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题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题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题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题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80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中考文言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即读、背、译、析。读: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在诵读中体验、领悟和积累。背:背诵优秀文言文,主要是必背篇目。做到会背诵、会默写。译: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翻译。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析: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考点归纳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试题上,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考点设置主要是:对有关文言实词的理解或辨析;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及作用的理解或辨析;对文言文语段中重要的语句,特别是对主旨句、名言警句的背诵、理解及赏析;对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或解释;对文言文诵读节奏的划分与把握;对文言文语段、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文言文语段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文言文语段相关的成语或名句的默写;与语段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主要以选段或短文形式出现,考查《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诗文篇目以及课外选文(选段)。题型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兼顾客观型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要是默写题、选择题、注音和词语解释题型,主观型题主要是翻译题、简答题等。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基本题型呈现五种形式,即①选择题;②解释题;③填空题;④简答题;⑤翻译题。(一)文言实词(联系语境,解释词义)考试说明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通假字的意思。知识归纳1、辨析通假字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类:①以同音字借代本字。如“反”通“返”。②形似字通用。如“说”通“悦”。现行初中课文中有注释的通假字约有70个,平时多读,记牢会用,中考才会迎刃而解。题型分析中考文言实词试题有单项考查(读句解词)、综合考查(读文析词)两种形式。主要考查识记、解读(辨析、解释)、理解、应用等能力。近几年中考已出现将知识与能力、积累与应用加以整合命题的新题型。其命题由客观题为主走向主观题为主,由单项考查走向综合考查,由课内取材走向课外取材已成明显趋势。复习策略及误区提醒中考文言实词试题中,考生常见失误有两种:一是以今代古,望文生义。不少考生阅读理解差,又缺乏历史眼光和古汉语知识,解题时往往以今代古,随意答题。“夫战,勇气也”中“夫”当作“大丈夫”解,就是证明。二是脱离语境,断章取义。文言实词的古音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没有具体语境,都无法断定落实,如“食”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作“喂养”解。可见,脱离语境去死记硬背词语,既不科学,又难免出错。须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才是学好文言文的传统良方。掌握文言实词,一靠多识记多整理,勤于积累是基础,只有掌握足够的文言实词量,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否则难过文言实词关;二靠多诵读多应用,培养语感是关键。要学会整体阅读、比较、阅读以及分析综合方法,在解读时,既能整体感知文句内容,又能具体辨析理解文言实词,这样培养语感,形成习惯,古诗文能力定能有效提高。七—九年级常见通假字表用字同某字例句及出处解释邱丘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幼时记趣》土山伏服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信服说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愉快,高兴女汝诲女知之乎《〈论语〉八则》你止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有,仅有帖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黏贴著着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遭受陇垄小麦覆陇黄《观刈麦》土埂曷何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新编)什么熙嬉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新编)开玩笑板版活板《活板》有文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的底子已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与表方位的词合用,表示界限裁才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仅仅顽玩我又不同你顽《范进中举》玩耍坐座满坐寂然《口技》座位直值直甚么,要哥哥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值钱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价值支肢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肢体被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与生序》覆盖或搭在肩背上辨辩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辩论知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智慧要邀便要还家《桃花源记》约请转啭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鸟婉转地叫反返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回见现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出现诎屈诎右臂支船《核舟记》弯曲衡横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横困于心,衡于虑《〈孟子〉二章》梗塞,指不顺有又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畔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叛適谪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被罚流放以已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已经具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全,皆属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徧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普遍惠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聪明亡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没有厝措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放置羞馐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滋味好的食物孰熟孰视之,自以为不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仔细曾增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增加拂弼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二章》辅弼得德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二章》感恩2、解析古今异义词这类词古今词义变化大,如“坐盗”:古,犯罪;今,坐下。只要把握其词义在“扩大、缩小、转移、改变”等方面的古今差异特点,就不难解析。七—九年级古今异义字表说明:本表收选由两个字构成的古今异义词语。词语古义例句及出处今义精练精熟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风骚文学才华稍逊风骚《沁园春·雪》指妇女举止轻佻布衣平民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活板》布做成的衣服中间中间夹杂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两事物之间的位置稍稍渐渐稍稍正坐《口技》稍微殷勤恳切叮咛殷勤谢红叶《题红叶》热情而周到交通交错相通阡陌交通《桃花源记》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和孩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用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不足不值得不足为外人道《桃花源记》不满(指数目)亲戚兼指同姓家族、异姓家属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专指族外亲属往往到处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会计聚会商量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指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能够或表示许可明年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今年的下一年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牺牲供祭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开张扩大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店铺开业感激感动奋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因对方的好意和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痛恨痛心和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深切地憎恨卑鄙低微鄙俗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语言、行动)恶劣3、掌握关键性实词这里古诗语文阅读的重点,难点。