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完善建议130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完善建议130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完善建议130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完善建议130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完善建议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完善建议TOC\o"1-2"\h\z\u引论 1一、国企分红的现状分析 1(一)国企分红背景 1(二)国企盈利能力的现状分析 2(三)国有企业分红必要性 3二、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缺陷 4(一)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 4(二)国企分红的制度缺陷 7三、重新构造构国企分红制度的框架 9(一)建立和加强红利收缴的刚性机制 9(二)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抑制内部控制的行为 10(三)采用人大审议的方法,构建相对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10(四)红利的支出应该以民生和国企共赢为基本原则 10结语 11主要参考文献 12引言我国国企历经长期的改革和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市场上的竞争地位逐渐增强,行业基本上涉及到了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重大的方面,已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从2001到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取得的利润总额累计达到4.92万亿;在2009年一年中实现利润额1.3万亿,同比增长9.8%;2010全年国企实现利润累计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7.9%。然而,国企创造的所有这些财富的去向却一直是困扰大家的谜团。2005年,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有关人员就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红问题发表了题为《国有企业分红:分多少?分给谁?》的相关研究报告,报告的确显示我国国企积累了巨额的利润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4.转引自:世界银行,2005年10月17日,《国有企业分红:分多少?分给谁?》.绪论(一)研究背景国有企业改革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为引起大家注意的话题,对当时的政府来说,这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1992年以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被迅速的推向市场。因为许多有关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下跌,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2001年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记录了那时候国有企业的悲惨状况:1994年,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损失面积到了29.7%,亏损额至32.21亿人民币。面对如此惨淡的局面,国家采取严厉的措施来进行改革,国企的所得税率从55%降到33%,税后利润都留给企业,国家决定“一段时间,不向国有企业征收任何红利”。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国企改革多年过程中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这些问题,被赋予出资人代表地位的国资委一一解决。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总资产以每年平均1万亿元的速度急剧增加,在2006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中央财政收入却只有3900亿元。同时,利润超过了100亿人民币的已经有19家,同时有19家企业进入“财富”500强,比2003年增加10家《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5》,第403页,《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536页.2007年12月11日,财政部与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石油石化、电信、煤炭、电力、烟草五个行业缴税标准是税后利润的10%;第二类是一般竞争性企业,如钢铁、电子、贸易、施工、运输,征收比例是5%;第三类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企业上缴暂停三年(自2011年起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范围,同时,2011年以来,适当提高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约5%)。红利新政的推出,结束了13年国有企业不分红的历史。2007年,155家中央企业及所有烟草业已经开始向财政部支付红利。2011年,5个中央部门和2个企业集团中的1631家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的范围。2012年2月,财政部下发通知,继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行的范围,共有301家企业加入上缴红利的范围。到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三次扩张。(二)研究意义国有企业分红是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在转轨进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其分红的必要性已经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负责管理的国企的绝大多数部门并未从他们所管理的国企中获得红利,国企将大量的利润留在企业的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企的过度投资,加上企业在委托代理过程中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造成人民大众的福利损失。为此作出研究,希望能完善国企分红制度。一、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综述1.基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李友忠(2006)认为,政府享受国有企业红利,这对于破除垄断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的意义重大,其是我们国家实现资源收益权的必要手段,并对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率有一定作用。