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标准 DG-TJ08-2415-2022_第1页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标准 DG-TJ08-2415-2022_第2页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标准 DG-TJ08-2415-2022_第3页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标准 DG-TJ08-2415-2022_第4页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技术标准 DG-TJ08-2415-2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7

4材料..........................................................9

4.1原材料........................................................9

4.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9

5设计与构造.......................................................13

5.1一般规定.....................................................13

5.2砌体受压加固.................................................13

5.3砌体受弯加固.................................................17

5.4砌体受剪加固.................................................19

5.5砌体抗震受剪加固.............................................20

5.6面层加固构造规定.............................................22

5.7条带式加固构造规定...........................................27

6施工.........................................................31

7质量验收.........................................................34

7.1一般规定.....................................................34

7.2施工质量检验.................................................35

7.3竣工验收.....................................................37

附录A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关系........................40

1

附录B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整体性构造加固..............................42

本标准用词说明.....................................................43

引用标准名录.......................................................44

2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cementitiouscomposites

(ECC)

一种由水泥基胶凝材料、矿物掺和料、骨料、外加剂和纤维等原材料

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硬化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且极

限延伸率不低于1%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2.1.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ECCoverlay

通过人工压抹或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

形成覆盖整面墙体的薄层。如无特殊说明,本标准简称高延性纤维增强水

泥基复合材料面层为面层。

2.1.3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ECCstripe

通过人工压抹或喷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原墙体表面

形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薄层。如无特殊说明,本标准简称高延性纤维增强水

泥基复合材料条带为条带。

2.1.4实砌墙Solidwall

用砖或砌块不留空洞实砌形成的墙体。

2.1.5空斗墙Rowlockwall

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

2.1.6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整体化加固Prefabricated-slabfloorintegral

strengthening

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楼屋盖表面增设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

材料薄层,从而实现楼屋盖的整体性加固。

2.1.7条带-砌体组合圈梁ConstructionalbeammadeofcompositedECC

stripeand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所形成类似

圈梁的构件。

2.1.8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ConstructionalcolumnmadeofcompositedECC

2

stripeandmasonry

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贴合在砌体侧面形成类似构

造柱的构件。

2.1.9无筋加固StrengtheningwithplainECC

面层或条带中不配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材料

力学性能实现加固。

2.1.10配筋加固StrengtheningwithsteelreinforcedECC

面层或条带中配置钢筋,利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钢筋

的共同作用实现加固。

2.1.11墙体单侧加固Strengtheningwallfromsinglesides

对砌体墙单个侧面进行加固。

2.1.12墙体双侧加固Strengtheningwallfromdoublesides

对砌体墙两个侧面进行加固。

2.1.13极限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themaximalforce

最大拉力下总延伸量(弹性延伸加塑性延伸)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

率,也称为极限拉伸应变。

2.1.14残余延伸率Percentagetotalextensionat85%ofthemaximalforce

afterreachingthemaximalforce

达到最大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拉伸强度降至最大抗拉强度85%

所对应的延伸率。

2.2符号

2.2.1材料性能

E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Es——钢筋的弹性模量;

fdc,cuk——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fdc,ck——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dc,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3

fdc,utk——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

fdc,tk——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t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t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延伸率;

fyk——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

fy——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fm——原砌体构件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m,t——原砌体构件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作用效应

N——轴心压力设计值;

Nt——钢筋的弹性模量;

V——砌体墙面内剪力设计值;

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后砌体墙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M——原墙体受剪承载力;

Vdc——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VM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原砌体墙抗震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2.2.3几何参数

Am——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

A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水平截面面积;

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

Adc,c——

基复合材料面层水平截面面积;

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

Adc,t——

层水平截面面积;

4

tw——加固后砌体墙的水平截面厚度;

tm——原砌体墙的水平截面厚度;

b——原砌体墙的水平截面宽度;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侧加固时,取两侧面

tdc——

层厚度之和;

tdc,1——受压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tdc,2——受拉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hdc——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

As——距轴向力N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

As——距轴向力N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s——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

'

Am——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

2.2.4计算参数

com——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s——轴心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

d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

dc,v——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剪强度利用系数;

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利用系数;

s——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加固增强系数;

0——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

1、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

6

3基本规定

3.0.1本标准适用于下列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加固施工和质量验收:

1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

通砖、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

2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

筋砌体。

3.0.2本标准适用于下列空斗墙房屋的加固:

1被加固砌体结构应为标准设防类及以下类建筑;