主要考查这些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读解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去确认其词义,还要了解其构词方式,掌握其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等古汉语知识,方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一词多义说明:(1)本表多义词在课本文言文中一般包含有3个或3个以上意思,只有两个意思的仅个别词语入选。(2)多义词的某一个意思一般只选一个例句。(3)某一多义词的另一个常用而没有出现在课本中的意思适当选用常见成语加以介绍。(4)每个多义词后的空格请自作补充。词语例句及出处读音词义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ān安稳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安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怎么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哪里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dāng抵当当之无愧承当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二首》dào路途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范进中举》料想,以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气得其为予群从所得《活板》dé获得,拥有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到,握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获得,感受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捉到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能够发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fā开花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起,指被任用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发人深省启发方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fāng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幼时记趣》正当今方来,吾欲辱之《晏子使楚》将要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fù恢复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又,再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辩解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gù巩固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本来汝心之固,固不要可彻《愚公移山》顽固固若金汤坚固故两狼之并驱如故《狼》gù原先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故意,特地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所以故步自封旧,从前及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jí到达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及临质,孙子曰《田忌赛马》待到,等到间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jiān中间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jiàn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暗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间或,偶然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夹杂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jiàn看见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拜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见笑大方被,让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xiàn现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现,被看见尽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jìn全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过完尽心竭力竭尽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jué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独特,独一无二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极,最空前绝后无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lín坐落在高处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对着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正当,将要临危不顾遇到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míng出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闻名,著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名副其实名声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qí奇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特殊有奇字素无备者《活板》生僻奇耻大辱极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jī零数请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qǐng请教战则请从《曹刿论战》请允许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二章》qióng穷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穷尽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尽非咨询不穷其致《治水必躬亲》追究到底穷且益坚困窘穷凶极恶极端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qù离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逃离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去除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rú好像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耳《记承天寺夜游》像、比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及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何,把……怎么样如法炮制依照如意算盘符合若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ruò好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比得上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如果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shàn擅长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好事稍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shāo稍微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公家给予的粮食稍稍正坐《口技》渐渐少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shào年少宾客意少舒《口技》shǎo稍微少安无躁略微胜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好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shèng胜利予观乎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优美的不胜感激尽,完臣不胜受恩感激《出师表》担当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shì这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这样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这件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是,表判断是古非今认为正确惟利是图自以为是对,正确书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甚为之《活板》shū书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文字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写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奏书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shǔ类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部属,下属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类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管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类似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zhǔ嘱咐数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shǔ清点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计数数典忘祖谈论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shù几,几个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频繁通初级狭,才通人《桃花源记》tōng使……通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通向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丁谓营复宫室》通达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相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顺利通计一舟,为人五《核舟记》全,整个望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