段炳德(2007)认为,国有企业分红不仅仅是一个财政、财务或者有关宏观调控的政策问题,而是与这三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政府需要有一个相对统筹的制度,从而保障国有企业分红的顺利实施。其实国企对政府分红就像某些企业向其他的股东分红一样,并没有不妥之处,具体操作过程必须考虑到各方利益。邹恒甫(2007)认为,国企的利润以及改制收入应该作为公共财政的收入,应该被放到公共财政管理之中,随后谈到实现国有企业分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在于,国有企业利益的集团化引致国企的实际控制权利被一些小集团操纵,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果被某些少数人享用,并提出了一些杜绝国有企业利益被集团化的措施邹恒甫.国有企业如何纳入公共财政预算.21世纪经济报道,2007。邹恒甫.国有企业如何纳入公共财政预算.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左小蕾(2010)认为,国有企业应采取比较直接的方式向财政部分红。国有企业分红应列入公共的财政收入并由财政部门进行相关预算,同时在全国范围之内配置所有的公共财政资源左小蕾.切分收入分配的蛋糕.2010左小蕾.切分收入分配的蛋糕.2010这些学者的主要研究是集中于下面这样几个问题,国有企业是否有必要分红、怎么分、分给谁。研究的时候基本上是基于政府的层面,从调整宏观政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来研究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2.立足于公司治理的角度陈艳(2007)指出,国企分红应该以国外相对比较先进的一些财务理念作为支持,提出国企发放地红利的数量应该基本上等于企业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汪平(2008)国外国有企业分红政策:实践总结与评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国外国有企业分红政策:实践总结与评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张涛(2010)张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固有资产管理,2010张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固有资产管理,2010上面的学者的研究从国企能持久的创造价值,实现国企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国有企业的分红问题,并且基于企业产权和公司价值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为处理国企分红比例的合理性问题给出了一些理论基础。(二)国外文献综述国际的学术界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研究许多已经了形成现代财务理论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国企分红方面的有关理论研究却不是很多。主要的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决定国企分红的因素Vernon(1984)、SmithandTrebil.cock(2001)对于决定国有企业分红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国企因为需要承担比较多的社会责任,目标不同于私有企业,那么影响国企分红的因素也是有所不同。Vemon(1984)等主要研究已成功完成工业化的一些国家政府成立国企的目的,SmithandTrebilcock(2001)、Bardhan(1990)FranklinAllen,RoniMichaely,Payout,Policy,Wharton,FinancialInstitutionsCenter,April2002.FranklinAllen,RoniMichaely,Payout,Policy,Wharton,FinancialInstitutionsCenter,April2002.WorldBank(1995)提出,不论何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政府一致认为,国企应该被列为提供某种意义上“津贴式价格”的机构,也就是能够帮助国家改变收入分配的格局,从而缩小贫富的差距。上面的学者是从国企发展目标多重性和多重目标是怎么样影响国有企业利润的方面来讨论决定国有企业分红的因素。2.国有企业分红的必要性GrossmanandHart(1980)和Jensen(1986)指出了解决代理问题的一种思路,那就是尽量减少管理人员可以支配的现金数量。Shirley(1983)证实国企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将企业内部的现金用尽,并且这好像已经成为了国企在经营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习性”。企业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尽其所能的把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些坏消息隐藏,直到必须将它公开的那个时刻,就这种“天性”问题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反面教材应当是印度尼西亚的国有石油企业。3.红利分派的困境Stobaugh(1976)提出,其实在欧洲,石油行业内部,各个企业之间很多有口头上和明确的协定,这些协定将石油的价格的下降控制在了某个范围之内。Selznick(1957)提出国企很有可能会发展成“机构”(institutions),能够相对的独立于政府和公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同时具有非常强的力量。Vernon(1984)HafsiandKoenig(1988)分别提出了国企是有能力为自身的利益而和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甚至拒绝执行行政命令的例子。上面的研究从企业具有向政府施压的能力和政府向企业所作的让步两个方面来讨论国企在分红的时候面临的困境。下面我们来看看国企分红的现状。二、国企分红的现状分析(一)国企盈利能力的现状分析1.中央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现状分析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分布领域进行了明确界定,即要求中央国有企业在军工、电网电力、电信、石油石化、民航、航运、煤炭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在装备制造、勘探设计、建筑、有色金属、汽车、钢铁、电子信息、化工、科技九大行业保持“较强控制力”。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中央三级以上企业在国民经济20个部门之中均有分布。涉及国民经济的95个主要行业中,中央三及以上企业涉及到了86个行业,行业分布面是90.5%,遍及竞争和非竞争的所有领域。2004年,央企资产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资产占比是67.5%,竞争性领域资产占比为30.2%,公益性及其他行业占比是2.3%。见表1所示,占据垄断地位的石油、通信、能源等领域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给中央企业利润做出了很大贡献。