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招远一中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山东省招远一中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山东省招远一中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山东省招远一中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山东省招远一中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山东省招远一中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甲]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后来,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被一贬再贬,直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乙]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在山东密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楹联就说明了他的生活状态。[丙]在黄州的六、七年间,虽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每到一处,都“入乡随俗”地享受当地的特产。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失势 B.脍炙人口 C.风流倜傥 D.享受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集大成之地,这里教坊云集、乐种丰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__________了举世无双的西安鼓乐,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历史,被称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多种艺术精华,集历代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创作音乐于一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古典音乐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着__________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2009年9月,()。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__________的联系,它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因此它继承了宫廷音乐中体现的雍容华贵、庄重高雅的盛唐气象,又融入了民间艺术特有的灵动活泼、热烈粗扩的生活气息,有着洗却铅华、__________的音乐形态。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遗存是西安鼓乐,使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更加丰富,一般民间音乐无法相媲美。西安鼓乐社是典型的音乐会社,一般不参加有报酬的演出,主要是在庙会、祈雨、朝山进香、庆祝丰收等活动中,为本社区、本村或周边村舍提供音乐乐事服务。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民间音乐无法与之相媲美。B.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西安鼓乐,使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更加丰富,一般民间音乐无法相媲美。C.西安鼓乐是我国重要古代音乐的遗存,使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更加丰富,一般民间音乐无法相媲美。D.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遗存是西安鼓乐,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一般民间音乐无法与之相媲美。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西安鼓乐B.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鼓乐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D.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养育非常千丝万缕有口皆碑B.孕育相当千丝万缕雅俗共赏C.孕育相当盘根错节有口皆碑D.养育非常盘根错节雅俗共赏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熬冬江岸在冬季漫长的一天里,陈奶奶除了做两顿饭,吃两顿饭之外,就是把一窝鸡放出来,给它们喂食。大雪应该是在半夜时分开始下的,早晨起来的时候,陈奶奶打开大门,站在自家廊檐上,看见黄泥湾宛如一只小小的船,淹没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都分不清哪是房子哪是树了。从早到晚,她开门望了好几次,大雪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怕滑倒,便一天也没出门。这样的天气,即便把鸡放出来,它们也无法去野外觅食,只能龟缩在廊檐上,还会在地上屙一堆堆鸡屎。)陈奶奶懒得放它们出来。快到晌午的时候,鸡群在鸡埘里乱扑腾,一只只脑袋都贴在竹编的鸡埘门上,尖嘴从门缝里露出来。显然,它们已经饿坏了。她只好把它们放出来,在廊檐上多撒了几把稻谷。傍晚。陈奶奶又在廊檐上撒了几把稻谷。几只鸡应该都吃饱了,鱼贯进入鸡埘。陈奶奶堵了鸡埘的门,却发现廊檐上还有一-只鸡在啄食。她咕咕唤了两声,那只鸡非但没有向她走来,反而怯生生地往后退,退几步之后,又笨拙地跳下廊檐,跳到白雪皑皑的院子里。在白花花的积雪反衬下,院子里亮光光的,她看清楚了,这是一只麻褐色的鸟儿,比她的鸡小了许多。这个小可怜,恐怕是大雪封山,无处觅食,饿极了,才落到院子里偷食吃。陈奶奶蹑手蹑脚地进了家,轻轻关上门。她从门缝里往外看,那只鸟儿又飞到廊檐上,寻觅吃的。鸡群几乎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鸟儿好不容易才从地缝里啄食一粒两粒被鸡们遗落的稻谷。她看了一会儿,急忙从谷仓里抓了一把稻谷,轻轻拉开门,将稻谷撒在鸟儿面前。鸟儿吓得慌忙飞到了院子里。过了片刻,它又飞到廊檐上,尽情地啄食起来。第二天晌午,雪停了,天气却变得分外寒冷。陈奶奶出来喂鸡,不禁哆嗦一下,又哆嗦一下。她扬手撒了一把稻谷,鸡们一下子朝稻谷撒落的地方扑去。她突然发现鸡群里多了一只黑褐色的鸟儿。这下,她彻底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斑鸠。斑鸠的羽毛稀拉拉的,有些潮湿凌乱。它挤在鸡群中间,依然怯生生的,躲在鸡的身旁,不时啄上一口。显然,这是一只苍老的斑鸠,一只在野外无法觅得足够食物的老斑鸠。这天晌午,陈奶奶比平时多撒了好几把稻谷。鸡们都吃饱了四散走开,只有老斑鸠还在啄食。这会儿,它不再那么矜持了,啄食的速度明显加快。.从此以后,每天早晨,每天傍晚,这只老斑鸠总会适时出现在廊檐上,和鸡群一起进食。