wàng看见启窗而视,雕栏相望焉《核舟记》对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望子成龙盼望信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治水必躬亲》xìn相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信任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言语真实信口雌黄随意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xíng行走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古诗的一种体裁行成于思做事行之有效实行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áng行列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征发)行列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xǔ表示大约的数量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左右曳屋许许声《口技》hǔ拟声词遗邻人京城氏之孀有遗男《愚公移山》yí遗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èi给予坐口技人坐屏障中《口技》zuò与今“坐”同义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同“座”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犯……罪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例句词语解释1果然鹤也(《幼时记趣》沈复)鹤变成鹤2鞭数十(《幼时记趣》沈复)鞭用鞭子抽打3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市买4策勋十二传(《木兰诗》)策记功5不能名其一处(《口技》林嗣环)名说出6会宾客大宴(《口技》林嗣环)宴举行宴会7狼不敢前(《狼》蒲松龄)前靠前8一狼洞其中(《狼》蒲松龄)洞打洞9意将隧入(《狼》蒲松龄)隧钻洞10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陶渊明)志做标记11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陶渊明)果实现12有仙则名(《陋室铭》刘禹锡)名出名13不蔓不枝(《爱莲说》同敦颐)蔓蔓延枝生出枝节14石青糁之(《核舟记》魏学洢)糁涂染15居中者椎髻仰面(《核舟记》魏学洢)椎髻梳着椎髻16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东西往东往西17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吴均)上向上18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韩愈)策驾驭,驱使19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腰挂在腰间20太守宴也(《醉翁亭记》欧阳修)宴开宴会21名之者谁(《醉翁亭记》欧阳修)名命名,取名22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欧阳修)号取号23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言用语言表达24陈胜王(wàng)(《陈涉世家》司马迁)王称王25皆刑其长史(《陈涉世家》司马迁)刑惩罚26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司马迁)指用手指点目用眼睛示意27尉果笞广(《陈涉世家》司马迁)笞用竹板打28先威众耳(《陈涉世家》司马迁)威用威力降服29夜篝火(《陈涉世家》司马迁)篝用竹笼罩住2、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句词语解释1项为之强(《幼时记趣》沈复)强同“僵”,变得僵硬,累得僵硬2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林嗣环)善擅长3欲穷其林(《桃花源记》陶渊明)穷走完4有龙则灵(《陋室铭》刘禹锡)灵成为有灵异的水5林寒涧肃(《三峡》郦道元)寒清凉肃寂净6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吴均)净消散,散净7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吴均)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韩愈)辱辱没9尽粟一石(《马说》韩愈)尽吃光10低绮户(《水调歌头》苏轼)低低低地挂11心乐之(《小石潭记》柳宗元)乐喜欢12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司马迁)苦苦于3、名词用作状语例句词语解释1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时按时2妇手拍儿声(《口技》林嗣环)手用手3孔子东游(《两小儿辨日》)东到东方4一屠晚归(《狼》蒲松龄)晚在晚上5其一犬坐于前(《狼》蒲松龄)犬像狗一样6复前行(《桃花源记》陶渊明)前向前7箬篷覆之(《核舟记》魏学洢)箬篷用箬篷8石青糁之(《核舟记》魏学洢)石青用石青9空谷传响(《三峡》郦道元)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10在昼犹昏(《与朱无思书》郦道元)昼在白天11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柳宗元)西向西12下见小潭(《小石潭记》柳宗元)下在下面13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柳宗元)空在空中14日光下澈(《小石潭记》柳宗元)下向下15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柳宗元)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16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柳宗元)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17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柳宗元)环像环一样1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向北南向南19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欧阳修)山顺着山路20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欧阳修)翼然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21法当斩(《陈涉世家》司马迁)法依照法律22狐鸣呼曰(《陈涉世家》司马迁)狐像狐狸一样23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司马迁)外在外面24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司马迁)丹用丹砂25功宜为王(《陈涉世家》司马迁)功论功劳4、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句词语解释1温故而知新(《论语》八则)故旧知识新新知识2造化钟神秀(《望岳》杜甫)神秀神奇的景色3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司马迁)坚铠甲锐锐利的武器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诸葛亮善好事5攘除奸凶(《出师表》诸葛亮奸凶奸邪凶恶之人6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险阻的山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句词语解释1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司马迁)怪以……为怪,诧异2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3不耻下问(《论语》八则)耻以……为耻4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以……为苦6、动词用作名词例句词语解释1止增笑耳(《狼》蒲松龄)笑笑料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郦道元)奔飞奔的马3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吴均)奔奔跑的马7、动词使动用法例句词语解释1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陶渊明)通使……通过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刘禹锡)劳使……劳累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魏学洢)卧使……平卧诎使……弯曲4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柳宗元)生使……活下去8、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句词语解释1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刘禹锡)乱使……乱2而竖其左膝(《核舟记》魏学洢)竖使……竖起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韩愈)尽使……尽,竭尽4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使……痛苦5所以动心忍性(《孟子二章》)动使……心动忍使……坚韧(二)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知识归纳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5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固把握文言虚词呢?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2、词竟的确定离不开语境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常用虚词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之代词1、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2、代第一人称的。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3、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其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他、它(不能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我的、我(自己)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幼时记趣》)4、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5、指示代词这种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其一犬坐于前。(《狼》)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如果、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于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等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而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转折关系但是、可是、却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呼尔而与之。