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可编辑_第1页
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可编辑_第2页
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可编辑_第3页
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可编辑_第4页
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可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1、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中、外建筑精华,制造中国的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学习什么呢?一种是差不多知识,要紧是中国古代建筑进展中带有一样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建筑是如何进展的,建筑进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建筑与技术的关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学习外来建筑的好体会以达到民族化…..等等。再一种是手法,即技巧,例如:平面布局处理手法,组群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建筑形象与构图处理手法、园林,民居处理手法等。第三种是创作理论,如:对建筑本质与特点的认识,建筑风格与地点风格的形成继承与创新、设计思想与方法等理论。至于学习方法。先学营造,中国古代建筑要紧是木构架体系,是东方建筑专门体系之一。它与西方楣式建筑构造体系不同。由于材料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外观造型也就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用木材为要紧材料,它的构架有特点,这确实是营造。不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专门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专门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进展及其优秀成就。学历史进展。这是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要紧脉络系统,其要紧内容有:建筑是如何产生和进展的?它的因素(社会的、生产力的、环境的、民族的、文化的)是什么?什么缘故建筑有时进展专门快,有时停滞,缓慢,是什么缘故?建筑与外来阻碍的关系,如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入、隋唐的传出等。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对建筑的阻碍。建筑进展中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创新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优秀实例进行分析评判。优秀实例是前人聪慧的结晶,体会的总结。它是一个时期创作的精华,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学习优秀实例,有助于对该建筑物所在时代的了解,并了解其创作过程及其设计过程,也同时了解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了解它,评判它,分析它,对今后创作大有关心。学习古代建筑中的创作体会和创作理论。2.中国古代建筑有下列四个特点:1.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2.组群布局3.建筑形象4.工官制度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1.抬梁式(要紧方式)2.穿斗式(沿海抗风和抗震用)3.井干式(高山多木材地区用)。1.抬梁式木构架至春秋时代已完备,其构件有:柱、架梁(梁)、桁、枋、椽。柱----有六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瓜柱2.架梁(梁)----架梁中要紧要受力的构件。按桁条的数字定出大梁的名称,如七桁的大梁称七架梁。承担五桁的大梁称五架梁。梁架(上下)之间用瓜柱支承,瓜柱用角背固定(右图)梁架中,桁条之间距离称为步架主梁----梁架中的架梁称为主梁(梁即樑的简写)次梁----在檐柱、金柱之间的梁称为次梁次梁在大式建筑中叫挑光梁次梁在小式建筑中叫抱头梁当廊子专门宽时,两步架宽的次梁称双步梁,一步架宽的次梁称单步梁。3.桁----梁架上承担屋面重量的构件叫桁,小式建筑叫檩(受力材)4.枋----联系两榀梁架之间的,位于桁下的联系材(不受力构件)5.椽----屋面上,承担屋顶重量(如望板、板瓦、脊饰等),其下传送到桁(檩)的构件称为椽。按步位分有:脑椽(扶脊木下),雀架椽(金桁之间统称),檐椽(出椽部分),飞檐椽(檐椽之上重叠而又更长一些伸出之椽)。6.斗栱,在大式建筑中用之,其构件有:斗----承托栱与翘或昂相接处的十字开口构件,坐斗称大斗,小斗也称十八斗。升----栱两端,承托枋或栱的左右开口构件,一样称三才升。正心栱两端的升称槽升子。栱----斗栱上与建筑物面宽平行,置于翘或昂之端上的,似弓形的木构件。翘----斗栱上沿前后中线伸出的弓形木构件。昂----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状似象鼻的构件。栱有足材栱----材栔(宋式名称)相连之材称为足材,高2斗口。单材栱----材栔不相连之材,仅为栱的高度之材称为单材,高1.4斗口。曲木做法(斗栱卷殺)瓜四万三厢五(瓜、万、厢、栱也。四、三、五、瓣也)斗栱各部位及名称(以清式平身斜为例,科即斗栱)出跴----斗栱向建筑物的里、外挑出,称为出跴。每挑出一跴,宽3斗口。拽架----每出一跴,其距离称为一拽架运算方法:三跴斗栱----以正心斗栱为轴线、里、外各出一跴,称为三跴斗栱。五跴(七跴)斗栱----以正心斗栱为轴线。里、外各出二(三)跴,称为五(七)踩斗栱。斗口----大斗正面开口的宽度,亦即坐斗正面的槽口宽度(容纳翘或昂的部位),清代称为斗口,是官式大木建筑中衡量建筑物的标准单位。坐斗----即大斗,宋代称为櫨斗。斗耳(斗的上部)----斗的西侧凸起的部分。斗腰(斗的部分)----斗的平直部分(宋式称为斗平)斗扁(斗的下部)----斗的下部倾斜部分(宋式称为欹)无斗耳的斗叫平盤斗斗栱名称----无昂斗栱称为品字斗栱,如:三跴单翘品字斗栱,七跴单翘品字斗栱等。有昂斗栱称为:如单昂斗栱(三跴)单翘单昂斗栱(五跴)单翘重昂斗栱(七跴)重翘重昂斗栱(九跴),一样以九跴为止。运算方法----一个斗栱,也称一品,一组斗栱,称为一攒。攒与攒斗栱之间距离为11斗口。清式大木建筑中,明间斗栱6攒(除柱头斗栱外运算),柱与柱应为7个距离,即柱中心之间的面宽为7*11斗口=77斗口。照此类推,次间斗栱5攒,其面宽为66斗口。又柱高,清式规定为60斗口,斗口确实是衡量建筑的运算单位。斗栱在宋代称作铺作,其运算单位用材、栔。如一材二栔,二材三栔等。斗栱的足材其高为一材一栔,单材其高一材。材栔的比例是,一材高15分,宽6分,栔高6分,宽4分,材宽即栔的高度。7.屋顶屋顶形式有:庑殿式----四坡五脊,即古书所载“四阿”屋顶,乃高貴建筑用之。歇山式----四坡九脊,较高贵的建筑用之。硬山式----两坡硬山墙,一样建筑用之,防火性好。悬山式----两坡顶,山墙外挑出木桁与屋面,一样建筑用之。攒尖式----集中式屋顶,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卷棚式----无屋脊的屋顶。屋顶结构----较复杂的屋顶是庑殿式屋顶和歇山式屋顶。庑殿式屋顶----一般作法有:a.顺扒梁法;b.抹角梁法;c.遽角梁法。专门作法有:推山法。2.木构架建筑结构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3.减少轻微地震危害;4.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纳标准构件。木构架建筑结构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2.跨度、挠度、硬度(质地)都较弱;3.成材慢。什么缘故木构架建筑存在严峻缺点,而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要紧建筑体系?至于中国长期采纳木构架体系的缘故,要紧有下列缘故:能够满足封建帝王大兴土木的需要。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咸阳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等,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权力,全国取材,全国集中工匠,大规模施工。而木构架系统可采纳模数制,可用定型构件,施工时可预制,可拼装。能够满足封建社会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和一些哲理思想,观念的需要,包括建筑的布局、规模、开间、高矮,屋顶形式以及色彩等。封建传统的正统观念和审美观念主宰着建筑的结构和形象,如古代建筑中的台基、柱廊、屋顶一套做法已形成为正统(即官式)建筑的制度。又如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建筑,崇高,宏伟,能够威天下,又如四阿之制,为建筑之冠。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所组成的建筑能够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同时,又有一套封建秩序、礼制、正统观念来筑固这一套建筑的制度,因而,长期形成下来。然而,也必须指出的,从建筑材料进展规律来看,木结构必定要剔除的。3.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形成原始社会建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奴隶社会建筑,梆紮结构,建筑的稳固性,固定性差。封建社会建筑,榫卯结构,建筑稳固性增加,但因木材强度关系,跨度不能大。为了解决跨度咨询题,因此产生了替木、叠木、斗柣、如此木结构体系在汉代就差不多形成了。中国木构建筑的成熟----唐代。建筑实例能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代表。成熟标志:1.功能使用方面,适应各种平面,如:高低大小,单檐重檐,单层多层,各种屋顶形式。2.适应各地区气候,如:暴雨、地震、冰冷、炎热、潮湿等。3.其力学,结构性能富于机能。4.设计、施工趋向定型化。设计方面----产生了把握油墨并能绘制图样的“都料匠”