2加固对象为一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三层;

3加固对象为二斗一眠墙、三斗一眠承重墙体时,房屋层数不宜超过两层。

3.0.3采用本标准进行砌体结构加固前,应按相关要求进行安全性检测鉴定或抗

震鉴定,并根据检测鉴定结果,结合业主要求进行加固设计。

3.0.4本标准包括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方法和高延性纤维

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条带加固方法。其中,面层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承载力加

固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适用于砌体结构的构造性加固。

3.0.5根据设计需求,可采取无筋或配筋的方式进行面层加固设计和条带加固设

计,具体设计及构造要求见本标准第5章的相关规定。

3.0.6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范围可以是整体结构或局部区段,也

可为单独的结构构件,但均应满足加固后结构的整体性要求。

3.0.7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砌体结构的工程,需提前完成预

留预埋工作,加固完成后不可进行二次破坏。

3.0.8对于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或过大变形的墙体,应先行实施临时有效支

撑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3.0.9房屋加固区域的正常使用温度不应超过80°C。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

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

耐火极限要求,对面层进行防护。

3.0.10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后,应定期检查砌体结构的工

作状态。检查周期可由设计单位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0年。

3.0.11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砌体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7

加固后结构的后续工作年限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现有建筑抗震鉴定

与加固标准》DGJ08-81的规定。

8

4材料

4.1原材料

4.1.1水泥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4.1.2骨料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

方法标准》JGJ52和《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的规定。

4.1.3粉煤灰和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性能和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

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和《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

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

4.1.4外加剂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19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4.1.5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4.1.6钢筋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

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

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的有关规定,抗震加固中宜采用热

轧带肋钢筋。

4.1.7面层加固用钢筋网片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GB1499.3的有关规定,性能指标的取值应按现行行业

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有关规定执行。

4.1.8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短纤维可采用合成纤维或钢纤维。

1钢纤维长度宜为6mm~25mm,直径宜为0.1~0.8mm,长径比宜为30~250,

抗拉强度不宜低于1000MPa,钢纤维的掺量(重量比)宜为2.0%~8%。

2合成纤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中C类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宜采用长度为6mm~24mm且直径为

10μm~80μm的聚丙烯、聚乙烯醇、芳纶、聚乙烯等纤维,抗拉强度不宜低于1000

MPa,合成纤维掺量(重量比)宜为0.3%~1.5%。合成纤维应通过耐碱性能试验

测试,其极限拉力保持率不应低于85%。

4.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4.2.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应按下列顺序进行标记:

9

1)抗压强度等级代号C;

2)轴心抗拉强度等级代号T;

3)延伸率等级代号D;

4)本标准号。

5)标记示例如下: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等级为C40,极限抗拉强度等级为

T6,极限延伸率等级为D5,标记为:

C40—T6—D5—DG/TJ08-XXXX

4.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2.2的规

定。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JC/T2461的相关规定予以确定。

表4.2.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等级

项目C25C30C35C40C45C50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dc,ck/MPa19.423.227.131.034.838.7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dc,c/MPa14.917.920.823.826.829.8

弹性模量Edc/GPa14.715.818.518.923.424.9

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等级对应本标准附录A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

准值。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00mm×100mm×100

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经换算具有95%保证率的

抗压强度。

2)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可根据表4.2.2中抗压强度等级对应取值,也可通过标准试验确定。

3)当有可靠试验依据时,弹性模量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4)当掺有大量矿物掺合料时,材料的弹性模量可按规定龄期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4.2.3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2.3的规

定。抗拉强度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

验方法》JC/T2461的相关规定予以确定。

表4.2.3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拉强度等级

10

项目T2T3T4T5T6T7T8T9T10

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fdc,utk/MPa≥2≥3≥4≥5≥6≥7≥8≥9≥10

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dc,tk/MPa1.602.403.204.004.805.606.407.208.00

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dc,t/MPa1.231.852.463.083.694.314.925.546.15

注:1)抗拉强度等级对应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即为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试件,在

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极限抗拉强度,经换算具有95%保证率的抗拉强度。

2)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系指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除以材料分项系数得到的抗拉强度。

4.2.4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极限延伸率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2.4的