陈奶奶怀疑它没有飞远,可能就躲在她家旁边的山坡上,守望着她的小院。否则,它怎么可能那么准时地不请自到呢?有一次,它不知怎么来晚了,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等它出现的时候,鸡群已经把地上的稻谷吃光了。陈奶奶赶紧又撒了一把稻谷。这一次,它没有惊慌逃走,而是和一只喂了很久的鸡一样镇定地站立着,开始进食。每天除了给自己做两顿饭,给鸡喂食之外,陈奶奶又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这只老斑鸠喂食。转眼要过年了。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陈奶奶捡了一筐鸡蛋,让儿子带给孙子孙女吃,她却不愿意离开村子。儿子说,娘,平时您说在镇上住不惯,要留在村子里,我也依您了。过年您再不去镇上,自己一个人怎么过呢?陈奶奶说,我走了,没人给它喂食,它会饿死的。还像去年一样,我把鸡也逮走,您就放心吧。我说的不是鸡。它像我一样,七老八十了,不中用了。我一走,怕它熬不过这个冬天。我哪里也不去,我得陪着它,帮它把冬天熬过去。陈奶奶说着,叹息了一声。这一声叹息,让儿子实在琢磨不透。儿子追问,娘,您说吧,到底是啥?咱们带它一起走。一只老斑鸠,你带不走它,我也撇不下它。别管我了,你走吧,你们自己好好过年吧。有它陪我过年,挺好。儿子半天无语,不知怎么劝慰娘。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娘真是越老越糊涂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既写出了陈奶奶的基本生活景况,又渲染了环境,说明雪大,为下文老斑鸠的出现做了铺垫。B.作者观察细致,对老斑鸠初次在院子里进食的过程描绘得神形兼备,写出老斑鸠惊慌、谨慎和试探的形象。C.文中说“陈奶奶隐隐约约有些失落”,写出了陈奶奶对老斑鸠的挂念,也表明了陈奶奶心地善良和生活孤独。D.小说娓娓道来,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叙事,后面陈奶奶和儿子的对话,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2.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请简要说明。3.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B.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C.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D.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①钱起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关山惨无色,亲爱②忽惊离。影绝龙分剑③,声哀鸟恋枝。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注)①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躲避。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后文中“国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②亲爱:至爱亲人,这里指韩云卿。③龙分剑:相传晋人雷焕得两剑,一剑送张华,自留一剑。张华死后,其剑飞入水中。后来雷焕之子雷爽带着父亲的那把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飞入水中,转眼间只见两条龙从水底腾跃而出,须臾离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国家的现状,他无能为力,徒生愁绪。B.“关山惨无色”承诗歌第二句而来,写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C.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谊深挚。D.“死”“愁”“惨”“哀”等词感情色彩浓郁,突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论语》)(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3)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4)__________,___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5)《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便把行人步履的艰难、神情的惶悚,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风雨中忆萧红丁玲①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②前天我想起了(冯)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一切为了党,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他对名誉和地位是那样地无睹,那样不会趋炎附势,培植党羽,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瞿)秋白,在政治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地变更自己,他那种二重的生活使他在临死时还不能免于有所申诉。我常常责怪他申诉的“多余”,然而当我去体味他内心的战斗历史时,却也不能不感动,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明天,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人人都与这社会关系,因为这社会,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③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那时山西还很冷,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但我们都很亲切,彼此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之中在思想上,在感情上,在性格上都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接着是她随同我们一道去西安,我们在西安住完了一个春天。我们痛饮过,我们也同度过风雨之夕,我们也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一次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因为我们又实在觉得是很亲近的。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④那时候我很希望她能来延安,平静地住一时期之后而致全力于著作。抗战开始后,短时期的劳累奔波似乎使她感到不知在什么地方能安排生活。她或许比我适于幽美平静。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的确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而策划于较远大的。