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篇)_第1页
2024年《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篇)_第2页
2024年《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篇)_第3页
2024年《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篇)_第4页
2024年《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吨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篇)《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

“吨”的概念本身非常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相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采纳了简洁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与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详细,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相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假如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吨的相识。

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实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终再由老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说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2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生疏,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自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详细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全部同学的体重;假如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

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需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支配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须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3

今年区“五四杯青年老师赛课”增设了一个新项目:评课,我有幸为那些参与竞赛的老师上了节《相识吨》。我是刚工作三年的年轻老师,由于阅历不足,所在的学校是小班化学校,为了凸显我们小班特色,最终选择了《相识吨》这节课。因为参与竞赛的老师许多是教学上的精英,所以让他们来听我的课,评我的课,心情很惊慌,也很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过这节课,看过老师们的点评,我也来谈谈上过这节课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楚,设计奇妙,突破重难点,环环相扣

导入部分:用现在流行的“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切入,既新奇有具有时代特色,引人入胜。同时通过选拔赛对体重要求这一冲突情境,让学生填蜜蜂3(),小兔3(),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同时为下面大象3()作铺垫,从直观上可以知道大象不行能填“克”或“千克”,当很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学生初步相识了吨。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

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这样的物体有多重,由此通过感受、想象来感知1吨有多重。这三个活动分别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挚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同时引出“1吨=1000千克”,其次次背或抱同学,进一步强调吨的重,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三次让学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育学生的数感。活动后通过现实中1吨的物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1吨很重。

练习部分:通过小结什么时候分别用“克”、“千克”、“吨”为下面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复习克、千克、吨的进率让学生能正确的换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驾驭所学内容。

2、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所以从一年级起先我们就培育他们小组合作实力,五到六人一组,桌子围成肯定的形态。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感知的环节,活动过程中由组长领导学生排好对,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学以及拎水,课堂喧闹而不乱,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在许多环节还采纳了同桌互说,找最喜爱的一个或两个好挚友互说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沟通,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子,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合作环节学生都仔细有效地完成了。

3、教学注意分层,有些细微环节处理比较细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调整,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1题,因为第2题是直观题,学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题学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思维难度加大,所以通过第2题做铺垫,学生通过小组说再沟通的形式,为后面做好充分的打算。再如:对学生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时,注意学生表述完整;填单位名称中:一头大象是3000(),我追问学生:“大象不是很重吗?为什么这里不用吨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填单位不但要看单位,还要把前面的数合起来才能填出正确的单位。

4、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感知

通过卡通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1吨有多重。如:通过课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这样的大米,由2个25千克重的同学到4个、40个这样的重的同学过程,让学生对1吨有直观而剧烈的感受。

5、重视评价激励体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给四个组取上名字:“快乐队”、“欢乐队”、“才智队”、“机智队”,对表现好的小组通过“树上画苹果”的形式进行激励,还有同桌互评,在习题纸上画笑脸,刚好表扬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课堂当中。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重“体验”,但设计的环节没运用到最大

虽然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体验,但教学时过快,学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对于“1吨重不重”之类,渲染得不够,学生感叹得没那么的剧烈。教学完这三个环节后,可以追问:1吨相当于多少袋这样的大米?到少个这样重的同学?等,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身边的熟识的事物的概念,让教学落到实处,其实之前设计有个环节,试上时学生答不上删掉了,事后再问学生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举出实例,可能是低估了学生的实际状况。

2、预设与生成发生冲突时,处理不够机灵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讲“大鲸鱼”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金鱼”才会让听课老师觉得我没有留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还有请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说:大米,我当时想的是1袋大米,其实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吨”,这样处理更干脆、有效、水到渠成,当时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败笔。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是正确的,导致我还是根据教案的说法教学,比较呆板。如9吨=()千克时,有学生提出:因为1000千克=1吨,所以9吨=9000千克,这种说法也对,可以适当引导多种方法,敏捷处理。

3、练习可以适当精简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问题,课本上的有些题目我进行了调整,变更,有的没有采纳,

从整体上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千克=()吨,这样的开放题的位置可以放最终,让学生好好地说一说。又如一棵白菜重1吨,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由于怕学生答不上来,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反馈,而是请好的学生说了说,放手少了些。

4、教学行为须要改善

教学中的语言不够简洁,提问和回答都比较琐碎,当学生表述不出来时,有心急帮学生说。板书过于简洁,可以更精细些。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4

《吨的相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揣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依据课堂实况详细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觉学问的生长点。