图纸方面----产生了木样,如照明堂图,以一分为一尺,即今之缩尺1:100组织方面----产生的行会的组织。5.为了爱护木料,产生了矿物油漆颜料和琉璃。中国木构建筑的进一步进展----宋辽金时期。标志:1.平面更富于灵活性,除矩形,方形外,还有十字形----例:河北正定隆与寺摩尼殿,宋代黄鹤楼。增加雨搭----例:河北正定隆与寺转轮藏殿。工字形平面----例:河北安平县圣姑廟。此外,依照功能使用要求,产生移桂法----例:正定隆与寺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减桂法----例: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平面开井口----例: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2.结构更富于机能,如:柱不在一条直线上----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井口结构----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斗栱更富于机能,如:翘、昂都富有力学作用。多铰点结构----例:开封汴河虹桥(见北宋张择瑞«清明河上图»。3.向高层进展,结构上可解决风力、地震、木材材料、土耐力等技术咨询题。实例见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江苏苏州市北寺塔。4.构件定型化,实行模数制,即材栔制度。5.形象多样化,如屋顶形式更丰富,实例可见宋代黄鹤楼,腾王阁。此外,为了稳固,增加造型美观,有:侧脚,生起,收分,殺梭柱之制。装饰、彩画、壁画和建筑进一步结合和丰富,如山西芮城元代永乐宫壁画。6.体会总结成书,如宋营造法式一书(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完成)。4.宋«营造法式»的内容、特点、意义4.1著者:李诫,字明仲,官至“将作监”(相当于现在建设部部长)刊即日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编书目的:政府为了治理宫室,壇廟,官署,府第等管建工作而颁布的一种各类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手册”。4.2内容:分六部分,前面“看详”和“名目”各一卷,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共34卷。看详(看,规定也)----讲明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坡曲线,书法,运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形的比例,定垂直和水平方法,按不同季节订定劳动目的标准等的依据。各作制度----第三~十五卷,共十三个工种制度,即: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作制度。各作中,讲明每一个工种如何按建筑物的等级和大小来运用材料标准,各构件的比例尺,艺术加工方法和各构件的互相关系和位置等。其中,大小木作占八卷篇幅,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制度中第一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材”即作为差不多模数。功限----第十六~二十五卷,规定各工种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运算方法。料例----第二十六~二十八卷,规定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质量标准。图样----第二十九~三十四卷,是图样,篇幅几乎占全书和一半。4.3特点:1模数的制定和运用----“材”分八等,按房屋的等级和大小选定“材”的等级。材栔:材高15分,宽10分,两层斗栱之间高6分,称为“栔”。所有房屋尺寸以材栔来确定,反映古代原始的模数运用,充分讲明斗栱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2.设计的灵活性----各作制度虽有明确的、周密的规定。但对组群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都未有规定,故有各制度下都有“随宜加减”之註。故设计人可发挥自己的制造性,这是此书的重要特点之一。3.自然科学法规的利用----如“总例”中例举圆、方、六稜稜、八稜等开体的经、围和斜长的比例数字,便于工匠把握。此外,木构架结构中,立构有“侧脚”,柱高有“生起”,整个构件向内倾斜,增加了稳固性。又,横梁与立柱交接处用斗栱承托,以减少梁端的剪力。还有斜述斗栱结构的卯榫“绞割”比例和位置,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和彩画颜料的配色方法。4.装饰和结构的统一----所有详图并规定构件的艺术加工方法,都用几何方法取得,如梁、柱、斗栱、椽头等构件的轮廓与曲线,用“卷殺”方法。5.建筑生产治理中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如对运算劳动定额,第一按四季日的长短分为中工(春、秋)、长工(夏)和短工(冬),工值中以中工为标准,长工短工各增减10%,軍工僱工又有不同定额。其次,对每一工种的构件,按等级、大小和质量要求,如运输远近距离,水流的顺流逆流,加工的木材的软硬等都规定了工值的运算方法。料例部分,对各种材料的使用量等都有详尽而具体的定额。这些规定为编写预算和施工组织订出严格的标准,既便于生产,也便于检查。4.4制定《营造法式》的历史背景: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宫廷化费奢侈。王安石执政时,妄图从财政、经济的条例制订中想理财、整军、富国强兵。来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危机,花了二十多年,编修了此书而颁发。它的要紧目的是:在人力,财力,物力都专门困难的情形下,而封建帝王则要求日趋铺张,豪华的尖锐矛盾条件下,为防止贪污、白费和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质量而拟订的。评判:这是一本有重要价值的书。全书357篇共3555条,其中308篇3272条是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的,是古代建筑实践中的体会总结,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此书对研究宋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遗产中的宝贵的建筑文献之一。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部,即营造部。该书是清代有关营建工程的做法,用料,用工的规定,是清代官式建筑的规范、手册。该书在清雍正年间颁发。(二)组群布局单体建筑:其平面以间为单位,即四柱包围的室内空间称谓“间”。“间”进展形成“单体建筑”,“单体建筑”进展组成“庭院”,“庭院”进展组成各种类型的“组群”。故“组群”建筑的差不多单元为“庭院”即“四合院”。单体建筑平面特点:数建筑坐北朝南,规整、严密、前后左右对称,呈矩形布置。(2)面宽奇数,明间大,旁各间次之。如北京故宫文洲阁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平面面宽六间,它是取《易·大衍》所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而成的。组群布局:差不多单元----四合院,即庭院。组群布局原则:(1)中轴对称,可有次轴,或纵横轴并存。(2)前后左右庭院一定要串通,有“路”可通。形成空间的联系和过渡(称为“进”)4.组群布局方式(组合方式):(1)四合院式有┏┓形,□形,形,前者称三合院,后者四合院,封闭性较强。庭院的大小,形状似建筑的功能需要和地区气候不同而异。这种布局方式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礼制,强调尊、卑、主次、上下、长幼的秩序等级。优点:安静,舒服、防风、防沙。院落大小形状可变,适应性大。缺点:封闭,土地白费大。(2)迴廊式组合方式是迴廊与建筑相结合。使用范畴,自汉代到宋、金、仅见于宫殿、祠庙、寺观和较大的宅第。唐代后期又显现具有廊庭的四合院。它既保留廊院的一部分特点,而因使用面积较大,比廊院更切合有用,因此从宋代起,宫殿、庙宇等采纳廊庭的逐步增多,廊院日少,到明清时代则几乎没有了。在实例方面,北京故宫太和殿是廊庭形式。广洲东郊南海神庙,始建于唐,也是廊院形式。