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春季课题红烛教科书书名:统编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8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红烛的意象,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品味语言,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红烛的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过程导入李商隐在《无题》中歌颂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在诗歌意象中代表着无私奉献的精神。闻一多先生的《红烛》也借用蜡烛的意象来表明心迹。二、知人论世-介绍作者

一代英豪一红烛(灯片展示)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1925年加入新月社,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如诗集《红烛》《死水》。他是新月派代表,提出诗歌创作“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三、读—体悟诗歌情感

请朗读诗歌,尝试感受全诗的情感变化,并通过自己朗诵的音调节奏的高低疾徐、抑扬顿挫表达出来。1.

播放朗诵视频

2.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四、思—梳理诗歌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把握,现在我们一起对《红烛》的内容进行梳理。

1.问:作者全文分别描写了红烛的哪些方面?一(1):色二(2-4):灰三(5-7):泪四(8-9):光2.我们理解了全诗的情感脉络(灯片展示)

一(1):对红烛的赞美

二(2-4):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三(5-7):诗人的自我劝慰

四(8-9):红烛精神的总结3.问:作者为什么要以“红烛”为题呢?

明确:红烛即红色的蜡烛。“红”是鲜血的颜色,“红心”常用来表示赤诚之心,作者以此来表达对祖国的诚挚的热爱。4.把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题记,是我们理解赏析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有什么寓意呢?

明确:这句诗本是为了表达对口爱情的忠贞和牺牲,在本诗中表达的是对祖国的赤诚和牺牲。

解说:开头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对红烛之“红”进行了赞美。接着扣住“灰”和“泪”两层展开抒情,先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进行讴歌,再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和自我劝慰。最后归结到“莫问耕耘,但问收获”,对红烛精神进行总结。五、探—分析形象语言

1.请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应每一个部分诗人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明确赏析要点:

第一部分:对红烛的赞叹,由红烛的“红”,联想到红心,联想到赤诚、热烈、忠诚,点出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诗人把蜡比喻为躯体,把火比喻为灵魂,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什么要燃烧呢?“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诗人由此感到困惑,经过探寻、思索,诗人终于醒悟:“不误,不误”。他要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拯救祖国,拯救苦难的人民。

第三部分:使用拟人手法“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亲切的询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这句疑问抒发作者对红烛的同情和感伤。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有“残风”的存在,才使红烛伤心、焦急的流泪啊!这里的“残风”暗喻黑暗的反动势力。

第四部分: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对红烛,也是对自己的劝慰:“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最后诗人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结尾,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情感达到高潮,这是对红烛精神的肯定和期望!2.同学们试用一幅曲线图来演绎作者的情感变化。3.问题探究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了什么?(1)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红”是赤诚的象征,它代表着蜡烛奉献与牺牲的本心。拥有赤诚的心,愿意为国家与时代讴歌与奉献的人。希望诗人能像红烛一样拥有一颗热烈而诚挚的心。(2)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二节:诗人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提出疑问,表示不解。第三节:否定了自己的疑问,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3)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红烛”因烧得不稳而着急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因此痛苦流泪。六、吟—感受牺牲精神

1.

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视频2.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主旨七、课堂小结:

学习本诗,让我们对闻一多先生对祖国赤诚的大爱有了更深的感触,更深的认知。红烛之泪,是闻一多先生流自心底的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闻一多先生燃烧其生命所发之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