规定。极限延伸率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

能试验方法》JC/T2461的相关规定予以确定。

表4.2.4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

项目D1D2D3D4D5D6D7D8D9D10

极限延伸率εdc,t/%≥1≥2≥3≥4≥5≥6≥7≥8≥9≥10

残余延伸率/极限延伸率≥1.2≥1.1≥1.1≥1.1≥1.1≥1.1≥1.1≥1.1≥1.1≥1.1

注:1)极限延伸率系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

的最大力下伸长率的平均值。

2)D1~D10代表在轴心拉伸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极限延伸率水平。

3)残余延伸率系指试件在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之后,继续加载导致其极限拉伸强度降至极限

抗拉强度85%时对应的延伸率。

4.2.5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冻、抗水渗透、抗氯离子渗透、抗碳

化、抗硫酸盐侵蚀等耐久性能指标宜按照表4.2.5取值,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表4.2.5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

指标类别指标要求

抗冻性能(快冻法)≥F200

抗水渗透性能(逐级加压法)≥P8

-12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氯离子迁移系数DRCM(/10m/s)DRCM≤2.5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KS90

11

指标类别指标要求

抗碳化性能-碳化深度d(mm)d≤2.0

注:1)无配筋要求时,可不作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碳化的性能要求。

2)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关

规定进行试件制作、养护,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检测以上性能。

4.2.6被加固的砌体结构的界面性能指标应达到表4.2.6中指标要求。

表4.2.6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的界面性能指标

检测项目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

≥1.0(MPa)

合格指标

或为砌块内聚破坏

试验方法《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附录U

注: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

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的第13.4.3条的规定。

2)本表中粘结强度指标为28d龄期指标。

3)被加固房屋为临时性建筑时,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砌体正拉粘结强度不低

于0.6MPa。

12

5设计与构造

5.1一般规定

5.1.1本章的承载力计算方法适用于厚度不小于120mm的承重墙体,且其块体

强度等级不低于MU5。

5.1.2墙体加固宜优先采用双侧加固的方式提升结构承载力和整体性。双侧加固

时,应保证两侧面层材料性能的统一。

5.1.3用于砌体结构加固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其抗压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C25。

5.1.4面层加固设计可采用无筋面层或配筋面层两种方式。无筋面层的材料极限

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表4.2.3中D3。配筋面层的材料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表

4.2.3中D1。

5.1.5可采用条带-砌体组合圈梁、条带-砌体组合构造柱、条带-砌体组合斜撑进

行构造性加固,条带加固分为无筋条带和配筋条带两种方式。无筋条带的材料抗

拉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表4.2.2中T6,且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表4.2.3中D5。

配筋条带的材料的极限延伸率等级不应低于表4.2.3中D3。

5.2砌体受压加固

5.2.1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轴心受压墙体时,其加固后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N(fA+fA+f''A)(5.2.1)

commmdcdc,cdcsys

注:本公式适用于无筋面层或配筋面层加固后墙体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面层加固时,

'

取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As取为0。

式中:N——轴心压力设计值;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可根据加固后截面的高厚比及配筋

com——

率,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中组合砖

砌体构件稳定系数的规定取值;

fm——原构件砌体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13

Am——原构件砌体截面面积;

新增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的截面面积

Adc——

Adbcdtc=。双侧加固时,tdc取两侧面层厚度之和;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体

dc——

(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受压加固时,取dc=0.15;空

斗墙体受压加固时,取dc=0.35;

fdc,c——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s——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s=0.8;对混凝土

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0.7(配筋面层的厚度不应小于30

mm);

'

fy——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

As——新增受压面层区竖向钢筋截面面积。

5.2.2采用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双侧面层加固偏心受压墙体(图5.2.2)

时,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Nf−AfAfAAA++−(5.2.2-1)

mmdcdc,cdc,csysssdcdc,t

N·efS+fS+f'A('t-a-a')(5.2.2-2)

Nmmsdcdc,cdssysw

上述公式中,钢筋应力s和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应力dc(单位为

MPa,正值为拉应力,负值为压应力),应根据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按下列规

定确定:

当b(即小偏心受压)时

=−650800(5.2.2-3)

s

=EE/(5.2.2-4)

dcsdcs

−ff''(5.2.2-5)

ysy

当b(即大偏心受压)时

14

=f(5.2.2-6)

sy

=f(5.2.2-7)

dcdc,t

=xt/(5.2.2-8)

w0

其中截面等效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

'''

fSfSfA++−eAeAe−=0(5.2.2-9)

mmNddc,cdNsysNssNdcdc,tN

e=e+e+(t/2-a)(5.2.2-10)

Naw

eeet/2-a''=+−()(5.2.2-11)

Naw

2

tw

ea=(1-0.022)(5.2.2-12)