(3)综合式(4)不对称式:即平稳规整式。实例:河北承德避暑山荘万壑松风园林。5.组群布局特点:(1)中轴对称,向纵深进展的布局方式,集中表现在:轴线明确,主题(指构思)突出。(2)落为中心的空间组合和序列,集中表现在:空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序列节奏感强(3)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如同中国长卷书,有起、承、转、合,有始有终,有平铺,有高潮,富有节奏。集中表现在:艺术表现整体观念强,连续,完美。(三)建筑形象1、外形----台基、柱廊(墙身),屋顶,大型的有斗栱。特点:①中轴对称。②上下三部分,大台基,重屋顶,雄壮而稳重。专门是漂亮、丰富、多变的屋顶。③丰富的色彩与装饰。2、丰富的平面变化引起丰富的屋顶变化。中国屋顶是民族特色要紧的表现之一。类型:大型建筑有庑殿,歇山,攒尖,小型建筑有硬山,悬山,卷棚。还有盝顶,盔顶,圆顶,栱券顶,囤顶,单坡顶,钩連榙(拼連式屋顶),十字脊顶,丁字脊顶等。至于组合类型更多。3、不同的台基、柱身、屋顶组合丰富的建筑形象。台基----低台、高台、简台、繁台,须弥座。单层台、二层台、三层台。工字形台,字形台,凸形台。柱身----虚:柱廊,斗栱,门窗格扇。实:墙身。屋顶----各种形式。单檐,重檐,三重檐(称“三滴水”)平顶与坡屋顶的结合。各种屋坡曲线(举架法,举折法)。屋檐曲线。翼角起翘曲线。4、漂亮多彩的建筑与色彩,是中国古建筑形象特点之一。由于爱护木材而采纳了油漆和彩画。由于爱护屋面而采纳了琉璃瓦和脊饰。从远看,天际自然色彩与建筑人工色彩的结合。从近看,装饰与建筑材料色彩的结合。5、装饰。全国装饰有:1、京式,即官式;2、苏式,江南苏州一带;3、粤式,广东地区为主的共三大体系。有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三塑(泥塑、灰塑、陶塑),嵌瓷,琉璃,蚀刻。6.装修。有天花、藻井、格扇、槛窗、支摘窗、隔断、挂落、门罩、屏簾、横披、家具等。7.彩画。两大类,即京式(官式)和苏式(江南苏州)。京式又分为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两类。和玺彩画题材以龙、凤、锦为主,色彩加点金。枋心两侧有∑线。旋子彩画题材用花瓣,用整瓣或半瓣,如一整(瓣)二破(半瓣)。前者用于帝王所用建筑物上,后者用于宫殿建筑。苏式彩画用于园林或住宅的柱廊梁枋上,作包袱形,内画山水,人物,动物,花卉,书法比较自由。(四)工官制度(1)名词讲明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治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者集中把握,此即工官制度。(2)历史沿革工官的“工”第一见于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即当时治理工匠的官吏。周代称司空,管营造工作。唐代称都料匠,是具体治理匠人的官史(《考工记》书上称为“匠人”)。宋代称作监,将作少监、少府。清代称工部。(3)工官的职务①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汉初有图样。隋代已有用1:100比例尺的图样与模型。唐宋称为木样。清代称为燙样。木样设计的优点,能够三度空间观看,供封建帝王评审。这是一种先进设计法。②治理、估量工料和储料、施工。当时采纳征工方法,全国可集中20~30万人来施工。宋、清部按“营造法式”和“营造则例”规定统一标准。以上是工官制度的优点。其缺点是工人被看作“下人”(古代称为“百工”、“布衣”、“小人”。)他们的职业世袭,技术祖传,质量保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有保守,墨守成规的缺憾。有名的如清代宫廷中的工部就有“样式雷”(设计世家雷发达),“算房刘”(估算,备料)等工匠家族。中国古代营造的特点是设计、施工、估算一律由政府部门包办。明代中叶后才逐步以雇佣方式代替征工。清代显现承包商。中国建筑历史进展一.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发源于黄河流域,最早的建筑也在黄河流域一带产生、形成和进展。据考古挖掘,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因无法战胜自然,它的居住方式要紧是利用天然的崖洞。例如北京邻近周口店中国猿人所居住的天然山洞即其中最早的一处。据调查,在周口店洞穴的邻近的龙骨山东侧,东临小河。河的两岸是他们的要紧猎场。河滩的栎石和山中出产的燧石、石英是他们制作石器的原料。他们在洞里避风雨、烧火御寒,烧熟食物和抵御野兽。洞内有大量的灰烬、骨片、石器等,堆积厚度达40米,讲明原始人群曾长期间居住在那个地点。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晚期也都发觉有“古人”所居住的山洞。这些山洞近洞口高处住人,洞深处的低凹部分除曾作住处外,后来还埋葬死人。这时候,中国原始社会差不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了。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若干记载。如《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夏者居橧巢”(注:橧,聚薪以居也),这些记载反映了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专门低的情形下所可能采取的居住方式。通过中石器时代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由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觉和进展,人类要求定居下来,才产生了建筑。这种建筑第一是用黄土层作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筑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然后逐步进展成为地面上的房屋。实物能够考证的,只有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即仰韶文化时期。以上原始社会建筑概况讲明:建筑要紧是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而产生的。建筑的材料结构方式是依照地理,环境状况而定的。原始社会建筑类型,第一是住宅,因为“人类在从事文化艺术之前,第一必须解决衣食住行”。(马克思语)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特点奴隶社会包括: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公元21~16B),奴隶社会的进展(商)(公元16~11B),奴隶社会的连续进展(西周)(公元前11B~前770年),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进展,如此使财宝在一个少数人的集团手中积存起来。阶级分化,产生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从夏代起,到春秋解体,前后约1600年,因青铜器的发觉和普遍使用,也称青铜文化时期。这时农业、畜牧业进展,人类长期定居。由于社会分工,财宝集中在少数人即奴隶主手里,而一切笨重劳动都由奴隶负担,他们制造了财宝、技术、艺术和建筑。(二)高台建筑高台建筑又叫台榭建筑,有房称榭,无房称台。高台建筑优点:地势高,防虫,防水,防潮,防野兽等。高台建筑缺点:劳动量大,夯土费时,上下使用不方便。本时期显现了专门多建筑类型,据甲骨文记载有:(宫)、(京)、(亭)、(室)、(宅)、(牢)(囿)在都市方面,虽建筑遗址还未发觉,但一样认为战国间流传的《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市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王城周长九里,一边各有三个城门。城门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九轨(一轨为8尺)。王室居中,左侧宗庙,右侧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三)本时期的建筑活动:1、建筑技术由于青铜器的运用,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墓穴的墓壁光滑陡直,略作95度倾斜,发觉有使用铜工具的痕迹,在柱础上还有铜质垫托。由于制陶技术的进展发觉郑州商城房屋遗址,地基填土夯实,焙烧,铺白灰筑成。夯土技术的进展,在施工方面确实是版筑法如此,土台就能够加高了,关于避润湿防毒虫都有利。以后土台越来越高,在土台上盖房子,木构建筑也从简单的梆扎结构而进展成木构架,这时期也可称为夯土建筑时期。这时期建筑有了等级制度,并有了治理工程为专职的官吏——“司空”,后来各朝代沿袭了这制度,在这基础上进展成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本时期施工方面除夯土法外,还有定向法,定平(水平)法。《周礼-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垂(垂即悬也)”,以水测平也。2、建筑艺术木材上已有雕刻,绘画,但实物不多,文献记载如《吕氏春秋》:“作为璇室,筑为顷宫”,形容奴隶主宫室之华丽。璇室:《淮南子》:“桀纣为璇室(美玉也)瑶台(以玉钸台也)象廊(以象牙为廊)玉林”。顷宫:顷宫此处可作宫墙,皇宫之范畴也。3、建筑类型除手工业作坊外,有台邑(大夫之城)国(诸侯之城)城(中心)郭(外城)市(商业)肆(手工业)、间里(住宅区)、宫室,宗庙,路寝(治事之所也)陵墓等。4、建筑形式四合院已形成,屋顶人字形,木构架,“茅茨土阶”,《考工记》:“商人四阿重屋。”甲骨文字中有专门多有关建筑象形的文字,如龠(高)、仉(京)、(亭)等。