并且这里有一种朝气,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⑤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香港失陷约一星期前收到)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其寥寥啊!⑥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分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于打于局面,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褊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⑦生在现在的这世界上,活着固然能给整个事业添一分力量,而死对于自己也是莫大的损失。因为这世界上有的是戮尸的遗法,从此你的话语和文学将更被歪曲,被侮辱;听说连未死的胡风都有人证明他是汉奸,那么对于已死的人,当然更不必贿买这种无耻的人证了。鲁迅先生的“阿Q”曾被那批御用文人歪曲地诠释,那么《生死场》的命运也就难免于这种灾难。在活着的时候,你不能不被逼走到香港;死去,却还有各种污蔑在等着,而你还不会知道;那些与你一起的脱险回国的朋友们还将有被监视和被处分的前途。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猫在吃老鼠之前,必先玩弄它以娱乐自己的得意。这种残酷是比一切屠戮都更恶毒,更需要毁灭的。⑧只要我活着,朋友的死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我的工作已经够消磨我的一生,何况再加上你们的屈死,和你们未完的事业,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要借这风雨,寄语你们,死去的,未死的朋友们,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⑨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晴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1.简要赏析文章第①段的环境描写。2.关于文章第②段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通过对冯雪峰、瞿秋白的怀想引出对萧红的追忆。B.表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及其所处环境的矛盾心态。C.文中“苦苦地”一词表现出作者伤感沉重的心情。D.作者写冯雪峰和瞿秋白是将他们与萧红构成对比。3.作者与萧红一见如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4.对于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典型事件的叙述,再现萧红不平凡的人生经历。B.本文对作者和萧红的交往过程进行追忆,生动地刻画出萧红敏感率真的个性。C.作者认为萧红南下香港是其命运悲剧的开始,她为萧红没能赴延安感到遗憾。D.本文中,作者在惋惜萧红英年早逝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寄予了殷切的期待。5.文章题为《风雨中忆萧红》,但为什么写萧红的内容并不多?6.作者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发真切复杂的感情,请对此作简要赏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而后他预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分工与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成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综上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B.“配第——克拉克定理”从特定历史阶段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C.“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D.“配第——克拉克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C.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D.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配第的预言表明,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D.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里的月光夏阳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挨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恶狠狠地骂道。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了,就是不见动静。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我帮你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他说,唉,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老李又不死心地问,真没法子了?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大概是民国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中途,路过我们镇时,夫人内急,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当地人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夫人出来时,脸色很难看,一路上直说头晕,还嘀咕了一句:你们这里的卫生怎么搞的?陪同的官员坐不住了,上庐山后,打电话骂人,从行署、县一直骂到我们镇,把镇长吓得半死。镇长考虑到夫人返程还会经过这里,就号召全镇百姓大洗厕所。又是挑粪又是消毒,整整折腾了三天。可是,夫人没来。据说人家下山后直接去了武汉,从那里坐飞机走了。老李听了我的故事,深有感触,沉默了半天,突然怪声怪气地尖叫,你们这里的治安怎么搞的嘛!我大笑,隔着电话想象着老李叉腰横眉的样子,说,你这样会把人家吓坏的,人家就是破不了案,也会自己偷偷把钱垫上。我又说,可是我们都是蚂蚁。老李无语,默默地把电话挂了。两天后,一个月光极好的深夜,我又接到老李的电话。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我吃了一惊,大骂,不会吧,你是不是疯了?老李幽幽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地处大西北,是你难以想象的穷。我上高中前,除了出生外,没有洗过一次澡。在我们那个乡,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亲们的骄傲。现在我是作家了,在他们眼里,我无所不能,天天和中央首长在一块儿握手、吃饭,进出小车伺候。老憨也是实在没辙了才找到我的,我不想让他失望。再说了,老憨还欠着一屁股债,没了这笔钱,几个娃儿都要失学的。他们一家正盼着过个好年。我听了心情沉重,转而又说,你自己也不宽裕,靠几个稿费,还得养活一大帮人。