(《〈孟子〉二章》)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原来是、已经是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假使、如果;那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可是、却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表示选择。就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乃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假寐,盖以故。(《狼》)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竹溪记》)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以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示结果。以至、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动词认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表示肯定语气。了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表示疑问语气。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表示感叹语气。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表测度语气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用于感叹句啊、呀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介词对(于),在,在……上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焉代词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之”它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从这里、在那里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助词句末疑问语气助词。了、呢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虽连词表示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表示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者助词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然代词起指示作用。这样、如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但是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用于词尾。……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好像……似的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为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表动作行为。做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表示被动。被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替、给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所以表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表手段和目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三)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牢记“八法”,跨越障碍考试说明1、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2、将文言课文的重要句子或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题型分析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知识归纳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例1: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例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例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例2: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例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例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例2: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例1: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例1: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例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1)主语省略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例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2)谓语省略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3)宾语省略。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例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例2: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例1:林尽()水源。例2:口技人坐()屏障中。例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4、倒装句(1)谓语前置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孰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2)宾语前置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例: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何以战?(《曹刿论战》)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例1:何陋之有?(《陋室铭》)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4)定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②马之千里者。(《马说》)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④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5)状语后置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例:①屠惧,投之以骨。(《狼》)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③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④相与步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⑥战胜于朝庭。(《邹忌讽齐王纳谏》)⑦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⑧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亲躬》)⑨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语句翻译知识归纳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题,因为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翻译的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再串联大意,最后调整通顺。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直译时主要应运用“替、扩、留、补、删、调”六字法。例如:原句:十年春,齐师伐我。││││││译句: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①替: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文例句中的“伐”译为“攻打”,“师”译为“军队”。②扩:扩充。就是在文言文单音词上加上一个字,扩充为双音词。如上文例句中的“春”译为“春天”,“齐”译为“齐国”。③留:保留。就是保留不必译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文例句中的“十年”就是这样。④补:增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中“率”的主语“愚公”在翻译时应增补出。⑤删:删去。就是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词语。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句中的后一个“之”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删去不译。⑥调:调整。就是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完要按照“信”(忠实原文)、“达”(畅达明白)、“雅”(文辞优雅)的原则再作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理解同现代汉语语句理解一样,离不开语境,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句义。(四)文言句读知识归纳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例1:夫/环而攻之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例3:故/有所览辄省记【分析】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例1:可/以一战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分析】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例1:佳木/秀而繁阴。例2:问/今是何世例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分析】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例1:其一/犬坐/于前例2:山行/六七里【分析】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分析】“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例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分析】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7、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例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分析】“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五)探究文言文作者观点由表及里,尊重历史知识归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之一。