木构架发觉有木垫。三.封建社会建筑(四个时期)(一)战国、秦汉、三国(公元前476年—公元280年,约七百余年)1、要紧特点: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差不多形成(在汉代)在都市方面,布局结合地势,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市布局形成制度。在建筑类型上,除宫室、陵墓、住宅、苑囿外,仍盛行祭天地的辟雍、坛社等礼制建筑2、要紧成就:战国时的高台建筑逐步衰落,秦汉时代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楼阁有较多优点:①人在平面上活动,较登高台方便。②木构建筑在平面使用上也较灵活。③建筑形式能够做到雄壮、壮美,能满足封建帝王“非庄重无以威天下”的目的。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产生了卯榫结构,促使木构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3)筒瓦、板瓦运用,砖也显现了。(秦砖汉瓦)(二)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65—960年,约700年)要紧特点:1、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差不多成熟,斗拱大量显现在建筑上。2、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使古代建筑达到繁荣。3、佛教的传入和进展,在建筑类型上新增了塔幢、石窟和寺院。4、在建筑技术上,砖石建筑得到了较大进展。多用在陵墓、桥梁、塔幢和牌坊。(三)宋、辽、金时期(公元960—1279年)这在历史上是南北封建割据与相持的局面。要紧特点:1、商业手工业的进展,促进了都市建设和建筑类型的变化。2、都市中里坊制度不适应了,显现了沿街设店和按行业成街的布局。3、人口的增加,产生了娱乐性建筑和公共设施,如邸店(旅店)、酒楼、瓦子(戏院),作坊和商店也有大进展。以中国山水画为要紧特点的园林也兴起。南方的建筑风格转向纤细、华丽。在建筑进展史上,还出了一件大事,《营造法式》编纂和颁发,是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主将作监李诫所完成的。北宋政府为了治理宫室、坛庙、宫署、府第等建筑工作而颁布了这一部各类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用书。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1840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荣和进展时期。这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给建筑带来大幅度的变化和进展,从都市规划、各种建筑类型,一直到装饰、装修、家具、色彩等。同时,清政府的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政策也束缚了生产力,摧残了明代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使新的建筑类型、技术得不到应有的进展。在建筑创作方面,突出的有三个方面:1、建筑群体的进展,如都市规划、各种大型群体建筑等。闻名实例有:元大都和北京城,故宫、天坛、太庙、明清皇陵、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江南园林、南方庭园及各地民居等。2、建筑装饰、装修、家具、色彩、彩画等的进展。3、多民族国家建筑形式、技术和风格的融合和交流。一.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是一座典型的封建时代都城,封建社会都市是以宫殿皇城,衙署部进行布局的北京也是如此,它的城垣,街坊,园囿,坛庙,衙署,寺观,学校等建筑统统差不多上围绕故宫(宫城)而布局。1、历史沿革北京前身为金中都。金中都前身为燕国都,远代为陪都。金代依城向东、向南扩大为中都。中都仿汴京(开封)建筑,比汴京豪华。要紧门、殿全用绿琉璃瓦覆盖,以汉白玉作华表,桥梁。门窗装修是攻破汴京后拆运来的。当时征役民工八十万,军工四十万,花时三年建成。元灭金,中都破坏。元世祖忽必烈利用中都东北郊储存下来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和社稷华岛一带风景区(今北海)为核心,建新宫殿,后扩大为元大都。2、元大都向北移的缘故因金代没解决漕运的咨询题,故利用西玉泉等水源注入漕渠一闸河(通州—大都),即由通州直达瑰岛北的海子(今积水潭)。3、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局地势平坦,又新建道路系统,砥直成方格石网。城和宫殿后细线。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北京鼓楼西侧,积水潭东岸)。道路分为干道(25m)和……后(6—7m)。胡同东西向,两胡同之间距离约50步。城内市肆分散。海子(积水潭)东北岸最喧闹,次为皇城东西侧交叉路口,城北荒凉(供帐篷用)。城内南北大道后称明沟作排水用。全城中心地带设钟楼鼓楼。4、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改建的规划是废弃了大都城北郊的一部分向南扩展一部分,把元代城内的漕运终点移到城外东南部,使都市更接近城西南自远今进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商业区。明嘉靖三十二(1553年),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北方的瓦刺(蒙古)俺答(蒙古)等部落的军事威逼]和爱护城南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在城南加筑外城,形成凸字形平面。后因财政困难无力筑其他外城。北京外城东西7950米,南北3100米,南三门,东西各一门,北面通城外二门,通内城三门。内城东西6650米,南北5350米,南三门,东西各二门,都有护城,城楼和箭楼,皇城,内城中心偏南,东西2500米宫城,皇城中心,又称紫禁城,南北海961米,东西753米,四面有高大城门,十多米高的城墙,6、北京古城是按《周礼·考工记》古制即“王城制度”办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注:涂,途也,即道路。祖宗庙社,祭天地场所,即社稷壇。一夫等于,100亩)(古制:1里=300步,1步=1尺,1轨=8尺,1因尺=0.32营造尺,1营造尺=32cm北京城布局方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帝皇宫室为布局中心。按古制,五门三朝六寝制布置在一条长达八里的中轴线上。此外,左祭祖,置太庙。右祭天地,设社稷壇。市集置于“朝”后,即鼓楼一带。北京城布局特点:1、高森重重的围墙;2、规整,严肃的中轴对称建筑布局;3、道路棋盘式,街坊胡同式,住宅合院式;4、充沛的水源布置和通畅的排水系统。二、北京故宫1.概况:紫禁城内宫宇九千多间,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整个故宫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空间丰富多变。从天安门到景山,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并与北京古城的中轴线重合。从天安门入端门,过石板御道,便是故宫的大门—午门。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俗称五凤楼,宏伟壮观,是当年封建皇帝举行“班师”,“献俘”典礼和“廷杖”朝臣的地点。故宫宫殿布局仍沿袭五门,三朝,六寝和前朝后寝制度。进午门过太和门,确实是前朝,也称外朝。过乾清门,则为内廷和寝宫。外朝往常三殿(太和,中和,保和)为中心,最南的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最高的建筑,是皇帝举行大典,朝会臣僚,大将出征发号施令的地点。太和殿被视为封建帝王的象征。十一开间的建筑显得专门高大,尊贵。它用三层洁白如玉的台基作为基座,上面高耸着大红柱廓,再上承托着出檐深远的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屋顶上脊钸精巧,色彩华丽,在蔚蓝色天空衬托下,专门雄壮、壮观。殿内藻井彩画辉煌漂亮,正中设有宝座,由数级台阶而上,象征着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殿前有一广场,可容万人。但广场内不植一树,常举行大典时,殿前龟、鹤、鼎炉焚烧檀香,烟雾缭绕,气氛专门森严庄重。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之后,是皇帝临朝的预备室。后面是保和殿,体量比太和殿略小,是举行宴会及殿试的地点。从保和殿北行通过小广场,便是内廷区,内廷区中心部份也由三座宫殿组成。南面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北面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居中的交泰殿是后建的小殿。内廷的两侧是嫔妃的住宅,称为东,西六宫。其后又有五级宫殿,是皇子们的住宅,各宫之间有门、墙,自成系统,但又是曲廊,通道貌岸然,庭院,广场相连,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整体。2.特点:(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如建筑布局,体型,大小,开间,重檐,台基,色彩,斗拱,彩画等都表现突出太和殿那个建筑中心。(2)等级制度森严。