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源运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8讲源运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8讲源运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8讲源运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8讲源运流长的中华文化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价值2.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影响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4.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课程标准知识分解1.两条线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两个方向: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中华文化外传,影响东亚、东南亚广大地区。3.五个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4.七大内容: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复习方略时空坐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概念解读:多元一体多元:①地域环境多元;②经济基础多元;③发展历程多元;④文化内涵多元;一体:①经济文化成就上存在共性;②空间分布上以中原为核心;③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发展历程①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②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三教融合):儒、佛、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秦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初黄老之学加强中央集权不适应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汉武帝统治维护加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其主张吸收了法、道家思想,在治国方面,主张礼法并用、隆礼重法,他与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在治国方略的共同主张应体现在法家理念上,“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选A项;“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思就是即便有尧舜那样的治理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管好天下,也就是以“仁政”治国,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思是说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德治”的治国主张,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名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属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排除D项。题目训练(2021·广东卷)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自《汉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

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典籍遭到破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汉武帝重用文人贤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发展历程④隋唐时期(笔记: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唐中期韩愈等复习儒学)。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⑤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相互渗透,理学(组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这一时期的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发展历程⑥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⑦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⑧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⑨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文字狱,八股取士概念辨析李鸿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陈独秀民主科学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近代: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时期发展概况远古时期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唐朝宋明清鸦片战争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思想儒学成为正统;

儒、道、佛交汇融通,玄学盛行佛学繁荣,儒学受挑战,并创新发展儒、佛、道相互渗透;理学形成,宣扬封建礼教,束缚思想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思想钳制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成为文化潮流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多元一体【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位置相对隔绝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拓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精神首先表现在对诸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

——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拓展:程朱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消极政治: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人性:压抑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思想:重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逐渐束缚思想和社会进步(2022广东卷

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c2.(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解析】由材料“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商人从事牟利的商业活动,满足了社会需求,读经和做生意并不违背,符合满足民众需求就是道的思想,故选A项;陆九渊强调“心外无物”,主张要通过内心寻求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克服自身的欲望探索真理,与材料中商人学习儒家文化和追求经济利益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中国封建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且材料只提及商业并未提及手工业,排除D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释概念]周孔之道

周公,名旦,姬姓,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人们常以周孔并称,故有“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的说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民本思想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君舟民水[辨易错]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有本质区别。现代的“民主”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意义(笔记):(1)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②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设情境]学习情境——经世致用的内涵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问题探究】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思想和情怀?

思想和情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③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意义(笔记):

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主张和而不同①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朋党论》中华文化的内涵2伦理观:重视以人为本3自然观: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4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5价值观: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6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处世观:

主张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1政治观:民本思想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

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史论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1)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贤、自强不息等。《周易》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2)内在修养:重视道德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4)人文精神: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理念,形神皆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和谐大同,命运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以下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涵?时期发展概况远古时期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唐朝宋明清鸦片战争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思想儒学成为正统;

儒、道、佛交汇融通,玄学盛行佛学繁荣,儒学受挑战,并创新发展儒、佛、道相互渗透;理学形成,宣扬封建礼教,束缚思想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思想钳制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成为文化潮流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多元一体思考:根据表格分析中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①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②多样性;(2)5000年前:

(1)7000-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②【辽河上游】红山文化:③【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蛋壳陶”(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第6页1、本土性2、多样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时期发展概况远古时期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唐朝宋明清鸦片战争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思想儒学成为正统;

儒、道、佛交汇融通,玄学盛行佛学繁荣,儒学受挑战,并创新发展儒、佛、道相互渗透;理学形成,宣扬封建礼教,束缚思想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思想钳制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成为文化潮流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多元一体思考:根据表格分析中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①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②多样性;③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探究问题。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根据材料,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华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融合;

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3、包容性(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时期发展概况远古时期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唐朝宋明清鸦片战争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崇法家思想儒学成为正统;

