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2.熟读课文,分析结构,体会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3.分析别里克科夫形象,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年)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剧作家。出身于罗斯托夫省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亲经营的杂货铺在1876年破产后,他被迫靠半工半读刻苦读书继续求学。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79年)后,在实习和行医过程中,接触了平民生活,意外地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素材。契诃夫为维持生活走上了创作道路。开始创作时,正值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三世即位,执行恢复贵族地主的全部权利、打击革命者、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政策的时候,面对现实他不得不先后采用“契洪特”“没有脾脏的人”和“卢佛”等笔名发表作品,先后曾给《闹钟》《观察》《断片》等好几个幽默杂志撰稿,出于速成,创作题材之多、数量惊人,从1883~1885年创作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有百篇之多,1885年一年内多产达129篇,其中多为适应资产阶级报纸和市民口味的笑料和趣事。契诃夫后来也直言不讳地说:“契洪特写过许多契诃夫不喜欢的作品。”但其中的优秀作品,则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格调幽默而辛辣。如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1883年)、嘲笑见风转舵的奴才(《变色龙》1884年)、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19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契诃夫开始严肃地对待创作,先后写出反映劳动者疾苦的短篇(《苦恼》《万卡》均写于1886年);描绘和歌颂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好,思考农民命运和表达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中篇(《草原》1888年);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等习气的(《命名日》1888年,《公爵夫人》1889年)作品等。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著名的有《第六病室》(1892年)、《带阁楼的房子》(1886年)、《醋粟》《套中人》和《姚内奇》(均写于1898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与此同时,契诃夫还着手创作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著名的剧本有《海鸥》(1896年)《万尼亚舅舅》(1897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年)等。契诃夫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早在他涉足文坛不久,就以“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和高超的“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作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基于此,他创作了契诃夫式的独特艺术风格:1.善于创作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无论是他初期的那些描写阴暗或灰色生活的小说,还是他晚期写的那些充满着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作品(包括小说和剧作)都具有这样的风格;2.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断平凡素材、平凡人物,加工成艺术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客观地描绘和刻画,于平凡中见伟大,从中表现重要的社会内容;3.尽一切力量制造浓郁的抒情气氛,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褒、贬、哀、乐之情于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4.他的剧作除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剧本《海鸥》和《樱桃园》就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范本。【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5)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第二部分:(6-37)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第三部分:(38-40)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学习课文】一、整体感知1.文章写出了别里科夫哪些方面的“套子”特点?明确:①生活上:穿着——晴天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半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车夫支起车篷;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帐子。他上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②思想上: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什么,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2.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集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反过来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深入探究1.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2.第一部分除了写外在的套子还写了思想上的套子,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明确:在三个方面描述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1)写别里科夫思想套子的准则。(2)写别里科夫的套式论调对人们的辖制。不但是一所学校,而且全城人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课文连用六个“不敢”,写“害怕”的范围和程度。(3)写别里科夫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禁忌。3.第二部分的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明确:(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4.这里写了别里科夫想结婚了,为什么?明确:(1)校长夫人及其周围人的怂恿和撮合。(2)华连卡长得不坏。(3)华连卡有地位、有田产。(4)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有亲热的女人。5.分析柯瓦连科和华连卡的人物形象:明确: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力量,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别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积极进步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轨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6.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7.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8.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9.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说明死了一个别里科夫,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因为产生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制造“套中人”的社会制度没有被埋葬,这种装在套子中的奴才,就会继续产生,到处活动,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当堂检测】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没精打采 滑稽可笑 听信谗言 宁缺毋滥B.哀声叹气 吃荤吃素 噩梦连连 消遣娱乐C.垂头丧气 心惶意乱 安然无恙 令人难堪D.兴高采烈 伶牙利齿 心神不定 周济穷人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与美国的马克·吐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B.契诃夫小说的特点: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社会的畸形,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热烈地向往新生活的到来。C.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讽刺手法是用讽刺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讽刺手法运用的比较成功。D.小说是一种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环境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产物,却又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①_____________。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虚构故事,记录见闻传说,经过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②_____________的讲述目的。在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成色”如何,更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B.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C.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更要看它的“成色”如何D.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而是看它的“成色”如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B项,哀→唉。C项,惶→慌。D项,利→俐。2.答案:A解析:“美国的马克·吐温”错,应是美国的欧·享利。3.答案:①混为一谈;②深思熟虑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结合前文“‘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可知,语境强调“小说虽然是讲故事的艺术,但不能将二者看成同样的事物”,故可填“混为一谈”之类的成语。②处,结合后文的“讲述目的”可知,小说家讲故事是有目的性,是经过思考的,故可填“深思熟虑”之类的成语。4.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