高围墙,重重院落,宫内一片阴森气氛。(3)中轴对称布局。(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5)在建筑艺术上,不管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彩画,均丰富多彩、辉煌绚丽。(6)整个建筑环境,气氛和谐。突出太和殿建筑的手法分析太和殿是布局中心、功能中心,也是视觉中心、构图中心。(1)从群体来讲:1)中轴对称,最正中布置太和殿建筑。2)步步高升法。3)五门制引向太和殿。4)不同形状、大小的广场的变化,最后引出太和殿。5)周围建筑尺度对比突出太和殿。6)环境的严肃气氛(不植树木)以突出太和殿。从单体上分析手法有:1)庞大的体形;2)高耸的外貌;3)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4)十一开间的面宽;5)崇高的台基;6)高贵的彩画和装饰。三.北京天坛1.概况:天坛位于北京外城南部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沿着北京古城中轴线东西相持。它创建于明初迁都北京时的1420年,当时建于城之南郊,十六世纪修建外城后才纳入城内。天坛的用途是供明清帝王“祭天”和“祈祷丰年”。它由四组建筑组成:南面祭天用的圜丘和皇穹宇。(2)北面祈谷用的祈年殿和皇乾殿。(3)帝王斋宿用的斋宫。(4)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和饲养牲畜的牺牲所。在祈年殿和皇穹宇之间有一座2.5米高,其宽为28米,长为360米的丹陛桥(亦称海墁大道或神道)所连接,成为一组布局完整、体型优美的建筑群。天坛总平面有坛墙两重,分为内坛和外坛,要紧建筑物在内坛。内外坛墙形状南面规整,北面两角弧形,作为天圆地点的象征。外坛:南北1600M东西1700M内坛:南北1200M东西1100M2.平面特点(1)中轴线偏东。这种手法由于延长大门到中轴线的距离。能够幸免噪音,增加宁静感;(2)大门西向。这是传统制度,尊天观念。礼制规定:“祭天之所不宜南面出入”故南面不开门;(3)开阔的地面上只有建筑物,周围种植着茂盛的柏树,高耸入天,庄重肃穆。3、要紧建筑分析(1)祈年殿①概况高38米,直径32.72米,耸立在一座面积5900平方米,高结构专门,它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重量全部由28根大木柱和36根枯桷支撑。中部四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一天十二个时辰。内外柱二十四根又象征着二十四个节气。总共28根柱又象征着二十八个星宿。②色彩:采纳灰地、白坛、蓝瓦。(白,白云也。蓝,蓝天也)围墙内高1.8米,外看高③处理手法特点:象征主义手法如天圆地点,建筑处理喻天等思想具体手法见上所述;色彩处理采纳灰砖地,白台基、白栏杆,蓝屋顶,差不多上代表天空的色彩,表现了肃穆感。空间处理采纳“先小后大”,“欲弛先张”的对比手法;气氛处理如采纳高太矮围墙,围墙内无树而围墙外遍植高大古柏树林,一片苍绿海洋,好比在茫茫天空之中;(2)皇穹宇位于祈年殿之南700米处,内存放“昊天上帝“牌位的一组精美小巧的建筑。皇穹宇平面为一圆形建筑,攒尖顶,单层屋檐,上履青色琉璃瓦,镏金宝顶,高约19.80米。皇穹宇周围由直径63米的圆形平面的高大垣墙包绕,墙用磨砖对缝砌成,浑圆无接痕,精巧细腻,世所罕见。特点:●内部雄壮壮美。天花藻井由镏金斗栱承托,色彩鲜艳。●八根金柱,画满了红底金花的卷枝莲。●周围高大的垣墙,其圆弧折音有回响成效,声学处理成功,●从皇穹宇入口的砖砌拱门向内看,以门框为景框,望见皇穹宇为一完整之画面。(3)圜丘位于天坛最南端的一组建筑。是祭天之所,是一切祭奠的最高一级。古制:郊天须柴燎告天,露天西祭,坛而不屋。现坛为乾隆年代所建(清乾宫十四年,1749年)。1)建筑概况:圜丘为三层圆坛,用艾叶青(汗白玉中再高级品种)铺砌。上层直径26米馀,底层直径55米。圜丘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垣墙各一重。高度专门低,约一米多,内部不植树,墙外侧森林茂盛。2)特点:●平面方圆以象征天圆地点。●矮围墙高1.8米,不处古柏耸天,似在脚下,有超脱而上,与天相接之感。●所有平面直径,栏板,石级,石块都用“九”数(天为阴,奇数为阳数)。如上层坛面d=9丈(一九)下层坛面d=21丈(三七),阳数称为全阳。台阶各层差不多上九级,栏杆数差不多上九的倍数。石块、从圆心石起,每一环为九块,共九环,即第九环为八十一块石。●处理,灰色的砖地,暗红的围墙上覆蓝色琉璃瓦,墙外茶绿松柏,深沉的色调,把白色丘坛烘托出来。三.庙宇实例分析——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一.年代: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是唐代的佛教中心之一,建有许多佛寺。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山凹,交通不便。未遭战争破坏而幸存下来,是现存我过最早的较大型的一座木构建筑。同时代的还有一座三开间木构建筑。位于五台县的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二.建筑概况1.总平面——东北高山斜坡,西南稍渐平敞。大殿建于全寺高地,座东面西。布局四合院式,但塔已在左后侧。院子中只经栋一座,讲明寺院布局已民族化了。2.平面——广七间,深四间(34.4M*17M,约2/1)外檐柱一周,内柱一周组成,形成内外相套的两个空间,即双层套筒式结构(宋代称为“金箱斗底槽”)。这种结构在稳固性方面是良好的,对防震可起一定作用。3.结构——以梁、与柱而言,分内槽与外槽。a.内槽大梁为前后内柱(清式称全柱)之间的联络材。宋制:“八架椽屋前后乳用四柱”。b.内柱、檐柱同高,联络材为明,作月梁形。c.天花为平(小格天花),专门密。(注:大格天花称平,有天花板)d脊之下不用矮柱(侏儒柱)而用叉手(图)叉手人字形。唐以后未有见过。这是特点。4.斗栱——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内柱为四抄铺作。柱与柱之间,施间铺做一朵,出华栱两跳,下无栌斗。状约虚悬(坐在木枋上),已失斗栱作用。转角铺作,在转角处,增加昂一层,昂头施金瓶,以承托角梁。从总的来讲,斗栱(柱头、转角部位)都富于机能作用。胶屋顶——屋坡平缓、四坡、形象朴素、豪迈。三.特点:1.总平面结合地势、坐东面西。2.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2:1比例,对稳固性有好处。3.结构上富于机能,脊(桁)下用人字形叉手。斗栱用料大,构体用料符合模数制(用材制度)4.建筑艺术处理上精心设计。如:a.中轴次轴明确,对称又不对称。b结合地势步步升高,以大殿终止。c.视觉处理,符合远视、中视、近视要求。从天王殿全貌约50度视角。看文殊殿,正面约36度,正面侧面约52度。(注:人的视域范畴,上下(垂直)以27度为限,水平(左右)以54度为限)。5.大殿单体建筑艺术处理——1,中轴封称;2,比例严谨,有一定规律,都操纵在30度、45度的操纵线内。3,为了取得更好的造型美与稳固感,采取侧脚、生起、收分、卷杀等手法。四.佛光寺大殿反映了隋唐木构建筑的成熟(参考上述介绍)1.平面结构严谨;2.结构富于机能;3.材栔制度已超标准化;4.设计施工已超定型化,如设计有都料匠制样,封图样明白用缩尺;5.爱护木料,产生了矿物油漆颜料和琉璃;6.建筑风格淳朴细小如屋坡平缓,斗栱雄大,少装饰,并有各种艺术处理手法。实例分析——河北赵县安济桥(当地称大石桥)一.赵县大石桥,隋(581-617年)石匠李春造,是现存我国最古之石桥,它结构合理造型优美,桥大栱L=37.47M(净跨37.02M,合12营造丈)。另有四小栱。此外,纵向28道券并列。每个栱券都可独立这种结构称为“空腔式结构”,并称“空撞券式”或“敞肩式结构二.该桥优点:1.增加泄水量16.5%。2.减轻水流封桥身的冲击力,唐张嘉贞安济桥铭:“两涯嵌四穴,以杀怒水之荡突”。3.减轻自重500余吨。该桥结构上优点:1.可独立施工,28孔桥单向栱券,即约10倍以上架木。2.被冲击施工架的危险。3.栱石破旧时,不阻碍全桥,可个不抽换嵌铺新石,修补方便。4.遇桥基木不平均沉陷,不致阻碍全桥。三.缺点:横向联系不够,不是整体性结构,如何解决?四.加强横向联系方法1.从大桥剖面看,桥中央有“收分”,不处栱券向内倾;2.用五根大铁杆把28道栱券拉聊起来;3.栱背铺大块“伏石”,借压力和磨擦力压紧固定(桥表面均用石条铺成,其厚度30厘米)4.在桥两侧用曲尺形勾石,把不处的栱石向内钩住;5.栱之间用银锭铁样拉住联接起来。实例分析——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一.年代:辽统和二年,984年。二.概况:寺在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重建,现存山门、观音阁均辽代原物。从山门到阁原有回廊相连,现已没有。山门三间,单檐四城屋顶,由于台基低矮,斗栱雄大,出檐深远,而脊端鸱尾形制遒劲(遒音球,遒劲,劲健有力),给人以壮观稳固的印象,内部不用天花,斗栱和梁檩等构件全部暴露,因而它们的装饰成效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山门后部的明间,刚好把观音阁全部收入人们视线范畴内,既无遮挡,也无多大间隙,显示了观音阁的雄壮和壮美。这种空间关系的处理,在辽代其它建筑物中差不多上这种处理手法。观音阁高三层,外观则高两层,中间是暗层。阁中置一座高16米在结构上,这阁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袱、草袱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架紧密连系,它和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构架原则上是一致的。但有如下几个特点:1.阁的上下两层为暗层,也是平座结构和下层屋檐所占的空间。上下各层的柱子并不直截了当贯穿,而是上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栱上的“叉柱造”。