儒、道、佛交汇融通,玄学盛行佛学繁荣,儒学受挑战,并创新发展儒、佛、道相互渗透;理学形成,宣扬封建礼教,束缚思想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思想钳制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成为文化潮流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多元一体思考:根据表格分析中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①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②多样性;③包容性;④凝聚性;⑤延续性;⑥取舍性;1、阴阳历2、舞狮子3、民族节日4、团圆饭5、贴春联本土性多样性连续性包容性凝聚性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以下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特点?《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发展动力价值标准当代借鉴③维护中国团结统一,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②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023·全国高考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示例1:看法: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优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阐述:东汉前期,以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通过清查全国垦田和户籍数量、减轻农民赋税负担、释放奴婢等政策,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重视儒学,主张儒术治国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这样的治国理念,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东汉中期后,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局面,一些士大夫和太学生进行了顽强斗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从而提升了民德水平。所以,东汉时期民德最优是和当时的治国政策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参考示例2:看法: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提升了民德水平。阐述:两宋时期,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运动,逐渐形成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他们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通过编著“朱氏家训”等方式,将其理学观念渗透到民间,这就极大提升了民德水平。明朝中期后,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面对明亡清兴、朝政混乱的事实,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推动了民德发展。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与儒、道相融合。隋唐时期,出现本土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宋明时期,儒为核心,兼容佛道的理学形成。开始传入日趋兴盛完成本土化融合其中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山西大同悬空寺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北宋五子·理学开创者(一)、佛教传入中国1.发展历程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礼仪习俗(茶文化)文学艺术(诗佛王维)绘画建筑(中国四大石窟)语言文字处世态度宗教信仰(报应)哲学观念(思辩)逻辑思维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大彻大悟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五体投地生老病死(2)传入影响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剃度受戒,遁入空门,不问世事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冯天瑜《中华文化史》输入

吸收

又输出融合本土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佛系三连都行

可以

没关系(2)传入影响(2020.7·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B(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D

材料一西汉末,佛教传入后,最初只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东汉末年,佛教开始流向民间,在社会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佛教经过不断的中国化而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至宋元时代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材料三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人们借助老庄对佛教进行解释,佛教也是在不断翻译和解释之中,加入了这一思想系统,并使之开始彰显它的系统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也征服了佛教。特点:佛教信仰由上层扩大到民间,再渗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由最初的宗教发展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原因:佛教教义适合古代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统治阶层的提倡;知识分子的加工、改造;佛教内容的不断汉化、儒化。1、根据材料,概述汉代至宋元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近代自然科学时期历程明清时期晚清民国时期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同文馆、设算学馆、兴办学堂、派遣留学。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和社会改革方面内容传播。③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展维新运动。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学说。④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开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器物制度思想明末清初清末民初①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②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③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①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②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③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④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融合未引起实质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转型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特点:《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翻译徐光启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汤若望等修《大清时宪历》汤若望、徐光启等修《崇祯历书》李鸿章技术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1915年1911年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马克思主义者“救亡图存”核心主题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论)中体西用(实践)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建筑制度诗文历法医学儒学汉字儒学茶文化西传东传茶文化类别时间影响汉字儒学社会制度前4-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3-5世纪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7世纪15世纪朝鲜创造谚文9世纪日本创造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越南喃字。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文字儒学的传播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儒学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唐长安平面图平城京平面图官制类别时间影响佛教社会生活文化传播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7世纪14世纪15世纪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佛教唐鉴真和尚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仿唐建筑弘扬佛法促进交流韩国首尔景福宫日本法隆寺建筑货币唐代仕女图日本和服图服饰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那波守之诗词中国欧洲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①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进步饮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在欧洲也得到传播。

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热孔子为何在西方“圈粉”400年?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用孔子的自然信仰来批判基督教神学。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谈家胜《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①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和互补性;②欧洲诸国加强实力的需要;③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能力提升:论证和探讨问题——中国文化与启蒙运动时间国籍翻译家翻译作品1658年意大利卫匡国(传教士)《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1687年比利时柏应理(汉学家)《大学》《中庸》《论语》1689-1759年法国宋君荣(传教士)《诗经》《书经》《礼记》《易经》1788-1832年法国雷慕沙(汉学家)《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1797-1873年法国儒莲(汉学家)《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能力提升:论证和探讨问题——中国文化与启蒙运动【问题探究】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论述:这种观点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