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1页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2页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3页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4页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全知视角叙事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抒写自由,但可信度低,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有限。限知视角(限制视角、有限视角)常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中,仅从自身视角去描述人物和事件。如鲁迅的《祝福》中,序幕写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尾声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用了第一人称,是限知视角。限知视角叙事给人真实感,但易受到人物本身条件的制约。有的作品,在叙述中改变视角。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軍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看时”之前是全知视角,“看时”之后是李小二的眼中所见,是限知视角。李小二看到的是两个“来得不尴尬”的人,视角一转换,造成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凸现主题,处理虚实关系。这里所说的虚实,指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小说是用虚构的手段挖掘真实的艺术,如《变形记》,人变成了甲虫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这个故事却会让人感到十分真实——让你透过生活的纷乱表象发现“金钱至上,世态炎凉”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是原始的、粗糙的、朦胧的;小说的真实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真实的集中和提炼,是扒开云雾看到的本真,而表现这样的真实,需要使用虚构的手段。志怪小说、科幻小说,故事本来是假的,但表达的主题要么揭露丑恶,要么洞察人性,要么让人思索,要么给人警醒……小说主题的真实才是最本质的真实。小说的描写给人真实的感觉,是因为它依据逻辑来虚构,情节发展要合理,细节描写要真切,感情抒发要自然。那么,虚构的技巧有哪些呢?“移花接木”是把一个人的事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杂取种种”是在广泛集中大量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添枝加叶”是作者发挥想象对本身简单平淡的事件进行补充。虚构的目的,是为了凸显主题。三、表现人物,重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环境描写服务小说主题,并侧面推进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祝福》开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显示出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阶级关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林教头风雨山神庙》中关于“雪”的自然环境描写,“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渲染了肃杀凄冷的气氛,烘托了林冲孤独、勇敢、悲壮的英雄形象,推动了相关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要求:目的明确,要为表现人物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四、突出特点,强调细节铺陈。在描写人物时或是在渲染气氛时,细节能够突出人物或景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就是说服力,细节就是感染力。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细小环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渗透在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中。细节描写常用铺陈的手法,就像镜头慢放,细致地依次展示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段描写就是对人物动作细节的铺陈,写了林冲检视火盆的过程,突出了林冲办事谨慎的特点。细节描写生动形象,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对事物作细致的观察。铺陈时,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按一定顺序一一描摹。小说叙事,有了素材,定好主题,就要考虑叙述视角的问题,处理好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做到意在笔先。必要时,对环境和细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具备高超的叙事艺术,笔下的故事才精彩纷呈。从六点入手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浙江省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五校联考高三年级语文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考查了余华的小说《蹦蹦跳跳的游戏》,其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这一考点我们并不陌生。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选用了叶紫的《古渡头》,并设置了一个问题:“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它考查的就是小说中有关叙述的知识。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呼兰河传》(节选),其中也设置了“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的试题。由此可见,有关小说叙述特征的知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有必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掌握。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究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我们可以从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话题知识“叙述”出发,并结合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小说来进行梳理。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可称为叙事视角,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叙述角度还包括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对整个故事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中,叙述人所知受自身的视、听、想限制,读者需要动脑筋才能理解故事。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而现代小说中有限视角运用得多一些,当然也不乏两者结合或相互转换的情况。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全知视角,而结尾处则采用了有限视角,让苏艾来交代事情的原委,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采用第一人称时,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采取的是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其采用的視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使用第二人称“你”,则是叙述者“我”对着故事里的“你”进行倾诉、交谈。关于使用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外国小说欣赏》中有详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我”——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叙述者站在“我”/“我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我”既是生活事件的观察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是从“我”的角度看出、听出,都是从“我”的角度叙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由于叙述者所叙的是亲身的所见、所闻、所历,读者读起来就会倍感真实、亲切。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小说中的“我”有两种:(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得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分析“我”的作用、效果(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第二人称叙述者站在“你”/“你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你”可以指代读者,读者作为听众听作者叙述;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优点是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后者写作难度尤其高,成功者少,外国一位现代派作家创作了一部叫做《变》的长篇小说,用第二人称叙述,取得了较大成功,为人们所称道。