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杨、同情,还是贬斥、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这类试题考查大家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所持的看法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从选文的具体情况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的态度。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们作为现代人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相关内容,就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意识强加于古人。题型分析随着“新课标”的日渐深入人心,这一考点的考题目前在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正逐年增多,命题形式正在向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演变。(六)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纲举目张,披沙拣金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在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见,“课标”对学生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十分重视的。误区提醒有些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只注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而忽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这种做法显然不妥。要知道能否正确理解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核心和基础,因为主要内容往往融合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弄清主要文意,才能准确地翻译句子、解释词语,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与作者原意背道而驰的理解。复习策略以下内方面是正确而且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因素:1、克服轻敌心理文言文相对现代文来说,试题素材、题目相对稳定,阅读规律容易摸索,许多同学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出现文言文的题目简单、分数易得的错觉。实际上,“课标”提倡同学们多读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大家看得多了,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中考文言文试题的难度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同学们绝不能掉以轻心!2、克服急于求成心理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到试卷切忌急于做题。首先应速读文段,读懂文章,要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作者的主要观点,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才能思考具体题目。平时的训练尤其要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以免考试时出错。3、克服就文论文的心理就文论文,确实能快速而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是百分之百地成功,有的时候能达到目的,更多时候可能会与作者本义相悖。“文合时而著”,所以,要对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一位生活在战乱中的作家,整日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兵荒马乱、统治者视民众之命如草芥的社会现实;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其作品最能体现平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疾苦;一位对仕途避而轻之的作家,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多描写秀山丽水之景,抒写儿女情长之意;而一些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甚至屡遭贬谪的作家,其作品也往往排遣郁闷伤感之情、报国无门之意。了解这些信息,解题时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七)文言文整体阅读探微索义,把握精要考试说明文言文整体阅读,要求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和课外浅显文言文(语段)的行文思路,能分析整文或段落层次,概括大致意思;理解一些词语、句子和文章(语段)主旨的关系,理解关键的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线索,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能正确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并能对文章所说的现象、文章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用以联系、分析所读语段。题型分析题型可能有:①实词(结合文义),虚词不考。②关键句子的把握,文体大意的理解。③翻译句子,这已降低难度,不强调词法句法,题目瞩目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考查。七—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理解举隅注:带﹡的是苏教版的篇目,其他的是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的共同篇目。【七年级上册】﹡1、郑人买履

《韩非子》郑人有置履者,先自度[duò]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①(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这个寓言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2、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立即]契[雕刻,刻]其[代词,船]舟,曰:“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之[结构助词,的]所从坠。”舟止,从其[代词,他]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糊涂]乎?1、请写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意思。[答]比喻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来处理事情。2、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答]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3、幼时记趣

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私下]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作动词,变成鹤]也。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因为]之[指示代词,这,这样]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喷[慢慢地]以[介词,用]烟[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介词,把]丛草为[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词,指“两小虫”]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表修饰,不译]来,盖[表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副词,正在]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惊恐;神定,捉蛤蟆,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⑴私拟作/群鹤舞空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⑶作/青云白鹤观⑷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答]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总领全文。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意思对即可)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4、三峡

郦道元自[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开]处。重岩叠嶂,隐[遮住]天蔽[挡]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本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至于[到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从……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御[驾]风,不以[认为,觉得]疾[快速]也。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速流动的水]绿潭,回清到影,绝[极,最高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刷]其间,清[水清澈]荣[树茂密]峻[山高耸]茂[草丰盛],良[实在,的确]多趣味。每[常常到]至晴初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旦,林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涧[山谷,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停止,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何写作特点?[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答]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答]①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②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5、以虫治虫

