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多元一体,辉煌共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1、石器时代的由来汤姆森在1836年提出一种新的历史分期方法——三时代系统,或称三期论。汤姆森,丹麦考古学家✬历史三期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约250万年前?(存在争议)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2、石器时代的分期

1865年,约翰·卢伯克(英国著名考古学家)首先提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概念。3、旧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物质生产水平使用

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

社会发展程度①原始人群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人们过着

生活。②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元谋人北京人打制用火群居母系氏族代表性遗址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

;黄河下游的

;长江下游的

。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下游的

;辽河上游的

;长江下游的

。物质生产水平农业:开始种植

,饲养家畜;手工业:懂得使用

石器;大量使用

;掌握

技术;社会发展程度从渔猎走向

;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

过渡(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水稻

磨制

陶器

养蚕缫丝

农耕定居

父系氏族社会4、新石器时代何为“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基本特征是: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阶级区别。父系氏族社会:是原始氏族公社的第二个阶段。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改变为“从夫居”,子女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要点探究:新旧石器时代的变化◎变化1——生产工具的变化打制石器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制工具,较为粗糙,适应渔猎的需要。磨制石器先打制石器,然后在砥石上研磨加工而成,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精细打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要点探究:新旧石器时代的变化◎变化2——遗存分布的变化旧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问题:对比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何相同不同之处?相同:仍然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不同:大部分位于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分布更加密集(文化的不断繁衍发展)要点探究:新旧石器时代的变化◎变化3——社会形态的变化约250万年前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采集渔猎

群居生活

学会用火

直立行走共同劳动

财产共有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部落联盟、万邦时代、国家初始形态新石器时代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前期原始群居——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初始形态(2022·天津市和平区二模·1)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B.父系氏族社会C.奴隶制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时期B3.(2022·海口模拟)右下图是陕西省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发掘的高颈彩陶壶,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同类器具十分相似。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 ()A.处于母系氏族早期B.用打制石器进行渔猎C.出现社会贫富分化D.开始形成群居的聚落C要点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特点: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多元性是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2023·四川泸州三模·24)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均出土有大型城墙、宏伟宫殿以及精美玉器。在这些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还有人殉的痕迹和随葬的大量武器。这些发现可以印证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区域之间相互交流频繁C.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变革D.民族交融程度大大提高A近期,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又有重大发现,新出土的金面具残片、圆口方尊、跪坐人像等重要文物备受瞩目,学者普遍认为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与中原商文明各具特色,相互呼应。据此可以证明A.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B.三星堆文明超越同时代文明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D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早期国家1、部落时代(万邦时代)(1)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何为“氏族”、“部落”?氏族:又称“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中为了生存,以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部落: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部落是氏族高级社会形态,部落首领必须是男性。(2)代表: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三皇五帝(3)制度:禅让制禅让制,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要点探究:国家是如何产生的?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多角度认识古代早期国家的诞生(1)国家的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2)国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3)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要点探究:文明是如何产生的?文明要素

阶级、等级城市、国家、制度建筑、文字、艺术宗教信仰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D(2023·北京模拟)《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 ()A.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B.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C.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D.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B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早期国家(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①王位继承制度:王位世袭制问题:如何看待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进步: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消极:无法保证继承人拥有与王位相适应的才能与品德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才能)(血缘)“公天下”“家天下”影响:对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含义: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弊端:易造成权力争斗)演变:①周朝:嫡长子继承制②汉朝:太子制度③清朝:密建皇储制注:宗法制在皇位继承上的法定支配力减弱;皇权不断扩大;

②文献和考古中的夏夏后氏五十而贡。——《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百官。——《礼记·明堂位》*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二里头"宫殿"基址:"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刘周岩:《寻找夏朝》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重证据法。这一方法由王国维最早提出,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发掘)与“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其价值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提出了检核传承文献的重要问题。D三、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管理1、商朝的统治(1)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材料: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问题:商朝内外服制度具体如何实施?存在什么问题?存在问题:主要依靠武力维系,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松散联盟)1、商朝的统治(2)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秘色彩浓厚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材料三:“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甲骨文卜辞商王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因为商代的附属国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与之结成臣属关系,它的服从与否是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所以商王还不得不依靠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以此加强控制附属国的能力。“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爆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2、西周:早期国家制度形成(BC1046-BC771)(1)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权利诸侯义务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含义:对王畿以外地区的行政管理,商人实行外服制,周人则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古称封建制,意为“封土建国”。关于“封建”二字的不同含义第一种含义:“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第二种含义:封建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封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2)分封的对象和布局:同姓子弟、先代贵族和功臣同姓国:卫、燕、鲁、晋、吴;功臣国:齐

先代贵族:宋、楚积极:①保卫周王室,巩固西周统治;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西周统治疆域;③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经济交流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周朝分封示意图都城内服—王畿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问题:从商朝内外服到西周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得天子和诸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分封制在后世各朝的发展

西汉统治者认为秦朝速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亲,孤立无援,故汉初大封子弟。汉初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最终导致“七国之乱”。

西晋初,为抗衡门阀士族,统治者大封同姓,后来导致“八王之乱”,成为西晋亡国的重要因素。

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利用皇室力量维护朱姓政权,广兴分封,以致后来爆发了藩王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

清初,迫于进取中原的需要,统治者将明朝降官分封为异姓王,如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但因其势力渐大,与清廷分庭抗礼,最终爆发“三藩之乱”。(2021全国乙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B(3)西周宗法制含义目的核心作用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为了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衍生出影响深远的宗法观念(4)礼乐制:权力的认同(思想层面)达到贵贱有序;上下“和同”聘礼朝礼飨礼射礼祭礼丧礼婚礼冠礼八礼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乐”是配合礼,体现等级差别的“音乐、舞蹈”。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问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之间是什么关系?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3.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问题:结合前面所学,归纳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等级森严★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延续性和稳定性★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色彩浓厚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等级之间难以权利分明如商代崇尚占卜如周代分封制依据父系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如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大夏商周三代均延续了几百年的统治,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性(2021·湖北高考·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图1),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图1爵A.冶炼技术的提高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答案】C【解析】“爵”从饮酒器具到象征尊卑关系再到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断成熟,表明“爵”从饮酒礼器发展成为身份等级制度,故选C项;冶炼技术的提高与“尊卑关系的象征……表品位序列”无关,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涉及铸造工艺,排除B项;“五等爵”强调等级,与宗法体系的崩溃无关,排除D项。(2017.11·浙江高考·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解析】所谓的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的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西周的神权色彩如用龟壳占卜等,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依据血缘的分封制不符,故A项错误;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表明权力分配以血缘关系亲疏为依据,故C项错误;“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表明实行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故D项正确。四、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经济发展1、土地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存在的经济基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以上归周王所有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物归贵族。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手工业和商业:青铜时代;工商食官制度①夏商周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②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少量用于农具。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工商食官”在一定程度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