在2009年,通信、石油等领域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贡献了国有企业经营利润的58.2%,石油和石化的利润占整个中央企业利润的比例超过1/3,通信行业的利润约占整个央企利润的1/4。此外,在2010年中,国军工行业经济利润超过500亿,军事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8%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曹志恒在重庆透露了上述数字.。据了解,目前军工企业的利润增长已经远远超过央企利润的平均增长速度。在2008年之前,军工企业的数据无法获得,只能以相关的文献作为参考:2002年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利润实现持平并有一点盈余,扭转了连续八年时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到2003年底,军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59亿元,各军工集团也一直在积极突进企业重组和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共有39个军工企业的上市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曹志恒在重庆透露了上述数字.徐刚,中国军工企业所有者监管模式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表12009年中央企业盈利状况表单位:亿元行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数额占比(%)数额占比(%)钢铁45171.24.35366.95.27通信48628.37.26176925.41水运43601.33.03323.14.64航空运输31574.81.32-282.3-4.05电力919692.916.5819.30.27石油石化329302.324.68229032.89机械设备制造1244173.72203.62.932.地方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现状分析目前地方国企的资产总额,省级国企的资产总额就已经超过10万亿元,如果算上市级、县级国企,总资产大概有20多万亿元张春霖,有效约束、充分自主:中国国有企业分红政策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现如今,地方国企涉足的行业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广,垄断性行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基本上都有所涉足。冶金、电力依旧是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表2所示,地方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从2007年的47765.8亿元和1244.3亿元到张春霖,有效约束、充分自主:中国国有企业分红政策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表2地方国有企业2005一2008年分行业盈利能力状况表单位:亿元行业营业收入利润20072008200920102007200820092010地方合计47765.654711.960682.669208.51244.31728.42190.23306.6冶金5057.37364.38319.110748.6261.2441.6410.7760.3通信870.4338.428.918.61.3-0.3-0.62.8水运182.5244.3250.2265.911.935.546.563.9航空运输98148248.5324.58.214.820.829.1电力2278.32689.43049.73585.7193.3170.2170.9249.9石油石化478.7687.5795.3955.054.379.893.992.3机械制造5035.55793.06410.58074.2187.6197.9122.9236.5建筑3604.44162.34535.34894.5-4.4-4.9-14.830.4商贸11676.612531.414337.516362.352.8113.3190.8301.8(二)国有企业分红必要性通过以上对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国有企业中的央企,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形成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柱。随着中央企业朝着“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大型国企、和重要自然资源领域集中”的改革方向发展,中央企业的实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制约中央企业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也逐步被解决。首先,中央企业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批准的补贴限额为30.2亿美元,共移交机构1090个,离退休教师6.2万人、移交在职人员5.4万人。通过实施这项政策,从而推动了政企分离,加强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减少企业的社会负担。其次,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顺利实施。自2006年以来,在中央财政的全力支持下,妥善安置122万职工,使311家亏损严重、资源枯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国有企业顺利退出市场。通过这项政策的实施,保证了职工安置,维护了社会稳定,这为中央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国家抓大放小的有力政策指导下,经过近几年改制和社会负担剥离,地方国企的经济效益也开始逐步改善。自1994年以来,国有企业不分红的状态,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有很大关系,当时许多国有企业是全行业亏损,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效率水平逐年提高,使得国有企业可以分取股利,这是国企分红的前提和条件。2007年,非金融类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若将其列入公共预算中,政府财政总收入将增加1/3注: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的红利数据为预算数,中央企业指的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不包括中央部门管理的企业.。按照股东的收益权,只要本年度有利润,股东可以获得收益权,国有企业实力明显增加为国有企业分红提供可供分配的基础。与此同时,从行业的属性来看,利润明显向一些垄断性行业集中,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工业注: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的红利数据为预算数,中央企业指的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不包括中央部门管理的企业.国企已经具备极强的能力给股东分红,然而由于现行制度存在分红范围小、比例低的缺陷,国企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加上委托代理过程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最终导致了国企的过度投资及民众的福利损失。