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就业是民生之本课件_第1页
第一讲就业是民生之本课件_第2页
第一讲就业是民生之本课件_第3页
第一讲就业是民生之本课件_第4页
第一讲就业是民生之本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就业是民生之本1劳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的事情。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宪法》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在履行工作职责中获得的,就业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分享成果、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郑功成2中国就业概况2013年,中国就业人数是7.7亿,占世界总数的比重是22%,高于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数的比重19.3%,就业比例是56.6%,高于世界50%平均水平。中国城镇失业人数926万,占世界失业人数(2亿)的比重不超过5%。——世界发展报告2013:就业2014年全国就业人员共7亿7253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2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0.6%。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3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300万人以上。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是1312万人,虽然同比下降了0.8%,但仍然在1300万以上的高位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05%,同比下降了0.04个百分点。重点群体的就业也比较稳定,高校毕业生是749万,年底的就业率与2014年基本持平,比上年增加了20.9万人的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也在持续扩大,2015年底农民工的总量达到了2.77亿人,比上年增加了352万人。——尹蔚民

4为什么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促进就业的对策近年我国就业工作的成就“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目标、思路与重点任务2030年我国就业展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内容5一、为什么说就业是民生之本?1.就业是人生存和维持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前提条件。人要生存,就必须工作,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才有可能负担自己和家庭的一切费用。在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之后,人们才能融人正常的社会生活。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议程》明确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所以,拥有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有效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长时间没有工作,就会逐渐被社会边缘化,成为远离社会的“边缘人”,与主流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而进入一种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这样,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会出现障碍,使得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62.就业是保证家庭成员后代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庭经济收入的不足,不仅会直接影响子女身体体能的发育,而且也会对子女的心理造成许多有害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的贫乏会导致父母身心的紧张、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失业者的焦虑心态、对于社会认同的程度,以及封闭的生活取向等消极的心理成分,都会或多或少地直接传递给子女,从而对子女的心理产生伤害,妨碍子女正常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形成。73.就业是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就业是劳动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同这个社会的贫困问题以及贫富差距间题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严重的失业问题,会造成大量家庭的基本经济收入大幅度降低。现阶段,解决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增加就业机会,从总体上消除,至少是缓解失业问题。84.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一个社会的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广泛深远。如果就业率很高,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及期待就会很高,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人们既有一个相对安定有保障的基本生活,又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前景,这种求安定、促发展的思想就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石。反之,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考虑就业的效应,而更应当从社会的角度上考虑就业的效应。9二、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1.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是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之一。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699万人,2014年是724万人,2015年是749万人,2016年是765万,并且未来5年中将会保持在700万左右。他们大约占每年新增劳动力的一半,再加上往届毕业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10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复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口红利。能否成功转移,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国家稳定。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复杂性体现在:一是主要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简单劳动技能岗位就业。二是随着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呈现出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的单方向转变。随着农村劳动力限制政策的放开,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就必然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113.城镇困难人员再就业难度增加。城镇困难群众是弱势群体,面临就业难的现实困境。一是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困难群众年龄偏大,素质不高,劳动技能低下。二是就业观念陈旧。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就业岗位有限。我国目前职位总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企业会优先考虑年轻、职业技能好、学历高的就业人员,城镇困难人员缺乏就业竞争力。124.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市场化。我国曾经是世界上退役军人安置满意度较高的国家,但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安置能力也逐渐减弱。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人力资源配置逐渐成为主流,同时,由于转业军人接受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转业军人安置难度越来越大。13三、促进就业的对策1.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就业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率正相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充分就业的物质保障,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解决难度增加。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对就业的影响在短期内体现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14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都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有效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就业质量的高低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相关作用。经济增长中需要大量的适应结构转型的人才,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转型中的瓶颈需要提高就业水平来解决。因此,在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之间要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就业政策适应经济转型的联动机制。