老李叹了口气,说,我多写点就是了,实在不行,就写点特稿,那玩意儿可以多挣几个。我之所以告诉你,是想让你配合我一下。我问,怎么配合?你帮我把这钱给老憨,就说你公安局的朋友抓获了歹徒,把钱追缴回来了。老李不放心地叮嘱我,你千万别露馅,老憨现在还在工地上眼巴巴地等着我的好消息呢。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李恶狠狠地骂歹徒,责怪派出所无能,表现出对老憨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我办事不尽力的失望。B.插入“我”给老李讲故事,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淡叙述;同时启示老李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解决问题。C.小说使用对比手法,“我”的冷漠麻木与作家老李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语言平实,情节也不复杂,但主题深刻,表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2.小说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小说题目“城里的月光”有什么含义?以此为题,对主题有什么作用?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句张羽名由此显。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馀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入见王曰:“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于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曰:“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安国为人多大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丞相田蚧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馀,徙为卫尉。明年,匈奴大入边。安国为材官将军,屯于渔阳。安国捕生虏,言向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罢军屯月馀,匈奴大入上谷、渔阳。安国壁乃有七百馀人,出与战,不胜,复入壁。匈奴虏略千馀人及畜产而去。天子闻之,怒,使使责让安国。徙安国益东,屯右北平,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安国姜自魂,意忽忽不乐,数月,病欧血死。(节选自《史记·韩安国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B.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C.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D.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子》是《韩非子》一书的旧称,其用寓言说理的艺术,可与《庄子》比肩而论。B.晏驾是指皇帝的车驾出得晚,以此讳言帝王已死。这里是韩安国讳言汉景帝之死。C.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D.国器指能施政于国、堪当大任之人。后世用“长孺国器”的典故来喻指辅弼之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安国很有才干,顺利化解危机。吴楚叛乱时,他和张羽固守力战使吴军未能越过梁界;孝王为太子图谋封地并私藏刺客时,他又成功劝阻了孝王。B.韩安国因时制宜,阻止兴兵伐胡。延议匈奴和亲一事,他与熟知边事的王恢观点相左,认为匈奴难以制服宜与和亲,最终皇帝也同意了他的看法。C.韩安国时运不济,错失丞相之位。在他代理丞相之职时,不巧堕车跌跛了脚,皇帝因他脚跛得厉害只好改变正式任相于他的想法,改而任用他人。D.韩安国守边不力,失去皇帝信用。他屯驻渔阳防御时,错误估计形势,致使汉军在匈奴进逼时因兵少退回军营壁守,损失惨重;后被问责远调边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番国大索,月馀不得。(2)安国捕生虏,言匈奴远去。即上书言方田作时,请且罢军屯。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王安石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三年,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属。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注)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用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用:因为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原:推究C.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D.未尝听人请属属:同“嘱”,嘱托,请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4.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中学生在家上网课,学习状态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能够严格自律,学习有规划,按时作息;有的同学认为在家上网课没有学习氛围,不习惯一个人独自学习;有的同学缺乏自主学习方法,没有老师的现场辅导与管束,很不适应;也有同学虽然有时想学习,但无奈网络上其他内容吸引力太强,更不用说游戏了……事实上,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学习,特别是处于学习黄金期的中学生。学会学习,包括良好的习惯、适合的方法、自我管理或自律意识、媒介素养等,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①作为高三年级的一名学生,针对上述现象,将在下周学校网络升旗仪式上演讲,请你替他写一篇演讲稿。②作为高三(18)班班主任,针对所在班级部分同学的学习现状与认识误区,给全班同学写一封公开信。③一名职业为教师的学生家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准备与同学们来一场“云对话”,请你帮他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C【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作答时可从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D项,享受: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既可以指物质上也可以指精神上得到满足,其后面多接泛指的内容,不跟具体事物,如享受生活。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特产”应该是被“享用”。