在檐柱处理上,上柱和下柱不在一条直线上,上层檐柱较下层檐柱向内退入。2.为了防止结构变形,第三层明间前后槽柱和次间的中柱间用内额连构成六角形空井。3.在暗层内和第三层外围壁体内施加斜撑。4.头栱富于几能作用。斜柱与栱一刚一柔,防震成效好。那个地点谈一下栱昂的应用咨询题,在观音阁结构中,下层出檐用四跳斗栱,而上层出檐用双跳双昂。跳出距离一样,但出昂的斗昂高度比出跳的高度(斗栱)可低一些,其优点:1.比全用华栱节约了屋顶内的空间和屋架用料;2.用下昂与构架紧密结合,加强了屋顶构架的整体性;3.下垂的变昂在造型上成为外观雄壮有力的因素之一。这种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是调整屋顶坡度的一种方法,在古代乃常用手法之一,为缓和屋顶的歇山屋顶,在造型上兼有唐代雄健和宋代柔和的特色是唐宋辽遇渡时期建筑形制变化的重要实例。实例分析——河北正定隆兴寺一.概况:寺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总平面呈南北狭长形的中轴线布局,其建筑有:山门,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牌坊门内左右有钟、鼓楼,正面有大觉六师殿,均已毁。再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戒坛(回廊、韦陀殿已毁)。再后为慈氏阁和转轮藏殿……等其它建筑。因建筑布局紧凑,建筑体量和院落空间变化,故转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二.摩尼殿。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建。面阔七间,约35米,进深七间约28三.转轮藏殿。因殿内设一可转动的藏经橱,故名。平面——1.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加雨搭。2.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故将内柱向外侧移。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3.宋金建筑常用之移柱法。结构特点:因功能需要,改变结构,改变形式。1.因设转轴藏,改变平面柱位,移柱法。2.采纳两搭,一则为空间需要,二则富于稳固用。3.增加曲梁以求稳固。使柔性结构走向刚性。4.增加游柱加强稳固,上面金字架也是如此。5.斗栱变小屋檐短,形式过于细,风格也变了。石窟与塔一.石窟(一)、沿革石窟来自印度原名制底(译名)(TEMPLEOFCHAITYA)或译作“抬提”、“支提”、“制多”即石窟。印度石窟的平面是在石窟中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供信徒膜拜。石殿两侧立柱若干,并设小室数间供僧人住。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顶盛时期在北魏和隋唐,以后逐步衰落。(二)、石窟进展三个时期1、初期(以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16~20窟为代表)特点:平面楕圆形,中间大佛像。两侧雕若干胁侍菩萨或小佛像,顶部穹窿状。空间特点:1)洞内局促;2)洞顶洞壁无装饰;3)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通风采光用。2、中期(以云岗5~8窟、11~12窟为代表)特点:平面有方形,圆形。中心柱形式,规模大的为前后两堂形。窟顶有覆斗形,穹窿形或方形。长方形。精深的雕像基壁画,即内部已有建筑处理。窟门外装饰火焰形拱,门上有一方窗,佛像变小,有主像,有侧像,主次分明。空间显得宽敞,甚至天花布满壁画或雕刻。这类石窟已注意到室内空间布置和建筑处理,有的在室外可能建有木构的廓殿。3、后期(以云岗9~10窟为代表)特点:入口处雕两根大柱,如三开间外廓式建筑。或门洞外雕刻门罩,浮雕柱廊,甚至开凿有列柱的前廊,室内有覆斗天花,壁上雕像已只是份突出。专门像外加上各式的龛。讲明石窟传入中国后已逐步民族化。(三).隋唐石窟隋窟——还有窟廊,大多有中心柱,少数改为佛座。唐窟——实例见敦煌,龙门石窟。其特点是,绝大多数不用中心柱。平面:初唐时代行前后室式,前室供人活动,后室供佛像。盛唐期,平面为单间大厅,后壁为佛像。其布局特点更接近一样寺院的大殿了。此外,石窟窟外建木廊殿或多层楼阁,如各地的摩崖大像,也都讲明石窟与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结合。二.塔(一)、来源塔(STUPA),又称塔婆、儿婆、浮图,乃印度堵波(STUPA)一语翻译而来,最早的用处,乃佛死后,埋舍利之所,其最早的式样如右图。佛教中的仪式是绕塔而行,故佛寺布局是以塔为中心。(二)、沿革佛塔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楼阁建筑的阻碍,结合起来,变成高层建筑的塔,其特点是多层楼阁建筑,顶上加佛教象征物,即“覆缺”和‘相轮“,称为”刹“,实际上,“刹”的含意,即缩小的印度墓式样。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大兴,寺塔寺院大增。《洛阳伽蓝纪》:所载,洛阳寺塔林立,有一千多寺院和几十个高塔,如永宁寺木塔,方形平面,九层,木结构,每层柱子都绘有彩画,金色斗栱,金钉,红色门扇,刹上有宝瓶和十三层金盘(即相轮),惜已毁。中国最早的塔是河南省登封县的嵩狱寺塔,平面十二边形(接近圆形),高十五层,砖砌造,它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现仍完好,早期的塔,还有一楼墓塔形式,单层,用石或砖砌造,实例有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唐代,塔与楼阁结合,平面变为四方形,高七层,因古印度传奇中须弥山是七级,七层塔就代表七层山,如西安市的唐代大雁塔(古长安城)是楼阁式塔,砖造,人能够上去,小雁塔为密檐式塔,砖造,人不能上去。宋、辽、金时代,塔平面变为八角形,塔层为单数(阳数),结构为变层套筒式。八角形的塔基稳固。有抗震抗风作用,外观也比较丰富,雄壮,壮观。实例如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造,八角平面,外观五层,内有四层暗层,高67米。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砖造,(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十一层,高84米,可上人。瞭望防备用。河南开封国寺铁塔(宋庆历年间1041年),砖造,高本时代除木塔,砖塔外,还有石塔,实例有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东塔叫镇国塔,高48米,西塔叫仁寿塔,高44米,创建于唐末五代之际,南宋淳间(1241-1252年)全部改为石建。两塔均五层,平面八角形。基座为须弥座,塔身每面有元代信奉喇嘛教(佛教的一种),所建的塔叫喇嘛塔,又称藏塔,由尼泊尔传入,喇嘛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份组成。塔基是两层须弥座(名金刚座,系佛像底座),平面呈亚字形,其上承托上大下小椭圆形塔身,塔身之上是层层向上收杀的十三天(相轮),再上覆盖着一个周围饰有花纹的盘盖,称为华盖,华盖上面有塔刹。喇嘛塔骨型庞大,外观浑厚,实例如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代建的塔有一种形式,称为黻塔,即在一个大台基上,四角建四个小塔,中央建筑一座大塔,五座塔代表了东南西北中。实例中,北京的大正觉寺塔是汉式黻塔,又称金刚宝座塔。北京西黄寺塔则属于喇嘛式黻塔。此外,在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州,还有一种受缅甸佛塔阻碍的喇嘛式黻塔,名漫飞龙塔。除黻塔外,明代已不建具有佛教的塔了,明代在南方建有许多的砖塔,一样为风水塔。它往往建在城郊,作为城府的一个标识。三、类型1、密檐式塔砖造,不上人。实例: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文明元年,684年)河南登封县法王寺塔(唐),平面方形,十五层檐。河南登封县永泰寺塔(唐),平面方形,十一层檐。北京天宁寺塔(辽)2、楼阁式塔●木造实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亦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砖身、木檐、木廊、木平坐、木斗栱。实例:杭州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创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后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苏州报恩寺塔,又称北寺塔(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广州六榕寺塔(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上海龙华寺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砖身叠涩砖檐、砖平坐、即全砖塔实例: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吴越钞票弘淑十三年,959年)。●砖身砖仿木出檐、仿斗栱。实例: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宋庆历年间,1041年起)河北正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3、单层塔又称墓塔。砖造或石造。