152.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创业有利于资源向社会最需要的行业流动,同时也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就业群体。政府既要扶持大中型企业发展,也要强化建立小企业扶持体系。要完善针对创业的各种孵化政策,改善投融资条件,简化办事手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163.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依托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使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打破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壁垒,增加两者互相转化的通道,为终身学习创造制度和环境。大力提升职业培训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入教育行业,建设竞争型、多元型、学习型的教育市场。社会培训市场与政府公办教育体系共同协作,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充满活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转换职业能力,使劳动者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174.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目的是促进劳动力供求双方的成功交易,减少人力资源市场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新型的城乡就业关系,可以使人们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激发就业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急需建立起统一、公平、开放和诚信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城乡人力资源供需信息,使不同区域、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在统一规范的市场中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85.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劳资纠纷逐年上升,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但有效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还未建成。当前,主要是要通过建立劳动关系主体对话机制,加强劳动纠纷处理中的多部门联动治理机制,增强劳资双方的社会责任意识,畅通职工有效表达诉求的渠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19

6.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改革的减振器。失业保险给失业者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来实现预防失业的功能,失业有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化,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并且在劳动者失业与再就业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调整就业结构。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但是还未实现全民覆盖。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适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20四、近年我国就业工作的成就1.2001—2013年城镇就业目标实现情况212.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2010年到2013年,农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至31.4%,年平均下降1.77个百分点,到2014年已低于30%;服务业就业比重从34.6%提高至38.5%,成为第一大就业产业,年平均上升1.3个百分点,2015年已经达到50.5%;此外,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28.7%提高至30.1%,年平均上升0.47个百分点。总体上,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就业格局,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在经济增长率下行的过程中,就业结构优化为创造新增就业提供了大平台。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

223.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更加多元一是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转向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信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创造了各种类型的就业。二是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加速转向城镇人口为主的现代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收入水平较高、消费水平较高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三是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迅速成长,到2014年9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670.37万户,其中企业达1732.58万户,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经济主体,也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就业、经济总量、贸易总量、投资总量的主力军。23五、“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机遇与挑战1.“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显著转变,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劳动力人口从占总人口74.5%的峰值开始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也逐步趋于减小;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新增青年就业潮趋于尾声。总之,中国的就业形势将趋于缓和。242.“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机遇内需拉动消费,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幅度提升,中国将进一步由出口导向的经济向内需主导的经济转变,将由投资为主要驱动的经济体向消费为主要驱动的经济体转变,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现代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将逐渐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就业形式更加多元,经济体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发展、老龄产业等兴起将提供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与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等重大社会变迁直接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如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等)将成为新的就业增长极,为“十三五”时期就业增长提供重要保证。25小资料: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263.“十三五”时期我国就业发展挑战就业总量压力大。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值达到9.2亿,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就业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招工难、技术工人短缺;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匹配,低附加值岗位占就业岗位总数比重偏高,高端人才低层次配置问题突出。此外,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增加的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工作构成新的压力,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劳动者尤其是青年劳动者对于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的预期将进一步提高,对用人单位劳动力成本控制构成更大压力。27受社会环境影响,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存在偏差,就业引导加强与就业政策调整面临新的考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判断是,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力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出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的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8六、“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目标、思路与重点任务1.发展目标一是创造城镇就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包括从农业转移、从农村迁移的劳动力;二是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每年大约900万人,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成千上万的高技能农民;三是控制城镇失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5%,调查失业率低于7%;四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加体面和更高报酬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低于95%,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不低于1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不低于97%。292.基本思路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使就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协调推进。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303.重点任务(1)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型社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降低创业门槛;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业实体的扶持,继续出台和实施小微企业支持政策,扩大创业融资支持和财税支持,多举措引导金融机构为创业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对创业吸纳就业尤其是重点就业人群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市场与技能服务,建立健全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的创业自主体系;31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创业救助机制和创业保险体系,降低创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为创业者减轻后顾之忧;加快推进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降低创业实体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创建创业示范城市,激发社会尤其是青年创业热情;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强化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32(2)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33(3)继续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通道;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培训和见习,全面提高就业能力;以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34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创业;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对退役军人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信息等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尽快实现就业。35(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需求接轨,扩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36(5)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破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障碍、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有条件地纳入到城镇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当中;

37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加快推进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公开,提高国民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投入,创新方式,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建立高效便捷的、覆盖全国的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体系。38(6)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就业援助机制逐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资纠纷调处机制,强化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正当权益的法治手段,积极探索通过劳资双方定期协商、扩大员工持股等手段,构建稳定合作可持续的劳资关系;进一步健全失业援助制度,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兜底帮扶责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39(7)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其中女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