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末训练B(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_第1页
(课堂设计)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末训练B(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_第2页
(课堂设计)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末训练B(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_第3页
(课堂设计)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末训练B(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_第4页
(课堂设计)高中化学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章末训练B(含解析)鲁科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B级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1.用加热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酸氢铵和过氧化钠C.氯化铵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氢钠解析:此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除要考虑铵盐受热分解、铵盐和碱的反应外,还需考虑其分解产物是否与另一物质发生反应等。铵盐可与碱反应,因此选项A在加热时发生反应2NH4Cl+Ca(OH)2eq\o(=,\s\up7(△))2NH3↑+2H2O+CaCl2,不能用于分离;选项B的NH4HCO3受热分解,且产生的H2O及CO2能与Na2O2反应,也无法达到分离的目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Na2CO3、CO2、H2O,CO2、H2O逸出无法得到NaHCO3,故D项无法达到目的;对于选项C,NH4Cl受热分解后可从体系中脱离,遇冷又重新化合为NH4Cl晶体,从而达到与NaCl分离的目的。答案:C2.近年来,冠以“绿色”的新概念不断产生,如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化学等,这里的“绿色”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象表述。“绿色化学”要求从经济、环保和技术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据此,由单质镁制硝酸镁的下列4个方案中,你认为可行而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A.Mgeq\o(→,\s\up7(HNO3))Mg(NO3)2B.Mgeq\o(→,\s\up7(Cl2))MgCl2eq\o(→,\s\up7(NaOH溶液))Mg(OH)2eq\o(→,\s\up7(稀硝酸))Mg(NO3)2C.Mgeq\o(→,\s\up7(O2))MgOeq\o(→,\s\up7(稀硝酸))Mg(NO3)2D.Mgeq\o(→,\s\up7(浓硫酸))MgSO4eq\o(→,\s\up7(BaNO32溶液))Mg(NO3)2解析:A项中有氮氧化物生成,D项有SO2生成,产物为污染性气体;B项比C项方案复杂,浪费原料较多,C项方案最好。答案:C3.现有25mL2mol·L-1Na2CO3和75mL1mol·L-1的稀盐酸:①将Na2CO3溶液缓缓滴到稀盐酸中②将稀盐酸缓缓滴到Na2CO3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情况是()A.均为0.84L B.均为0.56LC.①>② D.②>①解析:①将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盐酸中,开始时,HCl过量,有关反应为:Na2CO3+2HCl=2NaCl+CO2↑+H2O1mol2mol22.4L0.05mol0.075molV1生成CO2的体积用HCl的量计算:V1=eq\f(22.4L×0.075mol,2mol)=0.84L②将盐酸逐滴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开始时,Na2CO3过量,反应分两步进行:Na2CO3+HCl=NaHCO3+NaCl1mol1mol1mol0.05mol0.05mol0.05molNaHCO3+HCl=NaCl+H2O+CO2↑1mol1mol22.4L0.05mol(0.075-0.05)molV2生成的CO2用剩余HCl的量计算:V2=eq\f(0.025mol×22.4L,1mol)=0.56L,所以V1>V2。答案:C4.如下图,在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①>② B.①<②C.①=② D.不能确定解析:设烧瓶容积为VL,装有NH3,将全部被液体充满,c1=eq\f(V,22.4L·mol-1×V)=eq\f(1,22.4)mol·L-1;装有NO2,将被液体充满eq\f(2,3),c2=eq\f(\f(2,3)V,22.4L·mol-1×\f(2,3)V)=eq\f(1,22.4)mol·L-1。答案:C5.根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气体eq\o(→,\s\up7(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退色结论:原气体一定是SO2B.气体eq\o(→,\s\up7(点燃))气体eq\o(→,\s\up7(通入BaOH2溶液中))白色沉淀结论:原气体一定是烃C.某溶液eq\o(→,\s\up7(打开瓶盖))冒白雾eq\o(→,\s\up7(将沾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白烟结论:原溶液一定是浓盐酸D.某溶液eq\o(→,\s\up7(滴加KSCN溶液))红色结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解析:A项Cl2也能使品红退色;B项中CO也会产生此现象;C项浓HNO3也有此现象。答案:D6.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次氯酸钠溶液,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在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的亚硫酸钠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氧化性:ClO->I2>SOeq\o\al(2-,4)B.漂白粉溶液可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C.向氯水中加入亚硫酸钠溶液,氯水褪色D.次氯酸钠可以与亚硫酸钠共存解析:在酸性条件下次氯酸钠转变为HClO,HClO氧化I-生成I2,淀粉遇I2变蓝色。I2和亚硫酸根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B项正确。C项中氯气和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氯水褪色,正确。D项Naeq\o(Cl,\s\up6(+1))O具有氧化性,不能与亚硫酸钠共存。答案:D7.浓H2SO4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①Cu+2H2SO4(浓)eq\o(=,\s\up7(△))CuSO4+SO2↑+2H2O②C+2H2O(浓)eq\o(=,\s\up7(△))CO2↑+2SO2↑+2H2O③2FeO+4H2SO4=Fe2(SO4)3+SO2↑+4H2O④Fe2O3+3H2SO4=Fe2(SO4)3+3H2O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浓H2SO4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Oeq\o\al(2-,4)形式存在;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由以上反应知,C+2H2SO4eq\o(=,\s\up7(△))CO2↑+2SO2↑+2H2O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Fe2O3+3H2SO4=Fe(SO4)3+3H2O中硫元素化合价不变;而Cu+2H2SO4eq\o(=,\s\up7(△))CuSO4+SO2↑+2H2O,2FeO+4H2SO4=Fe2(SO4)2+SO2↑+4H2O中都是有一部分硫元素化合价降低,一部分硫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浓H2SO4在①、③反应中既表现了酸性又表现了氧化性。