实例: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河南登封县少林寺法玩禅师塔(唐贞元七年,791年)河南登封县嵩山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唐)4、喇嘛塔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元)北京北海琼岛白塔(元)5、金刚宝座塔,即从塔实例: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明)北京西黄寺金刚宝座塔(明)四、塔的演变(塔与殿位置的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寺院布局如同印度一样,也以佛塔为中心。然而,中国的佛教以崇拜佛像为主。因此,在建筑布局中,便在塔的后面,建立佛殿,称为“前塔后殿”。这种布局方式,经朝鲜传到日本,如日本建于六世纪末的四天王寺即是。而药师寺已改为双塔,塔仍在殿前。法隆寺塔则移到殿侧(舍堂侧面)。我国山西应县木塔是为一例。据我国文献记载,唐代已有塔院,塔或在殿前、或在殿后、或在殿侧,在殿前则用双塔。前者的实例有河南洛阳白马寺塔,后者的实例有广州光孝寺双石塔。能够讲,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开始变成“塔殿并重”的布局。宋金后,汉族佛寺只建殿不建塔,明代寺院中所建筑的塔已失去了宗教的意义。五、实例分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一)、年代: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二)、建筑概况:这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塔位于现山西应县(明、清为应州)县城西北部,在当时是全城的几何中心点,是全城的中心。1、总平面塔位于寺的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中轴线上,保持南北朝佛寺平面布局传统。塔后有一高台,以信道与塔基相连接,上建大殿,是当时佛寺布局的典型形式。在总体构图方面,站在山门内,恰好将全塔收入视线内,而后面大殿又恰好在塔的后檐下的视角范畴内,这种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畴来确定总体布局的方法,是该时其建筑设计的一项法则。2、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内四个暗层,外观五层最下层为重檐。塔高67.31米3、结构塔身采取内外双环柱布局或称双层筒式结构。内檐柱八根,外檐柱二十四根,内外柱用梁枋联络,组成整体构架,是唐代内外朝殿堂结构的进展。九层的结构实际上是重叠九个具有梁柱斗栱完整构架的单层结构。八根内柱由底层垂直截了当通、直达顶层。外层柱子则逐层内收半个柱径。暗灰层内全用斜撑木,做成三角形以加强构架的刚架,从而使此塔更牢固和更稳固。木塔结构,唐代原为四方形平面,其结构稳固要紧靠塔内中央贯串上下各层的中心柱。应县木塔保留了楼阁式结构式的做法,其平面改用八角形,它比方形平面更为稳固。它使用双层套筒式结构,等于把中心柱扩大为内柱环,不但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加了塔的结构刚度。三、塔立面与样图分析1、总高按姚承祖著《营造法源》:“测塔高低,可量外塔盘外阶沿之周围总数。”即塔之外总高数(自葫芦尖至地平)。塔第三层柱头间西阔-8总高67.塔第三层平面的内接圆直径实测为21.30M=塔总高=dЛ=2.145AЛ约=75/8A2、立面构图塔刹砖座上皮至刹尖=9.91m=11/8A每层A(见上述)都几乎相等(实测相差只2CM)共六层=6A基座八角座2方座1.66M合共散水0以上共75/8A分析:(1)见插图所示(该图和数字资料乃参考陈明达著《应县木塔》一书。特註)a+ac+bc1+b1c+c1+c1ac+bc+bb1+b都反映有一定规律(2)塔基八角座底到五层檐口,五层檐口至刹顶,两对角线平行。上述塔身内相互对角线相交点,刚巧为第三层面平面地平中点(3)上述交点至台阶上皮=a,则该交点至塔刹为b的话,其比例a:b=1:√2。3、剖面构图(1)内空间对角线都平行。(2)外檐柱脚对角线到上一层檐柱脚,层层都平行。(3)地面至外檐柱顶高度(柱高)=1/4本层平面内接圆直径。(4)高度递减要紧手法:是用斗栱调整,即用出跳(抄),出昂调整。四、优缺点分析:优点:●结构能建筑九层楼阁,在技术上是杰出的,它解决了一系列咨询题,如:结构、力学、地基、地震等咨询题,讲明这时期木构建筑的进一步成熟和进展。●造型优美、雄健、稳固,构图和谐统一。●在民族化道路上给建筑创作提供也一条途径。缺点:●高层建筑用木结构,在结构上经济上,材料上,是不够进步的,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受到了局限。●结构体系中,檐柱不对准一条垂直线,在力学上是不合理的。一、概况:喇嘛教元代兴起,其建筑在清代有突出的进展。喇嘛教内派系专门多,势力最大的是明代兴起的格鲁派(黄教)。因而,在明清时期喇嘛寺院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确实是黄教寺院。我国兄弟民族中,藏族蒙古族信喇嘛教,在西藏、内蒙古有专门多喇嘛寺院,在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也有数量专门多的喇嘛寺院。二、寺院布局:因藏族地区乃政教合一,故喇嘛寺院既是寺院,又是政府。喇嘛寺院的一样布局是:2-6个“礼仓”(经文学院),分不供工不同种类经典的僧人念经用,为喇嘛寺中的要紧建筑佛寺(供佛像的高大建筑),称为“拉康”(也是佛殿),也是寺中的要紧建筑。其它有:活佛辩公所(称囊谦)住宅,印经院,讲经檀、塔、小喇嘛住宅,这些建筑都围绕中心建筑而建,组成了一组壮观的建筑群。三、特点:1)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喇嘛寺院是统治,奴役、农役的场所。2)外观上金碧辉煌,至高无上,3)内部则“恐惧压抑,奇异阴森”。4)空间处理,因像高又大,空间狭窄,反映出气氛,高耸阴森,光怪离奇,有奇异气氛。5)装饰用帷幔,悬挂于殿堂,有的在柱上包着蓝色花纹的毛毯。实例:前藏——拉萨布达拉宫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后湟中县塔尔寺、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上述六大寺院规模最大地位也最高。四、建筑形式第二种是碉房式砖石建筑,例如拉萨布达拉宫。第三种是上述两者相结合的新形式,如承德须弥福寿庙,善陀宗乘庙,是汉藏民族融合的表现。佛寺能够喇嘛住宅等附属建筑图成庭院,佛殿有高耸的体型。第二种碉房式建筑,其结构为密肋石条石板平顶结构,墙专门厚,土砌或石砌。窗专门小,平面八字形,内小处大,立面成梯形,上小下大。第三种,汉藏建筑结合的形式,木构建筑,不处包上厚墙,造成碉房式外表,称为“红台”。红台(外观为台,内观为多层的柱廊)中有佛殿,殿居中央,与周围的“台”各自独立出入。红台由于窗子的檐口,横向的饰带,有横线条,给人以多层感受,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此外,坚实的墙身上点缀了木门廊(入口处),上有轻风的汉屋顶形式,体型并不呆板。五、色彩和装饰按教义规定:经堂、塔——白色佛寺——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和棕色节带红墙面上则用白色及棕色饰带。屋顶部份及饰带上重点点缀溜金装饰或用溜金屋顶上述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在这些共同的造型特点中,某些特有的构件、式样和装饰是起了突出的作用。如此定型化了的构件、式样和装饰已作为某些民族的建筑特色,它对和谐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和表现建筑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实例介绍——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概况: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4-5里,为达赖喇嘛居住和行政的宫殿,始建于公元8世纪。松赞干布王时代,现在建筑乃清顺治三年(1645年)五世达赖时期建筑的,工程历时五十年。布达拉宫缘山而建,高达200余米,外观十三层,实际仅九层,在平楼十三层上还有金殿三座,金殿下有金塔五座。因整体建筑自山腰直截了当建起,实际成效并不止十三层,仿佛山岗上生长出来像高山一样那么高。主体建筑(因红色,又称红宫)体积宠大,位置居中,色彩鲜艳,雄壮壮美。建筑: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两部分,“红宫”是大经堂和存放历代达赖喇嘛尸塔的大殿,“白宫”是寝室、会客、餐厅、办公室、仓库、经堂。“红宫”邻近还有佛像,佛具制造所,印经院,木工场,马厩,监狱和喇嘛住宅。围绕全宫是专门厚的石城墙及城门。成就:最突出的是沿山砌石墙技术,它不立杆,不挂线,但砌缝平坦,收分准确。艺术处理上,布达拉宫利用山峰修建建筑,高耸的主体建筑位于山顶,操纵全部建筑群。在建筑形式处理上,屋顶汉式,细部藏式,达赖住宅用汉式装修,充分反映了汉藏两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例分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召:蒙古语庙宇)概况:蒙古族寺院分两类,一类是接近牧区的。要紧供僧人学习经文,其组合内容及建筑处理和藏族喇嘛寺院类同,另一类位于都市中,僧人不多,一样只有一所经堂,后一种是蒙古族典型寺院。现存的蒙古喇嘛寺院,其建筑形式有三种,纯藏式,纯汉式,汉藏混合式。其中以混合式为最多,这是汉蒙两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席力图召即其中典型实例之一。