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_第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_第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_第3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_第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确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凄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参照说明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默示、比方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用。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用臣民的看法。

2.《战国策》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留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同学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老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同学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识

E.省略句〔邹忌〕与〔客人〕坐谈

〔同学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径直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开展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留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调。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厉〕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下列问题时语气感情色调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忱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可怕〕

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立场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索,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纳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末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涌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留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方要切当。

2.详略处理写作时借鉴,留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进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日,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看法,培育多谋善断技能。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控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非常的文言句式。

2、领悟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技能训练目标

1、培育同学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

2、培育同学猎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同学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技能。

3、培育同学的知识创新技能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日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控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非常的文言句式。

2、领悟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留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特别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日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擅长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擅长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擅长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颂,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爱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经常运用奇妙生动的比方,通过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劝服力和鼓动性。

三、同学对比说明,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老师补充说明: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7厘米。“八尺有余”,假设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藏处偷看,又引申为观测、侦察。“窥”,必定是认真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孰与”:与……比,谁……。“美”:美丽,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说明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说明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予以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判,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老师在同学争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预备下一堂争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争论问题〔最好由同学自己提出问题来争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奇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说明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认真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说明:A.到B.向C.对D.比E.跟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说明。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那么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说明。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