比如其中一段:你这又开始你熟悉的游戏了,给你的每一个旅伴起名字。不过托马这个名字对在座位上来回折腾的这个小男孩不合适,因为他比你的儿子小得多,最好管他叫,比方说,安得列吧。拉着手领他出去的那个女人是波利阿特太太,至于那对年轻夫妇,不,不用文学里的名字,简简单单,叫他们彼埃尔……等一等,也不能叫塞西尔,叫阿涅斯挺好,博罗米尼在纳伏纳广场上盖的教堂就叫做圣阿涅斯因阿戈内教堂。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当代作家刘心武也认为,第二人称叙述更能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为第一人称叙述,主要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而第三人称叙述,则似乎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了。第三人称叙述者站在“他”/“他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这种叙述人称比较自由,作者几乎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人物的内心秘密、遥远的过去、未来的发展,叙述者都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进行叙述。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不足是缺少真切感。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关于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所以在此就没有必要举例。大家可以拿它们来与一、二人称小说作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同一篇小说中,还存在人称转换的问题。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用了《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这篇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结尾两段却转换成了第一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切感。《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但第三节的倒数第二、第三段却变成了第二人称。这种人称的转换,意味着叙述者“我”移位到了小说之外,别有欣赏、依恋和倾诉的意味。而且“你”的称呼和表述,极容易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小说的节奏也由前面狩猎时的紧张激烈而变得舒缓平和起来。叙述顺序叙述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一般来说,小说都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的,也就是顺叙。这样讲述的好处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给人以清晰的印象。但有时候为了突出某种效果,也会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凄惨死去,再来讲祥林嫂的一生。这不但设置了悬念,还有力地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插叙和补叙都是顺叙的补充,也就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插叙的作用一般为:使情节更完整,更有逻辑性;使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同时,叙述的过程中宕开一笔,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曲折有致、摇曳生姿,能增加阅读趣味。补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一般是简短的点睛之笔。二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时间和人物做补充交代。插叙和补叙的区别如下:插叙不是叙述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流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影响和削弱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补叙是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速度控制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它自己的节奏。当小说要加快叙述速度时,一般采用简练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述速度时,就会进行大量的详尽的描写,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中大量的场景描写,《山羊兹拉特》中关于环境变化的描写等,都使得小说的节奏变得舒缓。尤其是《山羊兹拉特》中的环境描写,有幕间音乐的意味,起过渡和调节节奏的作用,舒缓情绪的同时又推动情节发展。叙述和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述波澜的法宝,它们能让小说呈现出一种有张有弛的叙述节奏。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叙述上的特征”一题,参考答案第三、四点如下: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严格来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不属于“叙述”特征。我们不妨重新组织答案,理清其中的逻辑: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生动、传神,使得整个叙述节奏舒缓,呈现散文化特点。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抒情、议论等表達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另外还有摇摆、延迟等手法,也能起到调节叙说速度、调整情节的作用。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延迟则是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故意给故事、人物、心理等设置障碍。比如《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牲畜林》,就五次采用延迟的手法: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这使小说充满幽默感和戏剧效果。叙述腔调叙述腔调是叙述者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比如鲁迅的幽默深刻,余华的冷峻悲悯,芥川龙之介的深刻蕴藉,等等。当然,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作家还会把自己的腔调抹除干净,比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所采用的“零口吻”叙述风格,叙述时不带一丝主观色彩。以“讲述”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较为明显,小说中夹杂着叙述者的主观情感与判断;而以“显示”为主的小说,叙述腔调不太明显,叙述者往往较客观地展示画面和场景,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去判断。比如,《桥边的老人》重“显示”,而《祝福》重“讲述”。《祝福》中的叙述者“我”在被濒死的祥林嫂问过有无灵魂和地狱之类的问题之后,良心上惶恐不安;同时对鲁镇的封闭落后及鲁四老爷的守旧无情有说不出的反感。所以小说中有大段的“我”对祥林嫂一生尤其是死亡的看法,有自我的省察,这些都揭示着小说的主题。叙述形式与叙事手法小说的叙述形式,有对话式、讲述式、诗化语言、散文笔调等。比如《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情节简单,推动其情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对话。这些对话简洁、节制而高效,蕴含了所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同时,在小说中,除了运用设悬念、埋伏笔、照应、对比、反转、回忆与现实交织等手法来展现情节、突出主题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叙事手法。比如《清兵卫与葫芦》《牲畜林》《祝福》等采用了重复叙事的手法。《清兵卫与葫芦》中,两次写到清兵卫是如何细致地处理葫芦的,表现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由衷热爱和朴实又高超的处理技艺;《牲畜林》则是情节重复,作者多次让朱阿摸到扳机,但直到第六次才扣响扳机,令情节跌宕起伏;《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两次写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体现出祥林嫂鲜明的人物特点。《祝福》还采用了多重叙述(复调式叙述)的叙事手法,不仅“我”在讲祥林嫂的故事,卫老婆子也在讲,祥林嫂自己也在讲。三重叙述互相补充、互为印证(有时是互为反证),完善了情节。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1.人称变换: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2.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例如:《程白药》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例如: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