2200

注:本公式适用于无筋面层或配筋面层加固后墙体的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无筋

'

面层加固时,新增竖向钢筋截面面积As和As均取为0。

式中:Adc,c——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的砌体偏压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

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截面面积,取Adc,c=b×tdc,1;

Adc,t——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

料面层截面面积,取Adc,t=b×tdc,2;

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力N作用点

eN——

的距离;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As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

Sms——

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矩;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

Sds——

筋As重心和受拉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重心的面积

矩;

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HPB300级钢筋,取

b——

0.575;对HRB335级钢筋,取0.550;对HRB400级钢筋,取

0.518;

SmN——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

15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

SdN——

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矩;

'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N作用点的

eN——

距离;

e——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计算,当e

<0.05时,取e=0.05tw;

ea——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

——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双侧加固时,取两

tdc——

侧厚度之和,tdc=tdc,1+tdc,2,见图5.2.2);

tw——加固后砌体墙的截面厚度,取ttwtd=cm+;

tdc,1——受压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tdc,2——受拉侧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厚度;

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

a和a'——分别为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截

面外侧边缘距离;

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距轴向力N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

As——距轴向力N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16

'

N'

N

a''

tdc,1tmtdc,2tdc,1tmtdc,2

twtw

(a)小偏心受压(b)大偏心受压

图5.2.2组合砌体偏心受压构件

5.2.3单侧面层加固后,墙体计算受压承载力超过原墙体计算受压承载力1.8

倍时,取原墙体受压承载力的1.8倍为加固后受压承载力。

5.2.4应设置贯穿墙厚的对拉锚栓或锚筋。锚栓或锚筋宜成梅花状布置,其竖向

间距和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500mm,并应确保锚栓或锚筋与面层可靠锚固。

5.3砌体受弯加固

5.3.1本节适用于实砌墙体的受弯加固设计。

5.3.2在双侧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厚度及材料性能一致。

5.3.3在双侧配筋加固的情况下,应保证墙体两侧面层内配筋形式和数量一致,

且钢筋在面层中配筋率不应超过2%。

5.3.4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1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不考虑原砌体的抗拉强度;

3在面层配筋情况下,面层重心与面层内钢筋的重心重合;

4在双侧面层配筋情况下,不考虑受压面层内钢筋的抗压贡献。

5.3.5双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3.5):

MfAf(Attx+)(/2/−−2)(5.3.5-1)

ysdc,tdc,tdc,twdc,2

17

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如果按式5.3.5-2计算所得x≤tdc,1,则

取x=tdc,1。

'

fA==fbxfA+fA(5.3.5-2)

dc,cdc1dc,cysdc,tdc,tdc,t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双侧面层及配筋双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

无筋双侧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取为0。

式中:

f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设计值;

x——组合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

αdc,t——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利用系数,墙体受弯

加固时,αdc,t=0.8;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受拉侧的截面面积,取

Adc,t——

Adc,t=b×tdc,2;

α1——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系数。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可由轴心抗压强

度设计值fdc,c乘以系数α1确定。当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α1

取为1.0,当强度等级为C80时,α1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

插法确定;

b——砌体墙的水平宽度。

5.3.6单侧面层加固实砌墙体的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图5.3.6):

MfAfAttx(+)(/2/−−2)(5.3.6-1)

ysdc,tdc,tdc,twdc,2

墙体的等效受压区高度x应符合下列规定:

fbxf=AfA+(5.3.6-2)

mmysdc,tdc,tdc,t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单侧及配筋单侧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无筋

面层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取为0。

式中:αm——系数。受压区砌体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αm

取为0.8;

注:如果单侧面层加固计算所得等效受压区高度比x/tm≥0.3,则应改用墙体双侧受弯加固

设计。

18

n

βx

=

n

x

x

εu

fdc,cα1fdc,c

dc,1

钢筋t

砌体

muu

tMM

加固面层

εd

bT=αdc,tfdc,ttdc,2b+fyAsT=αdc,tfdc,ttdc,2b+fyAs

dc,2

t

图5.3.5双侧面层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εu

fmαmfm

n

n

n

x

x

βx

砌体

mMuu

tM

钢筋

加固面层

T=fdc,ttdc,2b+fsAs

bεdT=fdc,ttdc,2b+fsAs

dc,2

t

图5.3.6单侧面层加固组合砌体受弯构件

5.4砌体受剪加固

5.4.1沿平面内水平灰缝或沿斜截面破坏时,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

下列规定:

VVV+Mdc(5.4.1)

式中:V——墙体平面内剪力设计值;

原砌体墙段的受剪承载力,按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

VM——

抗震设计规程》DGJ08-9中关于“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

设计值”的相关规定计算;

面层的受剪承载力,应按5.4.2条确定。无筋加固的情况下,如

Vdc——

果计算所得的面层受剪承载力Vdc超过原砌体计算受剪承载力

VM的3倍,取Vdc=3VM

5.4.2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提高的受剪承载力Vdc应符合下列规

定:

Vdc=+dc,vfdc,ttdchdcsfyA(shdc/s)(5.4.2)

19

注:上述公式适用于无筋面层及配筋面层加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无筋面层

加固时,新增纵向钢筋截面面积As取为0。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剪强度利用系数。实砌墙

式中:dc,v——

体及空斗墙体在受剪加固时,dc,v取为0.49;

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截面长度;

hdc——

s——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受剪加固时,s取为0.2(配筋面层的

厚度不宜小于30mm);

As——配置在同一截面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面截面面积;

s——水平向钢筋的竖向间距。

5.5砌体抗震受剪加固

5.5.1面层加固后,可按现行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DGJ08-9的规定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时,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计入构造影响时VV(5.5.1-1)

EpME

计入构造影响时VVEp12ME(5.5.1-2)

式中:VE——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加固墙体地震剪力设计值;

原有砌体墙段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

VME——

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有关规定计算;

加固后楼层或墙段抗震能力增强系数可按本标准5.5.2条计

——

p

算;

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

1、2——

况,按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

准》DGJ08-81的有关规定取值。

5.5.2面层加固后,楼层或墙段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0

n

(1)pijij0−A

j=1

pi=+1(5.5.2-1)

Ai0

240tm

pij=0.075/(0+(-1)fvE)(5.5.2-2)

tm240

面层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式中:pi——

pij——面层加固后,第i楼层第j墙段面层加固的增强系数;

Ai0——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1/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Aij0——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j墙段在1/2层高处净

截面的面积;

n——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

0——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

tm——原砌体墙的截面厚度;

原砌体墙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根据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

fvE——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中关于“砌体抗剪强度设

计值fv”和“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ζN”的规定

进行计算。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fv取0.04MPa,

当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为M1.0时,fv取0.06MPa。

5.5.3采用面层或配筋面层加固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应符

合下列规定:

Vdc/0.85

0=+1(5.5.3)

VME0

原墙体(截面厚度240mm)的基准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

式中:VME0——

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计算;

当原墙体厚度不等于240mm时,应将其换算成截面厚度

240mm的墙体后,再计算相应的抗震受剪承载力。

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提高的受剪承载

Vdc——

21

力,按本标准5.4.2条计算;

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0.8fm时,基准增强

系数0应乘以0.8进行折减。fm为原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5.5.4面层加固后,墙体侧向刚度的提高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240tm

实心墙单侧加固k=−k00.75(-1)(5.5.4-1)

tm240

240tm

实心墙双侧加固k=−k0(-1)(5.5.4-2)

tm240

空斗墙双侧加固k=−1.670.4()k0(5.5.4-3)

式中:k——面层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

面层加固后墙体(截面厚度240mm)的侧向刚度基准提高系

k0——

数,可根据表5.5.4取值计算。

表5.5.4面层加固后墙体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

单面加固双面加固

面层厚度

原墙体砂浆强度等级

(mm)

M0.4MlM2.5M0.4MlM2.5

10---1.861.491.35

201.391.12-2.711.981.70

301.711.3-3.572.472.06

402.031.491.294.432.962.41

5.6面层加固构造规定

5.6.1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筋面层厚度宜为10mm~40mm。采用双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

于10mm;采用单侧面层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宜小于15mm。

2当面层内增设钢筋网片时,面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钢筋网的设置宜符

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DGJ08-81的相关

规定。

22

3应采用双侧面层加固空斗墙体,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15mm。仅在特定情

况下,可采用双侧条带进行空斗墙的构造性加固,并应严格遵守本标准第5.7节

的相关规定,且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面层、条带与空斗墙楼屋面板的可靠连接,

连接方法可参见本标准第5.6.6条。

4对于局部尺寸小于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

标准》DGJ08-81规定限值的墙体,应进行墙体双侧加固。对于墙肢高宽比大于

4的墙体,应采用面层进行四面围套加固且面层厚度不宜小于20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