沈括元丰中,庆州界生予方虫,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代词,指子方虫]喙有钳,千万蔽[遮盖]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都,全]为两段。旬日[十天]子方皆尽,岁[年成]以[介词,表结果,因此]大穰[ráng,丰收]。其[代词,这样,这种]虫旧曾有之[语气助词,无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之[代词,指子方虫“天敌”]“傍不肯”。1、比较一下,下边句子中的“之”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1)方为秋田之害(2)则以钳搏之[答]不同。“方为秋田之害”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则以钳搏之”是代词,指子方虫。2、以虫治虫,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请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以虫治虫的知识。你觉得生物防治有什么好处?[答]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生物防治的好处是不仅能促进农业增产,而且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其他如节约能源等等。3、“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答]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灭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6、梵[fàn]天寺木塔

沈括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才]二三级[层],钱帅登之,患[嫌,担心]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介词,用]瓦布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动如初[从前,当初]。无可奈何,密[暗中,偷偷地]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赠给]以金钗[以金钗贻],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只]逐层布板讫[终了,完了],便实钉[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遵照]其言,塔遂定。盖[连词,解释原因]钉板上下弥[更加]束[紧密],六幕[上、上、左、右、前、后]相联如胠箧,人履[走,踩踏]其板,六幕相持,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服]其精练。1、《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北)宋代科学家、政治家。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塔)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匠师如其言(喻皓)此易耳(指固塔这件事)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4、“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7、《论语》八则子曰:“学而[连词,表顺承。]时[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不亦说[yuè,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连词,转折。]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温习]故[旧]而[连词,表顺承。]知新,可[可以]以[凭借]为[动词,成为。]师矣。”子曰:“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思则[连词,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学则殆[精神疲惫而无所得]。”子曰:“由!诲[教导]汝知之[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之为[动词,就是。]知之[代词,它,可不译。],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聪明智慧。]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介词,凭借。]【以何】谓之‘文’也?”子曰:“敏而[连词,表并列。]好学,不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是以[介词,凭借。]【以是】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连词,表修饰。]识[同“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厌[满足],诲人不倦,何有于[介词,对。]我哉【于我何有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择其善者而[连词,表顺承。]从[跟从,学习。]之[代词,指善者。],其不善者而[连词,表顺承。]改之。”子曰:“不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不启[启发,开导。],不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不发。举[提出,举出。]一隅[方角]不以[介词,凭借。]三隅反[类推],则不复[再]也。”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的,请简要回答。[答]①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学而时习之。③谈为人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狼

蒲松龄一屠晚归,担[名词,担子]中肉尽,止[同“只”,只有]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在这里是紧跟的意思]行甚远。屠惧,投以[介词,把]骨[以骨投(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连词。表转折]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并[一起,一同]驱如故[旧,原来]。屠大窘[困窘,急迫],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顾[转头看,看见]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用草帘子等盖上]蔽成丘。屠乃奔倚[靠]其下,弛[放下,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对着]。少时,一狼径[径直]去,其[代词,指两狼]一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久之[助词,凑足音节],目似瞑,意[精神、态度]暇[悠闲]甚[意甚暇]。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要,刚要]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其[代词,指柴薪]中,意将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屠自[介词,从]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承上说明原因,原来]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诱敌。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片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欺骗的手段]几何[多少]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代屠)屠乃奔倚其下(代积薪)②以以刀劈狼首(用)投以骨(把)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可以为师矣(凭借)③之复投之(代狼)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久之,目似瞑……(调节音节,无实义)又数刀毙之(代狼)2、《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七年级下册】﹡1、赵普普少[年青时]习[熟悉]吏事,寡[缺少]学术[学问,道术],及[等到]为相,太祖常劝以[介词,用]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C)A.普少习吏事,寡学术B.普性深沉有岸谷C.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D.臣窃以为不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普)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答:(赵普)虽然多忌妒而刻薄,但能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②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答: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3、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面两段文字中,描写赵普,主要运用了细节或“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王珪,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都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忠臣忠直刚毅,不怕得罪皇帝,敢于犯颜直谏的共同特征。4、文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5、刻画人物善用细节。写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一个“阖”字,指闭门谢客,排除一切干扰。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足以表明怒的程度,再加一个“掷”字,怒不可遏的样子可想而知。写沉着镇定,描写了“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的细节。一个“拾”字表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然而,赵普岂止“拾之”,他居然在日后“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补缀旧纸”这一细节生动感人,那被撕碎的奏牍,要恢复原样,需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2、黄鹤楼

阎伯理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1、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2、古代诗词中写黄鹤楼的名句很多,你能默写出两相连的句来吗?[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3、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耸构巍峨,高标”一组对偶。4、阎伯理的《黄鹤楼》用“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写登楼远眺城乡景色,崔颢的《黄鹤楼》也写了登楼远眺的美景,这两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于园

张岱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