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熟记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察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中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些易混的标点符号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为考查的热点。作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及标点使用规则仔细判断。丙处,“在黄州的六、七年间”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故选C。2、1.A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承接上文主语应是“西安鼓乐”,排除BD;而C项,“使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更加丰富,一般民间音乐无法相媲美”滥用介词,应: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故选A。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承接上文主语应保持一致,应是“西安鼓乐”,排除AC;B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强调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与上文不衔接。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养育:抚养养育。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第一处的语境指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酝酿出了举世无双的西安鼓乐,故选孕育,排除AD。

非常: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相当:指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适宜;合适;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第二处语境强调西安鼓乐仍然保留着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故选“相当”更合适。

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第三处语境指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选千丝万缕,排除C。

有口皆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第四处语境指西安鼓乐有着洗却铅华的既优美,又通俗的音乐形态。故选雅俗共赏更合适。故选B。3、1.D2.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冬天和基本内容——生命的煎熬。②既指陈奶奶年事已高可能过去不了这个寒冬,也指没有觅食能力的老斑鸠难以熬过这个冬天。③寄托了作者对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的担忧。3.①表现了陈奶奶善良、热心,担心老斑鸠会饿死。②表明陈奶奶这样的空巢(留守)老人与老斑鸠样同命相怜;③突出主题,写出空巢(留守)老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处境。【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D项,曲解文意。“表明作者对陈奶奶儿子的不满和讽刺”的说法不当,结合原文可知:陈奶奶对自己的儿子可能有失望,但看不出不满,更谈不上讽刺。因为“儿子开车回村里来接她,要把她接到竹园镇和他们一起过年”说明做儿子的还是有孝心的,只是他并不真正懂娘的内心,因此陈奶奶对儿子只是有些许失望。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标题作用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一般标题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小说为什么以“熬冬”为标题?做这种题,我们要细读文本,再结合内容,从表面上、实质上两个角度去分析标题的含义。“熬冬”这个标题,交代了写作的时令,是寒冬,又比喻生命的尾声;而一个“熬”字,写出了生命的煎熬。这里的“熬冬”表面是指老斑鸠过不了这个冬天,其实是指年事已高的陈奶奶难以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这篇小说寄寓了作者对空巢老人的悲悯情怀,也希望普天下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年迈的老爸老妈,以此为题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尾句(段)的作用主要是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陈奶奶“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在回答的时候,首先要结合文本思考:陈奶奶为什么要“和一只老斑鸠一起过年”,因为这只老斑鸠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正在“熬冬”;而陈奶奶何尝不是在“熬冬”呢?这表现了陈奶奶的善良和同病相怜的悲悯情怀,同时呼应了标题,更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于空巢老人,多一些理解和关爱。总之,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上标题的呼应;主题上的揭示等角度作答。【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项搭配不当,“蕴含”与“发现”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对于……看来”是“对于……来说”或“在……看来”两种结构的杂糅。C项中途易辙,首句主语是“翁偶虹”,末句的主语变成了《桃花村》。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5、1.C2.颈联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化用典故,借写雷焕和张华的宝剑的传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别愁。下句以“鸟恋枝”喻诗人与友人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错误,尾联上句表明友人前往之地遥远,并没有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一诗作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冬。韩云卿是诗人的好友,曾为广德令,做过监察御史,官终礼部侍郎。韩云卿告别诗人远去,诗人不在身边,遂作此诗寄去以示告别。解答这道题,“影绝龙分剑,声哀鸟恋枝”,考生要理解“龙分剑”的寓意和“鸟恋枝”的含意。