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探究_第1页
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探究_第2页
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探究_第3页
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探究_第4页
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让教育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教学的硬件设施日趋完善,同时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不断更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改写了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随着教学角色的转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每个教师教学的追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曾经教学中的许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科技引领教育发展已成定势。小学数学教学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知识的呈现方式还是问题的探究途径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种变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多媒体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引领着教育教学快速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高度关注。减负增效再不是口号,许多教师潜心钻研,力求打造高效课堂。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方面的突破。但俗话说教无定法,为了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还需做多方面的努力。在这里,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要想打造高效课堂,确实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依靠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在曾经的教学中,教师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要不要写教案,教学设计应该突出哪些特点。有一部分教师觉得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比较简单,是常用的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教师都对这些知识了如指掌,写教案费时费力,何况精心准备的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很少使用,教案发挥的作用不大,不如用写教案的这些时间探究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这部分教师对写教案持否定态度。其实,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之所以出现设计的教案与教师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考虑不周全,抑或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表现得比较随意,并非课前的教学设计不起作用。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天真幼稚的学生。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何况大家之前已经学习过,回过头来再认识,是有点简单。知识简单并不等于教学也简单。[1]教学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是靠教师的创造性设计为学生铺设快乐成长路径的艺术活动。因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所有的知识都是陌生的。再加上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处于起始阶段,缺乏像成年人那样的抽象思维,因此学习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资源优势。备课的基本原则是从教材、学生及方法三个方面统筹兼顾。教师要在备课前借助网络研究教材内容,听听专家对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以及专家对实施教学的建议。还要洞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从全班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找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目标。从资源库中查找与研究有关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找到适合实际的方法策略。通过这样精细化的准备,写出有特色的教案,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精细化的教案做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成竹在胸,做到有的放矢。需要强调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将多媒体资源输送到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及时准确、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把最有价值的多媒体资源应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乐于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二、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成为教学的常态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利用这些知识又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要么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解读文字、了解知识,要么就是通过例题演算、掌握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他们对解读文字和做例题都不感兴趣。长期这样的单一方式,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一直期待着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而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情境化的生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格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设备,为学生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感知情境,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在进行《分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学的时候,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和静止的图形进行解读分析,感觉难以真正理解什么是分数,分数到底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联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炎炎烈日下,四个小朋友到地摊上买了一个大西瓜,都想吃西瓜,那么怎样分才能四个小朋友得到的西瓜一样多呢?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菜农。菜农将这个大西瓜用菜刀切成了四份,每个小朋友得到了一份。四个小朋友都非常满意,觉得谁都不吃亏。那么菜农是怎么做到的?原来菜农把这个西瓜切成了相等的四份,每个小朋友得到了其中的一份,刚好把西瓜分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生活情境继续让学生认识分数。把一个大西瓜看做整体“1”,分成了相等的四份就是“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1/4”,那么三个小朋友分得的西瓜就是1/4+1/4+1/4=3/4。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切身体验了自己在生活中就能遇到“分西瓜”。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学生马上会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可以继续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在一个文具盒中有6支铅笔,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得到2支铅笔,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通过动画演示,学生都看得清楚,每只小猴分了2支铅笔,但如何用分数来表示呢?这个关键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这时可以把文具盒中的6支铅笔看做一个整体,因为有3只小猴,所以平均分成了3份,因此,每只小猴分得的铅笔是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就是1/3,那么两只小猴得到的铅笔就是文具盒中所有铅笔的2/3,即:1/3+1/3=2/3。在这个关键时候,教师可以强调,在分数中,看作整体“1”的不仅是一个物体,还可能是一些物体,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体验,就准确认识了分数。这样的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将单调的探究知识变成趣味横生的情境,学生乐于体验生活,在体验过程中其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探究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更多知识探究演变成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获取知识。[2]三、利用信息技术将探究问题多元化,不断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在教学中,开展问题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探究知识仅仅是通过解读文字或者分析数据来思考解决问题的。一旦出现解读文字的困难,或者对数据关系弄不明白,就难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多元化的探究,将文字叙述转化成形象,或者把抽象的数据之间的关系用画面展示出来,增加直观性,这正好契合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也增添了趣味性,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家的鸽笼里本来有4只白鸽,爸爸从集市上又买来了2只白鸽,将这2只白鸽也放进鸽笼里,现在小明家的鸽笼里一共有6只白鸽,要求学生将这一情境变化用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表达出来。学生因为观看了刚才的情境片段,并且自己亲身体验了这一过程,所以会想到:原来有4只鸽子,又买来了2只,将这2只放进鸽笼,鸽笼里的鸽子的只数就是4+2=6(只)。现在的鸽子是6只,比原来的多了2只,那么,原来的鸽子数就是6-2=4(只)。现在鸽笼里有6只白鸽,原来有4只白鸽,现在比原来多的只数就是6-4=2(只)。上面的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是学生经过一段情境体验得到的,学生对算式的理解比较透彻,进而也就掌握了加减法的算理。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探究,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将知识学习渗透在生活体验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学习层次化,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表面化,学生一看就明白,就能理解。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都有学生探究知识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突出这些重点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化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抓住关键条件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借助多媒体资源,用鲜艳的色彩和特殊的形象反映出来,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突破难点的关键,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3]例如,强强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余下的2/5,最后还剩24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找单位“1”。然而,从题目中出现的两个分数来分析,看作单位“1”的不是同一个量,这就给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可以用线段图来进行分析。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是把全书的页数看作了单位“1”;第二天看了余下的2/5,是把余下的页数看作了单位“1”。可以用特殊色彩把看做单位“1”的两个量重点标注,引起学生的重视。把余下的页数平均分成5份,第二天看了2份,没有看到的就是3份,而这3份是24页,那么每一份就是8页,5份一共是40页,那么,第一天余下的就是40页。而第一天余下的是全书的2/3,那么把全书的页数分成3份,余下的就是2份,一共是40页,所以每一份是20页,因此,这本书是3个20等于60页。在这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教学的难点是把什么量看作了单位“1”,关键在于用什么办法让学生找准单位“1”。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线段图,并对线段图的各个数据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