下文将分析我国目前的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缺陷。三、我国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及其缺陷(一)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1.国企利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对比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利润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1.1万亿,上升到2009年的1.3万亿,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从140亿(2006年减半收取),增加至440亿​​美元,后者占前者的比例,大约只有3%《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401页,《中国统计年鉴2009》,第535页.《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401页,《中国统计年鉴2009》,第535页.图12006-2009央企利润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图(单位:亿元)图22006-2009国企利润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图(单位:亿元)2.国内分红情况与海外分红情况的对比在世界上所称的“国有企业”,相当大的一部分以公共福利业务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利润。他们实际上是代表政府去承担某些特定的社会职能。比如说美国的FannieMae公司,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国企,其业务目标是“让更多的美国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福利服务,以保护弱势群体的经济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比如,阿拉斯加州从1982年起连续20多年给当地居民分红,每人每年获几百至上千美元不等。在中国,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垄断行业的工人的待遇比其他行业的待遇好所造成的收入不均和非公有制企业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等体制上的因素,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生态”,其“挤出效应”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了影响不能漠视。另一方面,在海外已经上市的国企对国内分红是很少的,但对国外分红非常慷慨。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家公司近四年来向海外投资者的分红高至1100亿美元。作为亚洲最赚钱的企业-中国石油,世界上最赚钱的电信公司-中国移动,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工商银行,3大国有企业主要是依靠垄断利润收入,税后利润在2008年超过3000亿元,但只向国家上缴仅有的200多亿元红利田志明田志明.国企超九成利润没上缴低分红符合相关政策规定[N].南方日报.2009-04-21.3.国企红利支出方向国企分红管理主要涉及收取和支出两个方面。从收取的角度来看,国家是为了保证分红的足额收取。但是分红收取对象是国有企业,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协调收取者与国企特别是某些中央授权经营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常理来看,国企上缴利润分红其实就和按章纳税是一样的,应该是一种义务,理应自觉地去申报,而收取者只要进行监督就可以了。从支出方面看,管理者有义务使国企分红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加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国企分红管理采取由国资委负责编制所有的国有资本预算,同时负责收缴分红,最后一并汇总到财政部,而具体的使用情况则由全国人大审查的这种模式。然而,本来国企上缴的红利就很少,而且这部分很少的红利也几乎没有惠及民生。《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应该用于资本性支出、费用性支出,涉及民生的一些社保支出等项目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予以考虑李永忠.李永忠.国企上缴利润少,缴九成便破解民生难题[N].信息时报.2010-03-10.4.国企巨额利润的使用情况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比例最高只有10%,加上目前的所得税税率为25%,因此,国有企业仍然保留巨大的利润。巨大的利润首先用于过渡投资,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和管理。近年来,中企几乎成为“地王”的代名词,一半以上的央企涉足房地产开发和管理。其次,用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消费,特别是国有企业高管奖金的发放。在2010年两会上,蒋洪(全国政协委员)曝光国有企业经常把高至20%的企业利润作为高管的奖金,进行发放,100多名企业高管的奖金高至5亿元卢伟.卢伟.国有企业惠及全民不妨从多分红开始.经济研究参考,2011,12.国有企业红利分配的对象理论上应该是全国人民,在现实中存在内部化现象。国有企业巨额红利在内部停滞,导致国有企业红利内部分配的问题。国有企业的行政人员和国有工人的工资增加,也就是说国企的内部相关人员正以一种隐性的方式瓜分国有资产。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0年中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类性质的企业中,外资企业的薪酬增长率是11.7%,合资企业的是11.4%,民营企业的是13.9%,国有企业涨薪幅度最高的为14.5%,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增长率大约为16.0%。国有企业高级管理层及工作人员的薪酬增长也许得益于国企经营水平增强从而带来的某些福利的增加,但其实也不能排除国有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弄虚作假,占有和挥霍国有企业的红利。国企红利大部分用在企业的内部建设上,这些红利是利用薪酬、国企福利等方式划至个人所有。因此,在国企内部属于国有资产的国企红利被慢慢瓜分,随之就形成了国有资产流走的现象。(二)国企分红的制度缺陷1.红利范围小并且比例偏低从规范研究的结果看,我们发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占国有企业或中央企业的利润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是国企对国外的投资者分红却异常的慷慨,对包含国有股东在内的一些国内的投资者却是非常吝啬。依照现在实行的分红制度,国企分红目前只涉足国资委下面的中央企业和中国烟草总公司,地方国企、国有金融部门等都还未被纳入国有企业分红的范畴,国有控股参股公司的有些股利股息也因为集团公司的拦截而还不能如实收缴。