“龙分剑”的传说涉及两人、两剑,两剑之间的分开、感应正与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分离、感应呼应,据此可判断上句写传说意在表达诗人的别愁。“鸟恋枝”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诗人与友人。明白了这一点,不难判断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6、出则弟谨而信举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怨归去得疾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和情境式默写的混合题型。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弟”“谨”“尊”“属”“蜉蝣”“疾”“倩”“疏”“晖”“雀”“侵”“窥”“檐”“扪”“胁”“抚”“膺”“坐”。7、1.呼应标题“风雨中”;营造阴郁氛围;暗示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背景;体现作者对前途未明的压抑焦虑(烦闷)的心情。2.D3.两者都坚守自我,在现实的磨砺下依然保有纯洁幻想;真实坦率,彼此理解;这样的人令久在军旅中的作者感到特别,唤起许多回忆,倍感惺惺相惜。4.D5.萧红的死勾起作者伤感的情绪,引发对时代风雨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无法明言,只能借题发挥,借萧红的命运感慨自己与身边一群朋友的遭遇;宣泄特定时代、环境下的苦闷心情;表达完成朋友和自己的共同理想的期望。6.文中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在风雨等环境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对晦暗不明的命运的苦闷烦躁;对冯雪峰、瞿秋白、萧红等多位朋友的回忆、叙述表达了她对这群人不幸人生的悲哀、对他们坚守自我的赞叹;文章后半部分的抒情和议论则体现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对御用文人的鄙薄和控诉,更表达出坚持工作、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明天必将胜利的乐观信念。【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营造氛围,暗示心情,结构的照应,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答题时还要注意语段在文中的位置,此题要求分析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段落中描写在窑洞中感受外面的风雨,呼应标题“风雨中”;从句子“云成天盖在头上”“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营造的是压抑的氛围;从后文“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能理解出作者对未来的忧虑,也暗示动荡不定的社会背景。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相关段落,逐一分析所给选项。本题D项,“将他们与萧红构成对比”错误,文中相关语句为“前天我想起了(冯)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二者没有对比的关系,写两个人是为了引出萧红。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锁定区位,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要求回答作者与萧红一见如故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两人都坚守自我,在现实的磨砺下依然保有纯洁幻想;“彼此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能理解出作者和萧红都真实坦率,能彼此理解;“像这样的能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对手是太少了啊”,这样的人令久在军旅中的作者感到特别,唤起许多回忆,倍感惺惺相惜。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通过典型事件的叙述”分析错误,没有典型事例,主要是抒情;B项,“敏感”分析错误,文中无据;C项,“作者认为萧红南下香港是其命运悲剧的开始”错误,无中生有。故选D。5.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以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理清结构层次,答题时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情感具体分析。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萧红的死勾起作者伤感的情绪,引发对时代风雨和人生道路的思考;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者无法明言,只能借题发挥,文本中“我要借这风雨,寄语你们,死去的,未死的朋友们,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表明借萧红的命运感慨自己与身边一群朋友的遭遇,表达完成朋友和自己的共同理想的期望;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方面来看,根据文本“只要我活着,朋友的死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可知作者借写萧红宣泄特定时代、环境下的苦闷心情。6.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文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发真切复杂的感情的手法,答题时首先要求明确表达方式的种类,然后举例分析。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如文章开头“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为描写,在风雨等环境的描写中作者流露出对晦暗不明的命运的苦闷烦躁,用描写的方式表达情感;第二段“前天我想起了(冯)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一切为了党,他受埋怨过,……昨天我又苦苦地想起(瞿)秋白,在政治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地变更自己”为叙述,对冯雪峰、瞿秋白、萧红等多位朋友的回忆表达了她对这群人不幸人生的悲哀、对他们坚守自我的赞叹;“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猫在吃老鼠之前,必先玩弄它以娱乐自己的得意。这种残酷是比一切屠戮都更恶毒,更需要毁灭的”为议论,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只要我活着,朋友的死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我的工作已经够消磨我的一生,何况再加上你们的屈死,和你们未完的事业,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要借这风雨,寄语你们,死去的,未死的朋友们,我将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这里的抒情和议论,表达出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8、1.B2.B3.D【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曲解文意,原文第2段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见并不是他们俩人共同合作研究的成果。