年代:席力图召,汉名延庆寺,创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建。总平面:完全采纳汉族传统的一样佛寺布局制度。中轴线上有五进院落,山门前有牌楼和空场,山门(天王殿),大经堂,佛殿,佛楼都在此中轴线上。两侧殿宇虽是对称布局,但朝向与主殿一致,这是比较专门的手法。寺内建筑大多采纳汉族建筑形式,但最要紧建筑——大经堂则为汉藏混合式样。大经堂:造于高台上,平面呈纵长方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但佛殿已毁。前廊面阔七间,进深一间,中央三间开大门通向经堂。门朱红色,两侧壁上绘有大幅壁画。经堂高两层,面阔进深均九间,中央空间直达屋顶。四周设回廊两层,光线由二层天窗射入。经堂内大柱林立,柱上包缠黄蓝花纹的毯、室内悬挂各种帐幔,室内昏暗,有一种阴晦气氛。屋顶为歇山式,黄琉璃瓦和金色装饰物,四壁用带小窗的厚墙围绕,墙面用蓝色琉璃砖包砌,又嵌以黄琉璃腰檐三道,以打破大墙面的单调味,有华丽夺目之成效,但没有藏族建筑雄壮、淳朴之气派。实例分析——北京雍和宫概况:雍和宫在北京安定门内,为北京城内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原为雍亲王府,即清世宗雍正即位前的府邸,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接位后(1723年),将此处一半改作黄教上院,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改名为雍和宫。雍正死后,在此停柩。宫内要紧殿堂的琉璃瓦由绿色改为黄色,升格为宫殿级。乾隆九年正式改为喇嘛庙。建筑: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前后各出抱厦,宽五间。在琉璃瓦的屋顶上设有五座小阁,阁上部有小型喇嘛塔一座。在法轮殿两旁各有五开间方形重楼殿门牌号座,成为三殿并列的形式。万佛阁又名大佛殿,阁内一尊高达18米特点:雍和宫前半部比较空旷爽朗,后半部则建筑密集,形成明显的对比。2、院落建筑沿轴线布景,各殿高度,自前至后,逐步升高,在入口处,可望见层层的屋脊,极为壮观。实例分析-承德外八庙概况:河北承德在北京城之北,是清代帝王避暑之地。自18世纪初,即在那个地点还建有离宫,称避暑山庄。离宫不处,在武烈河和狮子汉东北面的丘陵地带,建十一座喇嘛寺院,现存八座,通称“外八庙”。建寺目的:清帝王为笼络藏、蒙、维吾尔等民族上层人物,故在承德离宫外仿照该民族的建筑形式修建大型寺院。供他们在朝观时休息和宗教之用。这些建筑融合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技术和艺术,形成了一种民族建筑融合的新风格。外八庙的各称和建筑年代如下:溥仁寺康熙52年(1713年)建。当时康熙六十寿辰,蒙古部族王公来祝寿,建此寺住喇嘛以达到笼络目的。寺院为汉族常用四合院式,即汉式喇嘛寺建筑。普宁寺乾隆20年(1755年)建。清平定“准葛尔”之后,额鲁特部落王公归顺。遂仿康熙平定蒙古部族后建汇宗寺的做法。建普宁寺。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式样建筑。内有五层高阁,顶上做成四小一大五亭式屋顶(大乘之阁雄壮壮美。3、溥佑寺(普佑寺)。乾隆25年(1760年)建。位于普宁寺旁,为汉族四合院式建筑。4、安远庙。乾隆29年(1764年)建,因伊犁地点达什远瓦部落归顺,遂仿伊犁固尔札庙,建安远庙(俗名伊犁庙)。中为四层高阁,方形平面三重檐,甚为雄壮,其院落为正方形,周有回廊。5、普乐寺。乾隆31年(1766年)建。为都尔伯特归附,仿哈萨克东西布鲁寺而建此寺。俗呼圆阁楼殿。寺的要紧建筑是在层层的方台上,正中建一圆形殿,重檐攒尖顶,各旭光阁,形体玲珑壮美。6、普陀宗乘庙。乾隆35年(1770年)建。是年,乾隆六十寿辰,翌年,乾隆之母八十岁,前藏拉萨达赖喇嘛要来“入贺”,故仿西藏布达拉宫建此普陀乘庙,是热河行宫最大的喇嘛庙。其样式完全是藏族喇嘛式建筑,高台高耸,至为壮观。7、殊象寺。清乾隆39年(1774年)建。汉族四合院式布局。8、须弥福寿庙。乾隆45年(1780年)建。是年,乾隆七十岁,后藏班禅将远道来贺,故仿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式样,建筑了须弥福寿庙,亦称札什伦布寺,为热河行宫第二大喇嘛庙。三、布局特点:1、选址好:所有建筑全部背山面河建于山坡,高地或丘陵之上,或利用地势起伏自由布置建筑,或沿坡而建,或做成台地。2、布局形式综合了汉、藏布局特点,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随地势而变化。3、寺院附有园林,特点是就自然对地势略加人工点缀,把山石树木组合在一起,增加建筑的变化。4、各寺院的主体建筑都采取体形高大,造型优美,并建筑在寺内最高点或最显目之处的手法,使主体建筑更壮观,更突出。如普宁寺大乘之阁,高五层,逐层收进,上面五个攒尖屋顶。外观壮美,醒目,普乐寺旭光阁重檐圆形攒光顶。下面两层高台,周围配置八座琉璃小塔,比例和谐而体形富于变化。实例分析——普宁寺一、总体布局:前半部分一样佛寺布局。后半部分专门布局,以三角殿为界。二、单体建筑:三角殿——占据了高耸的位置,在高台入口,平面实际为梯形,前视窄,后视宽,这是因为前面院落视距短,庭院小,故采取窄面,从后面看,因院落大一些,较宽敞,视距较松宽,故建筑用宽面。此外,三角殿与教义是否有关待查。日光殿(日殿)、月光殿(月殿)——用平面形状来象征。喇嘛塔——下面基座用藏式台座,栱门、梯形窗、女儿墙。上面是各种形式的喇嘛塔,用琉璃砖贴面。大乘之阁——前面看五层,后面看为四层,这是依照地势高低差一层所致,屋顶五个攒头四方顶,四小一大。内部为一千手观音像。自下直到五层高耸在阁之中央。阁内四围为柱廊。阁各层可上人,以便观瞻观音像。阁各层墙面上都有壁画。白台、红台(台、臺也)——阁的后面还有“白台”“红台”多座,乃喇嘛住宅与经堂。白台、红台体形较小,它与大阁相比,更衬托出大阁之高大雄壮,讲明充分运用了尺度原理。构思分析:普宁寺是完全按照佛经要求,用建筑形象表现佛国世界的一座建筑物,它在严格的建筑规则限制下,充分发挥了传统建筑的美感。寺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规则森严,后部壮美,后部建筑组成,统名“曼茶羅”,它象征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七山、五峰、四轮、铁围山等名园,共有形状,色彩、体形等不同的二十七座建筑物。这此建筑物序列有致,构图和谐,造型优美。实例分析——普乐寺朝向特点:面向西总体布局:前半部(宗印殿之前)布局,与一样佛寺同,后半部,阁城(阁音都,城门上的台也)是一种专门的布局形式。阁城:实例分析——普陀宗乘庙一、总体布局:不对称布局乃依照地势而定。前半部分乃一样佛寺布局。后半部分建筑以大红台为主,前部有山门、碑亭、五塔门及琉璃牌坊、差不多按中轴排列。琉璃牌坊后缓即为后部,沿曲道登山,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处。大红台由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成,即中央大红塔群楼,西侧是佛阁和东侧戏台。二、主体建筑大红台分析大红台、正面高25米余,上宽58米,下宽59.7米艺术处理:1、大红台上还有几组木构建筑,如重檐攒光尖顶的万法归一殿,八角亭,六角亭,卷棚歇山顶的落枷胜境殿,以及高三层的卷棚歇山顶戏台,造成了高低错落的外部轮廓线。2、屋顶金色瓦面,红台,白台色彩反映有对比,加上窗洞,佛龛,女儿墙,排水管,挑檐石,材料,色彩都有阴影和对比。三、特点1、中轴线对称为主,也有不对称,布局结合地势,结合园林,结合环境。2、建筑体形灵活运用,如大小,狭宽,长短,高矮,繁简,凹凸,以及错综组合等。3、屋顶的处理,有各式屋顶,坡顶,平顶,以塔为顶,坡平顶的结合和配合。4、材料质感,色彩的处理。5、尺度,比例的运用。实例分析——须弥福寿庙总体布局:具有日喀则札什仑布寺的特点,建于山麓,总平面有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但并不是严格对称,是呈纵深式匀衡布局。庙分前中后三部,大红台为主体建筑。前部碑亭前导,后部玻璃实塔为后续,总体更多的保留了汉族庙的传统手法。二、大红台1、大红台与东红台,吉祥法喜殿相比连东红台向前凸出半间,举乡法喜殿则后褪,其东南角与大红台西北角相连。2、大红台由三层楼围绕着三层楼隔“妙高庄重“殿组成,平面是回字形是”都绸殿楼“的一种进展形式。群楼各十三间南北各十一间,内院南面中部五间突出,北面七间突出,外墙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以朱灰饰面,既车工内红台,壁面矩形小窗,窗顶镶嵌玻璃垂花罩,难面外观三层,西侧底层,东侧第三层为真窗,其余皆盲窗起装饰作用。3、群楼中央为妙高庄重殿,平面方形七阁,一、二层设前庙,三层除北面正中三间外,设周围廊,屋顶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状镏金铜瓦。4、大红台西北角为吉祥法喜,内天井式,具有藏族喇嘛庙扎瓦的特点,为班禅主室。特点:除它有与普陀宗乘之庙共同的特点外,它有自己的建筑特色。1、第一,将主体建筑位于寺的中部,合理地利用职权了地势。既保持了札什伦布庙的差不多特点,又使得寺院的体伦廓与相都的为宁寺。普陀宗乘之庙有明显区不,从而更突出个性。2、在单体建筑上,小型白台少用,增加了面积较大,空间变化丰富的吉祥法喜殿,万法宗源殿,生喜悦心殿等建筑上,它们在平面上保留了更多的藏族庙宇特点。3、庙内汉族传统形式的建筑较多,如门台、碑亭、琉璃牌坊,琉璃宝塔等。为了在形式方面的统一,在藏式平直的红台墙壁上,入口处装饰琉璃门,改梯形小窗为矩形窗。窗上饰以黄绿琉璃垂花罩,使红台装饰与琉璃牌坊、宝塔相和谐,在喇嘛教传统的建筑装饰中,也通过艺术加工。给予更多的汉族装饰色彩。总之,寺院在民族建筑手法上达到了更加成熟悉的时期。第七章道观与伊斯兰建筑一.道观建筑道观建筑是崇拜道家的建筑,受道家思想——老子哲学思想阻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