判断某酸在化学反应中是否表现了酸性,只需看酸是否提供酸根离子生成了盐,如果生成了该酸对应的盐,则就表现了酸性。例上述①、③、④三个选项中都有硫酸盐生成,所以硫酸在这三个反应中都表现了酸性。答案:C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索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组实验:①将镁粉投入冷水中,未见任何现象;②将镁粉放入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的颜色逐渐褪去;③将镁粉放入液溴中,未观察到任何明显现象;④向含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则下列关于镁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镁粉只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B.镁粉只与溴水中的酸反应C.产生极少量的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解析:①③分别说明镁粉和冷水、液溴不反应;②说明镁粉不仅和溴水中的HBr反应生成氢气,还和溴水中的溴反应;④验证了水的催化作用。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6分)9.(6分)如图,两只相同的试管中,盛有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盐酸,试管口系两个相同的气球,内盛有质量相同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同时将气球内的固体倒入盐酸中,将有何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解析:比较Na2CO3、NaHCO3的性质是一类常见的题目。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从Na2CO3、NaHCO3性质的异同上入手。(1)溶解度上异同:都易溶于水,但NaHCO3溶解度远小于Na2CO3;(2)热稳定性上的差异:Na2CO3受热不分解;2NaHCO3eq\o(=,\s\up7(△))Na2CO3+H2O+CO2↑(3)与盐酸反应的异同:二者都能与盐酸反应,盐酸足量都能放出CO2。但由于存在COeq\o\al(2-,3)+H+=HCOeq\o\al(-,3)HCOeq\o\al(-,3)+H+=H2O+CO2↑的顺序。因此,相同条件下:①Na2CO3比NaHCO3放出CO2的速率慢;②相同质量的Na2CO3消耗的盐酸比NaHCO3多,但放出的CO2量NaHCO3比Na2CO3多。答案:①盛NaHCO3的气球鼓起的速率快;②盛NaHCO3的气球鼓起的较大NaHCO3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相同质量的NaHCO3、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NaHCO3放出的CO2量多10.(8分)将红热固体单质甲投入显黄色的溶液乙中,剧烈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根据如下图所示变化填空:(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甲是______,乙是______,丙是______;(2)混合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3)气体B是______,蓝色溶液是______。(4)写出固体甲与溶液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将气体A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Ba(OH)2溶液的洗气瓶,发现气体经过石灰水时颜色消失,并无沉淀生成,气体通过Ba(OH)2溶液时产生白色沉淀,写出气体A通过石灰水的洗气瓶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的“题眼”是蓝色溶液→含Cu2+溶液→单质丙为铜,能与Cu反应的即为强氧化性酸溶液HNO3,气体B为NO,A中的一种成分能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则A中含有N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CO2,进一步说明单质甲为碳,A为NO2和CO2的混合气体,显黄色的溶液乙为溶有NO2的浓硝酸。答案:(1)碳浓硝酸铜(2)CO2和NO2(3)NOCu(NO3)2溶液(4)C+4HNO3(浓)eq\o(=,\s\up7(△))CO2↑+4NO2↑+2H2O(5)3NO2+H2O=2HNO3+NO,2HNO3+Ca(OH)2=Ca(NO3)2+2H2O11.(12分)北京市场销售的某种食品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下说明:产品标准GB5461产品等级一级配料食盐、碘酸钾、抗结剂碘含量(以I计)20~50mg·kg-1分装时期分装企业(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于空白处)。______KIO3+________KI+________H2SO4=________K2SO4+________I2+________H2O(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骤为: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b.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c.分离出下层液体。以上设计中遗漏的操作及在上述步骤中的位置是________。(3)已知:I2+2S2Oeq\o\al(2-,3)=2I-+S4Oeq\o\al(2-,6)。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a.准确称取ω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c.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ω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mg·kg-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的实验题。用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化学方程式。(1)eq\o(KIO3,\s\up6(↓5))+5Keq\o(I,\s\up6(↑1))+3H2SO4=3K2SO4+3I2+3H2O(2)Na2SO3与I2反应:SOeq\o\al(2-,3)+I2+H2O=SOeq\o\al(2-,4)+2I-+2H+因为NaI、Na2SO4易溶于水,CCl4不溶于水,用分液法分开,上述操作步骤遗漏的操作是在b步骤之后增加“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的操作。因为反应:I2+2S2Oeq\o\al(2-,3)=2I-+S4Oeq\o\al(2-,6)恰好完全,I2刚好消耗完,所以溶液蓝色恰好变成无色。(3)根据I2+2S2Oeq\o\al(2-,3)=2I-+S4Oeq\o\al(2-,6),有:n(I2)=2.0×10-3mol·L-1×eq\f(10mL,1000mL·L-1)×eq\f(1,2)=1.0×10-5mol。5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