故选B。2.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属无中生有,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3.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A项,“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分析错误,属主观臆断,原文第二段是“具体表现为: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并没有指出“利益因素是推进三次产业重心转变的唯一驱动”;B项,“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错误,属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4段“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并没有提到“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C项,“说明该地经济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错误,属强加因果,从原文第4段“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可知提到的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三者是并列关系;D项分析正确。故选D。【点睛】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9、1.C2.①正义感强,嫉恶如仇。知道老憨钱被劫走,他恶狠狠地骂了歹徒。②心地善良,有同情心。老憨向他求助,他再三向我讨办法。③懂得感恩,仗义大方。对乡亲们心怀感恩,自己垫钱帮助老憨。3.①喻指老李善良的品格,也暗指城市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性光辉。②深化主题,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工在城市境遇的同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我的冷漠麻木”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以及第四段“我帮你找了派出所”,可见小说中的“我”有心帮忙,但能力有限,并非冷漠麻木。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本题,注意主人公在文中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来判断人物性格。如,“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挨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恶狠狠地骂道”,体现了主人公正义感强,嫉恶如仇的性格。“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老憨向他求助,他再三向我讨办法,体现了他心地善良,有同情心。“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亲们的骄傲”,体现了懂得感恩,仗义大方的性格特点。3.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作用。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就是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就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本题,第一问,小说的最后,作者写道“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这句话出现在“我”得知老李帮老憨垫钱之后,“城里的月光”是景物描写,这里有一定的比喻义,就是喻指老李善良的品格,从大的范围来讲,也暗指城市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性光辉。第二问,要求答出对主题的作用。首先弄清楚本文的主题,农民工老憨辛苦打工挣的钱却被人抢走,之后老李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工在城市境遇的同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此为题,体现城里人对农民工的同情和帮助,深化了主题。【点睛】小说中的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0、1.C2.B3.A4.(1)汉王室(先后)派十批使者到梁国,自国相以下进行全国大搜捕,一个多月还没有抓到(公孙诡、羊胜)。(2)韩安国活捉的俘虏,供说匈奴已经远远离去,(韩安国)就上书皇帝说正是从事耕种的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屯军。【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安言论,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犯上禁”“桡明法”,句式一致,之前之间断开,排除BD;“天子以太后故”“以”,因为,“故”,缘故,“因为……缘故”,之后断开,排除AB。故选C。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B项,“晏驾是指皇帝的车驾出得晚……这里是韩安国讳言汉景帝之死”错误,晏驾,君主时代称帝王死。“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文中韩安国讳言太后之死。故选B。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孝王为太子图谋封地并私藏刺客时”错误,原文“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意思是,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故选A。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十辈”,十批使者;“番国”,全国;“月馀”,一个多月么。(2)中“捕生”,活捉;“方资”,正是;“且图”,暂时。【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孝王新得到齐人公孙诡,很高兴。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说:“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安言论,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