此外,按照国际惯例,一般的分红比例是30%左右,中国的国有企业仅收取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从规范研究的角度来看,虽然分红比例已经非常低了,但由于国有企业在博弈中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内部人控制权等原因,百分之五的比例也没有缴足,或我们将其称为象征性的分红。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投资者的权利和利益,建立规范的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2.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缺少人格化主体,委托代理的链条太长,内部人员控制现象等问题。一方面,央企经理人本来就是企业直接相关负责人,掌握了比较充分和真实的信息,受到13年不上缴红利的习惯性思维和经济人自身利益的影响,在缴纳红利的过程中,中央企业采用增加管理者的奖金、提高有关职务消费等手段来转移利润;另一方面,央企的外部缺少有效的事前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中央企业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去积极地缴纳利润,并且这些内部人很有可能利用系统漏洞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国有资产流失,红利也不能如期如实上缴给国家。国有企业红利分配的对象理论上应该是全国人民,在现实中国有企业的分红存在内部化现象。国有企业巨额红利在内部停滞,导致国有企业红利内部分配的问题。国有企业的行政人员和国有工人的工资增加,也就是说国企的内部相关人员正以一种隐性的方式瓜分国有资产。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0年中薪酬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类性质的企业中,外资企业的薪酬增长率是11.7%,合资企业的是11.4%,民营企业的是13.9%,国有企业涨薪幅度最高的为14.5%,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增长率大约为16.0%。国有企业高级管理层及工作人员的薪酬增长也许得益于国企经营水平增强从而带来的某些福利的增加,但其实也不能排除国有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弄虚作假,占有和挥霍国有企业的红利。国企红利大部分用在企业的内部建设上,这些红利是利用薪酬、国企福利等方式划至个人所有。因此,在国企内部属于国有资产的国企红利被慢慢瓜分,随之就形成了国有资产流走的现象。3.社会福利受损按照詹森和麦克林(1976年)的代理理论和詹森(1986年)自由现金流量假说,企业的现金流量应该尽量交给股东,用来降低有关代理人的某些控制权,从而减少部分代理成本。但是依照现在实行的制度,中央企业的内部留有足量的现金流,成了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的主力军,导致普通大众的福利受到严重损害。充足的现金流是依靠从消费者那里压榨垄断利润而获取的,这部分的利润却是用于支付工资、奖金等,从而使得中央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员工工资存在很大的不公平分配,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再次受到严重损害杨汉明,杨汉明,张东璞,朱建琴.国企分红的现时困境及完善建议.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09:18-19从现有的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大部分用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支付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方面,与此同时预算方案也强调,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利润用于一些社会保障的支出,但是事实上国企弱化了社会保障支出等一些项目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国企分红其实是以自我消化为主的。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05月11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办法》显示,2007年至2009年,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1572.2亿元,而用在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中央企业改革重组补贴等方面的资本经营支出达到1533.3亿,可能只有18亿元人民币用于社会保障和其他项目,也就是说只有1%的国有企业的红利与社保有一定联系,如果能有更多的国企红利用在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那么就可以大范围地缩小行业之间收入的差距,从而缓解行业收入不平等的现象吴学安.国企红利蛋糕.吴学安.国企红利蛋糕.视界,2008,04:23-244.红利的使用情况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红利的使用合理与否是分红制度实行成功的关键点和基础。虽然中央企业红利上缴给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符合“谁投资,谁受益”这一重要的市场经济原则的,但是依据宪法精神,广大的普通民众才应该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他们理应享有最终的受益权。但现在实行的制度并没有确切地规定国企红利用在社会福利、教育、公共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支出比例,现实生活中,红利重点用在补足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上,广大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果,那么也就可以说红利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有关的市场经济原则。此外,从市场要素配置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的社会性生产要素已经被国有企业掌控,但是国企却仅仅只解决了8.2%的社会就业李永忠.国企上缴利润少李永忠.国企上缴利润少,缴九成便破解民生难题[N].信息时报.2010-03-10.四、重新构造构国企分红制度的框架合理并且有效的制度安排将有利于克服路径依赖和制度的非平衡,可以达到制度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也就是广大群众比较满意的状态,从而推进社会福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建立以“宪法为前提、民主为核心、法治为基石”的国有企业的分红宪法政治框架是理清国家与国企分配关系的重要制度性保障,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顺利实行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国有企业和民生实现双赢的关键。与此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存在于一定的制度结构之中的,它必须是在与制度结构中的其它的一些制度安排实现了制度耦合之后,才能使这项制度发挥出它所有的最大的效用。