沉的感慨。并非“隐逸家乡的意愿”;故选B。44.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尾联“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表现了诗人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4分)(2023·山东菏泽·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各题。南园(其一)①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②越女③腮。可怜日暮嫣香④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注释】①作此诗时李贺二十余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②小白长红:指花有大有小,颜色有红有白。③越女:习惯称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女。④嫣香:娇艳芳香,指花。45.(2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6.(2分)诗中哪个词是全诗“诗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45.鲜花枝头上,翠草蔓中,眼前百花盛开,有大有小,有白有红,恰如美女的香腮.46.诗眼:可怜。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和暮春无限惋惜的深情;感慨自己无人赏识、年华流逝、不被重用的哀伤之情。【解析】45.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眼前百花盛开,花枝高昂,草蔓低垂,参差错落,姿态万千。花儿有白有红,红多白少,好像越女美丽的香腮。46.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主旨。前两句“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写花朵开放。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后两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写花落。意思是: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香的花儿凋零,随着春风乱飞,像草草嫁出的女儿连媒人也不用。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据此可知,“可怜”一词是全诗的诗眼;情感方面: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隐含了作者对仕途的无望与无奈之意。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4分)(2023·贵州贵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鄱阳湖①〔明〕吴国伦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诗。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47.(2分)小白同学想为本诗选配朗诵背景曲,下列音乐类型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静美舒缓,优美动听。B.委婉质朴,悠然恬静。C.清新明快,节奏活泼。D.凄冷忧伤,激昂悲壮。48.(2分)鄱阳湖万里霜寒,东南战鼓声声,诗人身处其间,有什么心境呢?请结合诗歌分析。【答案】47.D48.示例:诗人遭受贬谪孤舟漂泊,在流连秋天的湖光之余,联想到东南沿海一带连年战乱。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发的关切和忧虑的心情。【解析】47.考查诗歌感情基调。作答此题,需明确诗歌写作背景及大致含义。诗歌大意:为了要去庐山隐居,便乘舟泛渡鄱阳湖。天气晴朗,湖光水色,呈现出迷蒙的景色。鄱阳湖沿岸,群山耸立。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倒影在澄澈的湖水里,显得瑰丽秀美。秋高气爽,广阔的天空一望无云,而湖面上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和野鸭在飞翔栖息。鄱阳湖连着长江,烟波浩渺,无数的帆船随着海浪从远处的天边过来,吴楚之地被湖水分割开来。东南沿海一带仍然战鼓频响,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这会让我十分痛心疾首。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所写,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写诗人担忧国家命运。据此可知,整首诗应选用凄冷忧伤,激昂悲壮的背景曲;故选D。48.考查词句赏析。由“宫亭水色昼氤氲”“千山日射蛟龙窟,万里霜寒雁鹜群”等内容可知,诗人被贬江西,游览欣赏鄱阳湖秀丽美景,一句“东南岁晚仍鼙鼓”将诗人从美好的自然风光之中拉回残酷的现实,东南沿海一带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关切和忧虑,强烈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可据此作答。(4分)(2023·湖南娄底·统考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再宿武关①李涉远别秦城②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③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④送客愁。【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粵。本诗作于迁谪途中。①武关:在商州(今陕西省商县)之东南。②秦城:指京都长安。③关门:指武关之门。④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49.(2分)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0.(2分)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49.“乱”字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山的高高低低,高低不平;又烘托出诗人的心绪烦乱。50.诗句“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的意思是:武关的大门锁不住寒冷的溪水,一夜潺潺湲湲的溪水,把诗人无尽的离愁别绪载到远方。这两句叙写夜宿武关的情景,通过对溪水的描写,侧面烘托了诗人去国离乡绵绵无尽的愁苦情怀【解析】49.考查赏析重点字词。乱山,指商州附近的商山。商山有“九曲十八绕”之称,奇秀多姿,风景幽胜。“乱山高下”四个字,把商山重峦迭嶂、回环曲折的气势和形貌,逼真地勾勒出来了;此句是写山,更是写人,写诗人踏着高低曲折的山道走出商州城时的心情。其实,商山似乱非乱,形乱神不乱,它错落有致,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此时此地,诗人已没有闲情细细欣赏,由于他“远别秦城”,心乱如麻,商山在他眼里就成“乱山”了。而满目乱山,又格外烘托出人的心绪烦乱。山与人、景与情交融为一体了,所以这里的“乱”不仅指山,还指人的心绪,一语双关。50.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的意思是:武关的大门锁不住寒冷的溪水,一夜潺潺湲湲的溪水,把诗人无尽的离愁别绪载到远方。古关静夜,溪水潺潺,引起夜不成眠的诗人的遐想:那流过古关的潺潺湲湲的溪水,仿佛是为他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一夜潺湲送客愁”,溪声、心声叠合成一体了。“关门不锁”四字,尤为神来之笔。雄固的武关之门,能封锁住千军万马,但此时对于淙淙寒溪水送来的愁声,却无能为力,怎么“锁”也锁不住,足见这“愁”的分量之重。一个“锁”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一夜潺湲”,整整一夜,诗人不能合眼,这是十分痛苦难熬的。这两句诗,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对水声的描写,把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曲折细腻地描摹出来。(4分)(2023·湖南长沙·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考三模)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北塘避暑①【宋】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注】①韩琦,北宋名相,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本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5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突出了作者在林塘烦闷的心绪。B.颔联用“谁人敢议”的反诘句法,加强语气,“敢”字,尤为雄健峭拔,与下句“能”字对照,足见诗人的功力。C.颈联“水鸟得鱼”“岭云含雨”一远一近,虚实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D.尾联作者因酒已喝尽,酣然入梦;梦中醒来,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52.(2分)请根据诗歌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关键词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暑烦一语双关①清风②【答案】51.B52.①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②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廉洁之风。【解析】51.考查诗句赏析。A.“突出了作者在林塘烦闷的心绪”表述有误,首联写林塘的景色让人觉得好像不在尘世,渲染了林塘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诗人飘逸超尘之感;而不是烦闷的心绪;C.“一远一近,虚实结合”表述有误,“水鸟得鱼”是近景,“岭云含雨”是远景,并且二者都是实写,所以应是一近一远的实写,而不是虚实结合;D.“感时伤怀,眼前无限江山,徒惹伤感”表述有误,“万柄莲香一枕山”是满塘荷花送来阵阵清香,还有枕边淡淡一抹青山。根据句意,作者在林塘避暑觉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并没有感时伤怀,也没有伤感;故选B。52.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尽室林塘涤暑烦”意为: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可知,“暑烦”一方面是指天气的炎热让人心情烦闷;根据注释“韩琦,北宋名相,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本诗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之后”可知,诗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由此可知,“暑烦”更深一层是指诗人仕途坎坷,世道黑暗,世俗纷扰,让人心境不宁;“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意为:谁敢估量这可爱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可知“清风”一方面是指林塘的消暑凉风,结合注释“韩琦,北宋名相,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可知,诗人一生清正廉洁,“清风”更深层可知“两袖清风”的廉洁之风,体现诗人高尚清廉的情怀和超尘拔俗的思想情感。(4分)(2023·湖北随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春景①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注释】①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此词是苏轼罢定州任、谪知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他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离开定州、南行途中触景而发的。②柳绵:即柳絮。53.(2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这首词情景交融,哀婉动人。B.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C.墙里的“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心绪平静。D.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54.(2分)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答案】53.C54.①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知的冷落寂寞之感。②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③词人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解析】53.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C.“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心绪平静”赏析不恰当。结合“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可知,墙外的行人听到佳人笑声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