1、揣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揣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揣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揣测的热情氛围中,老师告知大家一个隐私,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挚友估计体重的嬉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挚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挚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挚友从平安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担心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挚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学问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学问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验,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挚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挚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5

1吨的重量是特别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精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老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相互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依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相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实力。

创设生动、好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爱好,使每个学生心情昂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主动地参与到学

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驾驭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识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相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6

1、我们的教化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学问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从小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刚好注入“人文教化”这一簇新血液。

2、我们知道教材中主题图的设置,不但是为了给新知教学作好情境铺垫,引出教学内容。其实它里面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化”、“爱国主义教化”等有好用价值的教学素材。它须要我们老师去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利用。

3、我们学习数学学问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简洁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打破教学常规让学生用无墙的'思想去思索每一个现实问题,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做一些实事。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7

在相识吨时,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场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等,感受生活中“吨”的广泛应用;借助常见的袋装大米的重量和一般小学生的体重,来相识1吨有多重。本课教学前,我让孩子预先了解了自己的体重(千克为单位),在搜集了一些体重数据后,让学生感受多少个就是1吨,他们都发出了感叹。再了解书上介绍的有关吨的信息,就减低了认知的难度。

总体感觉,三年级的孩子对于相识“吨”,有肯定的难度,一是他们的年龄确定了感知的难度,二是因为其实“吨”在孩子的身边并不常出现,无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触,就凭想象多少个同学的体重,看一些图片,感知仍比较薄弱。这在做习题时,表现的特殊明显,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单位。如习题“一艘海轮的载重4500()”一题,学生知道海轮很大很重,但究竟是种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的。其实我们大人对于本题可能也要考虑一下,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近,只有进行肯定的横向比较,可能才能得到答案,那让我们的这些孩子怎么去作答呢?所以我想对于孩子,我们更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状况。过高的要求,并不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育学生空间观念?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与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详细,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相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视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相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就将数学学问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学问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袤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数学必需贴近生活,变抽象为详细,变无味为好玩。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9

吨是一个特别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相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假如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绽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应当运用课件创建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相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骇人动目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积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学问,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学问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学问间的联系。

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学问不断建构的过程。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0

教学“吨的相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相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晰。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究竟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相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假如我们根据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明显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肯定的经验、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埋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行能拎的.动。在学生沟通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主动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欢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知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留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心情高涨,留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特别喜爱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相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假如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打算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约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知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主动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学问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爱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教化。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相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其次是让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够进行基础的单位换算;培育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实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学生周一查体,唤起大家对自己体重的相识,并让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让一个个儿大的来抱一个学生,再抱两个……抱起40个,你还抱得动吗?重不重?从而引出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质量大的物体特殊感爱好,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意对吨的相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学问(千克、克)相联系;

2、在学生上讲台抱其他学生(感受重量)时,在座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个别学生起先窃窃私语;

3、课上没有对于感受1吨的体验,只能通过比较、想象来估算1吨的重量观念,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吨。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相识1吨后,简洁提示一句:1吨=1000千克,我们之前还学过1千克=1000克,从而唤起学生的旧知;

2、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都要提前明确要求后在起先,而且在组织上台表演的学生的同时,还要组织好在座的学生的课堂纪律;

3、干脆告知学生身边哪些物体的重量一般会用吨作单位,比如说:小汽车、卡车、火车、飞机等。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2

《吨的相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揣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依据课堂实况详细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觉学问的生长点。

1、揣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揣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揣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揣测的热情氛围中,老师告知大家一个隐私,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挚友估计体重的嬉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挚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挚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挚友从平安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担心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挚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学问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学问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觉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当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果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

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觉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胜利感有很大的损害,因为事实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

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胜利的机会

“吨的相识”是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详细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吨”这个特别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详细、形象、可干脆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记得《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学问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坚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供应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肯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或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凭视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究竟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番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吨”,再让学生做嬉戏,同桌相互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40位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详细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吨”这个单位。

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学问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我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动身,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好玩、生动,简单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学问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学问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学问能解决很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3

教学片段:

感受一吨的重量。

师:我班大胖子小明体重50千克,请几个同学上来包一下小明。你认为重吗?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师: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师:大家估算:“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重1吨?(学生特别机灵,老师话音刚落,立刻问?)

生:老师,你告知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我的体重63千克。

生:计算后答:“16人1吨。”

师: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师:合几吨几千克?

生: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特别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精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老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起先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看法,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接着让他们充分体验,最终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老师在教给学生学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欢乐。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4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相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特别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详细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索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学问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课堂内能供应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运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简单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育,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实力和估算实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许多、很大的。让学问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揣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的相识》教学反思15

“吨的相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