因而,在宪法政治框架的构建中,政府很有必要采取一些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的不足或者制度的非均衡,从而使国有企业分红制度的实行既不影响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又能够使所有民众享受国企分红带来的福利。(一)建立和加强红利收缴的刚性机制1.扩大收缴范围,提升比例首先,我们应把建行、工行、中行等市场价值排在全世界前列的国有金融银行纳入到红利收缴的框架之中,从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范围,使得国家从真正的意义上享受出资人的权益。在这个基础上,收缴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的国有企业。其次,我们需要改变国有集团拦截利润的局面,以保证国有控股集团的股利股息能够如期如实地上缴,使红利收缴的行为上升为国企的法定义务,从而能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有资本财政收入制度。第三,提高分红比例。李永忠在2010年的两会上提到,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太少,如果缴纳足够利润,教育、国家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四大民生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李永忠.国企上缴利润少,李永忠.国企上缴利润少,缴九成便破解民生难题[N].信息时报.2010-03-10.2.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的建立从2007年开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四年以来,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建立的步伐,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征收标准、责任主体、使用去向、收支范围等都给予确切的法律规定。与此同时,国家对分红收益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刚性预算,从而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能够讨价还价和朝令夕改,同时完善并且强化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审计等程序。(二)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抑制内部控制的行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层次的关系太复杂了,就需要设置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投资者和管理者的目标尽量一致,从而削弱内部控制行为,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红利上缴。我们应该建立政府-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企业这四者之间的有效的制衡机制,以减少内部控制。对于那些如期如实缴纳红利的集团,国家可以予以红利返还或者一些政策优惠,相反,如果不遵守,不仅不予以返还还要采取一些惩戒措施;对于中央企业管理者,我们可以把激励约束制度建立在比较严格的相关业绩考核的基础之上,如果业绩考核能够加入一些民情民意,并且将业绩考核的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密切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就能减少国家和高管两者之间目标定位的差异性,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本收益的如实如期的上缴。(三)采用人大审议的方法,构建相对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国企分红应严格走人大审议路线,改变由于政策被朝令夕改从而导致的政策低效率甚至完全失败的局面,使得各项规定都有相应法案对应。政府单向的决定国企分红的政策,在某些环境下很有可能把社会上低效率的制度当作终极的制度选择,但是通过人大审议的方式决定的国企分红政策相比较而言会更顺民意、合民心,不至于社会福利有过分的损失。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通过社会监督的方式来督促国企构建相对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达到减少委托代理成本的目的。依据OECD公司的治理原则,国有企业必须遵循高标准的透明度。国有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广大群众拥有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的权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7.(四)红利的支出应该以民生和国企共赢为基本原则红利的合理性支出是构建良好的国企分红制度的归属点。国企红利全部用于国企的相关支出,这必将违背利润上缴的最初目的和税利分流以及双元财政的相关要求;如果全盘用于民生支出,也将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企红利的合理使用应该在它们二者之间寻求到一种耦合关系,或者能够实现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划转衔接。一来,国企把红利用在教育、投资、社保、就业等方面,特别是要用在教育支出上面,就能发挥它的“造血”功能,并且应该重点向农民、农村、农业倾斜,因为现在实行的城镇与乡村的二元标准已使体制外的人利益受到很大损失。如此同时,我们让广大群众享受所有者的受益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那些落后地区的群众的股份制意识,从而推动民间的股份制资本的发展。二来,由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国企的主导性作用以及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的事实,我们应该将部分的资金投向国有企业,而且投资比例也应该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程度为准。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激励国企的自主创新,还会因国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而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增进社会福利。结语本文系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的专题研究。首先对国企分红的现状分析进行分析,包括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及其分红的必要性;其次阐述国企分红制度的实践效果,并指出国有分红制度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有关完善国企分红制度的措施。由于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的数据较难获得,因此本文主要从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