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 论文_第1页
“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 论文_第2页
“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 论文_第3页
“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 论文_第4页
“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感”培养让学生豁然开朗摘要:量感不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素之一。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量感”不是很敏感,经常出现错误。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量感的培养,生活情境,实践操作,对比,估测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学习常见的量的单位时,学生经常出现单位概念模糊的现象,比如在填写合适的单位时,会出现:2分米长的床,1平方米的手帕,70米长的毛巾等等。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学生还会出现对物体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弄混淆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出现这种错误是因学生粗心大意,仔细想一想,难道真的只是粗心造成的吗?通过学习,查阅资料及思考,我发现,原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量感的缺失。量感就是通过视觉、触觉感官器官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1]常见的量及测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量感则是核心任务。量感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通过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经历生活情境,感知量感数学知识源于日常的生活,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才会有活力,数学才是活生生的数学。作为抽象的数学内容之一的量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量的表象,为量感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在生活中感知,学生对不熟悉的量的认识,才能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克、千克、吨》一课为例。关于克、千克和吨,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三个量的大小关系,但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质量是多少还是弄不清。因此,教学时,我们通常多次举出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1克、1千克、1吨到底有多重。比如,1个回形针重1克,5个苹果约重1千克,13个小朋友约重1吨等等。通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1个单位的量的表象有了更形象的感知,也就能更真切的体会这些质量单位的大小。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学生很容易记住1公顷的概念,边长是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能感知到1公顷到底是多大。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接触过的事情出发,比如出示操场上,每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围成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正方7形面积是多少?几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上体育课时的经验,学生很容易通过联想并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又有多大,进而对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有更形象的感知,也就是,1公顷这一量感,这时在学生脑海中才会真正产生具体的感知。二、经历实践操作,体验量感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有靠亲身经历。量感是在有效的活动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积累经验,同时,经验的积累能促进学生生成量感。如果学生没有任何经验的积累,那么,学生对于量的内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型的死记硬背,很难获得量感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尝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等活动探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样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节课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这是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接着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渐渐在头脑中形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到的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量的关系。同时,动手实践活动也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经历对比,强化量感对比,可以激发思维、深化思维,发展思维,使学生对事物的表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对比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事物,感知这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强化对量的感知。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室有多长》为例,教室虽然学生能经常看到,但是对于教室的长度这个量,学生并不能完全建立清晰的表象。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教室的长度与他们走一步的长度进行联系对比,用脚步来丈量教室的长度,或者用身边的铅笔盒的长度,身体的长度等等与教室的长度作比较,学生在反复的对比中,不但对教室的长度有了清晰的表象感知,而且对这一量感的感知更加强烈。教学中我们也能对两个不同量的事物进行对比。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完常见的量之后,一些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这些量的单位容易混淆。这说明学生不能分辨出这些量之间的区别。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法,帮助学生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强化学生对这些量的理解。例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分别摸一摸并用尺子测量出它的长和宽的长度,明白这时测量的单位是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摸摸这个长方形纸的面,引导它们发现它的面与长和宽有关,也就面积单位是长的单位乘以宽的单位得到的。在与长度单位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学生能深刻体会面积单位就是长度单位的平方。最后,我在这张纸的上面继续1至5张纸,引导学生对比体积与面积,发现体积这时不仅与长、宽有关,还与高有关,也就是体积是长宽高相乘的积。基于前面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明白长方体的体积单位就是长度单位的立方,也就是面积单位的平方。通过两个量与两个量之间的对比,学生对长度、面积及体积这三个量的单位有一定的辨别力。四、经历估测,提升量感对于量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位量的感知上,而是要将对量的感知运用到生活中。估测应用能力是具有量感的一种直观体现。因此,从估测到验证是帮助学生提升量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米有多长》为例,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多次感知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感知之后,我们可以接着让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估测,比如教室长多少,老师身高多少,教学楼高多少等等。通过对事物长度量的估测,既能检测学生对量感的掌握程度,也能提升学生对量感的感悟水平。再比如,在教学《克、千克、吨》时,我们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事物的质量之后,接着让学生去估一估它们的质量。比如一本字典重多少克?550颗花生重多少克?等等。有的学生在估测时,根据一枚回形针约1克,把0颗花生的质量估计成50克。一本字典的质量和一个苹果的质量差不多,所以把一本字典的质量估算成252克。学生能这样估算,就说明他们已经具有质量方面的量感,而不能准确估测结果的同学,也能在估测的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学生的“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反复体验、实践、感悟、积累后再到提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知“1个单位”标准量的表象;让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亲身经历体验量的本质;利用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